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第10册 195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第10册 1955
  • 刘同舜,姚椿龄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24006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第10册 195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1954.11—1955.8)1

(一)新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2

美国与其西欧盟国的重要分歧之二:关于德国和欧洲安全问题 243

“由北向南”——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基本方针5

中国政府重新强调台湾问题的主要原因5

(二)台湾海峡危机前夕的美国对华政策7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NSC-166/1文件9

拒绝和平共处的NSC-C方案9

丹佛紧急会议——美国对炮击金门的初步反应11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15

企图把台湾问题“国际化”的美英“神喻行动”19

(三)美国政府促发台湾海峡危机的方针与政策22

“特别咨文”出台的前前后后22

美国促发台湾海峡危机的原因27

华盛顿的分歧与政策的又一次变化30

(四)中国和国际社会为缓解台湾海峡危机所作的外交努力34

中国政府谋求和平的真诚努力34

亚洲中立主义国家的调停活动39

英国在台湾海峡危机中的外交活动43

(一)战后亚洲国家的首次聚会——1947年3月新德里50

亚洲关系会议50

会议的缘起50

二、亚非会议(1955.4.18—24)50

会议的筹办52

会议的参加国53

会议的宗旨56

会议的召开57

关于民族独立运动的讨论59

关于建立亚洲中立集团的争论61

关于种族问题和亚洲国家间移民问题的讨论65

关于从殖民经济向民族经济转变的讨论66

关于文化问题和妇女地位问题的讨论67

会议的闭幕68

有名无实的亚洲关系组织69

会议的历史意义72

(二)声援印尼反对荷兰殖民统治斗争的新德里会议74

会议的发起74

会议的召开76

会议的闭幕和影响78

印度在战后初期亚非团结中的独特作用80

(三)通向万隆会议的道路82

亚非国家在联合国的集体行动82

南亚五国科伦坡会议87

中印缅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4

筹备亚非会议的南亚五国茂物会议96

尼赫鲁关于中国意图的一段发言102

(四)亚非会议的召开103

万隆会议开幕103

各国代表团团长的大会发言106

周恩来求同存异的补充发言112

锡兰总理关于苏联殖民主义的发言115

尼赫鲁同与西方结盟国家代表的争论120

周恩来4月23日在政治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123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的诞生127

亚非会议的闭幕及其意义138

(五)中国代表团在万隆144

中国代表团的与会总方针144

周恩来在万隆148

中国和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的签署150

周恩来关于中美谈判的声明152

各国与会代表的评价154

(六)美国对亚非会议的态度和反应156

态度和反应之一:最好会议开不成156

态度和反应之二:图谋利用“友好国家”左右会议162

态度与反应之三:图谋利用万隆会议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166

美国中央情报局与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170

杜勒斯评价亚非会议171

杜勒斯与美国的“友好国家”大使谈亚非会议172

杜勒斯在北约部长理事会上谈远东问题176

两点感想179

三、欧洲防务集团的天折与西德的加入北约(1955.5.9)182

(一)法国的忧虑与拖延182

(二)美国的无可奈何191

(三)欧洲防务集团的夭折200

(四)英国再次出面组织西欧与西德的重新武装207

(一)苏联谋求局部缓和的倾向与美国的消极反应215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初步调整215

四、美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日内瓦会议(1955.7.18.—23.)215

美国的僵硬态度及其主要原因218

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的某些区别221

来自苏联方面的障碍223

(二)召开四国政府首脑会议的决定225

苏联缓和尝试的新进展225

艾森豪威尔政府关于中东政策的重要文件228

召开四国政府首脑会议的新呼声229

美国的立场——从拒绝到同意233

美国与其西欧盟国的重要分歧之一:关于对会议的期望和东欧问题237

(三)四国政府首脑会议的准备237

西方国家赴会立场的正式方案248

艾森豪威尔赴会期望的变化和苏联的赴会立场252

(四)四国政府首脑会议实况257

关于德国问题的讨论257

关于欧洲安全问题的讨论259

裁军问题和“开放天空”262

东西方交流267

最高级会晤的缓和气氛276

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278

附: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缔结(1995.5.15.)281

阿拉伯国家的改革浪潮288

五、巴格达条约组织(1955.11.21)288

(一)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288

阿拉伯国家间的关系290

力图扩大“生存空间”的以色列292

阿拉伯联盟集体安全条约295

(二)从中东司令部到中东防务组织298

美国对中东的战略考虑298

美英法商讨中东防务301

美英关于中东防务的不同盘算303

埃及拒绝参加和中东司令部的流产307

艾奇逊-艾登会谈,改中东司令部为中东防务组织311

美重新评价中东政策,首次提出填补真空312

(三)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北层篱笆”战略315

中东国家对中东防务组织的反应315

杜勒斯出访中近东之一:会见埃及领导人318

杜勒斯出访中近东之二:会见土、巴、伊领导人322

实施“北层篱笆”战略的第一步:促使土巴结盟325

埃及对“北层篱笆”的反应以及与伊拉克交恶330

(四)巴格达条约组织的建立和美国的困境334

伊拉克和土耳其缔结军事同盟334

沙特的反对和埃—沙—叙阵线335

英国加入巴格达条约337

美英会谈中东防务339

美对巴格达条约的思考342

艾登访美,要求扩大巴格达条约347

埃及不就范于美国,英要美采取果断行动350

美国作出孤立埃及的决策——奥米茄行动计划352

对孤立埃及持不同意见的拜罗德电报354

美英就孤立纳赛尔协调对策356

杜勒斯与国会议员谈中东局势358

苏伊士事件后的巴格达条约3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