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
  • 冯克诚,于明,程方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ISBN:7801053745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940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959页
  • 主题词:课堂教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1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教学1

教学是一门艺术2

教学艺术的四个特性3

教学艺术的五种功能3

教学的要素4

加涅的现代信息学习论教学观5

教学过程5

附:教学过程的一般概念8

附: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9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10

教学过程的动力15

教学过程的逻辑和结构16

“方法”与教学方法17

教学法与教学方法的概念18

构成教学方法的四个基本要素20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21

教学方法的综合性22

教学方法的发展性23

教学方法的可补偿性23

教学方法的意义23

教学方法分类的依据和意义24

附:桑代克的九分法27

附:苏联传统教学论的三分法27

附:达尼洛夫等的五分法27

附: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28

附:帕拉马尔丘克的三分法28

附:斯卡特金的五分法29

附:孔德拉秋克按教学任务的分类法34

附:约翰·A·拉斯卡的四种基本35

教学方法35

附:旧中国学者的分类37

附:齐亮祖的四分法37

附:严成志的五分法39

附:王策三的分类主张42

附:金屏按教学目标的分类法43

附:李刊文的三个层级教学方法分类43

现代教学方法的“三双”特征44

常用教学方法的分类44

现代教学方法的九大特征45

附:现代发展性教学方法的十大构成因素54

教学法的改革57

人才与教学方法的改革57

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改革59

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60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几个原则61

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61

附: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的种种表现形式63

附:旧教学法十弊63

第二部分65

教书育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65

教学中掌握知识和思想提高统一的规律65

教学中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66

中国古代教学中的德业相辅论66

附:中国古代教学中的博约结合论67

附: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学与教育相渗透69

教书育人与读书做人69

充分发挥交往的教育潜力70

课堂教学中的立体人际交往结构71

课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指导72

附:国外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75

附:小组研究模式76

附:法理学模式77

附:社会调查模式79

附:T聚会(训练聚会)模式80

附:事例研究模式81

班级人际交往情境的创设方法82

课堂教学中的畸型人际交往“七式”及其矫正83

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六法(例说)84

教学“情绪场”与德育85

教育性教学“情绪场”的构建五法85

学生接受德育的“意义障碍”及其消除方法87

教书育人中的“点”、“时”、“度”89

考试舞弊的德育负效应90

考试环节的德育管理策略91

课堂教学中的美感效应92

附:课堂教育的潜能与利用93

课堂教学美的德育四效应94

课堂教学美育的形成机制94

教学美育的基本方法95

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96

附:理科教材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97

学科德育渗透的四条途径98

学科德育的直接式渗透五法98

学科德育的间接式渗透五法99

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01

思想品德课教学十三法102

附:小学思想品德课明理十法103

升华认识十法105

附:语文课思想教育五法106

附:阅读训练中思想教育渗透的七条途径(例说)107

附: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七法108

附: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十法(例说)109

附:地理思想政治教育“立体结构”教学110

附:劳技课品德教育十项112

理科教学实施德育的原则与方法113

附:数学教学中的辩证法教育步骤(例说)114

附:数学课七种引入思想教育的时机(例说)115

附:数学课渗透思品教育“五要五不要”数学之美117

中学数学美的表现形式与意义118

附:创造数学教学美的四条措施120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121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三法122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成就的评量123

