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匠心智造 工匠精神与强国制造落地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匠心智造 工匠精神与强国制造落地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5/31373779.jpg)
- 张小强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12605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59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273页
- 主题词:制造工业-工业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匠心智造 工匠精神与强国制造落地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匠心精神篇4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仍是主流我们原本是工匠精神的始祖4
是什么在吞噬着我们的工匠精神7
时代呼吁工匠精神10
没有工匠精神,“互联网+”就是空谈13
解读:从唐三藏西天取经看工匠精神16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的工匠精神新解读20
“工匠”≠机械重复的工作者20
工匠精神之“匠心智造”23
“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的定位26
“专”是工匠自信的标签29
“严”是工匠基本的态度32
“精”是工匠永恒的追求35
解读:华为的工匠精神38
第三章 匠心智造战略:成为真正的“隐形冠军”42
燃烧的雄心42
专注到偏执45
自己攥紧客户48
贴近卓越客户50
精于持续创新53
毗邻最强者56
“事必躬亲”58
解读:老干妈为何成为全球餐桌上的畅销品61
第二篇 匠心智造实践篇68
第四章 “中国制造”怎么了68
世人眼中的“Made in China”68
靠低成本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返71
固守传统模式让中国企业危机四伏74
创新乏力,潜在价值链风云突起77
解读:从中国游客赴日本买马桶盖事件看中国制造80
第五章 “工业4.0”时代的匠心智造84
匠心智造与“中国制造2025”84
匠心智造之从量变到质变87
匠心智造之从“将就”到“讲究”90
匠心智造之从“粗放”到“精细”92
匠心智造之从“体力”到“脑力”95
解读:医疗领域的智能医生——纳米机器人98
第六章 匠心智造的六种基本规范102
精益求精:把99%变成99.99%102
严谨:不达要求不罢休105
超越无止境:追求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108
用“笨功夫”练就“真本事”111
“一根筋”思想对工匠来说未必是坏事114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117
解读:从视频《致匠心》看工匠精神120
第三篇 匠心智造管理执行篇126
第七章 匠心智造,标杆不能少126
企业管理标杆化126
商业模式标杆化129
生产技术标杆化132
营销推广标杆化135
解读:吉利,当之无愧的“最美中国车”138
第八章 匠心智造需要精细化管理142
匠心领导者是第一推动力142
从管理方法入手,打破发展瓶颈145
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低成本高效率运作148
信息化管理不容忽视151
解读:天津红日药业的起死回生154
第九章 管理层如何培养匠心158
让工匠与管理者享有同等地位158
以人为本的雇佣体制160
自上而下善待工匠163
留住优秀的技工166
让工匠有专心于技术的理想平台169
工匠精神,教育为本172
将“六项精进”融入匠心之中175
解读:秋山木工,一个合格的匠人是如何炼成的178
第十章 匠心智造渴求匠心文化182
你不优秀,认识谁都没用182
差的就是一种“死磕”精神184
“把自己逼疯,把对手逼死”187
极致思维,工作必须到位190
“三现主义”:现场确认的务实精神193
容忍错误与失败的文化环境196
解读: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谈匠心智造199
附录 匠心型生产运营体系构建五十个行动方案导入202
一、细节创优模型202
二、“可视监管”模型202
三、“清洁生产”模型204
四、“防错防呆”模型207
五、“定岗定责”模型207
六、“技能定岗”模型208
七、“三三三配置”模型208
八、“作业指导”模型209
九、“实物参照”模型210
十、“缺陷导航”模型210
十一、“关键点矫正”模型211
十二、“规格备忘”模型211
十三、“过程规范”模型212
十四、“标准固化”模型212
十五、“褒贬区隔”模型213
十六、“质量日清”模型213
十七、“履历追踪”模型214
十八、“全员改善”模型214
十九、“OPL”模型215
二十、“安全护航”模型216
二十一、“问题导航”模型217
二十二、“人机配置”模型218
二十三、“指引纠偏”模型219
二十四、“价值分析”模型219
二十五、“工艺设计”模型220
二十六、“班前会管理”模型220
二十七、“六源消除”模型221
二十八、“设备点检”模型223
二十九、“润滑管理”模型225
三十、“备品管理”模型226
三十一、“高效会议”模型227
三十二、“轮岗机制设定”模型228
三十三、“直接人员管理”模型228
三十四、“间接人员管理”模型228
三十五、“消耗品管制”模型230
三十六、“动作经济分析”模型231
三十七、“损失消除”模型233
三十八、“标准化导入”模型238
三十九、“对标管理”模型240
四十、“VSM改进”模型241
四十一、“流程优化”模型242
四十二、“物资存储管制”模型243
四十三、“供方源头管理”模型244
四十四、“产能评估”模型249
四十五、“计划统筹”模型249
四十六、“变更管理”模型250
四十七、“物料评估”模型250
四十八、“行动降本”模型252
四十九、“智能制造”模型253
五十、“全价值链精细化”模型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