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鄂尔泰文学家族诗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鄂尔泰文学家族诗集](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1323551.jpg)
- (清)鄂尔泰等撰;多洛肯点校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87674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13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73页
- 主题词:古典诗歌-诗集-中国-清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鄂尔泰文学家族诗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整理前言1
文蔚堂诗集2
文蔚堂诗集卷一3
五言古诗二十三首3
咏怀四首3
其一3
其二3
其三3
其四4
偶作4
翻经厂海棠甚佳,约有日矣,终不果。东院紫丁香一株花特盛群薄弗赏也雨后同蒙又上家季正小酌,作此诗4
听姜仙客弹琴因赠以诗4
结交一首为吴鹏九佛第五阿岳生三侍卫赋5
六月苦雨示马鸣吉5
赠蒙又上6
立春后一日二首6
雍正三年欣荷7
其一7
其二7
其三7
其四8
赠法中丞8
抵平越县9
寿桐城张相国9
恭读御制心远阁秋眺示大学士及南书房翰林诗敬赋10
三场试毕检阅从此始矣述怀三百字柬同事诸君子10
汤泉东偏有寺,寺僧皆肉食,问之殊有愧色,诗以宽之11
德太亲母八十寿诗11
恭和御制闻近京一带得雨喜而有作元韵12
恭和御制忧旱自咎古十六韵12
恭和御制秋夜泛湖赋唐文皇爽气澄兰沼之句得诗五首元韵13
其一13
其二13
其三13
其四13
其五14
恭和御制泛月有作元韵14
题西湖花友课孙图14
七言古诗八首15
闰四月十五日喜雨15
题荼坪书屋图16
恩乐县歌16
生子歌赠黄子长观察18
八月八日小集倚松书屋,庭畔碧桃树重放两三枝,花烂漫秾丽复不减春前,时金子轶东初偕曾贯之回滇,殊慰老怀,不禁色喜,因泚笔写数十字用似轶东并示蔡魏公诸君子18
忧灾行19
恭和御制瀛台木变石歌效李长吉体元韵19
恭和御制题王谔丰年农庆图元韵20
赠方望溪20
昭陵石马歌恭和御制元韵21
文蔚堂诗集卷二22
五言律诗22
陪德松如侍太翁住西园感赋即呈松如22
秋日西园蒙又上有花静得开迟之句喜而有赠22
秋八月吴子瑞来京邀同蒙又上、德松如、家季正并王踵息、张野鹤、沈鸥亭、李伯农诸清士东厢小集、同赋用仙字22
秋雨连日聊短述23
述怀柬蒙又上23
独酌遣怀23
对竹23
大雨连绵泥泞没膝,间日一直班奴辈殊有难色,退食馀闲作此自遣24
次韩师召感怀韵24
秋窗微雨,意兴殊佳,忽索逋人至,剥啄不休,潘十老良有以哉,因作诗自遣24
富景韩见过因以诗赠24
雁25
独客25
雨后又上过东厢问病兼赠诗因次韵三首25
其一25
其二25
其三26
宿真空寺柬蒙又上二首26
其一26
其二26
三月二十一日雨26
荷花纳凉次韵26
秋日同德松如游怡园27
常谢庭久不至作诗戏柬27
南营山房纪兴27
大东门闻蛙27
直宿东门偶成28
由热河将往禁狗屯途中感兴28
即夜感怀28
塞上重九二首28
其一28
其二29
怀来道中感事二首29
其一29
