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
  • 萧松华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5815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87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509页
  • 主题词:货币理论(学科: 研究) 货币政策(学科: 研究) 货币政策 货币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货币基本理论1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1

一、货币金属论与货币名目论1

二、凯恩斯的货币本质观3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4

一、货币、通货、收入、财富4

二、货币的职能6

(一)交换媒介6

(二)价值标准6

(三)价值储藏7

(四)延期支付或未来支付的标准8

(五)对货币职能的看法9

第三节 货币的特征10

一、普遍的观点10

二、凯恩斯的观点11

三、凯恩斯分析货币特征的目的12

第四节 货币的定义14

一、什么是货币14

(一)从合法性来定义货币14

(二)从货币的职能来定义货币15

(三)从普遍接受性来定义货币15

二、货币是什么15

(一)“通货论争”中的货币定义16

(二)狭义的货币定义17

(三)较广义的货币定义18

(四)更广义的货币定义19

(五)最广义的货币定义19

第五节 货币、资产调整与经济活动21

一、货币与资产21

二、货币、资产调整与经济活动的关系22

第二章 货币需求理论24

第一节 关于“货币需求”概念24

一、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24

二、名义货币需求与实质货币需求25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26

一、现金交易说26

(一)现金交易方程式26

(二)对现金交易说的简评28

二、现金余额说31

(一)现金余额方程式31

(二)两种学说的对比分析33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35

一、凯恩斯早期的货币需求理论35

二、流动性偏好理论39

(一)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40

(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41

(三)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43

(四)货币总需求48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简评50

第四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52

一、鲍莫尔—托宾模型53

(一)平方根公式53

(二)鲍莫尔模型的影响58

二、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60

三、新剑桥学派的理论66

(一)商业性动机67

(二)投机性动机67

(三)公共权力动机68

第五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69

一、弗里德曼关于货币的定义70

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及货币需求函数70

三、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剑桥方程式及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比较76

(一)弗里德曼对剑桥方程式的继承和修正76

(二)弗里德曼与凯恩斯两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分析78

第六节 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81

一、货币的实证定义83

(一)第一种观点:是否与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一致84

(二)第二种观点:是否与收入水平具有高度的相关性85

(三)第三种观点:是否与其他资产有很强的替代性85

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实证分析86

(一)托宾的研究86

(二)拉托纳的研究87

(三)布朗芬布伦纳和梅耶的研究88

(四)弗里德曼的研究90

(五)勃伦纳和梅尔泽的研究92

(六)莱德勒的研究94

第三章 货币供给理论100

第一节 货币供给理论的基本模型101

第二节 外生的货币供给理论107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决定分析109

二、卡甘的货币供给决定分析113

三、乔顿的货币供给决定分析116

四、勃伦纳、梅尔泽的货币供给决定分析119

五、安德森的货币供给决定分析123

六、泰坚的货币供给决定分析126

七、斯密士的货币供给决定分析130

第三节 内生的货币供给理论133

一、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134

二、新剑桥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135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136

(一)内生货币供给论136

(二)货币供给新理论136

第四节 货币供给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分析143

一、对货币供给理论的简评143

二、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分析146

(一)中央银行可以操纵的因素146

(二)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决定的因素147

(三)工商企业和消费者所能影响的因素147

三、小结148

第四章 利率理论151

第一节 古典利率理论154

一、利息的含义154

二、利率的决定与变动155

第二节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157

一、利息的定义157

二、利率的决定与变动159

三、利率的作用161

四、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特征164

第三节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165

一、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166

二、利率的决定与变动167

三、利率的作用169

四、对利率的控制程度和方式170

五、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与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异同172

第四节 IS-LM曲线分析模型173

一、希克斯的最初论述174

二、汉森的进一步阐发178

三、商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185

四、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187

五、两市场的同时均衡与IS-LM曲线190

六、影响两市场均衡的主要因素192

七、政府干预和两市场的均衡195

(一)财政政策对两市场均衡的影响195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运用的效果196

(三)政策的区域性效果197

八、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影响时的政策效果200

九、价格水平变动下IS-LM模型中的政策效果203

第五节 货币主义的利率理论206

第五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211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212

第二节 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214

一、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214

(一)半通货膨胀理论214

(二)通货膨胀缺口216

(三)凯恩斯是通胀鼓吹者吗219

二、现代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222

(一)新剑桥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222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通货膨胀理论225

第三节 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238

一、需求移动说238

二、需求拉上说239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239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及治理对策241

