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河北省地质·矿产·环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河北省地质·矿产·环境](https://www.shukui.net/cover/41/31710088.jpg)
- 刘鹤峰主编;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5038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923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961页
- 主题词:区域地质-地质勘探-河北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河北省地质·矿产·环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区域地质7
第一章 地层7
第一节 地层概况7
第二节 太古宙变质地层8
一、冀东地区8
二、青龙河断裂以东地区16
三、冀西地区18
四、太行山地区21
五、几个问题的讨论和说明34
第三节 古元古代地层36
一、燕山地区36
二、太行山地区36
三、几个问题的讨论和说明37
第四节 中、新元古代地层38
一、长城纪地层38
二、蓟县纪地层45
三、青白口纪地层49
第五节 古生代地层53
一、寒武纪—奥陶纪地层53
二、石炭纪—二叠纪地层61
第六节 中生代地层67
一、中生代岩石地层67
二、生物地层74
三、地层年代划分77
四、古地理与区域地层格架概述80
第七节 新生代地层82
一、第三纪岩石地层83
二、第四纪岩石地层及松散堆积85
三、生物地层及年代划分87
四、古地理及地层格架概述90
第二章 岩浆岩和岩浆作用92
第一节 侵入岩概述92
一、侵入岩分布特征92
二、侵入岩时代划分92
第二节 侵入岩各论94
一、太古宙变质深成岩94
二、古元古代变质侵入岩103
三、中元古代侵入岩106
四、晚古生代侵入岩110
五、中生代侵入岩112
六、区内各时代侵入岩及变质深成岩时代划分及与岩石谱系单位对比121
第三节 火山岩与火山作用122
一、概述122
二、火山岩各论122
第三章 变质作用128
第一节 青龙河以东地区变质作用128
一、角闪岩相128
二、绿片岩相128
第二节 冀东地区变质作用128
一、早期角闪岩相(第一期变质作用)128
二、麻粒岩相(第二期变质作用)129
三、高角闪岩相(第三期变质作用)129
四、角闪岩相(第四期变质作用)130
第三节 冀西部地区变质作用130
一、麻粒岩相(第一期变质作用)130
二、高角闪岩相(第二期变质作用)130
三、角闪岩相(第三期变质作用)131
四、绿片岩相(第四期变质作用)131
第四节 太行山地区变质作用131
一、麻粒岩相(第一期变质作用)132
二、高角闪岩相(第二期变质作用)132
三、低角闪岩相(第三期变质作用)133
四、高绿片岩相(第四期变质作用)133
五、低绿片岩相(第五期变质作用)133
第四章 地质构造134
第一节 概况134
第二节 褶皱构造135
一、基底褶皱135
二、盖层褶皱(构造)137
第三节 断裂构造139
一、基底韧性变形带139
二、韧性变形带分区141
三、主要断裂构造带148
第四节 层圈式韧性拆离滑脱带151
一、拆离滑脱带的基本概念151
二、基底与盖层之间的韧性滑脱带152
三、青白口系下马岭组韧性滑脱剪切带154
四、寒武系和奥陶系中的顺层滑脱构造155
第五节 逆冲推覆构造156
一、逆冲推覆构造基本概念156
二、逆冲推覆构造典型实例156
三、板内逆冲推覆构造规律160
第六节 板内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162
一、活动构造的概念及研究意义162
二、河北省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163
三、活动构造分区167
四、河北省活动构造的几个基本事实168
五、区域地壳稳定性浅析170
第七节 板内构造基本分析及构造单元划分171
一、周边大地构造环境分析172
二、深部构造概述175
三、河北省地壳—上地幔垂向分层结构176
四、板块构造单元划分177
第五章 地壳演化与地貌特征180
第一节 华北东部地区的区域构造演变180
一、华北东部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180
二、华北东部盆岭区盆-山演化特征181
三、华北东部盆-岭区的形成机制183
四、盆-山构造形成的证明185
第二节 地形地貌特征及类型划分188
一、坝上高原188
二、燕山和太行山山地188
三、河北平原189
四、大陆边缘(大陆架)189
第三节 地形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探讨189
一、地形地貌的划分190
二、地形地貌构造形变的认定191
三、地形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195
第四节 地形地貌对气候水系土壤植被的影响199
一、地貌形成的动力199
二、地貌分布规律200
三、土壤的形成200
第六章 地质发展史202
第一节 地球成因探讨202
一、原始星云阶段202
二、星云收缩,太阳胚形成202
三、太阳胚爆炸阶段202
四、太阳的形成203
五、地球的形成203
第二节 地球的演化特征203
一、前太古宙陆核的形成203
二、太古宙陆块的演化204
三、古华北陆块的形成205
四、中新生代的构造活化205
第三节 陆核形成期古地质特征206
一、古—中太古代时期206
二、新太古代时期206
三、古元古代时期207
第四节 盖层发展时期地质历史207
一、中—新元古代207
二、早古生代209
