图书介绍

长江中下游山地丘陵区植被恢复与重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长江中下游山地丘陵区植被恢复与重建
  • 张金池,杜天真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4758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69页
  • 文件大小:147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长江流域-山地-森林植被-研究;长江流域-丘陵-森林植被-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长江中下游山地丘陵区植被恢复与重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山地丘陵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1

1.1 植被恢复与重建沿革2

1.2 山丘区森林规划布局和植物配置研究2

1.3 山丘区森林结构特征及其调控研究4

1.4 山丘区森林景观划分及经营技术5

1.5 山丘区森林生态经济效益研究6

1.5.1 生态效益6

1.5.2 社会经济效益8

1.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9

参考文献11

第2章 长江中下游山丘区生态环境特点13

2.1 自然地理条件14

2.2 植被特征及生物多样性现状15

2.2.1 植被特征15

2.2.2 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存在问题16

2.3 土壤特性及养分状况21

2.3.1 主要土壤类型21

2.3.2 土壤特性及存在的问题21

2.4 土壤侵蚀现状25

2.4.1 土壤侵蚀现状25

2.4.2 土壤侵蚀成因26

2.4.3 土壤侵蚀特征28

2.4.4 石灰岩山地的水土流失现状及环境特点31

参考文献33

第3章 森林立地经营类型划分与植被恢复模式构建理论35

3.1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36

3.1.1 研究方法及原理36

3.1.2 立地分类与评价41

3.2 立地经营类型划分与植被恢复模式构建理论53

3.2.1 立地经营类型划分53

3.2.2 不同立地经营类型组植被重建理论55

参考文献66

第4章 森林土壤地力变化与维护67

4.1 林分类型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68

4.2 林下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70

4.2.1 林下植物70

4.2.2 林下植物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71

4.2.3 林下植物类型对土壤微量元素状况的影响73

4.3 土壤酸化与铝富集对土壤地力的影响75

4.3.1 杉木连栽对土壤酸化的影响75

4.3.2 杉木连栽对土壤铝富集的可能作用75

4.3.3 模拟酸雨对土壤酸化、盐基迁移、铝溶出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77

4.3.4 土壤铝富集对杉木林根系生长的可能作用82

4.4 森林重建对土壤地力的影响84

4.4.1 材料和方法84

4.4.2 不同模式重建森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85

4.4.3 不同模式重建森林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86

4.4.4 不同模式重建森林土壤养分恢复差异87

4.4.5 重建森林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特征88

4.5 林木施肥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89

4.5.1 杉木幼林施肥技术89

4.5.2 毛竹林平衡施肥技术96

4.5.3 油茶林平衡施肥技术112

参考文献117

第5章 树木的生理生态特性119

5.1 林木的光合生态特性120

5.1.1 主要造林树种的光合生理特性120

5.1.2 主要伴生树种的光合生理特性128

5.2 林木的水分生理特性133

5.2.1 火炬松树干液流特性134

5.2.2 马尾松、栓皮栎树干液流特性138

5.3 杉木萌芽更新机理139

5.3.1 杉木休眠芽的生理生态特性139

5.3.2 杉木伐桩休眠芽萌发的机理140

5.3.3 杉木萌芽发生的规律141

参考文献145

第6章 森林水文及水土流失机理149

6.1 森林植被水文生态特性150

6.1.1 森林冠层降水截留特性150

6.1.2 森林类型对地表径流的影响158

6.1.3 森林枯落物的水文特性164

6.2 森林植被对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的强化效应167

6.2.1 树木根系对土壤抗冲性强化值的影响167

6.2.2 林木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强化效应170

6.2.3 林木根系对土壤抗蚀性的强化效应171

6.3 森林植被对土壤入渗量的强化效应172

6.3.1 不同林地土壤入渗率变化规律172

6.3.2 林分类型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174

6.3.3 林木根系与土壤渗透性178

6.4 土壤侵蚀量预报模型181

6.4.1 变量因子的确定182

6.4.2 预报模型的建立183

6.5 森林水文生态学模型研制184

6.5.1 小波分析原理185

6.5.2 水文时间序列的小波分析188

6.5.3 基于小波分析的森林水文模型构建191

6.6 重力侵蚀机理195

6.6.1 崩岗侵蚀的分布、类型及其环境特征195

6.6.2 山体滑坡机理200

6.7 土壤地理信息系统构建203

6.7.1 土壤信息系统的构成203

6.7.2 土壤信息系统单要素信息的提取与应用206

参考文献208

第7章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原则与树种选择211

7.1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原则212

7.1.1 生态经济协调原则212

7.1.2 生物多样性原则213

7.1.3 复层结构、立体经营原则213

7.1.4 充分利用自然力原则213

7.1.5 群落演替及适地适树原则213

7.1.6 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健康原则214

7.1.7 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工辅助措施的原则214

7.2 树种选择及配置215

