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验冲击波物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验冲击波物理
  • 谭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811562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12页
  • 文件大小:153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冲击波-物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验冲击波物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冲击波物理和物态方程研究的意义1

1.2 流体近似模型与冲击波压缩的守恒方程5

1.2.1 流体近似模型5

1.2.2 平面冲击波压缩的守恒方程6

1.2.3 冲击绝热线测量在物态方程研究中的意义8

1.3 冲击波物理的实验研究技术9

1.3.1 实验加载技术10

1.3.2 实验测量技术13

1.4 小扰动传播的特征线理论基础14

1.4.1 小扰动传播的守恒方程14

1.4.2 小扰动传播的特征线方程16

1.5 拉格朗日坐标及守恒方程20

1.5.1 拉格朗日坐标与拉格朗日坐标系20

1.5.2 拉格朗日坐标系中的守恒方程23

1.5.3 拉格朗日坐标系中的特征线方程25

第2章 冲击绝热线的实验测量27

2.1 冲击绝热线的基本走向27

2.1.1 冲击波速度与粒子速度关系的五种基本类型27

2.1.2 极端高压下金属材料的冲击绝热线31

2.1.3 不同压力区D-u冲击绝热线的基本特点32

2.2 冲击绝热线的基本性质34

2.2.1 冲击绝热线是从同一始态出发的经平面冲击压缩达到的所有终态的轨迹34

2.2.2 冲击波压缩的总功平均分配给比内能和比动能35

2.2.3 冲击压缩的熵增35

2.2.4 从同一始态出发的等熵线与主Hugoniot线在始点二阶相切36

2.2.5 沿着主Hugoniot的体波声速38

2.2.6 冲击波速度与波前声速及波后声速的关系39

2.2.7 等温线、等熵线和冲击绝热线的相对位置关系40

2.3 冲击绝热线的理论预估42

2.3.1 纯净密实材料42

2.3.2 理想混合物45

2.4 疏松材料的冲击绝热线48

2.4.1 极低密度疏松材料D-u冲击绝热线的一般特征49

2.4.2 极低密度疏松材料的p-ρ冲击绝热线的一般特征51

2.4.3 依据密实材料的冲击绝热线估算疏松材料的冲击绝热线52

2.4.4 冲击压缩下疏松材料的空穴塌缩模型55

2.5 冲击绝热线的实验测量方法57

2.5.1 冲击绝热线的绝对法测量及标准材料冲击绝热线的建立57

2.5.2 冲击绝热线的对比法测量59

2.5.3 第二类对比法实验装置64

2.5.4 对比法实验测量中隐含的基本假定66

2.5.5 冲击波通过两种不同物质之间的界面时反射波的性质67

2.5.6 疏松材料冲击绝热线的对比法实验测量68

2.6 冲击波在自由面的反射69

2.6.1 与冲击绝热线相交的等熵线70

2.6.2 卸载到零压时的比容与声速72

2.6.3 自由面速度73

2.6.4 沿着等熵线的温度73

2.7 实验样品设计的一般原理74

2.7.1 边侧稀疏波的影响75

2.7.2 追赶稀疏波的影响76

2.8 利用冲击绝热压缩数据建立Gruneisen物态方程78

2.8.1 固体冷能的基本形式80

2.8.2 利用静高压实验数据构建Gruneisen物态方程83

2.8.3 利用冲击绝热数据和静高压数据构建Gruneisen物态方程85

2.8.4 关于Q、q方法88

2.9 等熵绝热线的一种解析表达式89

2.9.1 以冲击绝热线为参考的等熵线的解析式90

2.9.2 与主Hugoniot有公共始点的等熵压缩线93

第3章 冲击波温度测量95

3.1 冲击波温度测量的意义95

3.2 透明材料的冲击波温度测量96

3.2.1 辐射法测温的原理和基本假定96

3.2.2 透明材料的辐射法冲击波温度测量97

3.3 金属材料的冲击波温度测量101

3.3.1 金属冲击波温度测量的主要困难101

3.3.2 多通道瞬态辐射高温计及其标定103

3.3.3 “样品/窗口”界面辐射能的确定105

3.3.4 光纤高温计106

3.3.5 “样品/窗口”界面温度的确定107

3.4 理想界面模型109

