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文学史纲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文学史纲 第1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1419763.jpg)
- 张毕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10019·3792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248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文学史纲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再版序1
目次1
第一编 新文学史第一期3
(一九一八——一九二八的十年间)3
导论 五四运动之前和五四运动之后的3
文化思想3
一 新文化思想与新文学的关系3
二 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化思想情况3
三 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化思想发展的特征5
四 五四运动的本质和五四运动在文化革命史上7
的划时代的意义7
五 五四文化运动的积极面和消极面9
六 五四运动在发展路上的两个潮流9
注意的四个关键问题11
七 理解五四前后的文化思想发展过程必须11
第一章 新文学的五四时期13
第一节 五四前夕的文学改革运动的性质13
一 二十世纪初年到辛亥革命之间的资产阶级同13
文学的关系13
二 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期中的文学16
界情况16
三 一九一七年初《新青年》上的“文学革命”理论18
的阶级本质18
四 五四前夕的新文学中的左派和右派以及他20
们在创作中在理论斗争中所表现的不同态度20
五 五四前夕的文学改革运动的性质27
(一)《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作品的思想意义29
作品29
一 鲁迅初期作品的特征29
一 新文学的开端:鲁迅的批判的现实主义29
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29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的主流:批判的现实主29
(二)《风波》《明天》《故乡》……等作品中的主人公的阶级性37
(三)鲁迅初期作品在形式上的独创性42
二 鲁迅初期创作方法的特征42
(一)鲁迅的创作态度及其所体现的文学观42
(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根本原则44
(三)鲁迅的现实主义的革命性及其历史根源和45
社会根源45
(四)鲁迅的批判的现实主义的历史局限性47
(五)鲁迅的批判的现实主义的历史评价48
三 五四时期的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48
《阿Q正传》48
(一)《阿Q正传》的思想性问题48
(二)《阿Q正传》的艺术性问题53
(三)鲁迅初期的创作方法在《阿Q正传》中的58
体现58
二 积极的浪漫主义,郭沫若初期作品61
《女神》的特色61
一 浪漫主义的根本精神和浪漫主义的两种主要61
形态61
二 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作品及其产63
生条件63
三 以《凤凰涅槃》为代表的《女神》的特色64
四 郭沫若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历史评价67
第三节 五四时期的一般的进步作家68
第四节 五四新文学阵营中的右翼的作品的82
特点82
第五节 五四新文学的弱点,新文学中的消92
极因素92
一 五四时期的进步创作理论的局限性92
资产阶级批评家的反动政治立场94
二 文学批评中的资产阶级形式主义观点方法和94
三 五四时期的创作中的消极因素100
(一)作品中的封建性和洋奴性100
(二)作品中的超阶级的人类爱102
(三)作品中的知识分子的空虚和堕落倾向104
(四)作品中的对工农兵的歪曲描写106
(五)作品中的追求形式的倾向109
四 作品所反映的当时作家们的思想的矛盾情况111
第二章 新文学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13
前后113
第一节 新文学运动深入时,古文派的反攻113
和新文学阵营的分化113
反封建斗争”之间的分化116
家对投降主义的抨击116
一 资产阶级文学家向封建古董投降和革命文学116
第二节 新文学阵营在“向封建势力和帝国116
主义势力投降”和“进一步深入反帝116
二 资产阶级文学家进一步洋奴化和革命文学家119
对洋奴思想的抨击119
三 资产阶级文学家进一步发展五四新文学中的120
消极因素,形式主义向右的发展120
阶级道路”之间的分化126
一 分化中的资产阶级道路126
第三节 文学家在“资产阶级道路”和“无产126
二 分化中的无产阶级道路:革命的民主主131
义文学家向马克思主义文学家的初步131
转变131
一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与新文学发展的131
关系131
(一)五四以后文化生力军的出现和进步的文131
学家们的文学活动的展开131
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134
(二)反映在作品中的小资产阶级文学家们所受134
(三)小资产阶级文学家的初步马克思主义化140
(四)初步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学作品146
(五)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革命活动在文学中的149
反映149
(六)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158
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鲁迅,他的矛盾169
及其发展169
(一)现实主义者的鲁迅的战斗生活和他的一贯169
的战斗精神169
(二)鲁迅的悲观怀疑及其产生根源177
(三)鲁迅的思想和生活中的矛盾的解决179
(四)表现在文学观的发展中的鲁迅的转变过程181
(五)鲁迅思想斗争的胜利及其在新文学运动发186
展上的重要性186
(一)在分化和破灭中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187
子的文学作品的特征187
步作品和他们的开始向共产主义的方向转进187
三 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文学家的反帝反封建的进187
(二)郭沫若的《卓文君》成仿吾的《欢迎会》等等188
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188
(三)茅盾的《三部曲》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196
等等作品所反映的知识分子196
(四)利民的《三天劳工底自述》王任叔的《疲惫201
者》等等作品所表现的创作倾向201
(五)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家向马克206
思主义者的转变206
四 革命作家的创作方法中的主观主义,五四新211
文学中的消极因素,形式主义向“左”的发展211
结束语218
附录 《文学革命论》及其作者当年的思想223
后记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