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菊部赏花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菊部赏花记
  • 刘东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10504707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86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71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菊部赏花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李滨声]1

卷首寄语[刘东生]1

理论评论3

浅论李渔3

关于“同光名伶十三绝”23

《玉堂春》今昔谈48

论马少波1982年的三部剧作64

谈胡沙对中国评剧艺术的贡献84

漫话中国戏曲中的丑行104

明代杰出的戏曲表演评论家潘之恒120

配角戏中展奇才--侯喜瑞先生是怎样创造配角的124

语不惊人死不休--泛谈戏曲剧本的语言锤炼问题132

压力·追求·成功--从几宗剧坛轶事看戏曲艺术家的成功之道139

演戏演人 演人演心--简述侯喜瑞先生谈其创造的舞台人物性格143

关于西施其人152

话说貂蝉其人156

绘画关通戏曲之我见159

泛谈戏曲流派的继承与发展163

我国的封建帝王与戏曲艺术167

艺术贵在创新--读李笠翁“脱套”、“求新”篇随笔170

汤显祖及其《牡丹亭》174

根之茂者其实遂--看著名昆旦马祥麟先生作录像表演177

看台湾曲友陈安娜女士演《思凡》181

两幅展现旧中国农村生活的画卷--评剧现代戏《花街》、《渔火》观后183

一台好戏 一代新人--赞山西运城地区蒲剧团在京首场演出187

歪竹子也能长直笋--看四川达县专区川剧团演出的《史外英烈》192

看昆曲《长生殿》195

独具新意的蒲剧《挂画》197

喜看梅派名剧《生死恨》重演199

看洪雪飞演出的昆曲《双按院》201

惟先榘度森严 而后超神尽变--看河北梆子演员王凤芝主演的《拜月记》203

浩海无涯艺作舟--看日本“昆曲之友社”社友在京演出206

关于票友、票房及票会--听侯玉山老人谈安新县马村的业余昆腔子弟会209

品悟梅兰芳的“绝”216

无限旱苗枯欲尺 悠修闲处作奇峰--戏曲《辕门斩子》剧本赏析220

认识过去 开拓未来--读《独特的魅力》一得223

功深艺殊 昆坛独步-试论侯玉山先生的艺术成就及其表演风格225

专访随感243

壮心不已 老而弥坚--记92岁高龄的京剧净行表演艺术家侯喜瑞243

中国昆曲首次赴日演出回顾--访昆曲表演艺术家马祥麟先生246

为了不让精神之花枯萎--记杜近芳256

关于“台湾梅兰芳”--听张正芳教授谈其艺友顾正秋259

德厚者流光 德薄者流卑--梅兰芳与萧长华美德的启示267

探索戏曲化妆造型美学的人--记戏曲用谱收藏家翁偶虹先生270

笔耕五十年 编剧百余出--记戏曲作家翁偶虹276

剑与笔并用的戏剧家--记马少波284

愿当“老杆”扶“新竹”--访认真课徒授艺的吴素秋291

酿醇于博 业精于勤--再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293

“两处乡心一处寻”--梅葆玥思念海峡对岸的校友296

敢于抗争 勇于拼搏 甘于奉献--记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孙毓敏298

发人深思的掌声--观剧随感355

勇于开拓戏路的人--记著名京剧花脸演员马永安357

洒在舞台之外的汗水--记青年京剧演员阎桂祥360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呈纪敏其人其艺362

