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旅游环境保护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林越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 ISBN:756370808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83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旅游环境保护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旅游环境保护学科的产生和形成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旅游环境保护学科的产生和形成2
第二节旅游环境保护学科的研究对象3
一旅游环境保护学科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3
二旅游环境保护学科研究对象的确定5
第三节旅游环境保护学科的研究内容5
一旅游环境的基本理论6
二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6
三旅游环境的管理6
四旅游环境质量及其评价6
五旅游的环境效益与保护旅游环境的经济效益6
六如何保护旅游环境6
第四节旅游环境保护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7
一与环境学科、生态学科的相互关系7
二与旅游学科的相互关系8
三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关系8
第五节国内外对旅游环境保护的研究8
一建立旅游环境保护的研究机构8
二召开旅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和报告会9
三出版旅游环境保护著作9
第六节旅游环境保护学科的研究方法10
一哲学方法10
二一般研究方法10
三特殊研究方法12
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12
第二章旅游环境概述14
第一节旅游环境概念的定义14
一关于旅游环境诸种说法14
二综合分析17
三旅游环境的定义17
四旅游环境与环境一般18
五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18
第二节旅游环境的分类18
一按旅游环境的主体或中心来划分18
二按旅游环境的属性来划分20
三按旅游环境的要素来划分20
四按旅游环境的范围来划分20
第三节旅游环境的特点22
一旅游环境质量应明显高于、优于一般环境的质量22
二由于旅游环境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22
二对旅游环境在某些情况下的特殊要求23
第四节旅游环境的基本性质23
一空间结构具有的多维性23
二时间方面具有的多变性24
三内部结构具有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的转换机能24
四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功能25
五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有用性25
六旅游环境供给的有限性25
第三章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关系27
第一节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27
一相互独立或相互平行的关系27
二相互共生或相互促进的关系28
三相互矛盾或相互冲突的关系28
第二节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关系28
一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29
二旅游发展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29
第三节旅游发展是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关系的促成因素30
一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致性30
二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关系的形成因素31
第四节旅游发展促进环境保护的具体形式32
一旅游发展推动了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32
二旅游发展是弘扬、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33
三旅游发展促进了文物古迹的保护33
四旅游发展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33
第四章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矛盾关系(上)——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35
第一节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矛盾关系的本质35
一旅游业不是“无烟工业”35
二旅游环境污染与旅游环境破坏36
三旅游环境问题的实质37
第二节大气旅游环境的污染和破坏37
一什么是大气环境污染38
二大气环境污染的产生及其对旅游环境的破坏38
第三节环境噪声污染和噪光污染42
一环境噪声的危害42
二环境噪声对旅游环境的污染43
三噪光污染44
第四节水体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44
一江河湖库水体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44
二海洋水体(水域)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47
三瀑布水体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49
四泉水水体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50
五旅游娱乐、洗浴等用水水质令人担忧50
第五节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51
一土地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占用、浪费、污染和破坏51
二山地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53
三溶洞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54
第六节生物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破坏55
一森林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破坏55
二植物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破坏56
三动物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破坏58
第七节自然灾害对自然生态旅游环境的破坏62
一地质灾害62
二气象灾害64
三生物灾害65
第八节旅游垃圾与旅游厕所问题66
一旅游垃圾问题66
二旅游厕所问题69
第五章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矛盾关系(下)——人文社会旅游资源及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72
第一节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及环境受到的污染和破坏72
一自然环境因素对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72
二人为因素对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74
第二节少数民族风情民俗旅游资源及环境受到的破坏和不良影响77
一少数民族服装服饰被同化77
二少数民族居住习惯被汉化78
三传统的民族节日和礼俗面临衰落和消失的趋势78
第三节民族文化艺术受到的破坏和不良影响78
第四节旅游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破坏79
一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79
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79
三旅游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破坏81
四旅游城市风貌和特色的破坏82
第五节旅游人文社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83
一安全、卫生的旅游人文社会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83
二方便、舒适的旅游人文社会环境受到不良影响87
三轻松、愉快的旅游人文社会环境受到消极影响88
第六章旅游环境的管理90
第一节旅游环境管理概述90
一旅游环境管理的实质90
二旅游环境管理的特点90
三旅游环境管理的内容91
四旅游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92
第二节强化旅游环境管理的主要措施94
一加强旅游环境政策、法规的制定、监督和执行95
二建立和健全统一领导下的分工协作的旅游环境管理体制95
三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特别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环境意识96
四大力采用科学技术手段96
第三节旅游环境管理的若干制度96
一把旅游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计划及旅游环境战略97
二旅游环境影响评价制度97
三“三同时”旅游环境管理制度98
四旅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理考核制度98
五旅游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98
六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99
第四节旅游环境管理体制100
一我国目前环境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00
二建立我国旅游环境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想101
第七章旅游环境质量及其评价103
第一节旅游环境质量及其评价概述103
一旅游环境质量的概念和内容103
二旅游环境质量评价104
第二节旅游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07
一旅游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107
二旅游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与方法107
第三节旅游环境影响评价(预断评价)116
一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117
二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118
第八章旅游的环境效益及保护旅游环境的经济效益120
