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策民主 第4部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策民主 第4部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
  • 史卫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2889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609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631页
  • 主题词:民主政治-研究;民主政治-研究-中国-1976-2012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政策民主 第4部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政策纠错”的基础性作用(1976年10月—1982年8月)3

一 确立实事求是的政策评价标准3

(一)政策评价与“真理标准讨论”3

(二)“大民主”不利于政策选择9

(三)以实践标准检视以往的政策错误13

二 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政策选择16

(一)“教育革命”与工农兵学员16

(二)一年内召开两次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17

(三)高度民主与高度集中的政策纠错路径20

三 终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23

(一)影响千家万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3

(二)面对多重压力的政策讨论25

(三)第二次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的决策27

(四)回城风波与政策再调整29

(五)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检视31

四 回归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34

(一)制度层面的“拨乱反正”和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34

(二)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37

(三)恢复“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方式39

五 保障农民权利的政策举措41

(一)“农业学大寨”引出的政策质疑42

(二)“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试点43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选择45

(四)农村政策纠错中的五个“突破”49

六 确定政策发展方向51

(一)“现代化”方向51

(二)“开放”方向52

(三)“先富”方向54

(四)“市场经济”方向54

(五)“调整”方向55

(六)“民主”方向58

(七)以“纠错”为基础的“政策民主”59

第二章 改革开放与政策放开(1982年9月—1987年9月)66

一 确定改革开放的政策路线66

(一)作为“总政策”的改革开放政策66

(二)先农村后城市的政策步骤69

(三)“渐进式”发展的政策要求71

二 “放至全民”的宪法讨论72

(一)为政策奠定法制基础72

(二)全民参与的宪法讨论73

三 “放权”启动的国有企业改革75

(一)控制政策权力的要求75

(二)“简政放权”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76

(三)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权力关系变化79

四 “放两年再看”的私营企业政策80

(一)“大碗茶”的出现80

(二)“傻子瓜子”风波81

(三)慎重对待私营企业的政策态度84

五 “全面放宽”的农村政策86

(一)农村政策聚焦点的变化86

(二)放宽农村政策的具体措施88

(三)“放开”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91

(四)“撤社建乡”的制度性安排94

(五)政策放宽带来的多样性机会97

六 “放开物价”的“价格双轨制”99

(一)价格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100

(二)应对物价上涨和“抢购风”102

(三)“放开市场”的经济体制改革105

七 建立新的政策机制106

(一)为政策破除“制度性障碍”106

(二)引入新的政策机制109

(三)营造宽松政策环境的“政策民主”111

第三章 发展中求稳定(1987年10月—1992年9月)116

一 发展是硬道理116

(一)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路线116

(二)注重经济快速增长118

(三)支持发展的重要条件120

二 抑制物价过快上涨120

(一)以副食补贴的方法应对物价上涨121

(二)“物价闯关”引起的波动123

(三)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理顺物价关系124

(四)发挥政策工具的作用126

三 调整企业政策和产业政策128

(一)搞活国有企业128

(二)对乡镇企业的整顿131

(三)支持私营企业发展133

(四)产业结构的调整134

(五)注重企业发展动力136

四 深化农村改革137

(一)发展高质农业137

(二)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139

(三)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41

(四)启动村民自治142

(五)对“徘徊”状态的政策解读145

五 扩大对外开放146

(一)国际大循环与沿海发展战略146

(二)海南建省与开放148

(三)上海浦东开发151

(四)内陆与沿边开放151

(五)调整外贸政策152

(六)注重开放政策所要求的四个“结合”154

六 服务于发展的科技政策155

(一)推行“火炬”计划155

(二)确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157

(三)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158

七 关注民生政策160

(一)实施“菜篮子工程”160

(二)住房制度改革162

(三)由“输血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163

(四)重视回应与分配的“民主政策”165

八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168

(一)坚持政治体制改革168

(二)注重民主决策和集体决策171

(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讨论和民主表决机制174

(四)政治协商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重要保证176

(五)鼓励群众的政策参与178

(六)支持“发展”的“政策民主”179

第四章 走向市场经济(1992年10月—1997年8月)183

一 市场经济的基本政策要求183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认识183

(二)按市场经济要求确定的政策目标186

(三)注意市场与民主的关系187

二 宏观调控初露锋芒193

(一)宏观调控的着重点193

(二)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194

(三)物价上涨的调控196

(四)财政收支的调控198

(五)对外贸易的调控200

(六)宏观调控中的“政策学习”201

三 企业的市场化改革203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目标203

(二)国企改革的六项举措205

(三)规范乡镇企业发展207

(四)制定产业政策的规范性程序209

(五)“渐进式”的企业改革要求211

四 重视三农问题212

(一)三农政策制定程序化212

(二)发展大农业213

(三)农民减负与增收217

(四)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发展220

(五)“目标导向”的政策利弊223

五 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223

(一)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224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27

