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1345570.jpg)
- 邓小军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7691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490页
- 主题词:董小宛(1624-1651)-人物研究;顺治帝(1638-1661)-人物研究;中国历史-研究-清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部 董小宛入清宫考3
绪论3
第一章 顺治七年三月末董小宛在如皋家中被清军掳走9
1.冒辟疆《影梅庵忆语》:顺治七年三月末董小宛在如皋家中“夜梦数人强余去”是真9
2.吴绮《悼董宛君》序:“夜梦数人强余去”之梦其实是真,董小宛在如皋家中被人掳走,是落到了满洲人手里11
第二章 顺治七年三月末董小宛被清军劫持入京,归皇父摄政王多尔衮14
1.陈维崧《杂诗寓水绘庵作》:董小宛入清宫作了顺治皇后,之前被清军掳走归皇父摄政王多尔衮14
2.陈维崧《白秋海棠赋》:董小宛在家中被满洲掳走,没于睿亲王多尔衮,后来为顺治皇贵妃20
3.徐泰时、周士章、丘石常诗:董小宛被劫入京、归多尔衮23
4.翰林院检讨李天馥《古宫词》:顺治董皇后名白字青莲,即董小宛,入清宫前曾被迫入富贵家24
第三章 顺治七年十二月九日多尔衮之死前后,冒辟疆进京向孝庄太后索还董小宛未果37
1.《清实录》曲折透露:顺治七年十二月九日睿王多尔衮死后,诸亲王分取其家人;董小宛当时命运实与此有关37
2.丘石常《有感》:冒辟疆进京向清廷索还董小宛未果38
3.陈维崧《杂诗寓水绘庵作》:冒辟疆进京索还小宛几乎被杀头;冒襄《董氏小宛哀辞》:满洲统治下之中国暗无天日39
4.李天馥《行路难》、《月》:方孝标为辟疆向孝庄太后索还小宛未果43
5.吴绮《悼董宛君》:冒辟疆董小宛之生离乃是外来强加的,冒辟疆曾经入京向孝庄太后索还小宛46
第四章 多尔衮死后,诸亲王分取其家人,董小宛归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因入侍孝庄太后而为顺治所爱;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五日硕塞之死48
1.前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董白董小宛入侍孝庄太后而与顺治相遇,为顺治所爱,封为皇贵妃48
2.李天馥《古宫词》:董白董小宛入侍孝庄太后而与顺治相遇,为顺治所爱,封为皇贵妃52
3.朝鲜使节李渲《燕途纪行》:宫中贵妃曾是军官之妻,因庆吊出入禁闼,帝频私之,其夫则构罪杀之,勒令入宫,年将三十;朝鲜使节尹绛《燕中闻见》:董贵妃初为皇帝虾之妻,杀其夫,夺入宫中;汤若望: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火热爱恋,军人怨愤致死,皇帝将这未亡人封为贵妃54
4.《清实录》:顺治十一年四月五日孝庄太后命停止命妇入侍皇太后、皇后,以杜绝嫌疑;十二月五日和硕承泽亲王硕塞暴死,未依礼制辍朝、遣官致祭、赐谥号、御制碑文;十二年四月十九日遣官祭硕塞侧福晋,二十九日遣官祭硕塞;被顺治所杀并被夺妻之满籍军人应即是硕塞59
5.《爱新觉罗宗谱》载硕塞第二庶福晋,违例隐去籍贯、姓氏与其父官爵、名字,应即是董小宛61
6.吴梅村《七夕即事》其四:硕塞非死于自杀,而是被顺治所杀,并被顺治夺妻64
7.康熙时翰林官李天馥《古宫词》、查慎行咏《长生殿》、李孚青《忆洪昉思》:顺治夺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妻董小宛,硕塞是被其兄弟顺治所杀74
8.关于顺治十一年四月五日谕“命妇”是否包括亲王福金(晋)77
9.关于顺治热恋董小宛的年龄问题80
10.顺治十二年六月改封硕塞之子为庄亲王;康熙十一年补撰御制硕塞碑文;康熙十八年硕塞之子请洪昇作《长生殿》院本,以唐明皇夺寿王妃暗指顺治夺硕塞妻80