第一节环境经济学基本原则及其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20
一原理之一: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20
二原理之二:环境是经济物品、环境是资源、环境资源的使用是有代价的122
三原理之三: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124
第二节旅游的环境效益125
一旅游的环境效益的概念及其与旅游的经济效益、旅游的社会效益的关系125
二旅游的环境效益的内容与测算126
第三节旅游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与旅游环境经济损失的分析128
一旅游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的概念128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的特点129
三旅游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130
四旅游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带来的经济效益132
第九章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手段135
第一节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手段概述135
一定义与内容135
二环境保护法律的产生和发展136
三环境保护法律体系137
四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律的目的、作用及重要意义138
第二节国外对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手段139
一国外对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手段的发展概况139
二日本、法国和埃及对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140
三旅游警察和生态警察局143
第三节我国对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144
一我国对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144
二我国对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的两项重要法律、法规分析146
三旅游法庭148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48
第十章旅游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152
第一节经济手段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152
一什么是经济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152
二经济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52
第二节旅游税、旅游发展基金和旅游资源税153
一开征旅游税的重要意义153
二旅游税的基本内容154
三建立旅游发展基金155
四征收风景名胜区资源税156
第三节其它有效的经济手段157
一补贴157
二信贷158
三保证金与押金159
四物质奖励160
五经济分流161
六保险162
七排污收费制度162
八对污染和破坏旅游环境的罚款、赔款164
第十一章旅游环境保护的规划手段166
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166
一旅游规划的定义166
二旅游规划的类型166
三旅游规划的目的及实质167
第二节旅游发展战略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67
一环境保护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对策167
二制定、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168
三制定和实施旅游有限开发战略169
四制定和实施旅游发展战略——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教训169
第三节旅游发展规划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71
一划定旅游区和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171
二确定开发、利用和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措施172
三确定旅游接待容量和旅游活动的组织管理措施173
第四节旅游环境保护规划174
一编制旅游环境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174
二旅游环境现状评价分析174
三应达到的最终目标和阶段目标174
四规划阶段或时期的划分175
五达到目标应采取的若干措施175
六旅游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175
第十二章旅游环境保护的行政和政策手段178
第一节旅游环境保护的行政和政策手段的重要性178
一行政和政策手段的定义178
二行政和政策手段在我国的特殊作用178
第二节行政和政策手段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形式179
一行政和政策手段的主要内容179
二行政和政策手段的具体形式180
第三节政府对旅游资源及环境实施保护的特殊行政手段183
一风景名胜区183
二自然保护区185
三历史文化名城186
四文物保护单位186
第十三章旅游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手段188
第一节宣传和教育手段的定义和重要性188
一宣传和教育手段的定义188
二环境教育的目的和内容189
三环境教育的重要性189
第二节环境意识189
一环境意识的定义189
二我国国民环境意识的现状分析190
三发达国家国民的环境意识193
四提高环境意识的重要措施194
第三节宣传与教育手段的主要形式195
一新闻媒介及其它大众传播工具195
二知识竞赛活动196
三夏令营(冬令营)196
四生态旅游197
第十四章旅游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手段199
第一节旅游环境保护的数学手段199
一数学手段的定义199
二数学手段的特点199
三数学手段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分析199
第二节旅游环境保护的物理手段200
一物理手段的定义200
二物理手段的应用分析200
第三节旅游环境保护的化学手段202
一化学手段的定义202
二化学手段的应用分析203
第四节旅游环境保护的生物手段204
一生物手段的定义204
二植物在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中的重要作用204
三其它生物在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中的重要作用209
第五节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手段211
一工程手段的定义211
二工程手段的应用分析211
第六节旅游环境保护的其它科技手段212
一空间技术手段212
二电子计算机手段213
三医学手段214
四各种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214
第十五章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16
第一节大气旅游环境的保护216
一旅游区点周围划定保护区范围216
二旅游区点范围内要合理规划、布局216
三改进燃烧设备、改变燃料结构、采用除尘设备217
四加强煤炭有效利用和减少污染的技术研究,大力推广适用技术217
五治理旅游交通污染,推广和使用少污染的交通工具218
第二节噪声防治219
一消除、减少和减弱噪声声源219
二旅游区点合理布局219
三对旅游区点的设备、设施采取防治措施219
四旅游交通噪声防治220
五限制燃放烟花爆竹220
六严格执行国家噪声环境标准221
第三节江河湖海水体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21
一水体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221
二湖泊(水库)水体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22
三江河水体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25
四海洋水体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25
第四节瀑布、泉水水体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27
一瀑布水体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27
二泉水水体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28
第五节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29
一山地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29
二土地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33
三溶洞旅游淘汰及环境的保护234
第六节生物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35
一森林和植物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35
二动物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36
第七节旅游垃圾处理和旅游厕所建设239
一旅游垃圾处理239
二旅游厕所建设245
第十六章人文社会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49
第一节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49
一妥善处理好文物古迹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关系249
二文物古迹维护和修复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51
三妥善处理好文物古迹象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254
四维护和修复文物古迹及环境的主要措施256
第二节风情民俗和传统文化艺术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260
一复兴与接纳261
二回避与隔离262
第三节旅游城市环境的保护262
一制定科学的旅游城市整体规划262
二突出旅游城市特色,保护自身风格264
三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265
第四节旅游人文社会环境的创造和维护266
一安全和卫生的旅游人文社会环境的创造和维护267
二方便和舒适的旅游人文社会环境的创造和维护270
三轻松和愉快的旅游人文社会环境的创造和维护274
主要参考文献276
后记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