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灾害地质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灾害地质学
  • 潘懋,李铁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5473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60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2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灾害地质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1

1.1 地质灾害的内涵、属性与分类1

1.1.1 地质灾害的内涵1

1.1.2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3

1.1.3 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7

1.1.4 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与分布规律9

1.2 灾害地质学的诞生与发展11

1.2.1 古代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11

1.2.2 灾害地质学的形成与发展13

第2章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14

2.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14

2.1.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14

2.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15

2.1.3 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17

2.1.4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18

2.1.5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19

2.2 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20

2.2.1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析20

2.2.2 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23

第3章 地质灾害减灾对策25

3.1 地质灾害减灾措施与减灾系统工程25

3.1.1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与21世纪全球减灾新战略25

3.1.2 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26

3.1.3 减轻地质灾害的措施27

3.1.4 减轻地质灾害的系统工程30

3.2.1 地质灾害监测31

3.2 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31

3.2.2 地质灾害预报32

3.2.3 地质灾害防治33

3.3 地质灾害管理34

3.3.1 地质灾害管理的目的与原则34

3.3.2 地质灾害管理的主要内容35

3.3.3 地质灾害管理的主要手段36

3.3.4 系统科学理论在地质灾害管理实践中的应用36

第4章 地震灾害38

4.1 地震与地震活动38

4.1.1 概述38

4.1.2 地震波38

4.1.3 地震的成因与类型40

4.1.4 地震的震级与地震烈度41

4.1.5 地震的时空分布43

4.2 诱发地震46

4.2.1 诱发地震的类型及其特点46

4.2.2 预防诱发地震的对策50

4.3 地震灾害51

4.3.1 地震效应52

4.3.2 地震灾害的特点与破坏形式54

4.3.3 灾害性地震实例57

4.4 地震活动的监测与预报60

4.4.1 地震监测60

4.4.2 地震预报61

4.5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64

4.6 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66

4.6.1 国际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66

4.6.2 中国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69

4.6.3 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发展趋势70

第5章 火山灾害72

5.1 火山与火山活动72

5.1.1 火山的类型72

5.1.2 火山喷发样式72

5.1.3 火山喷发物73

5.1.4 火山的空间分布75

5.2 火山喷发灾害效应与资源效应77

5.2.1 火山喷发灾害78

5.2.2 火山喷发的资源效应84

5.2.3 重大火山灾害实例85

5.3 火山活动的监测与预报86

5.3.1 火山活动的前兆现象86

5.3.2 火山活动监测88

5.3.3 火山喷发预报89

5.4 减轻火山灾害的对策90

5.4.1 危险性火山的识别与评价90

5.4.2 火山地区土地利用规划90

5.4.3 与工程有关的减灾对策90

5.4.4 火山应急管理92

5.4.5 灾后援助与重建92

第6章 斜坡地质灾害93

6.1.1 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94

6.1 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94

6.1.2 斜坡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95

6.1.3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97

6.2 崩塌99

6.2.1 崩塌的特点99

6.2.2 崩塌的形成条件99

6.2.3 崩塌的力学机制101

6.2.4 崩塌的分类102

6.2.5 崩塌的危害103

6.3 滑坡104

6.3.1 滑坡的特点104

6.3.2 滑坡的形成条件104

6.3.3 滑坡的成因机制105

6.3.4 滑坡的分类107

6.3.5 滑坡的危害108

6.4 泥石流112

6.4.1 泥石流的一般特征112

6.4.2 泥石流形成的条件113

6.4.3 泥石流的运动特征与机理114

6.4.4 泥石流的分类115

6.4.5 泥石流的危害117

6.4.6 泥石流的灾害实例120