三、晚古生代211
第五节 中生代以来地质历史212
一、三叠纪212
二、侏罗纪213
三、白垩纪214
四、第三纪214
五、第四纪215
第二编 矿产资源226
第一章 能源矿产226
第一节 石油天然气226
一、概况226
二、油田实例226
第二节 煤炭229
一、概况229
二、河北省主要聚煤期的含煤地层232
三、聚煤盆地的控煤构造244
四、聚煤盆地煤层与煤质251
五、煤田实例266
第三节 煤层气资源279
一、概述279
二、河北省国民经济发展对煤层气资源需求形势286
三、煤层气实例287
第四节 油页岩292
一、概况292
二、矿床地质特征293
三、矿产勘查及开发利用295
四、油页岩矿实例295
第二章 黑色金属矿产298
第一节 铁298
一、概况298
二、类型分述298
第二节 锰矿370
一、概述370
二、浅海沉积锰矿371
三、次火山热液型锰矿373
四、残余-改造型锰(银)矿375
五、沉积变质型锰矿376
第三节 铬铁矿376
一、概况376
二、太古宙铬铁矿377
三、晚古生代(海西期)铬铁矿378
第三章 有色金属矿产382
第一节 铜矿382
一、斑岩型铜矿382
二、接触交代型铜矿392
三、岩浆熔离型铜矿395
四、热液型铜矿395
五、沉积型铜矿401
六、沉积变质型铜矿401
第二节 钼矿401
一、接触交代型钼矿402
二、斑岩型钼矿407
三、热液型钼矿417
第三节 铝土矿417
一、概论417
二、矿床范例——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铝土矿422
第四节 钨矿424
一、概论424
二、矿床范例——河北省兴隆县大苇塘钨矿424
第五节 钴矿426
一、概述426
二、矿床范例429
第六节 镁矿436
一、概述436
二、矿床实例436
第七节 铅锌矿439
一、概况439
二、铅锌矿不同成因类型分述439
第四章 贵金属、稀有、稀散金属464
第一节 金矿464
一、概况464
二、金矿类型分述468
第二节 银矿493
一、概况493
二、银矿类型分述494
第三节 铂(钯)矿504
一、概况504
二、类型分述505
第四节 铍矿509
一、概况509
二、矿床实例509
第五节 镉矿510
第五章 非金属矿产511
第一节 概述511
一、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现状511
二、非金属矿产资源现状511
第二节 非金属矿产资源各论516
一、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516
二、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539
三、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546
四、其他非金属矿产569
第三编 水文地质、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第一章 地表水573
第一节 降水573
第二节 径流573
第三节 蒸发573
第四节 地表水资源574
第五节 入海水量和入境、出境水量574
一、入海水量574
二、入境水量574
三、出境水量575
第二章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576
第一节 含水岩组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576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576
二、碳酸盐岩类岩溶水587
三、基岩裂隙水590
第二节 地下水的运动特征594
一、山区地下水的运动特征594
二、平原区地下水运动特征595
第三节 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600
一、山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600
二、河北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601
第四节 地下水动态特征602
一、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特征603
二、山区地下水动态特征605
三、岩溶水动态特征606
第三章 地下水系统613
第一节 水系统基本特征613
第二节 地下水系统区划614
一、地下水系统区划的原则614
二、地下水系统区划的依据及边界确定原则614
三、河北省地下水系统区划615
第三节 地下水系统分区特征618
一、内陆河地下水系统区(Ⅰ)618
二、辽河—大凌河地下水系统区(Ⅱ)620
三、潮白河—蓟运河地下水系统区(Ⅲ)620
四、滦河地下水系统区(Ⅳ)621
五、冀东沿海诸河地下水系统区(Ⅴ)623
六、永定河地下水系统区(Ⅵ)623
七、大清河地下水系统区(Ⅶ)625
八、子牙河地下水系统区(Ⅷ)626
九、漳卫河地下水系统区(Ⅸ)629
十、古黄河地下水系统区(Ⅹ)630
第四章 地下水形成与演化631
第一节 地下水形成631
一、地下水形成过程中的水化学作用631
二、同位素信息解读地下水形成633
第二节 地下水环境演化636
一、地下水渗流场的演化636
二、地下水化学场的演化652
第五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666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666
一、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原则666
二、地下水开采资源评价原则666
第二节 水文地质参数667
一、降水入渗系数(α)667