3.4.1 理想界面模型热传导方程的解110

3.4.2 理想界面模型下冲击波温度测量的样品设计112

3.4.3 卸载温度和冲击波温度的导出112

3.4.4 冲击压缩下金属热导率的实验测量116

3.5 冲击波温度的理论预估117

3.5.1 单相区的冲击波温度118

3.5.2 过热卸载模型及固-液混合相区的状态120

3.5.3 利用能量原理判定初始冲击状态所在的相区124

3.6 非理想界面模型125

3.6.1 冲击波与“样品/窗口”间隙界面的相互作用126

3.6.2 四层介质热传导模型130

3.6.3 “基板/镀膜样品”间隙对冲击波温度测量的影响135

3.6.4 冲击波温度测量实验的基板和镀膜样品的设计原则140

3.6.5 三层介质热传导模型141

3.6.6 窗口材料高压热导率的实验测量143

第4章 金属的冲击熔化148

4.1 冲击熔化相变148

4.2 高压熔化的经验规律150

4.2.1 林德曼熔化定律150

4.2.2 两种常用的经验熔化方程151

4.2.3 由Clausius-Clapeyron方程的多项式展开得到的经验熔化规律152

4.2.4 利用静高压数据确定p-T相线的走向154

4.3 高压熔化温度的理论预估155

4.4 含固-液相变的热传导方程的解156

4.4.1 金属样品因界面热传导发生再凝固相变157

4.4.2 窗口材料因界面热传导而发生熔化相变164

4.4.3 界面热传导引发的金属样品再凝固相变和窗口材料的熔化相变同时发生171

4.4.4 金属材料辐射法冲击波温度测量的基本结果175

4.5 金属材料冲击熔化温度的实验测量176

4.5.1 基于声速测量数据判定金属冲击熔化压力区间的方法177

4.5.2 直接从界面温度获取金属材料的高压熔化温度的TDA模型及其应用180

4.5.3 固体高压熔化线的基本走向185

第5章 金属材料在极端应力-应变率加载下的声速188

5.1 单轴应变加载下的应力-应变状态与声速188

5.2 极端加载状态下声速测量的基本原理191

5.2.1 光分析法192

5.2.2 透明窗口的光分析法198

5.3 同时测量沿着Hugoniot的声速和粒子速度的方法203

5.3.1 从粒子速度剖面获得声速的基本原理203

5.3.2 实验方法的改进205

5.3.3 纵波在“样品/窗口”界面上反射的特征线近似解208

5.3.4 卸载路径的计算方法211

5.3.5 窗口材料中的应力与粒子速度的近似关系212

5.4 冲击加载下LY12铝合金声速的实验测量213

5.4.1 LY12铝合金反向碰撞法实验的粒子速度剖面及准弹性213

5.4.2 LY12铝合金沿着冲击绝热线和卸载路径的声速215

5.4.3 LY12铝合金的卸载路径217

5.5 利用多台阶样品测量拉氏声速的实验技术219

第6章 极端应力-应变率加载下金属材料的强度与本构关系222

6.1 单轴应变加载下固体材料强度的表征222

6.1.1 单轴应变加载下的主轴应力、偏应力及平均应力222

6.1.2 单轴应变加载下固体材料的剪切模量224

6.1.3 单轴应变加载下的应变及应变率225

6.2 单轴应变加载下的本构关系227

6.2.1 平面冲击加载下的弹-塑性屈服228

6.2.2 极端应力-应变率加载下本构方程的一般形式229

6.2.3 双屈服面法231

6.2.4 硬化的影响233

6.3 平面冲击加载下屈服强度的实验测量235

6.3.1 单轴应变加载下的SCG本构关系简介235

6.3.2 Hugoniot状态下屈服强度的实验测量236

6.3.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241

6.3.4 屈服面上的临界应力和预冲击压缩下的应力状态245

6.3.5 冲击加载下LY12铝合金的屈服强度实验测量245

6.3.6 冲击加载-再加载实验技术的改进246

6.4 平面冲击压缩下剪切模量的实验测量248

6.4.1 LY12铝合金沿着冲击绝热线的剪切模量的实验测量249

6.4.2 对Steinberg本构关系中的剪切模量方程的讨论及修正250

6.4.3 LY12铝合金沿着准弹性卸载路径的剪切模量及其变化规律251

6.4.4 沿着冲击绝热线和准弹性卸载路径的剪切模量方程的近似表达式254

6.5 卸载波剖面的数值模拟和预测255

6.6 单轴应变加载下的泊松比258

6.6.1 线弹性变形下的泊松比258

6.6.2 单轴应变加载下的泊松比与声速259

6.6.3 Hugoniot弹性极限下的泊松比及屈服强度260

