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1593746.jpg)
- 王瑞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8848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思想政治教育-对比研究-世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编 对象与方法5
第一章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5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5
一、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5
二、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6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7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必要性8
一、比较研究与科学发展8
二、有比较才有鉴别10
三、从比较中吸取有益营养11
四、开放的中国要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12
第三节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3
一、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去和现状13
三、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方面14
二、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方面14
四、准确把握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5
第二章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7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点上17
一、要从“调查研究”中把握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17
二、要从“联系”和“发展”中把握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18
三、要从“实事”中把握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是”19
四、科学的方法赋予比较研究以强大的力量19
一、通观比较的方法20
第二节 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的方法20
二、专题比较的方法21
三、综合比较的方法22
第三节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框架设计23
一、框架设计要吸收其他比较学的研究成果23
二、框架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的顺序24
三、本书的框架25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29
一、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与政治统治29
第三章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简介29
第二编 通观比较29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30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局限32
第二节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33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主要阶段33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卓著36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主要时期38
第三节 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38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启示41
第四章 西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简介43
第一节 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概述43
一、古代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43
二、近代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47
三、现代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48
第二节 战后西欧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况51
一、当代英国的“公民教育”51
二、当代法国的“公民道德教育”53
三、当代德国的“民主主义”教育55
第三节 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沿革58
一、古代城邦政治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58
二、中世纪宗教神学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61
三、近代天赋人权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62
四、现当代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65
第四节 西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69
一、西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效果69
二、西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效果70
第五章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简介72
第一节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72
一、殖民化时期的宗教教育与革命启蒙对公民意识的影响72
二、联邦化时期的党派论争对公民意识的促进72
三、国家化时期的移民同化对公民意识的提升74
四、国际化时期的公民教育与改革对公民意识的强化76
第二节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77
一、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产生原因77
二、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基本内容78
三、政治社会化的实质及运行特点81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83
第三节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问题83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86
第六章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简介91
第一节 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91
一、儒家思想教育91
二、武士精神教育92
三、日本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93
一、明治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94
第二节 日本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94
二、大正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95
三、昭和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96
四、日本近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97
第三节 日本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99
一、美军占领时期的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99
二、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期的特设道德教育体制100
三、日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102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105
第七章 新加坡等国及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简介105
第一节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简介105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106
第二节 泰国等四国思想政治教育简介107
一、泰国的思想政治教育108
二、印度尼西亚的思想政治教育110
三、马来西亚的思想政治教育113
四、菲律宾的思想政治教育113
第三节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简介114
一、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114
二、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115
第三编 专题比较119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比较119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119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19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121
一、教育是实现政治目标的关键122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在西方的地位和作用122
二、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反击与其格格不入的思潮123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在日本的地位和作用124
一、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是日本发展教育的原动力124
二、维系国家政治体制125
三、加速国家发展进程125
四、教育偏狭性的危害126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加坡的地位和作用127
一、新加坡的“两手抓”127
二、培养对“新加坡人”的认同感128
第五节 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与作用分析129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任用不断的增强129
二、有力地推动了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130
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比较131
第一节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131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历史考察131
二、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133
第二节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135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有关思想、理论136
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138
三、资产阶级的有关思想、理论139
第三节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141
一、本土思想、理论141
二、外来思想、理论142
第四节 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异同144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同与异144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出现异同的原因145
第十章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比较147
第一节 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147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147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149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150
