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河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河县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1426702.jpg)
- 安志辉主编;新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方志出版社
- ISBN:780122574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18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7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河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9
第一编 政区建置53
第一章 区域53
第一节 现行政区位置53
第二节 历史境域变迁54
第二章 建置沿革55
第三章 区划58
第四章 城镇乡村67
第一节 县城67
附堂阳古城和新河旧城域址座落说明68
第二节 镇乡68
第三节 村74
第一节 地质87
第二编 自然环境87
第一章 地质地貌87
第二节 地貌88
第二章 气候89
第一节 气候特征89
第二节 日照90
第三节 气温90
第四节 降水92
第五节 气压和风93
第六节 地温和霜冻94
第七节 物候95
第三章 水文97
第一节 河流97
第二节 地上水99
第三节 地下水100
第四节 水量和水质101
附滏水、滏阳河名称考101
第四章 土壤102
第一节 类型与分布102
第二节 土壤肥力106
第五章 自然资源107
第一节 土地资源107
第二节 自然植被108
第三节 野生动植物109
第六章 自然灾害110
第一节 水灾110
第二节 旱灾113
第三节 风灾115
第四节 雹灾116
第五节 虫灾117
第六节 震灾117
第七节 阴雨灾害118
第八节 其它灾害119
第三编 人口121
第一章 人口变化121
第二章 人口构成123
第一节 民族构成123
第二节 性别年龄构成124
第三节 文化构成125
第四节 职业构成125
第五节 婚姻家庭构成126
第一节 人口规划127
第三章 人口控制127
第二节 晚婚128
第三节 避孕节育128
第四节 奖惩129
第五节 管理机构130
第四章 姓氏132
第四编 经济总情135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135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135
第二节 减租减息136
第三节 土地改革137
第四节 互助合作137
第五节 人民公社138
第六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139
第二章 经济发展与构成140
第一节 经济发展140
第二节 经济构成143
第三章 居民生活149
第一节 农民生活149
第二节 职工生活150
第五编 基础设施建设151
第一章 水利151
第一节 防洪除涝工程151
第二节 灌溉工程153
第三节 提水机具156
第四节 水利区划156
第五节 水政管理158
第七节 机构161
第六节 县外施工161
第二章 交通运输164
第一节 陆路164
第二节 水路167
第三节 桥梁167
第四节 运输170
第五节 公路业务171
第六节 机构172
第三章 邮电173
第一节 邮政173
第二节 电信174
第三节 邮电通信质量管理178
第四节 邮电业务经营178
第五节 机构179
第一节 电力建设180
第四章 电力180
第二节 电力供应182
第三节 电力管理183
第四节 机构185
第五章 城乡建设185
第一节 城镇建设185
第二节 公产房建筑和管理187
第三节 乡村建设187
第四节 建筑施工188
第五节 环境保护189
第六节 机构190
第六编 农业191
第一章 种植业191
第一节 农作物191
第二节 农技农艺199
第三节 植物保护203
第四节 农业机具206
第五节 农业区划212
第六节 机构215
第二章 林业215
第一节 树种215
第二节 植树造林218
第三节 果树和果园219
第四节 新河“婆枣”220
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221
第六节 林政管理221
第七节 机构224
第三章 畜牧水产224
第一节 畜禽种类224
第二节 饲养管理227
第三节 疫病防治228
第四节 水产230
第五节 机构230
第七编 工业231
第一章 县属工业231
第一节 发展概况231
第二节 经营管理232
第三节 工业门类233
第四节 管理机构238
第二章 乡镇企业239
第一节 发展概况239
第二节 生产经营门类240
第三节 经营管理241
第四节 管理机构243
第八编 商业物资245
第一章 商业245
第一节 商业体制245
附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直属企业简介250
第二节 商品购销251
第三节 饮食服务业256
第四节 对外贸易257
第五节 药品经营259
第六节 商业管理260
第二章 物资261
第一节 统配物资经营261
第二节 物资调剂交流261
第三节 物资购销262
第四节 管理机构263
第三章 粮油管理264
第一节 粮油购销264
第二节 粮油加工267
第三节 粮油供应267
第四节 粮油储运268
第五节 管理机构268
第九编 财政 金融269
第一章 财政269
第一节 财政体制269
第二节 财政收支270
第三节 财政管理273
第四节 公债与国库券274
第五节 乡镇财政276
第六节 机构277
第一节 税制 税种278
第二章 税务278
第二节 税率税额280
附民国22年捐项名称281
第三节 税收减免286
第四节 稽征管理286
第五节 机构287
第三章 金融289
第一节 货币289
第二节 信贷290
第三节 储蓄与债券293
第四节 结算294
第五节 保险294
第六节 机构295
第一节 计划编制299
第十编 综合经济管理299
第一章 计划299
第二节 计划管理300
第三节 计划体制改革302
第四节 机构303
第二章 统计304
第一节 统计调查304
第二节 统计整理305
第三节 统计分析305
第四节 统计监督305
第五节 机构306
第三章 物价306
第一节 物价管理306
第三节 物价调整307
第二节 物价监督307
第四节 机构313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313
第一节 市场管理313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314
第三节 个体经营管理317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317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318
第六节 机构319
第五章 标准计量319
第一节 计量演变319
第二节 计量管理320
第二节 内部审计321
第一节 国家审计321
第六章 审计321
第三节 机构321
第三节 机构322
第七章 土地管理322
第一节 地籍地政322
第二节 农业用地323
第三节 非农业用地324
第四节 机构326
第十一编 中国共产党新河县地方组织327
第一章 党组织的创建327
第二章 县委及其工作机构330
第三章 党的代表会议和党的代表大会336
第四章 党务工作338
第一节 组织工作338
第二节 宣传工作344
第三节 党员教育347
第四节 纪律检查348
第五节 统一战线349
第六节 人民信访350
第十二编 政权 政协353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353