6.5 斜坡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报121

6.5.1 斜坡地质灾害的监测121

6.5.2 斜坡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124

6.6 斜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128

6.6.1 崩塌的防治129

6.6.2 滑坡的防治132

6.6.3 泥石流的防治136

第7章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141

7.1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141

7.2 地面沉降142

7.2.1 地面沉降的特征与分布142

7.2.2 地面沉降的危害145

7.2.3 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146

7.2.4 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预测148

7.2.5 地面沉降的防治149

7.3 地裂缝150

7.3.1 地裂缝的特征、类型与分布150

7.3.2 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152

7.3.3 地裂缝的危害153

7.3.4 地裂缝灾害的防治措施155

7.4 岩溶地面塌陷155

7.4.1 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156

7.4.2 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156

7.4.3 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159

7.4.4 岩溶地面塌陷的监测预报160

7.4.5 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防治措施161

第8章 矿山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163

8.1 矿山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163

8.2 矿区地面变形与荒漠化164

8.2.1 矿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164

8.2.2 矿区荒漠化167

8.3.1 冒顶垮帮170

8.3 矿山与地下工程地压灾害170

8.3.2 岩爆171

8.3.3 煤与瓦斯突出174

8.3.4 露天边坡失稳176

8.4 瓦斯爆炸与煤层自燃178

8.4.1 瓦斯爆炸178

8.4.2 煤层自然180

8.5 矿井突水182

8.5.1 矿井突水的致灾条件和影响因素182

8.5.2 矿井突水的危害183

8.5.3 矿井突水灾害的防治对策184

9.1.1 表生环境中元素的迁移转化185

第9章 表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地方病185

9.1 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185

9.1.2 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的地带性特征189

9.1.3 人类活动对原生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190

9.2 表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190

9.2.1 原生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191

9.2.2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99

第10章 土地荒漠化203

10.1 概述203

10.1.1 荒漠化的基本概念203

10.1.2 土地荒漠化的类型与成因204

10.1.3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05

10.2.1 沙质荒漠化的分布特征206

10.2 沙质荒漠化206

10.2.2 沙质荒漠化的成因208

10.2.3 沙质荒漠化的危害209

10.2.4 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212

10.2.5 沙质荒漠化的防治213

10.3 水土流失214

10.3.1 水土流失发育状况215

10.3.2 水土流失的类型与影响因素215

10.3.3 水土流失的危害217

10.3.4 水土流失防治对策219

10.4.1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220

10.4.2 土壤盐渍化的危害220

10.4 土壤盐渍化220

10.4.3 土壤盐渍化防治对策221

第11章 特殊土地质灾害222

11.1 黄土湿陷222

11.1.1 湿陷性黄土的特征222

11.1.2 黄土湿陷性的原因及其判定223

11.1.3 湿陷性黄土的危害224

11.1.4 湿陷性黄土的防治措施225

11.2 膨胀土226

11.2.1 膨胀土的特征226

11.2.2 膨胀土的胀缩机理227

11.2.3 膨胀土的危害227

11.2.4 膨胀土灾害的防治措施228

11.3.1 盐渍土的类型及其特性229

11.3 盐渍土229

11.3.2 盐渍土的危害230

11.3.3 盐渍土灾害的防治措施230

11.4 软土231

11.4.1 软土的特征231

11.4.2 软土的危害231

11.4.3 软土地基的加固措施232

11.5 冻土232

11.5.1 冻土的特征232

11.5.2 冻土的分布233

11.5.3 冻土的不良地质现象234

11.5.4 冻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235

12.1.1 地下水的特征238

12.1.2 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238

12.1 地下水资源恶化238

第12章 其他地质灾害238

12.1.3 地下水水质恶化242

12.2 洪涝灾害244

12.2.1 洪涝灾害的分布与危害244

12.2.2 洪涝灾害的成因245

12.2.3 防洪减灾的主要措施247

12.3 海岸带地质灾害249

12.3.1 海岸带地质灾害的类型249

12.3.2 海水入侵249

12.3.3 海岸侵蚀253

12.3.4 海平面上升255

参考资料2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