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乳腺肿瘤学进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乳腺肿瘤学进展
  • 沈镇宙,邵志敏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4391964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10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乳腺癌(学科: 肿瘤学 学科: 进展) 乳腺癌 肿瘤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乳腺肿瘤学进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和普查1

第一节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1

一、描述性研究1

二、病因学研究4

三、病理流行病学研究9

第二节 乳腺普查10

一、重要的早期发现方法——乳腺X线检查11

二、其他普查方法13

三、乳腺癌普查的评价方法13

四、国外乳腺癌普查的结果14

七、乳腺普查的推广原则16

六、乳腺癌相关基因筛查16

五、基于乳腺癌危险因素的普查结果16

第二章 家族性乳腺癌19

第一节 家族性乳腺癌的定义19

第二节 遗传性乳腺癌综合征20

一、BRCA-1和BRCA-2相关性乳腺癌20

二、Li-Fraumeni综合征25

三、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25

四、Cowden综合征26

五、Peutz-Jeghers综合征26

六、Muir-Torre综合征26

二、评价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可能性的模型27

一、评价危险度的经验性模型27

第三节 危险因素的分析和评价27

三、BRCA-1和BRCA-2突变携带者的恶性肿瘤发病危险度29

四、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的检测31

第四节 普查31

第五节 预防32

一、化学预防32

二、预防性乳腺切除术34

三、预防性卵巢切除术35

四、基因治疗35

第三章 乳腺亚临床病灶穿刺活检现状37

第二节 空芯针活检对于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的优势38

第一节 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38

第三节 乳腺亚临床病灶活检的定位系统40

第四节 X线立体定位空芯针活检40

一、方法和步骤41

二、诊断的准确性41

三、临床应用价值43

第五节 可能存在的问题45

第四章 乳腺导管内镜的临床应用47

第一节 乳管内视镜的结构和常规的检查方法47

一、乳管内视镜的结构47

二、乳管内视镜的检查方法48

二、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内镜下表现49

一、正常乳腺导管内视镜下表现49

第二节 乳管内视镜下常见病变的表现49

三、乳腺管内乳头状瘤和管内乳头状瘤病的内镜下表现51

四、乳腺导管内癌的乳管镜下表现53

第三节 乳管内视镜检查的并发症54

一、乳管破裂54

二、局部感染54

第四节 乳管内视镜的临床应用指征和临床意义54

第五章 乳腺癌病理学进展56

第一节 乳腺组织学和乳腺癌的组织发生56

一、细胞学诊断方法57

第二节 乳腺癌的病理学诊断方法57

二、组织学诊断方法59

第三节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类62

一、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类概述62

二、乳腺癌分类63

三、乳腺癌大体分型65

第四节 乳腺分叶状肿瘤66

第五节 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68

一、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68

二、乳腺癌的分期70

第六节 与乳腺癌预后相关的病理学因素73

第一节 已确立的预后指标79

一、乳腺癌的分期79

第六章 乳腺癌的预后因素79

二、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81

三、乳腺癌的分级85

四、其他组织病理学性质87

五、雌、孕激素受体状况87

六、DNA倍体情况88

七、肿瘤增殖分数89

第二节 一般公认的预后因素90

一、癌基因90

二、抑癌基因92

三、与激素有关的因子94

四、与浸润、转移有关的分子95

五、其他因素97

第七章 乳腺原位癌101

第一节 导管内癌101

一、流行病学101

二、自然病程102

三、病理103

四、诊断105

五、局部复发的预测因素107

六、治疗109

第二节 小叶原位癌114

一、发病情况114

三、诊断115

四、自然病程和治疗115

二、病理115

第八章 乳腺癌保乳治疗117

第一节 乳腺癌局部治疗方式的回顾及发展117

第二节 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试验119

第三节 保乳治疗的指征121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121

二、钼靶X线摄片122

三、乳房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122

四、患才自身的要求和愿望122

二、关于手术切口124

一、原发灶的广泛切除124

第四节 保乳手术中的技术问题124

三、其他125

四、手术范围安全性的术中评估125

五、腑窝清扫125

第五节 保乳手术后的辅助治疗126

一、放射治疗126

二、辅助性全身治疗127

第六节 保乳治疗后的局部复发128

第七节 特殊情况下的保乳治疗134

一、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保乳治疗134

二、导管原位癌的保乳治疗135

一、保乳治疗后评价患侧乳房美观程度的方法138

第八节 保乳治疗后乳房美观程度的评价及影响因素138

二、手术对乳房外形的影响139

三、放射治疗对乳房外形的影响139

四、化疗对乳房美观程度的影响140

第九章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142

第一节 前哨淋巴结的定义及其临床意义142

第二节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适应证143

第三节 前哨淋巴结活检方式144

一、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的前哨淋巴结活检144

