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媒介批评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媒介批评通论
  • 刘建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3638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99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媒介批评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媒介批评学的基本理论念1

第一节 什么是媒介批评1

一、 媒介批评的内涵1

二、 新闻观念与媒介批评观念4

三、 媒介批评的对象与范围7

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任务10

一、 认识新闻的质量10

二、 认识新闻的社会效果17

三、 认识媒介和社会21

第二章 媒介批评与媒介批评学的演变25

第一节 我国的新闻批评史25

一、 古代的新闻批评史25

二、 近现代的报刊批评27

三、 当代的媒介批评30

第二节 我国媒介批评研究的开端32

一、 媒介批评研究的起步32

二、 媒介批评学研究的概况34

第三节 西方的媒介批评及其研究36

一、 新闻批评的产生36

二、 美国新闻界的“报评”39

三、 西方的“媒介批评”理论42

第三章 媒介批评的主体47

第一节 批评者的社会分布47

一、 普通批评者47

二、 批评家群体48

三、 媒体的监管者49

四、 优秀稿件的评选者50

第二节 批评者的个性51

一、 批评主体的个性与共性51

二、 批评者个性的本质54

三、 批评者个性的实践形式56

第三节 批评者的思想倾向59

一、 批评者的立场59

二、 批评者的价值取向62

第四节 批评者的动机65

一、 捍卫真理的动机65

二、 自我辩护的动机67

三、 提供鉴赏的动机70

第四章 媒介批评的规范与标准75

第一节 诸种精神产品批评的差异75

一、 批评对象的差异75

二、 批评逻辑的差异77

三、 评价文体的差异79

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规范81

一、“时空通观”的规范81

二、“整体照应”的规范82

三、“效果实证”的规范85

第三节 媒介批评的标准87

一、 确立批评标准的重要性87

二、 媒介批评的两个标准89

三、 意向标准和再现标准的关系92

第五章 媒介批评的方式和内容94

第一节 媒介管理的批评94

一、 管理批评的目的和方式94

二、 管理批评的内容98

第二节 新闻的法治批评101

一、 法治批评的目的与方式101

二、 法治批评的内容105

第三节 优秀新闻的评选109

一、 优秀新闻的考评项与标准109

二、 评选好的新闻的科学方式116

第四节 专业性媒介批评118

一、 报道的方式与批评内容118

二、 评论的方式与批评内容120

三、 杂感的方式与批评内容121

四、 学术研究的方式与批评内容124

第六章 媒介批评的思维方法130

第一节 媒介批评方法的特殊性130

一、 媒介批评方法的特殊性131

二、 批评方法的互补和方法因子的运用132

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134

一、 新闻实体的结构拆解134

二、 由外部结构透视内在结构137

三、 局部分析与整体分析141

第三节 媒介批评的系统方法143

一、 系统分析方法的规则143

二、 媒介的系统分析格式148

第四节 定量与定性分析151

一、 定量分析及其意义152

二、 定性与思辩分析155

第七章 新闻媒体的解读159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操控者159

一、 扩充思想的机构160

二、 媒介思想的舆论化163

三、 媒体的软性权力165

第二节 媒介的权威167

一、 媒介的权威及其实现167

二、 树立权威的媒介行为169

三、 媒介权威的末路171

第三节 媒介文化与媒介现代化173

一、 媒介文化的人格化173

二、 媒介的社会化和现代化178

第四节 媒介的自由理性181

一、 媒介自由的真谛181

二、 两种媒介自由观183

三、 科学的媒介自由观185

第八章 新闻的属性及批评的切入189

第一节 媒介的构图及价值判断189

一、 新闻的本性与世界重构190

二、 新闻的本体与真实192

三、 新闻丛的历史镜鉴195

第二节 事变的进程与新闻反握198

一、 把握变动中的存在199

二、 把握事变的因果关系202

三、 把握事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206

第三节 工具论及其分析208

一、 整合认识的工具208

二、 政治工具论211

三、 人民监督的工具213

第四节 新闻消费及其评价215

一、 文化消费的评价215

二、 精神消费的观念亲和217

三、 物质消费的新闻分析219

第九章 新闻作品的解析225

第一节 新闻作品内容的解析225

一、 新闻作品的主客观因素226

二、 提示新闻内容的获悉意义227

三、 阐释新闻内容的主旨229

四、 新闻内容的情感评价233

第二节 新闻作品的形式解析236

一、 新闻形式的感受性236

二、 新闻作品的结构分析238

三、 新闻作品的语言分析240

第三节 新闻内容与形式的互动分析242

一、 内容如何决定形式242

二、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244

三、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245

第十章 媒介批评的文本理论249

第一节 解释学在媒介批评中的应用249

一、 新闻文本的构成250

二、 由文本解读向批评过渡254

三、 从理解走向解释257

第二节 媒介文本的解读规范261

一、 解读媒介文本的法则261

二、 判断和批评的准确性263

三、 解读和批评的限度265

第三节 解释与批评文本的建构268

一、 解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268

二、 解释的要素及其应用270

第十一章 传播政策与媒介批评方针274

第一节 传播政策与媒介批评274

一、 传播政策的产生275

二、 传播政策决定媒介批评的目标277

三、 传播政策对媒介批评的校正278

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方针281

一、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媒介观281

二、 遵循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原则285

三、 遵循批评与争鸣的平等原则287

四、 分清认识与政治错误的界限289

第三节 媒介批评的修养291

一、 批评家的政治修养291

二、 批评家的思想修养292

三、 批评的良好文风293

参考书目296

后记2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