第五章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硕塞死后董小宛入慈宁宫侍太后,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立为顺治贤妃,十二月六日册为皇贵妃87
1.《侍香纪略》述?溪森目睹董皇后,雍正斥之为梦呓、欺诳、冒昧,讳莫如深90
2.陈维崧《杂诗寓水绘庵作》之二:董小宛入清宫92
3.杜茶村《吊宛君》:董小宛如王昭君被迫入匈奴;董小宛在清宫93
4.李天馥《古宫词》:顺治董皇后与本夫生离,家在远方95
第六章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小宛之死101
一、《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溪森奉旨为董皇后丧仪说偈:贴切一生历尽劫难的董小宛102
1.和尚为端敬皇后丧仪说偈,需要经过皇帝下旨、和尚接旨、撰稿进呈、皇帝及翰林院审阅、皇帝批准之程序104
2.禅宗和尚为人丧仪所说之偈,往往贴切其人生平事迹与品格106
3.?溪森进承乾宫为董皇后起棺说偈:举步涉千岐,孤坐又成迷107
4.为董皇后设灵景山寿椿殿小参:念念观自在,处处是家山108
5.为董皇后设灵景山寿椿殿小参:逢人不得错举109
6.为董皇后举火说偈:出门须审细,不比在家时110
7.为董皇后收灵骨上堂:左金乌,右玉兔,皇后光明深且固。铁眼铜睛不敢窥,百万人天常守护110
8.为董皇后断七上堂: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恁么即不去也111
9.迎董皇后神主回宫小参:因一事,长一智;乾清宫上好消息,圣明天子是知音112
10.为董皇后镇灵骨说偈:不见其始,孰知其终113
11.小结113
二、钱谦益、吴梅村、《同人集》悼董小宛诗:悼顺治董皇后就是悼董小宛114
1.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述顺治董皇后丧仪:董皇后并非鄂硕女114
2.前管秘书院事钱谦益诗:顺治八年董小宛之死乃其假死,十七年董皇贵妃之死即小宛之死;吴梅村诗:顺治皇帝霸占冒辟疆姬董小宛,帝惭遂“死”114
3.张文峙悼董小宛诗:董小宛是借葬于昌瑞山孝陵,那里并非董小宛本夫之墓118
4.杜绍凯悼董小宛诗:吾人对于清朝皇帝视如寇雠120
5.吴绮悼董小宛诗:董小宛入清宫后音尘断绝,在清宫中被夺去了性命122
6.周士章悼董小宛诗:悼顺治董皇后就是悼董小宛123
7.谭篆悼董小宛诗:不能原谅霸占董小宛的清朝皇帝顺治123
8.王士禄悼董小宛诗:顺治董皇后就是董小宛,董小宛比王昭君还要悲惨124
三、龚鼎孳绝笔《贺新郎》:董小宛落入顺治手中,冒辟疆不得破镜重圆126
第七章 顺康间宫内事外传之可能之渠道及董皇贵妃事传播之范围134
一、顺康间宫内事外传之可能之渠道134
1.宫中太监交往内外官员,或可能将宫内事告诉内外官员134
2.宫监认识入值内廷官员,或可能将宫内事告诉入值内廷官员134
3.宫中太监或可能将宫内事告诉入住皇城内、京城内之传法僧人134
4.宫内服役行走女人或可能将宫内事往外传说134
5.侍卫亲军朝鲜籍军官将宫内事包括顺治董皇后事告诉朝鲜使节135
6.顺治皇帝告诉传法僧人董皇后事135
二、董皇贵妃事传播之范围135
1.汤若望闻知顺治董皇贵妃事135
2.馆夫告诉朝鲜使团译官顺治董皇贵妃事136
第八章 顺治时称“董家女”、“董贵妃”、“后董氏”、“皇后姓董氏”、“董皇后”,是汉族姓氏的称呼137
董小宛入清宫年表141
下部 顺治出家考151
绪论151
上篇 顺治十八年世祖之假死与出家山西五台山157
第一章 顺治十七年八月董皇后卒后世祖“净发”:受沙弥戒157
第二章 顺治曾孙弘旺《松月堂目下旧见》所录世祖御制出家诗163
第三章 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自撰《年谱》顺治十八年:世祖“患痘”而“崩”是谎言168