附: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分类124

化学课德育中的四种暗示方法126

化学知识的内容美和形式美126

附:化学课德育的三层次操作127

附:化学直观教学的生动美和形象美128

用竞争意识组织教学的程序与过程129

附:第斯多惠“适应文化”的教学方法130

参与式教学131

附: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132

附:斯蒂芬斯的社会行为导向教学法134

附:弗雷内教学法137

附: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方法138

相互教学法142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及策略142

附:“创造工学”教学模式144

附:人格发展与创造性教学146

附:法国小学的养成教学147

第三部分149

启发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149

启发式教学的历史与现实149

孔子的启发诱导举一反三教学150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内涵151

启发式教学的哲学方法论根据153

启发式教学法的基本内容156

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特征157

启发式教学的学生主体观及其实现方式158

启发式教学的过程观及操作模式159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观161

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163

附:启发式教学“五结合”163

附:我国古代教学中的七种启发方法164

启发式教学二十一式166

附:暗示教学的理论依据176

附:暗示教学过程177

附:暗示教学的三原则178

附:暗示教学的三条途径179

附:暗示教学手段179

运用启发式教学艺术八法179

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技巧十七式183

附:启发式教学十要183

中国古代教学对教师启发教学的要求185

附: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条件186

附:启发“自得”四法187

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187

教学环节的启发式运用188

附:奥德里·希茨的启发式课堂教学形式191

附:课堂“启发点”的选择四法192

优化启发点的七条实用原则194

附:“启而不发”的症结195

提问后的启发与引导196

提高启发式教学的课堂效率四法196

附:日本启发学生课堂发言的做法197

引导质疑四步走198

五段式启发教学程序(附案例)198

附:数学教学中的九种启发方式200

附:数学启发的七条途径201

附:语文教学启发六式201

“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法203

附:初中“启发——讨论”式教法204

附:综合启发式教学法206

启发研究式教学法207

附:启发式程序教学法210

启发教学的结构和程序212

附: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五种启发式215

附:沉默教学法217

附:暗示联想法217

附:政治课启发教学十法217

附: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法218

程序启发式教学法219

启发式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实施221

启发推理教学模式223

示范——模仿教学程式224

“启发—讨论”式教法的课堂调控途径225

“启发研究型教法系统”的基本环节和课堂操作227

“提要刺激”式启发教学及其课堂操作228

附:“导思——点拔”启发教学法课堂程式与方法230

附:孔子学导式教学法述评235

附:陆九渊顿悟教学法初探239

意义学习的类型243

单元、目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243

第四部分243

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模式246

掌握学习的八大教学原则250

接受学习的教学四原则255

附:掌握学习与程序教学二种教学策略257

“掌握学习”教学法258

掌握学习教学的课堂程式(一)261

掌握学习教学的课堂程式(二)262

目标教学及其课堂实施模型266

附:“三步六环节”目标教学法271

附:“目标——评价”教学模式272

单元达标教学模式273

附:单元目标四步教学法275

附:读解式掌握目标教学法276

课时教学目标制定中的六个误区277

附:创造性教学目标的分类279

莫里森单元五步教学法281

常用四种单元教学型式282

附:单元网络式教学法283

三环节单元教学法283

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285

附:“六因素单元教学”297

第五部分299

直观图示教学的策略与方法299

教学中的直观原则299

中国古代教学中的三种直观方法300

乌申斯基论教学的直观法则301

夸美纽斯论教学的直观法则301

教材的三种直观方式直观教具302

课堂运用直观教具的九条要求303

十种常用教具的有效使用方法304

附:生物模型的运用308

观察与直观教学308

观察学习的过程312

常用的七种观察方法314

附:运用观察方法应注意的六个技术性问题316

附:观察教学在科学研究中的三个作用318

直观教学中的演示法319

演示实验教学法的程式与要求319

演示教学模式320

附:实验教学法对教材的直观作用321

怎样使演示实验富于启发性322

认识结构与图示教学法323

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325

纲要信号图表制作八法(附案例分析)327

概念的形象化处理方法(例说)329

附:直观图示教学的科学性(例说)331

附:语文结构图表法教学333

附:数学教学的数形结合四法339

数学直观图示思维能力培养五法339

政治概念系列图示教学法341

附:思想品德插图五步教学法343

物理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343

化学“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346

历史图示教学法347

附:历史插图教学法352

附:怎样发挥地图在历史教学中353

的作用353

附:历史线索(“图线示意”)教学法354

“图象信号”教学法359

地理图导图练教学法360

序进统一的教学策略与方法365