第一节 人民代表选举353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354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356
第二章 政府358
第一节 县级政府358
第二节 基层政权363
第三节 政府工作纪要366
附1 抗灾斗争——抗洪纪实368
附2 抗灾斗争——抗旱纪实369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370
第三章 政协370
第二节 参政议政372
第三节 工作机构373
第十三编 党政要务375
第一章 土地革命时期375
第一节 《嫩芽》报和《农民小报》375
第二节 乡师学潮376
第三节 盐民斗争377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378
第一节 建立战委会378
第二节 镇压反动势力379
第三节 反“扫荡”斗争379
第四节 新河解放381
附1 “仁让里事件”始末383
附2 孙圣会385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388
第一节 雇佃贫运动388
第二节 参军支前388
第三节 土地改革389
第四节 大生产运动390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391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391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392
第三节 “三反”运动392
第四节 “肃反”运动393
第五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393
第一节 整风反右393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394
第三节 1963年抗洪救灾396
第四节 “四清”运动397
第五节 农业学大寨398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400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402
第一节 落实政策 拨乱反正402
第二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403
第三节 体制改革404
第十四编 党派团体(中国共产党专设)405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新河县地方组织405
第一节 组织机构405
第二节 主要活动406
第二章 工人组织406
第一节 机构406
第三节 主要活动407
第二节 代表会议407
第一节 机构408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408
第二节 代表会议409
第三节 主要活动410
第四节 少年组织410
第四章 妇女组织411
第一节 机构411
第二节 代表会议411
第三节 主要活动412
第五章 农民组织413
第六章 其它组织414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414
第三节 科学技术协会415
第二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415
第四节 计划生育协会416
第五节 消费者协会416
第十五编 公安司法417
第一章 公安417
第一节 机构417
第二节 政治案件侦察418
第三节 刑事案件侦查419
第四节 预审419
第五节 治安管理420
第六节 监所看守421
第七节 消防管理421
第二章 检察422
第一节 机构422
第八节 武装警察422
第二节 刑事检察423
第三节 经济检察423
第四节 法纪检察423
第五节 监所检察424
第六节 控告申诉监察424
第三章 审判424
第一节 机构424
第二节 审判制度425
第三节 审判业务425
第四节 案件复查426
第二节 法律事务427
第三节 公证业务427
第一节 机构427
第四章 司法行政427
第四节 法制宣传428
第五节 民事调解428
第十六编 民政 人事劳动431
第一章 民政431
第一节 机构431
第二节 救灾救济432
第三节 优抚433
第四节 社会福利435
第五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435
第六节 婚姻登记436
第七节 殡葬管理437
第八节 地名管理437
第二章 人事劳动438
第一节 干部438
第二节 工人441
第三节 干部工人工资444
第四节 福利445
第五节 机构447
第十七编 军事449
第一章 军事设施449
第一节 民国前449
第二节 民国时期450
第三节 建国后450
第二章 兵制451
第一节 旧政权兵役制451
第二节 人民政权兵役制451
第三章 驻军及地方武装452
第一节 旧政权时的驻军及地方武装452
第二节 抗日武装453
第三节 人民武装机构456
第四章 民兵459
第一节 民兵组织459
第二节 民兵训练460
第三节 民兵活动461
第五章 战事463
第一节 民国前战事463
第二节 民国战事463
附日伪暴行466
第十八编 教育科技471
第一章 教育471
第一节 旧式教育471
第二节 学前教育473
第三节 小学教育475
第四节 普通中学教育479
附河北新河中学简介481
第五节 中等专业教育482
第六节 成人教育484
第七节 教师队伍486
第八节 教学研究490
第九节 考试制度491
第十节 教育经费494
第十一节 教育设施设备496
第十二节 勤工俭学497
第十三节 教育行政499
第二章 科技500
第一节 科技队伍500
第二节 科技组织500
第三节 科普工作501
第四节 科学研究502
第五节 气象测报504
第六节 地震测报505
第七节 管理机构506
第十九编 文化507
第一章 机构设施507
第一节 文化馆507
第二节 新华书店508
第三节 电影公司508
第四节 人民礼堂509
第二章 文学艺术509
第一节 著述与创作509
第二节 戏曲513
第三节 音乐歌舞515
第四节 工艺美术519
第五节 绘画 书法 篆刻 摄影520
第三章 民间文学523
第一节 传说523
第二节 民谣532
第三节 儿歌536
第四节 谚语537
第五节 歇后语544
第四章 广播电视546
第一节 广播547
第二节 电视547
第五章 文物548
第一节 文物管护548
第二节 现存地上文物548
附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考释550
第三节 现存出土文物551
第六章 档案管理552
第七章 史志553
第二十编 卫生体育557
第一章 卫生557
第一节 医疗机构557
第二节 医药管理560
第三节 医疗制度560
第四节 卫生防疫562
第五节 公共卫生564
第六节 妇幼保健565
第七节 管理机构565
第二章 体育565
第一节 学校体育566
第二节 群众体育568
第三节 民间武术569
第四节 体育管理570
第二十一编 民情571
第一章 风俗571
第一节 婚嫁571
第二节 丧葬572
第三节 节令573
第四节 礼俗576
第五节 称谓578
第六节 陋习580
第七节 饮食582
第八节 服饰582
第九节 居住583
第十节 新风美德584
第二章 方言585
第一节 区域划分585
第二节 语音分析586
第三节 方言词汇597
第四节 新河语音的演变及发展趋势608
第三章 宗教611
第二十二编 人物613
第一章 人物传613
第二章 当代名人简介632
第三章 人物表637
第四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653
志补679
附录703
编后记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