二、潜水蒸发系数(mz)670
三、给水度(μ)671
四、释水系数(μe)674
五、渗透系数(K)674
六、灌溉回归系数(βg)675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计算677
一、地下水补给资源计算677
二、地下水储存资源计算679
三、地下水开采资源计算679
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680
一、河北省地下水资源特征680
二、地下水质量评价681
第六章 地下水开采685
第一节 城镇、工业供水685
一、主要蓄水构造685
二、主要城市及工矿集中供水水源地690
第二节 农业供水693
第三节 地下水开采潜力694
一、非传统资源利用694
二、尚有开采潜力的地段697
三、后备水源地697
第七章 矿泉水700
第一节 医疗矿泉水700
一、医疗矿泉水的分类700
二、矿泉水的医疗作用701
第二节 饮用天然矿泉水702
一、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定义702
二、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702
三、饮用天然矿泉水分类704
四、饮用天然矿泉水的保健作用704
第三节 矿泉水主要类型及分布706
一、医疗矿泉水主要类型及分布706
二、饮用矿泉水主要类型及分布707
第四节 矿泉水的形成机理708
一、矿泉水的形成条件708
二、矿泉水的形成机理709
第五节 矿泉水的开发712
一、医疗矿泉水的开发712
二、饮用矿泉水的开发712
第八章 地热资源713
第一节 地热地质特征713
一、深部地质构造713
二、地温场特征713
三、热储类型及分布716
第二节 地热资源及分布718
一、地热资源分区718
二、地热资源计算及评价719
第三节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724
一、河北省地热开发利用现状724
二、河北省地热开采技术条件及开发利用前景725
第九章 地质环境728
第一节 地下水环境728
第二节 矿山地质环境728
第三节 城市地质环境与农业地质环境728
第四编 地质勘查工作现状第一章 区域地质调查731
第一节 工作概况731
第二节 地质成果731
一、变质基底731
二、沉积盖层732
三、岩浆岩732
四、构造733
五、成果表示733
第二章 主要矿产资源勘查734
第一节 矿产资源勘查综述734
第二节 主要矿产勘查734
一、煤炭资源734
二、铁矿资源勘查735
三、铜矿资源勘查736
四、铅锌矿资源勘查736
五、钼矿资源勘查737
六、金矿资源勘查737
七、石灰岩资源勘查738
八、白云岩资源勘查739
九、石膏资源勘查739
十、汉白玉大理石资源勘查739
十一、碎云母资源勘查740
第三章 地质大调查741
第一节 区域地质调查进展与成果741
一、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和片区总结741
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741
第二节 矿产资源评价进展与成果742
一、太行山北段铜铅锌金银成矿带资源评价742
二、赤城县青羊沟铅锌矿外围红山嘴一带铅锌矿普查743
三、冀北铅锌银矿带743
四、冀东金银成主要矿带兴隆县花市—宽城汤道河一带金银矿产评价743
第三节 物化探地质调查进展与成果743
第四节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进展与成果743
一、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成果743
二、环境地质调查主要成果744
第四章 地球物理勘查745
第一节 区域物探调查745
一、区域物探调查概况745
二、区域物探调查主要成果747
第二节 矿区物探工作753
一、航空磁力测量754
二、地面磁法勘探756
第五章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现状773
第一节 工作概况773
第二节 水文地质工作现状773
一、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773
二、专门水文地质研究工作776
第三节 环境地质工作现状784
一、环境水文地质研究784
二、地质灾害784
三、矿山环境地质785
四、农业生态环境地质786
五、城市环境地质787
六、旅游地质与地质公园788
第六章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790
第一节 工作概况790
一、区域化探扫面790
二、岩石地球化学调查791
第二节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793
一、沉积岩类地球化学特征793
二、火山岩类地球化学特征797
三、变质岩类地球化学特征801
四、侵入岩类地球化学特征805
第三节 地层地球化学特征808
一、地层地球化学演化808
二、地层地球化学块体的含矿性评价808
第四节 金矿源层的地球化学判别809
一、研究现状809
二、存在问题810
三、区域化探岩石测量相关成果810
四、解释推断811
五、问题讨论811
第五节 含铁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812
一、太古宙—古元古代沉积变质铁矿812
二、中元古代沉积铁矿813
三、中生代燕山期接触交代型铁矿814
第六节 化学地层研究815
一、化学地层划分815
二、地层地球化学对比816
三、地球化学异常层816
第七节 区域地壳元素丰度820
一、表壳岩石元素丰度820
