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共生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物共生学
  • 刘润进,王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80504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75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395页
  • 主题词:生物-共生-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物共生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物共生学概述1

第一节 生物共生学的概念和理论1

一、生物共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

二、生物共生学的基本属性3

第二节 生物共生体系的类型4

一、按生物物种区分的共生体系4

二、按构建共生体系的生物物种数量区分的共生体系11

三、按共生体系的能量流动关系区分的共生体系13

四、按生物共生关系的性质区分的共生体系14

五、按共生部位或共生体结构区分的共生体系15

第三节 生物共生学的发展历史16

一、国际生物共生学研究发展历程17

二、中国生物共生学研究发展历程20

第四节 生物共生学研究主要进展22

一、生物的共生机制22

二、生物的共生效应24

三、生物共生效应的作用机制26

第五节 生物共生学的研究意义与发展前景27

一、生物共生学的研究意义28

二、生物共生学的发展前景31

第二章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生33

第一节 人类与动植物的共生33

一、人体与动植物的共生体系33

二、人体与动植物的共生机制34

三、人体与动植物的共生效应35

第二节 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37

一、人体与微生物的共生体系37

二、人体与微生物的共生机制41

三、人体与微生物的共生效应45

第三章 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共生49

第一节 动物与动物的共生49

一、动物与动物的共生体系49

二、动物与动物的共生机制55

三、动物与动物的共生效应57

第二节 动物与植物的共生58

一、动物与植物的共生体系58

二、动物与植物的共生机制63

三、动物与植物的共生效应65

第三节 动物与真菌的共生66

一、动物与真菌的共生体系67

二、动物与真菌的共生机制70

三、动物与真菌的共生效应72

第四节 动物与细菌的共生73

一、动物与细菌的共生体系73

二、动物与细菌的共生机制78

三、动物与细菌的共生效应80

第五节 动物与其他生物共生效应的作用机制81

一、改善共生生物的营养81

二、合成次生代谢物质81

三、调控基因表达82

第四章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83

第一节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体83

一、植物与真菌的共生部位84

二、植物与真菌的共生类型89

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结构90

第二节 植物共生真菌98

一、植物共生真菌的种类99

二、植物共生真菌的分离培养116

三、植物共生真菌的生长发育119

第三节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体发育124

一、菌根真菌定殖特征125

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定殖特征131

三、印度梨形孢定殖特征133

四、禾草共生真菌定殖特征135

第四节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机制137

一、植物与真菌共生的生物化学机制137

二、植物与真菌共生的生理学机制139

三、植物与真菌共生的生态学机制143

四、植物与真菌共生的遗传学机制144

第五节 植物与真菌共生的生理生态功能145

一、促进农、林、牧业生产146

二、增强环境与食品安全性157

三、增加生物多样性158

四、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58

第六节 植物与真菌共生的作用机制159

一、植物与真菌共生体改善营养的作用机制159

二、提高抗逆性的作用机制160

三、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作用机制165

第五章 植物与细菌的共生167

第一节 植物与细菌的共生体系167

一、植物与细菌的共生部位168

二、植物与细菌的共生类型177

三、植物与细菌的共生结构180

第二节 植物共生细菌182

一、植物共生细菌的种类183

二、植物共生细菌的分离与培养194

第三节 植物与细菌的共生体发育195

一、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构建的根瘤共生体195

二、植物与弗兰克氏菌构建的根瘤共生体196

三、植物与其他细菌的共生体198

第四节 植物与细菌的共生机制199

一、植物与细菌共生的生物化学机制199

二、植物与细菌共生的生理学机制200

三、植物与细菌共生的生态学机制202

四、植物与细菌共生的遗传学机制203

第五节 植物与细菌共生的生理生态功能203

一、植物与细菌共生改善植物营养的效应203

二、植物与细菌共生增强植物抗逆的效应204

三、植物与细菌共生改善土壤肥力的效应206

四、植物与细菌共生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产量的效应206

第六节 植物与细菌共生效应的作用机制207

一、植物与细菌共生改善植物营养的作用机制208

二、植物与细菌共生增强植物抗逆性的作用机制208

三、植物与细菌共生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机制210

四、植物与细菌共生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产量的作用机制211

第六章 真菌与细菌的共生214

第一节 真菌与细菌的共生类型214

一、地衣型真菌与蓝细菌的共生214

二、菌根真菌与细菌的共生216

三、其他真菌与细菌的共生217

第二节 真菌与细菌共生体的形态结构217

一、地衣型真菌与蓝细菌的共生体217

二、菌根真菌与细菌的共生体219

三、其他真菌与细菌的共生体219

第三节 真菌与细菌共生体的发育219

一、地衣型真菌与蓝细菌共生体的发育219

二、菌根真菌与细菌共生体发育220

第四节 真菌与细菌的共生机制220

一、真菌与细菌共生的生物化学机制220

二、真菌与细菌共生的生理学机制220

三、真菌与细菌共生的生态学机制221

四、真菌与细菌共生的遗传学机制221

第五节 真菌与细菌共生的生理生态功能和机制222

一、真菌与细菌共生的生理生态效应223

二、真菌与细菌共生效应的作用机制227

第七章 生物复合共生体系229

第一节 生物复合共生体系的类型229

一、以动物为主体的复合共生体类型229

二、以植物为主体的复合共生体类型231

三、以真菌为主体的复合共生体类型234

第二节 复合共生体的形态特征235

第三节 生物复合共生体系的共生机制与发育特点235

一、昆虫+植物+真菌共生体系的构建过程235

二、植物+ECM真菌+AM真菌复合共生体的发育236

三、豆科植物+AM真菌+根瘤菌共生机制237

第四节 生物复合共生体系的生理生态功能239

一、改善植物营养239

二、增强植物抗逆性240

三、促进植物生长241

四、修复污染与退化土壤242

第五节 生物复合共生体系的作用机制243

一、调控激素水平244

二、促进生理代谢244

三、调控相关基因245

四、实现功能互补245

第八章 生物共生生态学248

第一节 生物共生生态系统多样性248

一、森林生态系统248

二、草原生态系统249

三、荒漠生态系统249

四、海洋生态系统250

五、江河、湖泊、沼泽、湿地生态系统252

六、农业生态系统253

七、城市生态系统254

第二节 生物共生的微生态254

第三节 影响生物共生体系的因子与调控255

一、生物因素255

二、地理因素261

三、气象因素263

四、土壤肥力266

五、水域条件270

六、农业技术272

七、其他因素277

第九章 生物共生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281

第一节 生物共生学技术的类型281

一、动物与动物的共生技术281

二、动物与植物的共生技术282

三、植物与植物的共生技术283

四、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技术283

五、植物与细菌的共生技术283

六、真菌与细菌的共生技术284

第二节 生物共生学技术的应用领域284

一、人与动物医学领域284

二、动物、植物和食用菌产业287

三、环境保护领域294

第三节 生物共生学技术的发展前景295

第十章 生物共生学研究方法300

第一节 共生真菌研究方法与技术300

一、动物共生真菌300

二、植物共生真菌305

三、地衣型真菌320

第二节 共生细菌研究方法与技术324

一、动物共生细菌324

二、植物共生细菌328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共生学研究中的应用331

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简介331

二、共生细菌和共生真菌的分子鉴定336

三、共生细菌和共生真菌群落结构特征337

四、共生细菌和共生真菌的组学研究340

参考文献3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