7.2.1 针对经营方向选择树种215

7.2.2 针对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树种216

7.2.3 针对山丘区林地立体开发需要合理选择树种217

7.2.4 适宜树种名录(见附录)218

参考文献218

第8章 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219

8.1 极度侵蚀退化劣地经营类型组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220

8.1.1 极度侵蚀退化红壤困难立地植被重建模式220

8.1.2 丘陵红壤库区立体经营模式222

8.1.3 石灰岩困难立地植被重建模式224

8.1.4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模式226

8.2 次生林封育改造类型组经营模式228

8.2.1 天然林的结构、区系及分布特点228

8.2.2 次生林封育改造模式228

8.3 农林复合经营类型组经营模式230

8.3.1 低丘陵林—农复合经营模式230

8.3.2 林—药复合经营模式233

8.3.3 林—茶复合经营模式234

8.3.4 以籽粒苋为纽带的林—苋—牧复合经营模式236

8.3.5 石灰岩山地林—农(苋)—牧复合经营模式238

8.4 良好立地商品林经营类型组经营模式240

8.4.1 商品林经营模式240

8.4.2 毛竹笋、材两用林高效集约栽培模式243

8.4.3 高品质油茶林高效集约栽培模式244

参考文献244

第9章 恢复与重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245

9.1 重建森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246

9.1.1 林下植物种类246

9.1.2 林下植被与影响因子相关分析248

9.1.3 林下植物多样性249

9.2 重建森林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250

9.2.1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250

9.2.2 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252

9.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异255

9.2.4 土壤微生物特性综合评价255

9.3 破坏山体植被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255

9.3.1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生物多样性256

9.3.2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生物多样性259

9.3.3 植被恢复效果综合评价260

参考文献261

第10章 重建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改良效应262

10.1 重建森林植被系统的土壤物理性状263

10.1.1 土壤团聚体263

10.1.2 土壤水分与土壤通透性265

10.2 重建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273

10.3 重建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酶活性282

参考文献289

第11章 重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与水土保持效应291

11.1 水文生态效应292

11.1.1 林冠对降水的截留功能292

11.1.2 重建生态系统对地表径流的影响293

11.1.3 森林凋落物的水源涵养功能296

11.2 水土保持效益298

11.2.1 不同森林群落水土流失量298

11.2.2 不同模式重建森林土壤营养物质流失300

11.2.3 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303

11.2.4 森林的固土防蚀效应307

11.3 对小气候的改善效应311

11.3.1 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对小气候的改善效应311

11.3.2 林—农—牧—林循环系统对小气候的改善效应312

11.3.3 林—茶复合经营系统对小气候的改善效应314

11.3.4 果园立体种植模式对小气候的影响316

参考文献317

第12章 重建森林的社会经济效益318

12.1 重建森林的经济效益319

12.1.1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经济效益319

12.1.2 次生林经营经济效益327

12.1.3 森林经营经济效益329

12.2 重建森林的社会效益338

12.2.1 森林社会效益的界定338

12.2.2 社会效益评价方法339

参考文献341

第13章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保障体系342

13.1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343

13.1.1 森林分类经营技术343

13.1.2 优良种植材料选择与应用技术343

13.1.3 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343

13.1.4 林分结构调控与生产力长期维持技术343

13.1.5 林分伴生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344

13.1.6 石灰岩山地退化立地植被恢复技术344

13.1.7 破坏山体的植被恢复技术345

13.1.8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345

13.1.9 农—林复合经营技术345

13.1.10 毛竹笋材两用林平衡施肥高效集约栽培技术346

13.2 重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及指标体系构建346

13.2.1 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346

13.2.2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指标体系及区域布局349

13.3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保障体系354

13.3.1 意识保障354

13.3.2 政策保障355

13.3.3 资金保障356

13.3.4 科技保障357

参考文献358

附录:适宜树种名录3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