第四章 王熙《世祖皇帝哀诗》“帝乡何处白云翔”:世祖未死,正游于中国180
第五章 王熙《世祖皇帝哀诗》“崆峒鹤驾苦难攀”、“梵宫春掩草霏霏”:世祖已出家五台山佛寺183
第六章 《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世祖假死真出家197
第七章 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曰往清凉山”,“收拾宗风里”:顺治出家五台山禅寺203
第八章 康熙二年顾炎武《五台山》诗:顺治出家在五台山禅寺214
第九章 洪昇《长生殿》的微言: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参证李天馥、查慎行、赵执信、李孚青诗216
一、洪昇应庄亲王世子之请作《长生殿》院本:意在暗以寿王妃被唐明皇所夺取,指硕塞妻被顺治帝所夺取216
二、《长生殿》的微言之一:董小宛入清宫220
1.《长生殿》创造杨贵妃原为宫女,暗指原为宫女的董皇贵妃220
2.《长生殿》创造唐明皇宣称“妃子世胄名家”,掩盖杨贵妃自述“寒门陋质”,暗指清世祖假托董皇贵妃为内大臣鄂硕之女,掩盖其真实出身222
3.《长生殿》用李天馥《古宫词·小引》警句今典,暗示杨贵妃指董皇贵妃223
4.《长生殿》以五出戏用李天馥《古宫词》梨花今典,暗示董皇贵妃即董白董小宛224
5.《长生殿》“小步无人见”,暗指董小宛本为小脚226
6.《长生殿》“死生无见期”,用《古宫词》“一世生离恨有馀”今典,暗指董小宛与本夫生离,乃是“绝代佳人绝代冤”、“千秋第一冤祸奇”227
三、《长生殿》的微言之二:顺治出家227
1.《长生殿》之东华门:点明《长生殿》是写清朝228
2.《长生殿》以“上皇出宫”暗指上皇出家228
3.《长生殿》以唐明皇居忉利天宫,暗指顺治出家佛寺232
4.《长生殿》用佛教教义叙述唐明皇居忉利天,暗示顺治出家为僧233
四、李天馥、查慎行、赵执信、李孚青诗:《长生殿》触犯大忌,暗指董小宛入清宫、顺治出家235
1.李天馥诗:演《长生殿》案的祸因,是触犯了康熙皇帝不能明言的大忌235
2.查慎行诗:《长生殿》以杨贵妃暗指董皇贵妃即董小宛;《长生殿》暗示顺治出家236
3.赵执信诗:《长生殿》以杨贵妃暗指董皇贵妃,《长生殿》“上皇出宫”是暗示上皇出家237
4.李孚青诗:《长生殿》触犯了顺治杀兄夺妻之大忌239
五、康熙对《长生殿》之态度以及洪昇之死242
中篇 康熙二十一年前后:顺治锡止河南睢州白云寺245
第十章 查慎行《佛定语录序》、牟钦元《佛定塔铭》:康熙二十一年佛定和尚被延请为睢州白云寺方丈245
第十一章 康熙三十七年《白云寺公输地租碑记》:翰林官、知州非常关心白云寺收租252
第十二章 康熙四十一年御制《菩萨顶》诗“四十馀年礼世伽,本来面目是天家”:顺治皇帝出家五台山256
一、文献来源256
二、全诗笺证259
三、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266
第十三章 《玉明族祖碑》载康熙御赐白云寺“满朝銮驾”:意在向顺治表示父皇仍然是皇帝;可见顺治就在白云寺270
一、山东省鄄城县郭水坑村郭氏祠堂《玉明族祖碑》录文270
二、《玉明族祖碑》碑文真实性之三重证据273
1.民国八年郭氏祠堂《玉明族祖碑》是照录清代白云寺玉明和尚碑原文273
2.翰林官查慎行《河南睢州白云寺佛定和尚语录序》、康熙御制白云寺“(先)王宔|当堂常赏”石匾,是《玉明族祖碑》碑文真实性之确证274
3.《大清律》相关刑法规定是《玉明族祖碑》碑文真实性之有力旁证276
三、《玉明族祖碑》碑文笺证277
1.白云寺住持玉明赴京取经于康熙,“书扇一把见爱”:书扇当出自顺治277
2.顺治、佛定、玉明之关系277
3.康熙厚赐玉明和尚、厚赐白云寺,意在照料顺治283
4.康熙赐白云寺“满朝銮驾”:意在向顺治表示父皇仍然是皇帝;可见顺治就在白云寺285
4.1 “銮驾”:皇帝巡幸于皇城内所用之卤簿仪仗285
4.2 “满朝銮驾”:全副銮驾286
4.3 “满朝銮驾”之仪仗器物287
4.4 当地文物志、文史资料关于白云寺“满朝銮驾”之记载288