二、蓝色染料作为示踪剂的前哨淋巴结活检145

三、放射性核素和蓝色染料作为示踪剂的前哨淋巴结活检145

第四节 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手术要点145

第六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46

第五节 前哨淋巴结活检和淋巴结微转移癌146

第七节 存在的问题148

一、学习过程148

二、注射方法148

三、内乳淋巴结148

四、前哨淋巴结冷冻切片检查149

五、影响前哨淋巴结活检准确性的因素149

六、新辅助化疗149

第八节 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前景149

第十章 原发性乳腺癌术后辅助性全身治疗151

第一节 辅助性全身治疗的试验研究及疗效评价方法151

一、研究历史151

二、辅助性全身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152

三、荟萃分析研究的结果154

第二节 原发性乳腺癌的术后辅助化疗155

一、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联合方案优于单药方案155

二、蒽环类药物在辅助性化疗中的地位155

三、辅助性化疗的时机157

四、辅助性化疗的毒副作用157

五、化疗持续的时间158

六、辅助性化疗的剂量强度159

七、辅助性化疗与放疗的顺序160

第三节 原发性乳腺癌的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160

一、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法和适应人群160

三、内分泌治疗的毒副反应及其他对人体有益的作用161

二、辅助性三苯氧胺治疗的时机161

四、辅助性三苯氧胺治疗的持续时间162

第四节 化疗与内分泌治疗相结合的辅助治疗162

一、三苯氧胺与化疗相结合162

二、化疗与卵巢去势相结合163

第五节 其他全身性辅助治疗164

第六节 关于是否采取辅助性全身治疗的临床决策方法164

一、预后指标——重要的决策因素164

二、严重的合并症与治疗的毒副作用——两种不利因素166

三、我们的建议168

第七节 男性原发性乳腺癌的辅助性全身治疗169

第八节 小结与展望169

第一节 新辅助化疗的实验室研究和两个肿瘤细胞学假说171

第十一章 新辅助化疗在可切除的乳腺癌中的应用171

一、切除原发灶后可以加速转移细胞的增殖172

二、Goldie-Coldman假说172

第二节 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起源172

第三节 早期临床试验173

第四节 米兰癌症研究所的试验结果174

第五节 最近的随机化临床试验178

第六节 未来临床研究的方向180

一、新辅助化疗与保乳手术的关系180

二、肿瘤对新辅助化疗药物的反应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181

三、新辅助化疗与辅助化疗的关系182

第七节 新辅助化疗对手术在乳腺癌治疗的地位的挑战183

四、新辅助化疗后化疗与放疗的次序183

第二十章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186

第一节 概述186

一、内分泌治疗简史186

二、内分泌治疗的地位186

第二节 雌激素作用与乳腺癌188

一、ERα的结构和功能188

二、ERβ190

三、抗雌激素药物190

第三节 乳腺癌的内分沁治疗分类194

一、手术方法194

二、内分泌药物治疗195

第一节 诊断209

第十三章 播散性乳腺癌的治疗209

第二节 预后210

第三节 治疗211

一、治疗目的和基本步骤211

二、常用的治疗方法211

第四节 局部复发和特殊部位转移癌的治疗220

一、局部复发的治疗220

二、脑转移的治疗222

三、肺转移的治疗222

四、肝转移的治疗223

五、骨转移的治疗223

第五节 结语224

第十四章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226

第一节 放射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主要目的226

第二节 原位癌的放射治疗227

一、小叶原位癌227

二、导管原位癌227

第三节 浸润性乳腺癌的放射治疗231

一、乳房切除术后的预防性放疗231

二、乳房保留治疗和根治性放疗236

第四节 乳腺癌放射治疗技术及其进展240

一、乳房和胸壁的照射240

二、区域淋巴结的照射242

三、射野的衔接243

四、肿瘤床加量的意义及技术244

第五节 放射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246

一、放射治疗与手术的配合246

二、放射治疗与化疗的时间配合247

第六节 乳腺癌放射治疗远期并发症及其预防248

一、心血管并发症248

二、肺部并发症248

三、臂丛神经损伤248

第七节 特殊类型乳腺癌的放射治疗249

一、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放射治疗249

五、第二肿瘤249

四、上肢淋巴水肿249

二、局部进展性乳腺癌乳房保留治疗的可行性251

三、局部区域性复发的治疗251

四、老年乳腺癌的放射治疗253

第十五章 抗肿瘤药物新进展257

第一节 概述257

第二节 新的抗肿瘤药物258

一、抗肿瘤烷化剂259

二、未分类抗肿瘤烷化剂259

三、铂类259

四、抗代谢药物:新型抗叶酸药物260

五、拓扑异构酶抑制剂261

七、细胞信号转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262

六、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262

八、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264

九、耐药逆转剂(RRA)267

十、结语267

第十六章 孔腺癌新的内分泌治疗药物270

第一节 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的作用机制270

第二节 抗雌激素类药物272

第三节 芳香酶抑制剂275

第四节 脑垂体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283

一、戈舍瑞林的作用机制283

三、临床研究284

二、戈舍瑞林临床前实验研究284

第五节 抗孕酮类药物286

第六节 小结287

第十七章 NSABP乳腺癌临床试验289

第一节 治疗性试验289

一、NSABP B-04和B-06试验289

二、NSABP B-05和B-07试验290

三、NSABP B-06和B-14试验291

四、NSABP B-10试验292