其二29
土木堡有感正统遗事29
独乐寺30
自叹30
嘉平月初一日雪30
寄示昌敏二侄30
侍卫有寻鹰不得者诗以记之31
柬蒙又上31
又上和诗因更用元韵31
除夜仍用前韵31
十四日雪畅春园直庐有作32
十五日大雪夜坐有怀德松如并柬蒙又上32
和蒙又上醉中放言二首32
其一32
其二32
有怀六弟随征感赋四韵33
西园作33
园居晚过天仙庵问僧古月二首33
其一33
其二33
中秋日得六弟甘州信34
书西园壁二首34
其一34
其二34
答蒙又上34
书怀35
三月十六日南亭即事35
有以余迂拙忤俗,不务生理,呼余书生者,余本书生也,既自责亦复自辩35
其一35
其二35
其三35
其四36
其五36
同季正夜坐遣怀36
新秋蝉声36
西园作37
明日再用前韵37
黑山道中37
中秋夜有怀37
寄六弟38
辛丑元日38
述怀38
有怀王踵息因寄38
白云观即事39
赠沈知观39
载酒过王踵息留诗二首39
其一39
其二39
雨后同季正夜坐有感40
招友人过西园40
秋日西园作40
奉差出都旋以司事调回用呈僚友40
和励南湖学士僦居韵41
同季正述怀得人字41
谒杨忠愍公祠兼示县尹二首41
其一41
其二41
汤阴县吊岳忠武42
沅陵晚泊42
次沅江驿却寄五弟42
谒熊太占夫子墓42
次贵筑访熊大世兄旧宅闻移居平远州觅寄三首43
其一43
其二43
其三43
次普安县43
黔南道中44
抵都有感44
对残菊呈赵秋谷44
寄京城兄弟44
寄蒙又上45
秋日寄赠梅池和尚45
甲辰元旦45
奉酬徐荼坪同年45
秋兰45
夜坐有述46
文蔚堂诗集卷三47
五言律诗47
乙巳元旦述怀三首47
其一47
其二47
其三47
人日寄夏太史晓堂48
过浦东晚抵川沙城夜坐有述48
初度日谢客咏怀三首48
其一48
其二48
其三48
春风亭酬夏晓堂和韵诗,仍用原韵四首并序49
其一49
其二49
其三49
其四49
内府胡君屡问疾兼和小诗裂纸奉报50
阻风燕子矶二首50
其一50
其二50
默上人馈园蔬诗以谢之50
抵扬州51
寄怀蒙又上二首51
其一51
其二51
羊流店51
赠程静菴52
程静庵有和诗次用元韵52
程静庵再和诗再叠前韵52
咏优昙花52
观风日再示诸生53
登太和宫并序53
同杨凝斋先生藩署观荷53
荷亭小集叠前韵二首示僚佐53
其一53
其二54
甘中丞园秋海棠盛开,邀同杨大司马、蔡侍读学使过赏,次韵短律,时六月廿二日也54
东园偶兴和朱邑令疏字54
中秋夜有怀诸兄弟54
中秋小集柬署中诸君子二首55
其一55
其二55
过甘立轩寓园55
九日海天阁56
优昙,西竺花也,色比玉兰,微黄,大倍之。香夜发,宛如幽兰花,蕊似菡萏,叶与贝叶无异。每清和后初放,春前未曾有。三月中浣杭靖公副宪任香谷阁学,将由滇赴粤,南临?址,行有日矣,群以不及见优昙为恨。至十七日薄暮,园丁忽报优昙开,随折取一枝供胆瓶中,烧烛邀赏,妙相如如,不禁有人天之想。香谷有诗因和之,兼呈靖公56
种筠书屋有弄色木芙蓉数株戏咏示僚佐并序56
宝云亭赏荷57
孔雀57
戊申九日幕中诸子约赴圆通寺先此奉柬57
三清观看梅58
从赵廉使请赴署偏别墅留竟日筵罢题壁归58
过黔灵山寺慨然有述二首58
其一58
其二58
留别徐立人学使59
立春日舟次示诸候吏59
除夕59
庚戌元日叠前韵再示僚佐59
东园优昙树忽放夭红色花,静妙佳丽,南人未曾睹。然一日开,二日烂,三日零谢,与众昙花等好相殊色,究于无所住,而仍不应生心哉。作此诗,聊当偈。庚戌五月八日60
滇藩张觐臣特晋大中丞开府,逊谢如不胜,请益于余,余乐其虚以受也,既通贺并酬以诗60
酬甘立轩秋夜见怀用元韵60