4.5 康熙赐白云寺“满朝銮驾”:意在向顺治表示父皇仍然是皇帝;可见顺治就在睢州白云寺288
下篇 康熙四十九年顺治圆寂于并安葬于睢州白云寺290
第十四章 康熙四十九年二月御制《五台有怀》诗:悲悼父皇之死290
第十五章 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十九日兰阳彭宅统为顺治圆寂所建白云寺尊胜陀罗尼心经幢294
一、白云寺尊胜陀罗尼心经幢及铭文叙录294
二、尊胜陀罗尼心经幢佛经铭文笺释297
1.尊胜陀罗尼297
1.1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之内容297
1.2 陀罗尼298
1.3 尊胜真言298
2.尊胜陀罗尼启请文298
3.尊胜陀罗尼经幢之意义298
4.白云寺尊胜陀罗尼心经幢真言及启请文之版本299
5.白云寺尊胜陀罗尼心经幢《心经》意义及其版本述略300
三、白云寺尊胜陀罗尼心经幢题记与印文“桶通”、“行派卌”笺证300
四、白云寺尊胜陀罗尼心经幢是为顺治圆寂而建立303
第十六章 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御制睢州白云寺匾额“(先)王宔”:先帝神主、章皇神主;确证顺治去世于并安葬于白云寺306
一、康熙御制“(先)王宔|当堂常赏”石匾铭文校录308
1.御匾正名308
2.御匾南面铭文录文308
2.1 《翰墨石影》无御匾南面铭文拓片308
2.2 白云寺今藏康熙御制石匾残片308
2.3 白云寺复原康熙御制石匾310
3.御匾北面铭文录文310
3.1 《翰墨石影》卷八《御书当堂常赏四大字》拓片310
3.2 白云寺今藏康熙御制石匾残片311
3.3 白云寺复原康熙御制石匾311
4.原拓与残匾尺寸比较及异文校勘312
4.1 原拓与残匾尺寸比较312
4.2 原拓、残匾及复原石刻北面铭文异文校勘312
5.御匾铭文校录313
二、康熙御制石匾南面铭文笺证314
1.康熙御制石匾南面大字铭文“(先)王宔”:先帝神主、章皇神主314
2.白云寺“(先)王宔”石匾相当于清世祖孝陵享殿神主319
三、康熙御制石匾北面铭文笺证321
1.康熙御制石匾北面铭文词语注释321
2.“当堂常赏”:康熙对父子欢聚一堂之终生梦想,暗指父皇顺治——对潘宇之说的文献支持324
3.“当堂常赏”:对李林忠摘字解释为“皇帝顺治”之文献支持325
4.“当堂常赏”铭文及“皇帝顺治”隐文,字序均符合传统书法之格式326
5.“当堂常赏”石匾:“皇帝顺治”墓阙328
6.“皇帝顺治”墓阙相当于孝陵庙号碑330
7.“当堂常赏”石匾全部铭文:康熙钦赐白云寺御制匾额敕谕333
四、结语335
第十七章 白云寺康熙四十九年御匾集群:纪念安葬于此的父皇顺治338
一、康熙时白云寺中轴线主建筑群339
二、白云寺今存康熙御匾集群铭文及建立位置340
1.“(先)王宔|当堂常赏”石匾340
1.1 南面铭文340
1.2 北面铭文340
2.“一切恭敬”石匾341
3.“朲真”(真朲)石匾341
4.“照泉|朠朖”石匾342
4.1 南面铭文342
4.2 北面铭文342
5.“然永|时旼”石匾342
5.1 南面铭文342
5.2 北面铭文342
6.康熙时白云寺“照泉|朠朖”、“然永|时旼”二匾之建立位置342
7.小结343
三、白云寺康熙御匾集群铭文笺证344
1.“(先)王宔|当堂常赏”石匾:标志先帝神主、皇帝顺治墓阙344
1.1 南面铭文344
1.2 北面铭文344
2.“一切恭敬”石匾:一切人到此均须恭敬顺治皇帝345
3.“寘朲”石匾:“代佛出世”的真人阿罗汉——对顺治皇帝的宗教评价346
3.1 “朲寘”字序实为“真朲”346
3.2 “真朲”用摘字法表示“真人”347
3.3 “真人”表示得道之人、阿罗汉347
4.“照泉|朠朖”石匾:正大光明照亮人间泉下;太平时代,夜明如昼——对顺治皇帝的政治评价349
4.1 南面铭文349
4.2 北面铭文351
5.“然永|时旼”石匾:即使国家遭遇丙丁厄运,谅能渡过难关——对父皇顺治关于大清国运的政治报告352
5.1 南面铭文352
5.2 北面铭文355