四、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152
第二节 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透视152
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重点对象153
一、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产生差异的原因153
三、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立要求154
第十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比较157
第一节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157
一、政治理论教育157
二、思想道德教育158
三、党的路线、方针、政治教育158
第二节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159
四、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159
一、政治观教育160
二、公民宗教教育161
三、社会规范教育162
第三节 日本等亚洲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164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165
二、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167
三、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169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继承性与现实性170
第四节 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分析170
二、两项具体内容的差异171
第十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比较174
第一节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174
一、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视与探索174
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经验176
三、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分类与特点177
第二节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179
一、国外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视与探索179
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经验182
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分类与特点184
第三节 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分析189
一、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趋同方面189
二、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差异方面191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动向192
第一节 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194
一、中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194
第十三章 家庭、学校、社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比较194
二、日本、新加坡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195
三、西方国家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197
四、不同国家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异同特点198
第二节 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202
一、中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灌输作用202
二、日本、新加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与渐进性204
三、学校系统是西方公民教育的中心机构207
四、不同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同分析209
第三节 社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212
一、具体生动、形式多样的中国社区活动212
二、全方位、分层次的日本新加坡社区教育213
三、专业化、规范化的西方社区发展216
四、不同国家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异同透析217
第十四章 宗教、社会、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比较219
第一节 宗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219
一、中国的宗教政策与思想政治教育219
二、日本、新加坡的宗教政策与思想政治教育220
三、美国、西欧的宗教传统与思想政治教育223
四、不同国家宗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异同226
第二节 社会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227
一、社会主义中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227
二、日本传媒的政治倾向及新加坡社会运动的声势创造229
三、西方国家“第四政府部门”的导向性“舆论监督”231
四、不同国家社会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异同比较234
一、社会主义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由共产党统一领导238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238
第十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组织、评估比较238
二、日本、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由国家全面干预240
三、美国、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指导调控243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45
一、中国:有领导、有组织、有骨干、齐抓共管246
二、日本的教育网络及新加坡的法制管理248
三、西方国家的服务性管理机构及专家化工作队伍249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衡量标准与评估方法250
一、中国衡量标准:实现党的基本路线与培育“四有”新人250
二、日本的“理想的人”及新加坡的“新加坡人”252
三、西方公民教育的衡量标准与民主公民的学习评估253
第四节 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组织、评估异同255
一、制度、国情不同导致差异255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本质导致一致性258
第四编 综合比较263
第十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263
第一节 都有明确的目的263
一、培养维护其阶级统治的人263
二、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265
第二节 都把思想灌输作为手段268
一、都把思想灌输作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268
二、思想灌输的主题基本上是一致的269
第三节 都强调全社会参与270
一、国家政权机构的决策、引导与管理270
二、家庭、学校、社会的分工与配合271
三、宗教的诱导与融合271
四、各种传媒的传输与导向272
第四节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及其意义273
一、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手段、途径相同的原因273
二、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手段、途径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74
三、认识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的意义274
第十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276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和作用性质迥异276
一、思想政治教育提法上的区别276
三、正确认识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提法和作用性质区别的意义277
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性质的差异277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存在差别278
一、理论基础相左,教育内容不同278
二、对人的培养要求各异,教育内容不同279
三、国内外政策需要不一,教育内容不同280
四、认识各国教育内容存在区别的意义281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运作不同282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国家都是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的282
二、不同国家政府的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方式各具特色282
三、社会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作方式的差别283
一、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差异的原因284
第四节 产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其意义284
二、认识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意义285
第十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样287
第一节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287
一、显性教育方法287
二、隐性教育方法288
三、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的作用289
一、正面教育290
第二节 正面教育与启发教育290
二、启发教育291
第三节 教书育人与心理咨询292
一、教书育人292
二、心理咨询293
第四节 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294
一、社会调查294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性形成的原因295
第五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295
二、社会服务295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性的意义296
第十九章 比较·借鉴·提高298
第一节 要处理好比较、借鉴、提高三者的关系298
一、为什么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298
二、怎样处理好三者的关系299
第二节 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300
一、思想政治教育明晰化趋势将增强300
三、处理好三者关系的意义300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将长期并存301
三、经济与高科技发展将有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302
四、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将加大302
第三节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坚持三个面向303
一、为什么要坚持三个面向303
二、怎样坚持三个面向305
三、中国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新世纪的思考311
后记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