中秋夕小集分韵得襟字61
庚戌九日小集来鹤轩示幕中诸君子61
九月十九日偶检丛碧山房集有怀庞子雪崖61
游近华浦62
立秋日饮张觐臣中丞署斋有述62
辛亥九日东园作62
早发安南次普安县晚抵州治62
送蔡魏公暂返苏州时予将入都并申前约62
恭和御制咏竹诗元韵63
盐州63
十月朔晓发肃郡将由陕还京晚抵双井堡夜坐咏怀63
癸丑三月十六日抵军营有述63
第八台途次即事书怀时五月二日也63
晓发宣镇度响水晚抵榆林堡64
中秋夜对月咏怀64
八月十六日夜独坐有述64
夜坐有述64
甲寅立冬日述怀65
觉生寺题似文觉禅师65
御河新柳65
西园65
丁巳上元同史象周陈星斋夜话,得轩字66
三月暮旧疾间作,郁烦日甚,暂假小闲赋诗,遣意殊无可安心法也。戊午四月六日66
对牡丹率成66
中元阴雨,潘立夫、笠亭、张莩庵、姚念慈书堂小饮,予病不耐事,诗以代陪,得宾字66
敬和御制六月十八日初霁恭侍皇太后园中游赏元韵67
偶然作67
庚申人日立春聊短述67
恭和御制秋夕斋居元韵二首67
其一67
其二68
七夕诗68
恭和御制永定河元韵68
偶过大慧寺有作并序68
赠予告九十翁丁鹤亭二首敬次御赐诗元韵69
其一69
其二69
恭和御制修葺皇祖畅春园中无逸斋为问安憩息之所二首元韵69
其一69
其二69
朝罢70
桐城太保和余朝罢诗二章用元韵奉报70
其一70
其二70
再叠前韵酬周旭之和诗70
游大觉寺举似佛泉禅伯二首71
其一71
其二71
香山来青轩二首敬依御制元韵71
其一71
其二71
次韵胡饴斋侍御中秋夜直72
癸亥九日72
对菊小酌再叠前韵72
恭和御制游潭柘岫云寺即事六首元韵73
其一73
其二73
其三73
其四73
其五73
其六73
恭和御制四月朔日作74
四月十日述怀仍依御制元韵74
暮蝉74
重九日南园独坐用阿朴存苑直即景韵75
九月十五夜平台望月得林字75
文蔚堂诗集卷四76
七言律诗76
暮春喜吴子瑞来京,同蒙又上、德松如并家季正絮影轩小集76
柬蒙又上并序76
雨后东轩小酌次蒙又上韵77
城南书所见77
立秋日作77
蒙又上赠诗用韵酬之二首78
其一78
其二78
新秋山色78
中秋对月感兴78
由白沟抵赵北口途中杂兴79
九日禁狗屯79
赋得霜叶红于二月花79
不寐80
随驾行围恭纪四韵80
热河年屡丰,京畿米价腾贵,议者每过虑,作诗告之80
直宿小南门拟赋万壑松风81
热河中秋次吴昌言韵81
有怀五弟因寄81
深秋再寄季正82
不寐有述82
直宿万壑松风敬赋月色82
随驾避暑山庄直次同辈偶索诗赋此82
汤泉应制二首83
其一83
其二83
永宁观瞻礼敬述83
自嘲84
喜吴昌言见过84
岁尽病起呈蒙又上84
蒙又上赠诗次韵答之85
十三日雪同蒙又上、德松如、家季正东厢小集用年字85
白云观次吴子瑞韵并柬诸道侣85
燕丘日白云观访道人甚夥作诗酬之86
闻张野鹤将直永宁观诗以告之86
春日遣怀86
三月二十七日蒙又上携伴游东岳庙,余以病不与游,因即以不与游为余病,病可原,游亦可纪也。乃午后忽大雨,点点滴滴曾不小住。闲窗听雨人,忽忆萧寺著雨人。此时光景是游是病,正复不辨。或更以与游为病,以病不与游为真,可以当游,未可知也。薄暮雨歇,游人归来,问病人,病人因吟诗赠之87
蒙又上小窗种竹作诗奉简87
写怀八首87
其一87
其二88
其三88
其四88
其五88
其六88
其七89
其八89
酬蒙又上89
康熙庚子秋,友人富景韩以户曹主政随川陕,年制军散赈秦中,旋奉恩命特授甘肃布政使,仆时为内府郎,闻喜增忧作诗并札付伊儿子邮寄90
对雨有作90
得六弟到京信却寄90
夜坐有述90
庚子除夜同季正得年字91