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365

第六部分365

中国古代教学中的序进统一论366

附:亚里斯多德的三阶段教学法369

附:柏拉图的四阶段教学法369

附:昆体良的早期教学法观点370

附:夸美纽斯论循序渐进371

附: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法371

赞科夫的新教学原则与循序渐进原则372

教学中的“难”与“易”辩证法373

课堂教学中“博”与“约”的辩证法374

附:教学中的王大序列策略375

智力技能的多阶段形成策略377

智力技能的分阶段培养模式380

按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的四步骤381

附:小学——中学三阶梯过渡法382

层次性教学383

程序教学法386

程序教学的三种模式389

综合程序教学法391

超前学习教学法392

附:雷先科娃的三阶段螺旋循环392

附:大结构程序教学系统393

附:序列原则和程序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394

附:语文教学适应学生多元性心理层次的教法395

自然常识“科学程序”教学法395

认识程序教学法397

三边程序教学法398

教学中的系统性原则400

系统教学法401

教学中的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403

第七部分403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和方法403

因材施教和因教而学404

中国古代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提出和发展405

中国古代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基本涵义408

“因材施教”的主要特点408

“因材施教”的五种方式409

附:在德育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方式410

气质特点与因材施教411

附: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风格与因材施教412

判定学生性格的五种方法415

附:B·卡特尔的因素分析法417

因材施教与层次教学法418

多层次教学的三种组合设计420

层次教学的五条途径423

“分层教学法”的操作要义424

层次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425

附:“四分”教学法428

“异步”教学法429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法430

附:动态异步教学法434

附:德国脱钩教学法435

附:联邦德国中小学的“分化教学”六式435

“环分式”教学法437

附:“分组自学辅导”教学方法439

欧美的个别化教学形式和方法440

美国的个别规定教学441

附:道尔顿制教学法441

美国的个别化教学模式443

科西尼个别教育4RS模式445

凯勒的个人化教学系统446

对学习快捷学生的五种教学方法448

附:培养尖子生的六种方法451

附:“尖子”生的十大技巧452

中学高材生的七大认知特征453

优生心理障碍及其矫治455

因材施教与“后进生”转化457

附:七种差生类型特点及教育策略459

课堂学习诊断法460

差生心理八种461

学习受挫学生的心理障碍461

附:对学习迟钝学生的教学六法462

附:对个别生的十种谈话方式463

差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四法464

差生的课内外辅导五法465

转变课堂问题行为学生的两种策略465

附:差生的三种归因方式及其转化467

教师对差生传递期望的十种方式转化差生八法468

对后进生学习评价的基本要求469

附:后进生工作的十条规则469

差生转化中的三个六关系470

转变差生的“六要辩证不要”470

后进生转化“四忌”471

与差生交谈六法472

差生批评艺术七题473

宽容差生的方法474

第八部分475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结合的教学原则475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的辨证法476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和作用477

附:国外几种关于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模型478

几种常见的教学主客体论478

附:杨紫祥主客体“动力素质说”479

附:教学中的师生影响及其特征481

课堂交互作用的特点483

课堂“影响”的四种模式及操作484

课堂影响的群体过程485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486

影响学生主体角色形成的因素与控制486

附:课堂交互作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487

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进入主体角色?487

中国古代教学中的教学相长法489

附:主体图式的同化与顺应五法491

“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六条途径493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五让”法495

教学中的量力性原则495

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三条策略496

课堂多向交往及模式498

多向交往的课堂教学特性498

建立多向有效的课堂交往的途径499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501

教师的课堂“五导”作用501

积极教学过程“三阶段”模式502

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及策略504

课堂智力因素引导七法506

课堂非智力因素引导三策十法507

教学疏导方法508

教学指导方法509

附:讲读教学“三导”法(附案例)509

课堂教学“五导”说512

语文教学“四导”说512

附:学导式教学法的七条基本要求513

“学导式”五步教学的结构程式及其运用514

小学教学“学导迁移教学法”516

“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设计及其课堂应用516

学导式单元教学法的程序和课堂实施521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一)524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二)525