二、地质构造层元素丰度822
三、地壳结构层元素丰度822
四、上地幔地球化学初步研究822
五、元素丰度对比特征825
六、地壳化学成分的垂向变化825
七、矿产资源总量丰度估算模型828
第八节 重要矿产的区域地球化学背景829
一、表壳岩石地球化学背景829
二、侵入岩地球化学背景829
第九节 元素空间分布特征831
一、区域地层岩体分布区水系沉积物元素分布特征831
二、大地构造单元中元素分布特征832
三、地球化学省和地球化学构造带832
第十节 典型金矿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型832
一、太古宙绿岩带中的金矿832
二、元古宙绿片岩系中的金矿833
三、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中的金矿——长城式834
四、显生宙花岗质杂岩中的金矿835
五、显生宙火山岩系中的金矿836
六、中新生代砂砾岩中的金矿837
第十一节 地球化学成矿远景区划837
一、棋盘山—朝阳湾Au、Ag多金属异常区837
二、哈咇嘎—西辛营Au、Ag、Cu、Pb、Zn、Mo异常区837
三、口前—青羊沟—上黄旗—郭家屯Ag、Au、Pb、Zn异常837
四、北头营—隆化—七家Ag、Au多金属异常区838
五、东卯—窄岭Au、Cu异常区838
六、小营盘Au异常区838
七、王土房Au、Ag、Pb、Zn、Cu、Mo异常区838
八、寿王坟—潘家店Cu、Mo、Au、Ag异常区838
九、马兰峪—金厂峪—双山子Au多金属异常区838
十、三义庄Au、Ag、Pb、Mo异常区838
十一、赤瓦屋—王安镇—大河南Au、Ag、Pb、Zn、Cu、Mo异常区839
十二、将军墓—桃园Cu异常区839
第七章 河北省遥感地质勘查工作现状840
第一节 河北省遥感影像基本特征840
第二节 区域地质遥感调查840
第三节 矿产地质遥感调查841
一、断裂构造842
二、大规模岩浆杂岩体842
三、基底隆起构造842
四、深部构造842
五、火山集中区843
六、区域构造分布特征843
七、成矿规律843
八、控矿地质因素843
九、变质后生成矿系列矿床843
十、侵入岩成矿系列矿床844
十一、成矿预测844
十二、结论845
第四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遥感调查845
一、水文地质遥感调查845
二、工程地质遥感调查847
三、环境地质遥感调查850
第五编 新世纪初地质工作第一章 新世纪初地质工作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859
第一节 指导思想859
第二节 基本原则859
一、实现从传统的地质工作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地质工作转变859
二、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切实体现国家意志和省发展目标859
三、坚持资源与环境并重860
四、拓展多功能、多目标的地质工作861
五、科学勘查,规范程序,提高勘查质量862
六、加强区域矿产评价,矿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时研究成果的集成,积极推进勘查成果化862
七、矿产资源勘查以预查为主的原则,适度开展重点矿产资源的普查工作862
八、尝试“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地质勘查工作862
第二章 地质勘查工作部署863
第一节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863
第二节 地质大调查864
第三节 主要矿产资源的勘查866
一、煤866
二、铁矿869
三、金矿870
四、铅锌874
五、铜875
六、钼877
七、重要非金属877
第四节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部署879
一、概述879
二、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879
三、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部署原则881
四、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部署881
第五节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887
一、确定物化探找矿的重要位置887
二、河北省区域物化探勘查工作部署888
第六节 遥感地质勘查工作部署890
一、总体目标890
二、主要任务890
三、工作部署890
第三章 促进地质学在新领域的应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893
第一节 农业地质894
一、概况894
二、以往工作存在问题894
三、工作部署895
四、高科技服务于农业地质工作896
第二节 灾害地质897
一、概述897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897
第三节 城市地质905
一、概况905
二、工作部署906
第四节 旅游地质908
一、概况908
二、工作部署908
第五节 矿山环境地质909
一、概述909
二、工作部署910
第四章 提高共识 开创地质工作新局面913
第一节 提高共识 充分发挥现有地质队伍作用913
一、人的方面913
二、财和物的方面914
三、体制机制方面914
第二节 加强地质工作 开创地质工作新局面914
一、加强地质工作914
二、加强宏观指导915
参考文献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