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路设计指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公路设计指南](https://www.shukui.net/cover/26/31402860.jpg)
- 陈胜营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ISBN:711403710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75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公路设计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公路设计控制1
1.1简介1
1.2驾驶员行为2
1.2.1概述2
1.2.2行车机制2
1.2.3制导级的信息处理6
1.2.4视觉特征12
1.2.5向驾驶员展示信息的原则15
1.2.6中国驾驶员的行为18
1.3设计车辆21
1.3.1概述21
1.3.2标准车辆22
1.3.3设计车辆尺寸23
1.3.4限制通行车辆尺寸24
1.3.5设计车辆的选用28
1.3.6转弯轨迹模板的应用29
1.3.7设计过程30
附录1.3.A转弯轨迹模板33
1.4交通特征44
1.4.1概述44
1.4.2交通量44
1.4.3交通组成48
1.4.4初步评论50
1.4.5交通需求预测52
附录1.4.A设计小时交通量计算算例55
附录1.4.B货车性能图56
附录1.4.C货车性能图的应用算例59
1.5车速61
1.5.1概述61
1.5.2设计车速62
1.5.3运行车速64
附录15.A运行车速计算方法66
附录15.B运行车速法算例73
1.6公路通行能力76
1.7视距78
1.7.1概述78
1.7.2区间路段81
1.7.3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87
1.7.4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88
1.7.5互通式立交88
1.7.6特殊情况88
1.7.7其他因素89
附录1.7.A基本视距参数92
附录1.7.B基本会车视距参数97
第2章 路线100
2.1简介100
2.1.1设计因素100
2.1.2公路等级101
2.1.3公路等级的选用102
2.2平面线形102
2.2.1概述102
2.2.2路线设计程序103
2.2.4圆曲线104
2.2.5缓和曲线104
2.2.3直线104
2.2.6组合曲线105
2.2.7平曲线最小长度106
2.2.8构造物布设107
2.3.1概述108
2.3.2纵坡设计方法108
2.3纵面线形108
2.3.3纵断面基准线109
2.3.4纵面控制110
2.3.5纵坡113
2.3.6竖曲线119
2.3.7土石方工程120
2.4平纵组合122
2.4.1概述122
2.4.2安全性123
2.4.3美观设计124
2.5超高126
2.5.1概述126
2.5.2设计方法127
2.5.3超高127
2.5.4旋转轴129
2.5.5超高渐变段长度130
2.5.6超高渐变段的布设131
2.5.7路肩的超高渐变133
2.5.8平坡区段的排水133
2.5.9桥梁超高137
2.6曲线段行车道宽度138
2.6.1概述138
2.6.2平曲线加宽138
2.6.3曲线加宽缓和段139
2.7超车条件140
2.7.1概述140
2.7.2超车车道设计程序142
2.7.3超车区段143
2.7.4超车车道144
2.7.5爬坡车道151
2.8紧急避难车道152
2.8.1概述152
2.8.2紧急避难车道类型153
2.8.3几何特性154
2.8.4材料及其它155
3.0专业术语图示157
第3章 横断面157
3.1简介158
3.2设计过程158
3.3车道159
3.3.1车道的功能159
3.3.2车道数159
3.3.3车道宽度160
3.4.1交织车道163
3.4.2转弯车道163
3.4辅助车道163
3.4.3超车道164
3.4.4错车带164
3.5硬路肩164
3.5.1硬路肩的功能164
3.5.2路缘带165
3.5.3路肩宽度165
3.6.1土路肩的功能167
3.6土路肩167
3.5.4硬路肩横坡167
3.6.2土路肩宽度168
3.6.3土路肩的加固168
3.6.4土路肩横坡168
3.7边坡168
3.7.1路堑边坡169
3.7.2路堤边坡169
3.8.1中间带的功能170
3.8中间带170
3.7.3护坡道170
3.8.2中间带宽度171
3.8.3中央分隔带边坡172
3.9排水设施172
3.9.1排水设施类型172
3.10.1路缘石的功能173
3.10.3铺设指南173
3.10.2类型及尺寸173
3.10路缘石173
3.9.2排水设施尺寸173
3.11净空175
3.11.1用地边界175