第四节 通货膨胀与失业——关于菲利浦斯曲线242

一、菲利浦斯曲线的提出及其含义242

二、菲利浦斯曲线的政策应用248

三、货币主义的局部否定249

(一)通货膨胀预期与菲利浦斯曲线251

(二)预期调整与菲利浦斯曲线253

(三)“自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254

四、理性预期假说——对菲利浦斯曲线的全面否定256

第五节 通货紧缩的定义259

第六节 几种通货紧缩理论261

一、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及其发展261

(一)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262

(二)“债务—通货紧缩”理论的发展263

二、货币主义的理论265

三、凯恩斯的通货紧缩理论及其发展267

(一)凯恩斯的通货紧缩理论267

(二)克鲁格曼的通货紧缩理论269

第六章 货币政策理论274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理论275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275

(一)凯恩斯主义的观点276

(二)货币主义的观点277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具体涵义279

(一)物价稳定279

(二)充分就业282

(三)经济增长284

(四)国际收支平衡285

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冲突286

(一)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冲突287

(二)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287

(三)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288

四、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权衡与取舍289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290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291

(一)直接作用291

(二)间接作用292

二、凯恩斯的理论294

三、凯恩斯理论的发展296

(一)托宾的“q项”理论297

(二)莫迪格利亚尼的观点298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298

四、信用可得性论者的理论302

五、拉德克里夫报告中的理论304

六、银行家的观点306

七、货币主义的理论308

(一)弗里德曼的“单纯相关论”308

(二)勃伦纳和梅尔泽的“财富调整论”310

(三)对货币主义的传导机制理论的概括312

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新理论313

(一)银行信贷观点314

(二)非对称信息效应论319

(三)流动性效应论320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理论324

一、中间目标及其选择325

(一)中间目标的涵义、类型与作用325

(二)中间目标应具备的条件326

二、凯恩斯主义者的选择328

(一)选择之一——利率328

(二)选择之二——股票价格331

三、货币主义者的选择333

(一)选择之一——货币供给量333

(二)选择之二——基础货币336

第四节 货币政策工具理论340

一、再贴现率政策340

(一)利率刺激效果理论341

(二)一般流动性效果理论341

(三)经济学家的质疑和改革主张343

二、准备率政策346

(一)关于准备率政策的理论研究346

(二)经济学家对准备率政策的争议347

三、公开市场业务352

(一)公开市场业务有效论352

(二)公开市场业务无效论354

第五节 货币政策操作理论356

一、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论356

(一)“相机抉择”论的提出及其涵义356

(二)货币主义的批评357

二、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论360

(一)“单一规则”论及其操作360

(二)凯恩斯学派的批评362

第六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理论364

一、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364

(一)凯恩斯学派的观点366

(二)货币主义的观点371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哪一个更有用373

二、货币政策的质量效果376

(一)货币政策对投资支出的影响377

(二)货币政策对住宅支出的影响378

(三)货币政策对消费支出的影响379

三、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381

(一)货币政策时滞381

(二)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387

(三)货币流通速度397

(四)其他政治经济因素401

第七章 货币政策实践404

第一节 西方各国货币政策实践的基本框架及变化轨迹404

一、货币政策操作的基本框架405

二、战后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演变的大致轨迹405

第二节 美国409

一、最终目标的变化410

二、中间目标的转变413

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419

第三节 英国423

一、最终目标的变化424

二、中间目标的转变425

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429

(一)准备金要求430

(二)公开市场业务431

(三)变动短期利率(银行率)431

(四)特别存款432

(五)补充的特别存款433

(六)对银行的信贷要求434

(七)利率上限434

(八)租赁—购买控制434

第四节 德国435

一、一贯稳定的最终目标435

二、独具特色的中间目标437

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439

第五节 日本442

一、最终目标的变迁442

二、中间目标的转变444

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447

(一)关于“窗口指导”447

(二)关于“贴现率”450

(三)关于存款准备金制度451

(四)关于公开市场业务452

第六节 小结453

第八章 金融创新与货币理论455

第一节 金融创新概说455

一、发展背景及原因456

二、创新的内容457

三、创新的理论解释458

第二节 金融创新与货币需求理论459

一、金融创新与货币需求460

二、货币需求理论需重新审视的问题461

第三节 金融创新与货币供给理论463

一、金融创新与货币供给463

二、货币供给理论需研究的新课题465

第四节 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理论467

一、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影响467

二、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470

三、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471

(一)金融创新限制了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作用471

(二)金融创新弱化了再贴现政策的效用472

(三)金融创新加强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473

四、面对金融创新,货币政策理论正在探讨的474

问题474

参考文献4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