柬蒙又上二首91
其一91
其二91
喜晤若水上人有赠91
冲谷著帛贤昆玉相招横山偏凉汀作竟日游,感时即事情见乎辞92
蒙又上忧我甚诗以宽之92
立春日南苑有述92
南苑即事呈张卜臣寅丈92
闱中述怀呈同事诸君子93
十三日衡鉴堂呈同事诸君子93
赠许希孔93
赠陈沆93
关岭灵光寺并序94
赠同事胡一山检讨94
安南道中次胡一山韵94
归次南宁赋怀94
飞云岩并序95
夜泊潜溪即事95
雍正元年八月初抵江苏藩署,感遇抒怀呈幕中诸君子95
寄五弟95
答陈静夫96
答高商白先生96
咏残菊并序96
夏二晓堂来苏过访和余残菊诗作此奉报97
奉酬王复村前辈寄怀之作仍用元韵97
对雪97
对雪漫成97
病怀98
甲辰除夕98
乙巳元日98
人日寄示昌敏诸侄98
赋得疏影横斜水清浅99
郊行示耕者99
三月二十四日会课春风亭,命赋“邑有流亡愧俸钱”句,盖以自况抑亦自省,未敢效韦郎思田里也。聊申鄙意用告群贤99
春风亭会文毕赋赠华子豫原并申前约100
春暮发石城,将抵淮扬,阻风江口,三宿燕子矶怅然有作100
赠学使中丞法渊若100
元旦辰州道上100
用韵酬甘大中丞二首101
其一101
其二101
赠大司马总制杨凝斋先生101
春暮咏怀101
咏芍药102
甘大中丞裁和芍药诗用元韵报之102
赠郝提督军门102
五日寄诸兄弟103
观风日示诸生103
贡院课士坐竟日即事书怀,再成长句,时丙午重午后二日也103
武闱十五夜受卷示诸生104
丁未除夜有述并序104
文蔚堂诗集卷五105
七言律诗105
戊申元日有述并序105
戊申元旦越四日朝期罢,伫望云峦,俯瞰春树,烟火万家,豆麦青黄如绣。朱子骢抚军赋诗二章投赠,用酬元韵并广其意106
其一106
其二106
朱子骢中丞莅滇廿日矣,百务举兴,干济自喜,录旧作示余并致谦冲,用元韵奉报兼以奉规106
四十九初度107
杭副宪靖公奉使安南留滇三阅月,季春廿一日将由粤前进,叙旧饯别不胜怅悒,因系以诗并志颠末云107
元副使邀集荷亭用韵再酬长句107
蜀人李专年七十二初来署有赠诗依韵答之107
寄示季正108
甲秀楼小集,同粤西金中丞暨鄂方伯赵廉使、杨参政、王参议并太守牧令诸人分韵得恬字108
黔中五日108
日来疾作清臞益甚,群僚有忧色,诗以宽之109
秋七月贵筑咏怀三首109
其一109
其二109
其三109
留赠鄂质夫方伯110
返抵嵩明过海潮寺有述110
群官和过海潮寺诗叠前韵申意110
送龙牧为霖归省将赴粤东幕并序111
即席赋赠金震方中丞111
由粤埠头河入永州界晚泊木瓜铺独坐有述111
舟次祁阳示蔡魏公诸子111
晚晴次衡州,夜度横江浦,叠韵成诗,书一纸示陈沆112
庚戌初度日辰阳咏怀112
由粤返滇抵贵阳,方伯廉使诸君邀同大中丞学使者甲秀楼小?,作此诗。庚戌二月廿五日112
送李专归蜀113
重九日对菊咏怀113
初度日赋感113
七月十五夜独坐勘书,漏已三十下,月明如水,群动咸寂,小步中庭,萧然闲放。此中况味只堪为醒者道耳。咏长句聊当灵篇113
东归有日矣题法界寺壁114
廿六日宿易隆送者不欲返诗以告之114
红梨花114
赐园牡丹114
对瓶中白芍药有作115
安边道中述怀示随行穆将军、班阁学并舒蒋两侍读115
肃州九日夜坐聊短述115
壬子九月既望送查蒙宰领大将军敕出嘉峪关116
送尹元长制军赴滇黔粤西任116
老松116
秋怀116
夜坐检书偶读工部《蜀相》篇慨然有述117
甲寅元旦立春雪竟日,明朝晴霁,王大臣称贺,时祈谷斋期召入西暖阁,恺切训示,称贺是当贺也。臣鄂尔泰恭赋长律一章用志忻忭117
纪课诗117
赋得二月春风是剪刀118
海棠诗示观海棠者118