附:引探教学法的程式及操作(附教学设计案例)526

附:五步分层递进教学法526

引疑——探究六段式教学结构530

引导探究七法531

五步骤引导发现法[附设计案例]533

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环节与课型”536

附:数学教学引导四式537

五“让”导学法538

导学教学的实质、可行性及其意义538

“导学法”的结构与“导法”539

“导学单元教学”法541

索引导学法543

附:自然课“表格导学法”(案例)544

导读练教学结构与方法545

钱梦龙的四步导读法546

“导读”十五法547

自读课文辅导十法549

以自学为主的课堂六步教学程序552

指导自学的五种课型553

指导学生自学的几种方法555

自学辅导教学法556

附:引导自学数学六法558

附:克拉夫基的“批判—设计559

—教学论”模式559

第九部分561

智能培养的教学策略与方法561

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统一原则561

中国古代教学中的知能相因论562

附: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学与发展*的统一564

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策略565

怎样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565

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三策九法567

“听力”的基本特征569

听力训练的基本策略570

听力训练“六结合”方法571

附:提高学生听课水平的七条策略573

听话能力培养“五法”574

培养说话能力的五种教学形式575

说话能力培养五法576

说话训练课的四阶段结构577

说话训练的十种方式577

求异说话的练法578

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578

说话训练要重视“四性”策略579

说话训练的五阶段579

培养学生自讲自评能力“五法”580

课堂说话训练的五种类型580

附:发表的教学法581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四法”583

培养学生读段能力的过程与方法58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八法584

培养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587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五宜”588

培养四种观察心理品质588

课程学习中的观察类型589

观察“八要”589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四法590

“视觉思维”教学590

常用教学分析方法五式591

教学综合的三层次水平592

附:教学中抽象概括能力培养三策七法593

附:培养学生找规律能力四策595

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596

培养学生记忆力的十一种记忆方法597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604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和操作方法605

