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 郑祥福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ISBN:754261470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93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0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哲学概论1

第一节 哲学的本质及其对象和功能1

一、什么是哲学1

二、哲学的研究对象4

三、哲学的一般功能6

三、美及其特性 347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8

一、哲学的研究领域8

二、哲学研究中的两类问题10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12

第三节 哲学形成与发展的逻辑线索14

一、西方哲学形成、发展概要15

二、西方哲学的主题1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23

思考题24

讨论题2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2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2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历史条件2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简史2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实践唯物主义31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32

二、以实践范畴为核心构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33

三、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关系3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发展、批判、革命的学说3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4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45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52

思考题57

讨论题57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59

第三章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59

一、物质观的历史发展60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61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64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66

一、物质的根本属性67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69

第三节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统一性72

一、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72

二、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75

思考题78

讨论题78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79

第四章 人类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79

一、人类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80

二、社会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基础和源泉82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84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84

二、人类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85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87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89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作用89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90

三、意识和人工智能94

思考题95

讨论题95

第一节 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97

第五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97

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98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99

三、联系的多样性100

第二节 相互作用构成事物联系的基本内容101

一、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101

二、人的活动和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104

第三节 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105

一、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106

二、客观规律及其一般特点108

思考题111

讨论题111

第六章 物质世界运动的基本规律113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113

一、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114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15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16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118

一、质、量、度119

二、质变量变及其相互转化120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121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122

一、辩证的否定122

二、否定之否定123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24

四、客观规律的普遍性与复杂性125

思考题126

讨论题127

一、社会是人类实践生活的展开形式130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130

第七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130

二、从人类主体地位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132

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134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136

一、在历史观基本问题上的根本对立136

二、在历史必然性问题上的根本对立139

三、在历史创造主体问题上的根本对立141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前提及其伟大意义143

一、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前提143

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理论基础148

三、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150

思考题152

讨论题152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153

第八章 社会的基本结构153

一、生产力154

二、生产关系157

第二节 政治结构159

第三节 社会的观念文化结构160

一、观念文化结构的构成160

二、各种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163

三、观念文化结构的作用164

思考题166

讨论题166

第九章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167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167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68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69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71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72

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172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173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74

第三节 社会运动、发展进程175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175

二、社会发展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181

思考题185

讨论题185

第十章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87

第一节 社会进步187

一、社会进步及其特征187

二、社会进步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90

第二节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191

一、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尺度191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193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的崭新文明195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197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9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200

思考题203

讨论题203

第十一章 人的本质及其发展205

第一节 人在世界中的地位205

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05

二、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209

三、人的社会性210

第二节 人的本质的理论213

一、人的本质的含义213

二、人的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216

第三节 人的素质与培养218

一、人的素质218

二、人的素质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作用222

三、提高人的素质的基本途径223

讨论题229

思考题229

第十二章 人的持续发展及其远景231

第一节 人生的意义、价值及其实现231

一、世界观、历史观与人生观的关系231

二、人生的目的和意义233

三、人生的价值及其实现234

第二节 人的持续发展237

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238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240

第三节 教育在人的发展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244

一、人与教育的关系244

二、教育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推动作用246

讨论题249

思考题249

第十三章 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252

第一节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252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52

二、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54

第二节 联系、发展的观点255

一、联系的观点256

二、发展的观点257

第三节 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的原则258

一、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法258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259

三、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61

第四节 作为认识方法的基本环节264

一、原因与结果264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266

三、可能性与现实性268

四、内容与形式271

五、现象与本质273

六、结构与功能275

思考题276

讨论题277

第十四章 科学思维的方式、方法279

第一节 思维方式279

一、思维方式的本质279

二、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281

三、思维方式的认识功能282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284

一、归纳与演绎285

二、分析与综合287

三、历史的与逻辑的一致288

第三节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289

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289

二、现代科学思维的一般方法291

思考题299

讨论题299

第十五章 实践与认识301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301

一、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302

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303

第二节 认识的结构305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306

二、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309

三、认识系统结构的进化与发展314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316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316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319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320

思考题321

第十六章 真理323

第一节 客观真理323

一、真理及其特点323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327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329

一、价值及其特点330

二、真理与价值的关系332

第三节 真理的标准334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34

二、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337

三、实践标准与价值评价339

思考题341

讨论题341

第十七章 真、善、美的统一343

第一节 真、善、美的基本涵义343

一、真及其价值343

二、善及其特点345

第二节 真、善、美的统一350

一、真、善、美的相互关系350

二、真、善、美的统一是哲学的最高境界354

思考题356

讨论题356

附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3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