赐园海棠树有放白花者,殊未曾睹也,戏咏长句118
游卧佛寺与青公茶话二首119
其一119
其二119
七月七日夜坐漫成119
予告后上命养疾内所书怀119
闱中述怀柬同事诸君子120
丙辰中秋夜咏怀120
小卧东堂,枣花盛放,与潘立夫、史象周、陈星斋同作用家字120
欲雨不雨者累日矣,望甚恐甚,夜坐口占121
雨霁西堂小坐得苔字121
哭朱可亭先生并序121
乾隆二年八月二十三日宪皇帝忌辰臣尔泰敬赋长律一章用志哀感122
赐游西苑恭纪并序122
题我所壁122
甘霖普降特召大学士内廷翰林圆明园泛舟赋诗恭和御制元韵123
恭读御制面赋诗敬依元韵123
己未新正二日乾清宫侍晏赋柏梁体诗恭和御制元韵123
己未初度日谢客咏怀123
恭和御制咏瓶中新荷元韵124
己未六月六日上赐玻璃瓶荷花恭纪一章敬依元韵124
野莲次汪谨堂学士韵124
午窗睡起和桐城太保偶然作元韵124
己未七月十五日夜坐纪兴125
己未七月廿日甲子雨奉酬桐城太保,和余《十五日夜坐纪兴》诗,仍用元韵,兼述鄙怀125
观稼书怀二首125
其一125
其二126
恭和御制秋日侍皇太后幸静明园奉圣母命敬成长律得佳字元韵126
恭和御制九日元韵126
南园九日127
恭和御制登盘山天成寺江山一览阁元韵127
敬读御制幸盘山寺阁诗,回忆旧游,如梦如觉,用抒鄙怀仍依元韵127
庚申元旦直南书房,梁少司农诗正、蒋阁学溥、汪学士由敦、张学士若霭、钱通政陈群、佟侍讲介福、彭侍讲启丰、金修撰德瑛、庄修撰有恭、秦编修蕙田暨大儿侍读容安,同用文韵各赋长律一章余读之忻然不辞继作128
恭和御制题画八首元韵128
其一128
其二128
其三129
其四129
其五129
其六129
其七129
其八130
南园漫述130
恭和御制喜雨诗元韵130
恭和御制奉皇太后幸静明园元韵130
石亭小坐聊短述131
恭和御制秋英灿然可观元韵131
文蔚堂诗集卷六132
七言律诗132
恭和御制孟秋时享回宫斋戒喜见禾黍茂密元韵132
庚申中元节夜坐遣兴132
恭和御制中秋日恭侍皇太后万善殿瞻礼随游瀛台诸胜元韵132
庚申中秋与金轶东、周旭之、潘立亭、杨洪度暨大儿容安东轩小集,向夕微阴,少焉月出,坐对素心人,老子兴复不浅,同用庚韵各赋长律一章133
重阳日登高侍宴诗二首133
其一133
其二133
长安城南下途中书怀134
村行134
辛酉中秋夜直禁咏怀并序134
初六日入闱与同事诸君子言怀即用闱字134
初九日阅诸君和诗,有参用禅语者,恐甲乙去取间,或务求高妙,从渠杀活,反失此平常心,殊非慎重搜罗意也。戏叠前韵即效禅语答之135
初十日又柬诸君子135
十三日有作135
十六日东房夜坐聊短述仍用元韵136
阅卷数日矣,恐遗佳文,重负钜典冀望,悚仄情见乎辞136
恭和御制夏日御园闲咏元韵八首136
其一136
其二137
其三137
其四137
其五137
其六137
其七138
其八138
赋得既雨晴亦佳恭和御制元韵138
恭和御制食荔枝有感元韵138
赐荔枝恭纪139
恭和御制青龙桥晓行韵二首139
其一139
其二139
九月九日书怀139
恭和御制落叶诗六首元韵140
其一140
其二140
其三140
其四140
其五141
其六141
壬戊十月二十四日喜雪,时小雪前二日上幸紫光阁试武举第三日也141
恭和御制冬日瀛台即事元韵二首141
其一141
其二142
恭和御制元旦试笔元韵二首142
其一142
其二142
恭和御制正月初十日立春元韵143
恭和御制上元前一日雪143
上元日瑞雪盈尺侍晏观灯火恭赋长律二章143
恭和御制纸鸢元韵144
奉和桐城公拟和诗仍依御制元韵144
