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3/31363062.jpg)
- 徐仲伟主编;闵绪国,魏钢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260143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23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337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关系-社会公德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社会公德理论和实践问题20
一、道德与社会公德的理论及其历史演进20
(一)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内涵20
(二)道德与社会公德理论的历史演进26
二、国外社会公德研究的现状38
(一)国外社会公德理论研究的特点38
(二)国外社会公德理论的主要观点38
(三)国外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研究的主要观点40
三、我国社会公德研究和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42
(一)我国的社会公德研究42
(二)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46
第二章 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公德建设的意义53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特征53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53
(二)网络社会的特征54
二、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关系58
(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统一性59
(二)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性61
三、网络社会主体构成62
(一)网民62
(二)网络群体和网络组织65
四、网络社会的矛盾65
(一)网络社会的基本矛盾66
(二)网络社会的基本矛盾对其他矛盾的影响66
(三)正确应对网络社会中的矛盾冲突68
五、网络社会公德的失范问题69
(一)网络内容失范70
(二)网络知识侵权问题71
(三)网络诚信问题71
六、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意义72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是现实社会公德建设的拓展和深化72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引导社会良性有序发展73
第三章 网络社会公德的内涵和特征74
一、网络社会公德的内涵界定74
(一)关于社会公共道德74
(二)网络社会公德概念的界定76
二、网络社会公德与传统社会公德77
(一)网络社会生活与传统社会生活的关系77
(二)网络社会公德与传统社会公德的一致性78
(三)网络社会公德与传统社会公德的差异性79
三、网络社会公德的标准82
(一)网络社会公德标准应该以传统社会公德为基础82
(二)网络社会公德标准应该符合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83
(三)网络社会公德标准应该符合公平正义原则84
四、网络社会公德的特征85
(一)网络社会公德具有普适性85
(二)网络社会公德具有自主性86
(三)网络社会公德具有自律性87
(四)网络社会公德具有开放性88
(五)网络社会公德具有多元性89
第四章 网络社会生活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影响90
一、网络社会生活的构成及其特征90
(一)网络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90
(二)网络社会生活的特征93
二、网络社会生活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影响96
(一)网络社会生活对现实社会公德建设的积极影响97
(二)网络社会生活给社会公德建设带来的挑战98
三、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失范102
第五章 我国网民网络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105
一、调查研究设计106
(一)核心概念界定106
(二)调查维度及内容106
(三)调查工具及题项108
(四)调查对象及抽样109
(五)调查过程及统计方法113
二、我国网民网络使用行为特征113
(一)平均每天上网时间113
(二)上网的途径116
(三)上网的主要目的119
(四)所使用的网络工具123
(五)接触网络论坛的情况126
(六)论坛活跃度129
(七)接触国外网站的情况133
三、我国网民网络行为及其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的特征137
(一)网民的网络生活感受137
(二)网民网络生活状态与现实生活状态的比较140
(三)网民对网络信息的看法143
(四)网络对网民思想认识的影响147
(五)网民对网上商业广告的看法151
(六)网民对消除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措施的看法154
(七)网民对人们在网络中公开自己私生活信息的看法158
(八)网络交往中是否应遵守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162
(九)相互尊重是否应为网络交往的前提165
(十)网络中是否应该倡导文明礼仪168
(十一)网络中是否应倡导爱国主义171
(十二)网民在网络中的社会责任174
(十三)网络中是否可以随意下载软件或图片178
(十四)“人肉搜索”是否具有合法性181
(十五)是否应防止个人沉迷于网络游戏184
四、我国网民对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看法188
(一)网民对现在网络道德状况的满意度188
(二)网络社会中是否应当倡导公德规范192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着手点195
(四)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主体199
五、我国网络社会公德建设分析202
(一)社交、移动:网民网络使用行为特征202
(二)开放、多元:网民网络行为及其遵守规范特征203
(三)自律、他律: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社会基础203
(四)多层次、多方面: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多样化途径204
第六章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207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原则207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207
(二)以人为本,服务网民210
(三)遵循规律,符合网民心理特征213
(四)享受权利,以承担责任为前提215
(五)实施德治,以法治为保障217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内容220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核心价值220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所应解决的基本矛盾221
(三)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层面222
第七章 网络社会公德主体的建设237
一、网络社会公德主体与主体素养237
(一)网络社会公德主体的概念和特征237
(二)网络社会公德主体的类型及素养的构成242
二、网络社会公德主体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244
(一)网络主体在网络社会公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244
(二)网络主体与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不适应247
三、网络社会公德主体建设的原则、内容与途径249
(一)网络社会公德主体建设的原则249
(二)网络社会公德主体建设的内容251
(三)网络社会公德主体建设的途径254
第八章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载体和措施260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载体260
(一)对网络社会公德建设载体的认识261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主要载体266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措施277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面临的公害问题278
(二)加强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措施279
第九章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他律自律机制与环境建设288
一、从他律向自律转化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288
(一)道德他律的含义与特征289
(二)道德自律的含义与特征289
(三)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的辩证关系290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他律机制291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他律工具291
(二)强化网络社会公德他律的必要性292
(三)网络社会公德他律机制的构建293
三、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自律机制298
(一)道德自律在网络社会公德建设中的作用298
(二)网络社会公德自律机制的内容300
(三)网络社会公德自律机制的构建302
四、网络社会公德的环境建设305
(一)环境是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必备条件305
(二)影响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环境因素307
(三)为网络社会公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09
参考文献314
后记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