(三)教育政策与科技政策的民主要求229

六 着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231

(一)“八七”扶贫攻坚231

(二)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33

(三)改革企业职工养老制度235

(四)推进城镇住房改革236

(五)关注产品质量238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40

(七)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242

七 机构改革与依法决策243

(一)转变政府职能的机构改革243

(二)建立公务员制度244

(三)依法决策与民主决策的要求246

(四)与“市场化”结合的“政策民主”247

第五章 适应经济全球化(1997年9月—2002年10月)252

一 保持经济较快增长252

(一)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252

(二)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255

(三)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257

(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国内政策的影响259

二 国企改革攻坚261

(一)国企三年脱困的政策思路261

(二)国企改革的政策效果264

(三)国企职工下岗的政策要求265

(四)实施再就业工程267

(五)强化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作用269

(六)减轻就业压力的其他政策措施271

(七)对国企改革政策的基本评价273

三 “攻关”的三大政策274

(一)城市“低保”全覆盖275

(二)基本实现“两基”目标277

(三)扶贫取得决定性进展280

(四)三大“攻关”政策的民主要素283

四 面对全球化挑战的三农政策284

(一)两本书揭示的三农问题285

(二)土地政策的发展288

(三)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292

(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95

(五)启动乡镇改革299

(六)走向制度化的村民自治302

五 环境保护与西部大开发305

(一)退耕还林还草试点305

(二)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环保计划308

(三)打造“节水型”社会310

(四)注重“洪水管理”312

(五)“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设想314

(六)环境保护中的不当与正当政策行为315

六 行政改革与政府创新318

(一)力度最大的政府机构改革318

(二)依法行政的要求320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322

(四)实施价格决策听证324

(五)地方政府创新326

(六)推动政策过程开放的要素327

七 决策民主与政策参与329

(一)决策民主的新要求329

(二)人大制度创新331

(三)开展城市社区建设333

(四)增强政策开放性的“政策民主”336

第六章 营造政策保障体系(2002年11月—2007年9月)341

一 危机处理保障341

(一)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政策过程341

(二)积极应对禽流感344

(三)建立四级应急响应体系346

(四)危机管理政策模式的形成348

二 反哺三农保障350

(一)取消农业税的税费改革350

(二)发放三项补贴352

(三)保证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354

(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5

(五)保障农民工权益358

(六)推进新农村建设360

(七)“反哺”三农的政策效果365

三 经济发展保障367

(一)维持经济快速增长367

(二)调整人民币汇率373

(三)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75

(四)外国人眼中的“北京共识”376

四 基本安全保障378

(一)食品安全的政策选择378

(二)药品安全的政策措施382

(三)饮水安全的基本保障385

(四)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和防范387

(五)公民人身安全保障390

(六)安全保障中的民主要素391

五 资源与环境保障394

(一)解决“电荒”问题的政策要求394

(二)开启石油战略储备397

(三)鼓励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政策399

(四)“节约型社会”的政策选择402

(五)注重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五种政策机制404

六 收入分配保障406

(一)落实最低工资标准406

(二)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407

(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408