中师学生自学能力的三层次培养模式与方法607

三环自学教学法609

附:一年级学生一般学习技能的培养610

古代教育家论学思关系613

中国古代教学思维训练七法615

附: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训练技巧622

培养学生思维技能的七种方法625

教学的智力技能训练内容与途径625

附:马芯兰的思维“四性”教学法626

引发思维九法627

发展大脑自动加工处理信息的功能630

附:思路教学三策631

图示思路教学法632

暴露思维过程的主要策略635

“暴露思维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636

暴露思维过程的五条原则638

暴露思维过程的六种方法639

教学中的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641

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的三条策略642

课堂教学中的直觉思维训练三法644

课堂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五法644

形象思维训练方法647

求异思维方式训练三法649

附:钻钻“空子”又何妨651

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求同651

思维训练三法651

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求异思维训练五法652

求同、求异思维能力训练的基本思路653

辐射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654

批判思维训练三法654

附:美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法655

教学中的思维流控制五法655

猜想思维的几种模式658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的六种方式660

教学与创造力662

课堂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五条策略663

开启中学生创造思维九法665

附:激发学生创造思维15条技巧667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个性教学模式667

创造想象力培养四法669

培养思维习惯五法670

附:创造孩子的思考气氛五法671

训练批判性思考方式十法672

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五法673

促进迁移的五条策略674

迁移教学的13种模式674

附:教学信息属性与学习迁移策略677

教学的逆向迁移方法679

迁移教学的实施程序679

教学迁移八法(例说)680

“四步骤”迁移教学法684

“迁移”运用八法685

防治负迁移的四条措施687

创造性培养的五种教学模式688

弗赖登塔尔“再创造”教学693

威廉斯创造性教学模式694

“竞赛激励”创造性教学法696

附:创造性教学的六大原则超前教学700

附:培养创造力的十五种教学方法700

识别创造力高低的二十条标准702

附:四环节智能定型单元教学法703

结构——定向教学703

附:开启学生智能的五字三段教学法705

附:赞科夫“发展性”教学体系706

附:“三难度——五环节”思维力开发教学模式707

第十部分709

动态智能活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709

中国古代教学中静与动的关系709

杜威的“做中学”教学论710

皮亚杰活动教学论711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712

陈鹤琴的“活教育”方法712

中国古代教学中的学行关系713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教法原则714

朱熹“穷理”“笃行”的教法原则714

颜元的“习动”教法原则715

王夫之“知行统一”的教法原则716

教学中的知行统一原则717

中国古代教学中的活动学习(躬行实践)法717

设计学生课堂智能性活动十法(例说)720

教学游戏的原则和方法724

有序启动式教学法726

附:“四主导——六自主”活动力开发教学模式731

附:“动乐爱教学法”732

附:塔巴“三步九阶段”教学模式(附案例)734

附:法国小学的自治教学法735

附:美国的“创造发明课”教学736

设计教学法体系736

附:协动教学法739

附:德可乐利制教学法740

附:传授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741

发现法教学体系741

附:国外几种主要的发现类教学法743

“发现法”教学程式(附案例)744

附:“发现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例说)747

四步“发现法”在数学教学的应用(附案例)747

教学“发现”契机的九种创设方法(例说)748

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课750

附:(数学)操作教学的基本方法751

数学操作课的要领752

附:四环节操作分析(例说)754

附:语文课堂操作教学法(例说)756

优化实践操作四法757

“四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758

路卡斯探索式教学八式760

探索教学法760

探索发现式教学程序762

附:国外的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群763

探究式教学法的操作特点765

附:提高技能的探究式教学765

美国兰本达“探究——研讨”教学法操作766

五步尝试教学法768

第十一部分777

非智力因素利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777

课堂中的非智力因素与知识传授777

课堂教学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结合策略779

暗示——非智力因素的启发779

情·知教学法782

情感性教学784

情感影响与教学质量的控制785

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方法787

教学中的人际感及其培养策略788

理智感及其教学中的培养策略790

审美感及其教学中的培养策略791

课堂情感的激发792

附:引情方法四种793

附:“情感渗透”效应管见794

课堂教学的注意规律795

注意力的控制795

课堂教学吸引注意力七法797

小学生课堂注意的组织和维持的方法798

附:复式班学生注意力稳定 “三法”799

学生课堂“分心”的成因与十四条对策800

附:授课中捕捉学生注意力的问题802

课堂学习动机的层次结构805

附:几种常用的动机理论及引发策略807

如何引发学习的动机810

附:奥苏贝尔学习动机三种“内驱力”策略811

中学生学习动机分析813

求知动机的激发方法814

课堂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操作策略与方法815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归因模式的训练方法820

帮助学生建立平衡控制点的三条措施823

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十种技巧824

学习兴趣的培养四法826

激发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六法827

附:苏霍姆林斯基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827

附:魏书生激发学生兴趣四种方法827

附: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九法828

四步兴趣教学法828

创设学习兴趣的四情境十法830

附:阿莫纳什维利“激起求知欲”的教学法832

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六法836

激发课堂学习兴趣八策836

教师运用期望的五种方法837

提高学生积极学习时间的教学策略839

附:超循环“成功期望—绩效—激励”教学模式842

附:加拿大中小学的积极教学法842

附:激励学生学习的二十四条教学策略846

课堂教学激励十四法848

表扬激励的艺术854

表扬四法855

培育学生积极学习增力的几种方法856

附: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十点因素858

附:一分钟鼓励效应860

情绪培养教学的脱敏模式860

不同动机与乐学862

情绪培养教学的直率性训练模式862

学生乐学动机的激发原则和方法863

附:学生乐学的外在八条件865

课堂教学中的快乐因素七个来源867

实现“乐学”的审美化七法868

让小学生体验到学中有乐的八条措施869

附:语文科愉快教学十一法870

“激趣——快乐式”教学(附案例)872

构建乐学教学模式873

附:“愉快教学”操作二十八法874

附:欣赏教学法的课堂操作程式878

附:“乐教乐学”课堂教学模式(例说)879

附:激发培养科学好奇心的方法880

附: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七种方法882

学习自信心的培养策略883

稳定学生情绪,增强学习信心的策略885

附:怎样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886

附:弗雷内自治教学法887

学习品质培养的六条措施887

附:赞可夫的实验教学法体系891

习惯的形成893

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与方法895

附:复式班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时间观念的培养896

附:魏书生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五步程式和方法899

附:魏书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必做的三十四件事900

关于学与息的关系902

学习疲劳及其对策903

附:学习与疲劳关系的方程式905

“彼得·潘”病症及其对策906

情境教学法908

教学策略的四大特征及其确立方法917

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选择917

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与优化917

第十二部分917

恰当选择和正确使用教学方法919

附: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919

教学方法选择的四条依据920

教学方法的六条优选标准922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923

怎样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924

附: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925

附: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五个依据925

附:依据文章的脉胳和特点确定教法926

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927

附:一法为主多法相助法928

附:巴班斯基论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929

生成“最优的”教学方法的五条策略931

最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933

“十要素”结构式教学法934

“七要素”结构教学法936

附:优化课堂教学的三种看法937

附:几种具体教学方法灵活运用9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