五、NSABP B-11和B-12试验293

六、NSABP B-13和B-19试验294

七、NSABP B-15和B-16试验295

九、NSABP B-17和B-24试验296

八、NSABP B-20试验296

十、NSABP B-18试验297

十一、NSABP B-22和B-25试验298

十二、NSABP B-26试验299

十三、NSABP正在进行的试验299

第二节 预防性试验300

一、NSABP P-1试验300

二、NSABP P-2试验300

第十八章 乳腺癌的化学预防303

第一节 概述303

一、乳腺癌化学预防的概念303

二、乳腺癌化学预防的策略303

一、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304

第二节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304

二、三苯氧胺305

三、雷洛昔芬312

第三节 非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药物313

一、视黄醇类化合物314

二、大豆及其提取物315

第十九章 乳腺癌基础研究新进展317

第一节 病因学与危险因素317

一、外源因素317

二、内源因素318

第二节 癌前病变与多阶段演进发病模式的确立319

一、相关基因的缺失或功能异常与癌前病变319

二、乳腺癌多阶段演进的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模式319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和癌的早期筛查手段320

第四节 激素调节与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紊乱321

一、乳腺癌的激素受体调控321

二、激素受体检测在乳腺癌临床上的应用与重要性321

第五节 细胞周期:增殖与调亡失衡322

第六节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功能异常323

一、肿瘤抑制基因与乳腺癌的家族性聚集323

二、肿瘤进展过程中的基因改变及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相互影响324

第七节 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325

一、肿瘤的血管生成325

第八节 抗肿瘤新靶点新策略326

二、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326

第九节 乳腺癌的防治展望327

一、乳腺癌的治疗327

二、乳腺癌的预防327

第二十章 维甲酸与乳腺癌329

第一节 维甲酸及其分类329

第二节 维甲酸受体与天然维甲酸330

第三节 维甲酸受体在乳腺癌中的研究331

一、维甲酸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331

二、维甲酸对乳腺、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332

三、维甲酸受体与雌激素受体及其他受体的关系335

第五节 新型维甲酸研究336

一、4-HPR336

四、维甲酸对乳腺癌的预防及治疗的研究336

第四节 维甲酸的毒副作用336

二、LGD1069337

三、AHPN338

第六节 结语339

第二十一章 细胞凋亡与乳腺癌343

第一节 细胞凋亡的概念343

第二节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344

一、形态特征344

二、生化代谢特征345

三、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345

二、DNA降解分析346

三、凋亡细胞的原位标记346

一、形态学研究346

第三节 研究细胞凋亡的方法学346

四、流式细胞术347

五、核酸内切酶的分析347

第四节 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347

一、bcl-2基因族348

二、其他相关基因354

第五节 细胞凋亡在乳腺癌发生、治疗中的研究355

一、乳腺肿瘤发生与细胞凋亡355

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和细胞凋亡355

三、乳腺癌化疗和细胞凋亡356

四、乳腺癌颈后和细胞凋亡356

一、雌激素受体的结构和作用机制359

第二十二章 乳腺癌的激素受体调控359

第一节 雌激素受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359

二、新的雌激素受体亚型——雌激素受体β361

三、核受体共同调节蛋白362

四、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362

五、雌激素受体的选择信号和雌激素非依赖性363

六、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α基因型的改变363

七、雌激素受体α的几种不同异构体364

八、ERβ的异构体365

九、激素受体在乳腺癌临床上的重要性365

第二节 ER和PR的检测方法365

一、配体结合法(ligand bind assay)366

三、两种检测方法的比较367

二、单克隆抗体法367

第三节 ER和PR的临床应用价值368

一、进展期乳腺癌中,ER和PR对激素治疗效果的预测369

二、ER和PR在预测辅助治疗疗效中的价值370

三、ER阴性患者的治疗反应370

四、受体状态界定370

五、ER、PR的预后价值371

六、化学预防371

第二十三章 血管生成与乳腺癌373

一、血管生成的过程373

二、抗血管生成治疗377

三、结语379

第二十四章 癌基因HER-2与乳腺癌381

第一节 HER-2的结构与特性381

第二节 HER-2的检测方法383

一、免疫组化检测法383

二、荧光原位杂交法384

三、聚合酶链反应384

第三节 HER-2的预后评估价值385

第四节 HER-2的治疗预测价值387

一、内分泌治疗387

二、化学治疗388

第五节 针对HER-2的乳腺癌特异性治疗392

一、herceptin393

二、针对HER-2蛋白的主动免疫疫苗395

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396

四、免疫-毒性复合物399

第六节 展望400

第二十五章 基因芯片在乳腺癌中的研究和应用405

第一节 微阵列的分类405

第二节 基因芯片在乳腺癌中的研究和应用406

一、基因芯片在乳腺癌基因表达谱中的研究406

二、基因芯片对于乳腺癌基因功能的研究407

三、基因芯片对于肿瘤药物的筛选408

四、乳腺癌基因突变的检测和肿瘤诊断409

第三节 基因芯片的挑战与前景4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