6.6.4 LY 12铝合金沿着Hugoniot的泊松比的实验测量261

6.7 层裂初步263

6.7.1 自由面速度剖面的一般特征264

6.7.2 两个相向运动稀疏波交会区的应力分布265

6.7.3 发生层裂时自由面速度的回跳与层裂强度的近似计算267

6.7.4 层裂强度与负压区的卸载路径270

6.7.5 层裂片的近似厚度272

第7章 极端应变率斜波加载技术及相变动力学初步273

7.1 磁驱动斜波加载技术275

7.2 激光烧蚀等离子体活塞驱动斜波加载技术277

7.3 利用阻抗梯度飞片的斜波加载技术281

7.3.1 叠层型阻抗梯度飞片技术282

7.3.2 准连续型阻抗梯度飞片技术283

7.3.3 利用阻抗梯度飞片产生路径可控的复杂应力波剖面285

7.4 三级炮超高速驱动技术286

7.4.1 非会聚型三级炮超高速驱动技术287

7.4.2 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重点实验室的三级炮超高速驱动技术289

7.4.3 太帕超高压区钽和铂冲击绝热线的精密测量291

7.4.4 会聚型三级炮超高速驱动技术292

7.4.5 三级炮超高速驱动的计算机模拟和数值计算295

7.5 准连续型阻抗梯度飞片的基本结构与实验设计297

7.5.1 功能梯度材料的声阻抗297

7.5.2 多台阶样品斜波加载的实验设计300

7.5.3 一种准连续型阻抗梯度飞片及其产生的加载波形303

7.6 原位粒子速度历史计算的反向积分原理305

7.6.1 反向积分法的基本原理305

7.6.2 斜波加载下比容与应力的近似关系307

7.6.3 弹-塑性材料的反向积分法310

7.7 冲击波引发的多形相变的实验研究及相变动力学初步311

7.7.1 冲击相变的双波结构与平衡相变模型311

7.7.2 两步相变动力学模型314

7.7.3 混合相区的热力学近似及双波结构的描述316

7.7.4 低压相亚稳态松弛的近似描述318

7.7.5 Barker和Asay关于两步相变模型实验结果319

7.7.6 发生固-固相变时冲击绝热线的对比法测量322

7.8 δ-钚合金在低压冲击压缩下的渐变型冲击相变324

7.8.1 δ-钚合金的低压冲击相变实验及分析324

7.8.2 δ-钚合金的渐变型相变动力学模型327

7.9 从冲击绝热线构建两相物态方程的一种方法328

7.9.1 两相物态方程的一种基本形式328

7.9.2 剪应力的贡献329

7.9.3 内能方程的解耦329

7.9.4 沿着冲击绝热线的温度331

7.9.5 两相物态方程的确定332

7.10 关于金属的再凝固相变335

7.11 聚心球面冲击压缩的守恒方程及其物理意义338

7.11.1 聚心球面冲击波的守恒方程339

7.11.2 聚心球面冲击压缩波后状态的基本图像及其含义343

7.11.3 关于球面冲击压缩的对比法实验346

7.11.4 对平均冲击波速度的近似修正351

第8章 激光速度和位移干涉测量技术基础354

8.1 声学多普勒效应355

8.1.1 声源相对于介质静止而探测器相对于介质运动时的多普勒效应355

8.1.2 声源相对于介质运动但探测器相对于介质静止时的多普勒效应356

8.1.3 声源和探测器相对于介质静止但被观察物体相对于介质运动时的多普勒效应357

8.2 光学多普勒效应357

8.3 拍频干涉原理360

8.4 传统的分离式激光速度干涉测量系统(VISAR)362

8.4.1 VISAR的基本原理362

8.4.2 Barker型VISAR的基本结构及设计原理分析366

8.4.3 etalon色散及其对VISAR测量的表观界面速度的修正371

8.5 窗口材料折射率引入的附加多普勒频移373

8.5.1 斜波加载下窗口材料的折射率与表观界面速度的关系374

8.5.2 低压下窗口材料的折射率及VISAR速度测量的修正因子377

8.5.3 折射率与密度的经验关系及强冲击压缩下单晶LiF窗口折射率的实验测量378

8.5.4 Rigg的LiF窗口折射率实验测量数据及数据拟合方法382

8.5.5 复杂应力波作用下窗口材料的折射率及冲击温升的影响385

8.6 分数条纹388

8.7 全光纤激光速度干涉测量系统390

8.8 全光纤激光位移干涉测量系统393

8.8.1 全光纤激光位移干涉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光路结构393

8.8.2 光波-微波混频速度计的基本原理397

参考文献4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