四、判断“照泉|朠朖”、“然永|时旼”二匾先后次序、建立位置、双面朝向之根据355
1.根据对联格律确定二匾之先后次序、建立位置355
2.根据匾文内容确定二匾双面铭文之朝向356
五、白云寺康熙御匾集群之文艺价值357
六、白云寺康熙御匾集群之重大史料价值358
附图 白云寺康熙御匾集群位置图359
顺治出家年表360
全书结论374
1.董小宛被掳后归多尔衮、硕塞、顺治之经历及文献证据简述374
2.顺治出家以后主要经历、相关史事、文献证据简述376
3.本书结论379
馀论380
鸣谢386
图版简目387
上部 董小宛入清宫考 图版387
图版1 清初刻本冒襄《影梅庵忆语·纪谶》387
图版2 康熙刻本陈维崧《陈检讨文集·白秋海棠赋》387
图版3 康熙刻本陈维崧《陈检讨文集·白秋海棠赋》388
图版4 康熙刻本陈维崧《陈检讨文集·白秋海棠赋》388
图版5 康熙刻本李天馥《古宫词一百二十首集唐》封面389
图版6 康熙刻本李天馥《古宫词·小引》390
图版7 康熙刻本李天馥《古宫词·小引》391
图版8 康熙刻本李天馥《古宫词·小引》392
图版9 康熙刻本李天馥《古宫词》之二十一393
图版10 清初刻本冒襄《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序394
图版11 吴伟业《梅村集·清凉山赞佛诗》之一395
图版12 吴伟业《梅村集·清凉山赞佛诗》之二396
图版13 《清世祖实录》顺治十六年冬十月乙卯397
图版14 《清世祖实录》顺治十六年冬十月乙卯397
图版15 朝鲜王朝陈奏正使麟坪大君李渲《燕途纪行下》398
图版16 朝鲜王朝冬至正使尹绛《燕中闻见》399
图版17 《清世祖实录》顺治十一年十二月辛酉400
图版18 《清世祖实录》顺治十二年夏四月癸酉400
图版19 《清世祖实录》顺治十二年夏四月癸未401
图版20 《爱新觉罗宗谱》和硕承泽裕亲王硕塞谱401
图版21 《爱新觉罗宗谱》硕塞第三子鞥额布谱402
图版22 康熙刻本毛奇龄《西河合集·长生殿院本序》402
图版23 康熙刻本《同人集》杜濬《吊宛君》403
图版24 康熙刻本李天馥《古宫词》之九十四404
图版25 康熙刻本李天馥《古宫词》之一百十九405
图版26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六406
图版27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六407
图版28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一408
图版29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一409
图版30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一410
图版31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一411
图版32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一412
图版33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一413
图版34 康熙刻本《同人集》杜绍凯《悼小宛少君》414
图版35 康熙刻本《同人集》谭篆《悼董婉君》414
图版36 《松邻丛书》本御制《(端敬皇后)行状》415
图版37 《松邻丛书》本金之俊《端敬皇后传》416
图版38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一417
图版39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一418
图版40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一419
下部 顺治出家考 图版420