钢是铁所为 铮铮抑何美--追记天桥地区的著名马派京剧表演艺术家梁益鸣367

于淑珍“让台”有感400

布衣坤伶白玉薇402

马连良从善如流407

吴素秋表演艺术上的性格创造410

互尊互勖 共勉共进--几位戏曲表演艺术家轶闻趣事的启示416

摭拾“天下梨园是一家”419

戏外功夫--再谈戏曲演员的修养422

藏拙露秀--戏曲演员成功的必由之路428

“扪疮辄哭”与“抚痕思师”--夜读随笔431

京剧“四大名旦”与“四小名旦”434

“红豆馆主”博通京昆艺术--读剧史随笔437

戏曲演员的眼睛440

话说“一技之精”443

苦学篇446

脚力尽时山更好449

善翻古人之意451

演员要善听逆耳之言453

析“同行是冤家”455

似与不似--戏曲艺术的妙境458

培养戏曲观众势在必行462

彩声与批评465

对男演员不宜扮演女角色的断想468

从副市长拉大幕谈起470

戏曲评论贵在实事求是472

千万莫要讳疾忌医474

戏德琐议476

话说戏曲中的老旦480

《拾玉镯》剧中孙玉姣喂的是什么鸡?485

《西厢记》中红娘名字的由来487

《打金枝》与唐代宗的隐痛490

《赵氏孤儿》及其本事492

醇亲王奕譞与“北方昆弋腔艺术”495

有感于戏曲舞台上的雷同化498

梨园伯乐罗瘿公500

三国戏中的“误区”--传统戏曲考证四则507

遗闻轶事515

爱过戏瘾的历代封建帝王515

忧国忧民 乐善好施--程长庚、梅兰芳轶事518

不主故常 温车迎贤--程长庚、徐小香轶事520

欢迎陆荣廷 气死谭鑫培--“伶王”谭鑫培死因真况522

热孝在身 粉墨登场--吴素秋、王玉珍制哀登台轶事524

梅兰芳不记前嫌--梅先生和他的开蒙老师527

梅兰芳作画明心志--抗战时期的梅兰芳529

尚小云甘当配角--尚小云提携同行轶事531

荀慧生为什么又名叫荀词--荀慧生学艺轶事533

程砚秋赤手空拳打敌特534

荀慧生台上演出当场作画537

荀慧生爱憎分明539

梅兰芳与齐白石541

名师们争收赵桐珊为徒543

余叔岩拜师轶闻545

萧长华先生无奈云卖烤白薯548

赵燕侠巧遇名师549

筱翠花名字的由来551

周总理关怀盖叫天553

盖叫天不唱“堂会戏”555

盖叫天舍命维护京剧艺术557

周总理关心戏曲艺术559

陈老总关怀戏曲演员561

周总理感叹《十五贯》563

戏曲演员练功轶闻565

金少山的业余爱好567

金少山养猴儿趣闻569

盖叫天驯养的骆驼能演戏570

戏曲艺术家“让戏”轶闻572

戏曲艺术家的“堂号”575

戏曲艺术家改行577

慈禧太后忌“羊”579

李洪春继承“总讲”581

杨小楼无奈出家当老道583

刘赶三眷念国事讥朝贵585

谭鑫培忍辱饰八戒588

慧眼独具的梨园伯乐王瑶卿590

旧时唱戏“禁忌”多592

排戏码儿的学问594

两则临场“救戏”的轶事596

“驴登台”与“狗演戏”598

郭兰英也曾唱过京剧600

王少楼嗓音失声嗄哑经过601

刘巧儿与马专员603

盲人登台演唱京剧605

周总理、贺老总介绍程砚秋入党607

戏曲剧名拾趣609

程砚秋送子出国留学的动机613

萧长华、侯喜瑞抵制反共戏615

尚小云、姜妙香殷诚奉双亲617

杨宝忠醉拉《伍子胥》619

戏曲演员的艺名622

梅兰芳赠票给知音624

戏曲舞台上勾“豆腐干”脸谱的曹操626

慈瑞泉改姓换名经过628

戏曲演员公私分明630

戏在人演632

程砚秋的一次广播演讲634

梅兰芳与李世芳636

话说“梨园世家”639

北京的路家皮影戏班641

戏曲中的薛仁贵与张士贵643

封建女皇与京剧艺术645

梅兰芳先生“默戏”647

戏曲舞台楹联拾趣649

戏曲中能牵动的视线652

国剧大师的“超常葬礼”654

梨园净行名家趣事三则657

(一)“活曹操”挨打受重赏657

(二)“金霸王”养豹遭逮捕658

(三)“窦尔墩”披挂上大街659

卷尾赘言662

代跋: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记戏曲评论家刘东升先生[王世勋]664

附录675

责编老舍先生剧作《青霞丹雪》的经过情况675

人寿百岁不为稀-兼谈103岁老人侯玉山的长寿保健经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讲稿)679

话说郑板桥的“怪”6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