(四)城市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410

七 公共服务保障411

(一)行政许可法与公务员法的颁布411

(二)“服务型政府”取向的改革要求413

(三)农村综合改革试点415

(四)政务公开的新要求418

(五)行政服务中心的普及421

(六)建立公共服务新机制422

八 和谐社会的民主保障423

(一)提高执政能力的政策要求42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要求426

(三)党内民主的新发展427

(四)更高层级的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改革试点429

(五)“参与式预算”改革试点430

(六)行政机关民主决策的程序性规定435

(七)提供基本保障的“政策民主”437

第七章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7年10月—2012年9月)443

一 着力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443

(一)“保八”和“保七”的努力443

(二)抑制CPI上涨趋势447

(三)低位运行的股市449

(四)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450

(五)中国经济政策成功的要素455

二 化解金融危机压力的三农政策458

(一)及时调整三农政策的侧重点458

(二)以增加投入和补贴保证粮食丰收460

(三)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减轻农民负担461

(四)解决农民工“倒流”问题464

(五)维系农村发展动力466

三 以危机管理政策模式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469

(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救灾过程469

(二)汶川大地震灾害的紧急救援过程470

(三)处理“三鹿奶粉事件”474

(四)应对甲型H1N1流感476

(五)危机管理政策的经验积累477

四 减轻社会压力的民生政策479

(一)提高标准的开发式扶贫政策479

(二)注重“应保尽保”的城乡“低保”政策481

(三)城乡合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483

(四)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485

(五)建立城市住房保障体系488

(六)覆盖学前到研究生教育的国家助学政策489

(七)提高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收入分配政策492

(八)注重民生政策的降压作用495

五 医疗体制改革引入的新政策模式497

(一)来自香港医疗融资制度改革的启示497

(二)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议程调整498

(三)由七套改革方案到九套改革方案499

(四)新医改方案的讨论与征求意见503

(五)政策决定与政策内容505

(六)外来政策模式与中国典型政策模式的结合508

六 “决策民主”的实践发展509

(一)国家立法中的公开征求意见509

(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争论512

(三)地方人大的“开门立法”和“公开议事”516

(四)地方政府的开放式决策518

(五)限制决策权力的改革试点522

(六)民主决策的程序化要求524

七 “政策执行民主”的实践发展526

(一)政策执行的民主要求和程序规定526

(二)依法行政的创新做法528

(三)“政社互动”的改革试点533

(四)“网络舆情”对政策执行的影响538

(五)地方“维稳”的政策模式540

八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543

(一)维系中国政策发展的重要理念543

(二)“大部制”改革的政策取向548

(三)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551

(四)政策信息公开的规范性程序552

(五)认同与压力体现的政策支持554

(六)走向制度化的“政策民主”555

第八章 推动民主理论发展的政策民主实践561

一 人民民主理论与政策民主实践561

(一)人民民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561

(二)人民民主权力观在政策领域的体现565

(三)政策民主对人民民主权利观的发展569

(四)政策参与体现的人民民主参与观572

(五)人民民主价值观的政策化特征576

(六)人民民主社会观与政策的联系577

(七)人民民主法治观与“政策法治化”的实践580

(八)人民民主制度观带来的政策制度化发展582

(九)人民民主文化观的政策文化要求585

(十)人民民主政治发展观与“政策主导”的政治发展范式586

二 使发展政策民主成为自觉行为588

(一)政策民主实践发端的重要条件588

(二)政策民主实践的基本经验589

(三)政策民主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591

三 中国民主的系统性发展593

(一)发展多种形态的民主593

(二)需要系统化的中国民主596

(三)民主系统的支持性条件597

参考书目5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