图版41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三420
图版42 清钞本弘旺《松月堂目下旧见》世祖御制出家诗421
图版43 康熙刻本王熙《王文靖公集·世祖皇帝哀诗》422
图版44 康熙刻本王熙《王文靖公集·世祖皇帝哀诗》422
图版45 康熙刻本王熙《王文靖公集·世祖皇帝哀诗》423
图版46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六424
图版47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六425
图版48 康熙刻本《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卷六426
图版49 五台山善财洞427
图版50 查慎行《河南睢州白云寺佛定和尚语录序》427
图版51 河南省民权县白云寺藏《佛定大和尚塔铭》428
图版52 河南省民权县白云寺藏《白云寺公输地租碑记》429
图版53 雍正《山西通志》康熙御制《菩萨顶》诗430
图版54 乾隆《直隶代州志》康熙御制《菩萨顶》诗430
图版55 五台山菩萨顶望叶斗峰431
图版56 山东省鄄城县彭楼镇郭水坑村郭氏祠堂民国二十年《玉明族祖像赞并序》432
图版57 郭水坑村郭氏祠堂《玉明族祖像赞并序》局部433
图版58 郭水坑村郭氏祠堂两座《玉明族祖碑》433
图版59 郭水坑村郭氏祠堂民国八年《玉明族祖碑》434
图版60 郭水坑村郭氏祠堂民国八年《玉明族祖碑》局部435
图版61 郭水坑村郭氏祠堂民国八年《玉明族祖碑》拓片436
图版62 民国八年《玉明族祖碑》拓片局部437
图版63 民国八年《玉明族祖碑》拓片局部438
图版64 乾隆《直隶代州志》康熙御制《五台有怀》诗439
图版65 河南省民权县白云寺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十九日尊胜陀罗尼心经幢440
图版66 尊胜陀罗尼心经幢第六层铭文南起第一面441
图版67 尊胜陀罗尼心经幢鎏金痕迹442
图版68 尊胜陀罗尼心经幢题记印章“桶通”、“行派卌”443
图版69 顺治御书北京香山法海寺《敬佛》碑碑阳拓片444
图版70 《敬佛》碑碑阴《西天东土历代佛祖之图》拓片445
图版71 《翰墨石影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藏拓片精选》影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御制“当堂常赏”石匾第一次刻石原始拓片446
图版72 河南省民权县白云寺藏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御制“(先)王宔|当堂常赏”石匾第二次刻石残匾南面,大字题词铭文:“(先)王宔”447
图版73 “(先)王宔|当堂常赏”石匾残匾南面侧面448
图版74 “(先)王宔|当堂常赏”石匾残匾北面449
图版75 “(先)王宔|当堂常赏”石匾残匾北面局部450
图版76 “(先)王宔|当堂常赏”石匾残匾北面侧面451
图版77 白云寺1986年复原重刻“当堂常赏”石匾452
图版78 今日河南省民权县白云寺山门,右为清构天王殿452
图版79 白云寺清构天王殿后门453
图版80 白云寺清构观音殿453
图版81 白云寺清构观音殿后门454
图版82 白云寺清构观音殿后门康熙御制“一切恭敬”石匾454
图版83 白云寺清构大雄宝殿455
图版84 白云寺清构大雄宝殿后门,尊胜陀罗尼心经幢455
图版85 白云寺清构大雄宝殿后门康熙御制“寘朲”石匾456
图版86 康熙御制“寘朲”石匾大图456
图版87 白云寺藏康熙御制“照泉|朠朖”石匾南面457
图版88 白云寺藏康熙御制“照泉|朠朖”石匾北面457
图版89 白云寺藏康熙御制“然永|时旼”石匾南面458
图版90 白云寺藏康熙御制“然永|时旼”石匾北面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