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坭兴陶窑变特性与分类体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坭兴陶窑变特性与分类体系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31360296.jpg)
- 王宁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0633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05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213页
- 主题词:陶瓷艺术-特性-研究-广西;陶瓷艺术-分类体系-研究-广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坭兴陶窑变特性与分类体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一 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大环境1
二 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美术责任3
三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命4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4
一 研究目的4
二 研究意义5
第三节 研究现状5
一 国外研究现状5
二 国内研究现状6
第四节 关键词界定9
一 坭兴陶9
二 坭兴陶窑变10
三 体系10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11
一 研究方法11
二 研究流程14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探讨16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关于陶瓷主要著述16
第二节 关于坭兴陶主要著述18
第三节 关于窑变主要著述19
第四节 关于意象主要著述20
第五节 其他相关主要理论21
一 语义学研究21
二 感性工学研究23
第三章 坭兴陶艺术价值及发展现状探析26
第一节 坭兴陶产生及发展26
第二节 坭兴陶工艺特点与艺术特征30
一 工艺特点30
二 艺术特征31
第三节 不同历史时期坭兴陶时代特征32
一 自给自足社会中坭兴陶艺术32
二 清代坭兴陶艺术34
三 新中国成立后坭兴陶艺术36
四 改革开放以后坭兴陶艺术38
第四节 坭兴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39
第五节 坭兴陶现状及问题40
第四章 坭兴陶意象及经典之“象”分析42
第一节 意象研究42
一 “意象”探源42
二 意象构成要素44
三 意象运用45
第二节 坭兴陶“立象”与“尽意”47
一 坭兴陶文化47
二 坭兴陶符号48
第三节 坭兴陶意象要素及经典之“象”49
一 坭兴陶窑变要素及经典窑变49
二 陶瓷型要素及经典器型50
三 坭兴陶光泽要素59
四 坭兴陶纹路要素及经典纹路59
五 窑变要素及经典窑变66
第五章 坭兴陶窑变调研与实验71
第一节 坭兴陶调研及结果71
一 坭兴陶调研流程71
二 调查问卷设计71
三 被调查对象情况统计与分析73
四 调查(数据)结果75
五 调查结果分析78
六 结论79
七 调查研究局限性80
第二节 坭兴陶窑变调查及结果81
一 调查准备81
二 实验调查方法82
三 问卷调查方法92
四 调查结果分析99
五 结论99
第三节 坭兴陶窑变意象实验与分析100
一 实验准备100
二 实验流程101
三 实验数据结果106
四 结果分析107
第六章 坭兴陶窑变特征系统分析109
第一节 中国古代陶瓷窑变109
第二节 坭兴陶窑变艺术特征110
一 坭兴陶美学110
二 坭兴陶窑变特征112
第三节 不同时期坭兴陶窑变特征118
第四节 坭兴陶窑变各要素特征119
一 坭兴陶色相120
二 坭兴陶明度124
三 坭兴陶纯度127
四 坭兴陶纹理129
第五节 其他三大名陶艺术特征131
一 江苏宜兴陶烧制特点131
二 四川荣昌陶艺术特点132
三 云南建水陶特色135
第六节 坭兴陶窑变意象分析136
一 坭兴陶个性分析136
二 坭兴陶结构分析138
三 坭兴陶意蕴分析139
第七章 坭兴陶窑变分类方法及其体系构建140
第一节 传统坭兴陶窑变命名和分类140
一 按坭兴陶窑变亮暗分类140
二 对坭兴陶进行色相分类141
三 对坭兴陶进行命名方法分类141
第二节 传统坭兴陶窑变体系141
一 按色白泥亮暗分类坭兴陶窑变体系141
二 按色相分类坭兴陶窑变体系142
三 按命名方法分类坭兴陶窑变体系144
第三节 按意象分类坭兴陶窑变体系145
第四节 数字化坭兴陶窑变体系构建150
一 数字化坭兴陶窑变体系表示方法150
二 数字化坭兴陶窑变测定工具和方法176
三 数字化坭兴陶窑变表示及体系构建176
第八章 结论183
第一节 总结183
第二节 展望184
中文参考文献186
中文参考著作201
外文参考文献204
后记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