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的磨道 论中华帝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历史的磨道 论中华帝制
  • 白盾编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ISBN:721201706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10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历史的磨道 论中华帝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代序1

引论篇——中国的特殊国情之谜3

一、问题的提出3

二、长期争论的几个问题9

三、追寻中国历史文化之“根”11

四、创造历史文化的是人的智谋、人的选择22

纵论篇——中华帝制的形成、发展、凝固与变异33

第一章 中华帝制的形成——神话、传说时期33

一、黄帝杀蚩尤开端33

二、周公缔立伦理政治化的“礼治”方针36

三、暴力政治的危机41

第二章 秦王朝建立的政权机构与“刑治”模式45

一、从“五霸”到“七雄”45

二、礼崩乐坏,百家争鸣48

三、老子的阴柔之术49

四、孔子的“治心”之术56

五、韩非的绝对君权论64

六、君王南面之术是百家争鸣的总主题69

七、法家与秦王朝建立72

八、亡秦原因试探76

第三章 两汉王朝建立的思想控制方针与礼治、刑治双轨操作方式80

一、朝代交替的大势80

二、汉承秦制和定儒于一尊83

三、盐铁国营,控制经济88

四、王莽改制的悲剧91

五、改制引起的大灾难96

六、东汉政权的兴建98

七、宦官干政与党锢之祸100

八、外戚、宦官争权下走向灭亡102

第四章 帝制危机的大爆发——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天下大乱105

一、曹操的智力取天下105

二、三国相争的人才之战110

三、孙权用人胜过曹、刘116

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20

五、西晋统一及其酿成的灾难122

六、西晋“亡”因辨析126

七、乱哄哄你才唱罢我登台128

八、东晋建立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134

九、无能的江左小朝廷139

十、南北朝的长期分峙142

十一、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145

一、隋唐与秦汉的近似151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又一轮循环151

二、隋王朝的建立与败亡153

三、李唐集团的崛起与胜利161

四、玄武门之变与“贞观之治”166

五、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171

六、开元之治与安史之乱173

七、黄巢起义的风暴177

八、残唐五代的又一轮大动荡179

一、宋王朝进一步集权的利弊181

第六章 绝对君权的巩固、僵化与变异(上)——赵宋王朝的兴衰181

二、赵匡胤得士而昌186

三、王安石变法的评估188

四、在党争中走向败亡192

五、南宋偏安与“莫须有”冤狱195

六、赵构应跪岳坟前196

七、秦桧的历史翻案问题200

八、元王朝的兴建与灭亡203

九、元末的又一轮“群雄蜂起”209

第七章 绝对君权的巩固、僵化与变异(下)——明王朝的兴衰与清王朝的崛起211

一、朱元璋的“打天下”与“治天下”211

二、残酷杀戮功臣、大兴文字狱214

三、燕王“靖难”事件220

四、残忍实千古所未有221

五、荒唐的“土木之变”222

六、魏阉专政的丑剧与东林党人之愚226

七、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中走向末日228

八、李自成的失措与败亡230

九、清兵进关,统一中国232

十、加强政治集权与文化钳制233

十一、“继位”风波与“雍正夺嫡”236

第八章 欧风美雨侵袭下的中华帝制(上)——自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240

一、清王朝的昏庸腐朽240

二、“落后,就要挨打!”242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245

四、洪秀全政略、军略的失措与败亡248

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253

第九章 欧风美雨侵袭下的中华帝制(下)——戊戌变法至清帝逊位260

一、戊戌运动的兴起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260

二、“百日维新”与新、旧两派的殊死斗争265

三、西太后的复辟与旧派的嚣张268

四、义和团运动的兴起269

五、围攻使馆,联军入京273

六、溥仪逊位,帝制终结275

横论篇——中华帝制的特征、利弊与影响及“磨道效应”之形成279

第一章 中华帝制的特征、结构模式与操作方法279

一、至高无上的王权压倒一切、改塑一切279

二、王权压倒教权280

三、俘获知识阶层,造成世俗宗教282

四、氏族血缘制“和平长入”的各个历史阶段285

五、“国”与“家”相结合模式289

六、大一统观念的形成292

七、“刑治”与“礼治”的双轨操作制294

第二章 中华帝制的高效能与良性循环系统297

一、政制的高效与弹性297

二、“导”的方针造成的良性循环机制300

三、剿抚并用的方针302

四、共存共荣、兼容并蓄的能量303

五、改朝换代大换班的自我更新机能303

六、思想领域的“拿来主义”305

七、政治文化、实用理性与乐天态度的无比威力307

第三章 中华帝制的缺陷、矛盾与危机312

一、一人、一姓与全国、全民的对立312

二、用人只能“唯亲”不能唯贤314

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网315

四、无法解决的“继位”危机315

五、大臣、外戚、后妃与宦官、宗室的干政317

六、“一言堂”的任意性、荒谬性319

七、缺乏制衡王权的中间力量321

八、愚民——愚士政策造成的全民愚弱325

九、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与“磨道效应”328

第四章 中华帝制长期统治的影响与后果334

一、公正舆论匮乏与无特操性格的形成334

二、知识界失却自由思考的能力337

三、君权批判的极限344

四、文化界的“宦官妾妇之心”346

五、一切为“治心”着想349

六、“家”是“枷”——束缚了人性的发展351

七、两极结构的专制主义与平均主义354

八、跳不出的怪圈358

九、长期争斗的正负面效应360

十、信仰匮乏、精神失落的深刻危机363

十一、李约瑟的困惑365

十二、一切“世界之最”之“最”371

十三、我们的回答373

余论篇——中华帝制的启示379

一、中华帝制出现和形成的偶然因素379

二、中华帝制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和创造383

三、中华文化与西方思潮的冲突与融合385

四、新儒学与精神危机的拯救390

五、鲁迅精神与鲁迅道路397

六、走出种种误区405

七、传统与反传统406

后记4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