3.11.2建筑限界175
3.12桥梁175
3.12.1定义175
3.12.2桥梁宽度176
3.12.3长大桥梁的特殊考虑176
3.13.1隧道类型177
3.13隧道177
3.13.2设计注意事项178
3.13.3隧道横断面178
3.14横断面实例179
第4章 互通式立体交叉185
4.1互通立交形式185
4.1.1概述185
4.1.2三岔互通立交186
4.1.3四岔互通立交189
4.1.4收费道路的互通立交196
4.1.5互通立交选型198
4.2运行考虑因素198
4.2.1一般规定198
4.2.2路线连续199
4.2.3通立交布局一致性200
4.2.4互通立交间距200
4.2.7车道数减少202
4.2.6出、入口处车道数的平衡202
4.2.5匝道间距202
4.2.8交织204
4.2.9视距204
4.3匝道206
4.3.1基本类型206
4.3.2设计车速207
4.3.3道线形209
4.3.4横断面217
4.3.5视距218
4.4匝道端部219
4.4.1概述219
4.4.2匝道端部的位置和视距219
4.4.3分流点220
4.4.4道鼻端(楔形端端部)222
4.4.5主线分岔与合流224
4.5.1集散道路的用途229
4.5.2集散道路设计229
4.5集散道路229
4.5.3苜蓿叶形互通立交集散道路的设计230
4.6景观设计233
4.6.1概述233
4.6.2互通立交等高线布局233
4.6.3征地要求234
5.1.2冲突动作的类型236
5.1.1本章范围236
5.1简介236
第5章 路线交叉236
5.1.3平面交叉形式237
5.1.4影响设计的因素239
5.2平面交叉设计原则240
5.2.1一般规定240
5.2.2基本设计资料241
5.2.3冲突和冲突区241
5.2.4主交通流242
5.2.5平面交叉间距243
5.3平面交叉类型及选用245
5.3.1T形平面交叉245
5.2.6渠化设计245
5.3.2十字形平面交叉247
5.3.3多岔平面交叉250
5.3.4环形平面交叉250
5.4通行能力分析251
5.4.1无信号交叉口251
5.5.1设计车辆253
5.4.2环形交叉253
5.5几何设计标准253
5.5.2视距254
5.5.3平、纵线形设计257
5.5.4交叉口交通管理257
5.5.5环形交叉的几何设计259
5.5.6车道宽度264
5.5.7左转弯车道布置265
5.5.8右转弯车道布置265
5.5.9辅助车道设置条件及细节268
5.5.10交通岛274
5.5.11平面交叉匝道端部277
附录5.5.A渠化设计示例282
5.6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283
5.6.1概述283
5.6.2已建平面交叉284
5.6.3新建平面交叉284
5.6.4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287
6.2净空带289
第6章 路侧安全289
6.1简介289
6.2.1概述291
6.2.2净空区宽度291
6.2.3净空区内障碍隐患的处理293
6.3安全护栏295
6.3.1概述295
6.3.2设置条件296
6.3.3护栏类型298
6.3.4护栏的选择300
6.4道路安全审计301
6.4.1概述301
6.4.2审计302
第7章 景观与环境设计305
7.1简介305
7.1.1设计目标305
7.1.2设计范围与过程306
7.2.1公众关注与视觉质量的重要意义307
7.2视觉质量307
7.2.2视觉资源与视觉环境308
7.2.3视觉评价程序310
7.3景观与环境要素311
7.3.1土地、水域或视觉质量的保护311
7.3.2地形地貌312
7.3.3现有和未来的土地利用312
7.4.1视觉质量313
7.4环境设计313
7.4.2排水314
7.4.3湿地与洪泛平原的生成和恢复315
7.4.4噪声隔离317
7.4.5野生动植物栖息地318
7.4.6文物古迹保护319
7.4.7有害废料319
7.5景观与几何设计320
7.5.2横断面321
7.5.1路线平纵面321
7.5.3路旁地带322
7.5.4中央分隔带322
7.5.5互通立交323
7.5.6公路用地323
7.5.7视觉质量324
7.5.8冲刷控制与土基稳定326
7.5.9植物栽植327
7.6.1水土流失和泥沙沉积防治329
7.6施工问题329
7.6.2场地清理与树根掘除330
7.6.3表土回收与利用331
7.6.4土方开挖及边坡修整331
7.6.5弃土场332
7.6.6取土坑332
7.6.7其他公用设施332
7.6.8分阶段施工场地333
7.7沿线设施333
7.7.1服务休息区333
7.7.2观景台336
7.7.3公共汽车站337
附录338
参考资料Ⅰ部分国家路线指标比较338
参考资料Ⅱ部分国家互通立交指标比较346
术语表359
参考文献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