恭和御制御园仲春元韵二首144
其一144
其二144
恭和御制柳絮五首元韵145
其一145
其二145
其三145
其四145
其五146
恭和御制御门日雨元韵二首146
其一146
其二146
闰四月五日直庐偶作147
过冷泉有怀张野鹤二首并序147
其一147
其二147
西溪道中观麦得秋字148
温泉庵二首得关字148
其一148
其二148
由温泉过大觉寺149
与佛泉禅话再成长律149
寿筵纪事并呈德大松如149
重九至矣柬盛五仰山150
杪秋佳日同阁部诸公贺盛司寇新居即席赋诗用志嘉会150
对黄菊有述150
咏枫四首敬依御制元韵150
其一150
其二151
其三151
其四151
恭和御制秋蒐杂记五首元韵151
其一151
其二152
其三152
其四152
其五152
恭和御制望长城作元韵152
恭和御制登澄海楼望海元韵153
恭和御制夷齐庙元韵153
兼领掌院事张天扉少詹赠诗四章依元韵报之153
其一153
其二153
其三154
其四154
和富察相国癸亥除夕甲子元旦及人上元元韵四首,录一纸请益不足示外人也154
其一154
其二154
其三154
其四155
桐城相国示观送宗伯南归诗,读一再过,若亦有不能已于言者,次元韵二章用申同僚怅别之意,不足以言诗也155
其一155
其二155
恭和御制夜雨元韵156
恭和御制甘霖既沾诣畅春园问安仰慰圣母望岁之诚并成长句恭志盛德元韵156
立秋日海淀即目156
恭和御制驾幸翰林院赐宴分韵联句后复得七言律四首元韵157
其一157
其二157
其三157
其四157
恭和御制幸翰林院赐大学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阅贡院得诗四首元韵158
其一158
其二158
其三158
其四158
文蔚堂诗集卷七159
五言排律159
闺四月二十三日喜雨159
祝内府印堂胡三苞客三十韵159
六年正月十日恭纪圣恩十六韵160
重九日小集东园有述161
乾隆二年夏四月五月久不雨,风霾间作,麰麦失收。自惟奉职无状,致此愆阳重贻主上忧,日夕负疚,内热如焚。皇帝深虑预防,贬食、散利、蠲租、赦罪、责己、求言。一诚所召,嘉霔普应,六月十三四等日大雨滂沱连绵沾足,畿辅远近亦叠报甘霖高下周遍。病中霍然,喜赋三十韵,用代吾民击壤云尔161
赐游圆明园遍览胜景恭纪五言十韵162
六月十二日晚晴喜赋五言十二韵162
乾隆四年仲冬上日圣驾临幸南苑,大阅六师,神武丕扬,天人协应,风和日丽,将士欢腾,臣尔泰恭纪五言四十韵163
恭和御制驻跸长山峪咏怀元韵163
赋得望云思雪意恭和御制元韵164
赋得折槛旌直臣得交字,上亲试翰林詹事官题也,试毕张学士景采请余拟作,因用韵如数164
恭和御制对雨元韵164
恭和御制避暑山庄有感元韵165
恭和御制过广宁望医巫闾山敬依皇祖圣祖仁皇帝元韵165
恭和御制山海关敬依皇祖圣祖仁皇帝元韵165
南园咏菊166
恭和御制秋日奉皇太后游玉泉山周览西海近郊获事即景赋诗元韵166
恭和御制赐大学士徐本诗元韵166
乾隆九年十月南书房承旨,重葺翰林院落成,车驾临幸,锡宴送大学士掌院事鄂尔泰、张廷玉进署。以张说“东壁图书府”五律字为韵,赋东字、音字二首,敕诸臣各分一字赋诗。臣尔泰得壁字167
十月二十七日翰林院宴罢,车驾幸贡院,遍观堂所周览号舍,辛苦风檐,帝心轸念,臣尔泰恭纪五言十二韵仍用壁字167
履邸寿?诗四十韵167
七言排律168
六月九日纪事诗并序168
恭和御制谒陵礼毕车驾入盛京元韵169
五言绝句169
偏凉汀169
宿板桥寺170
隆安舟中170
答人170
秋八月西园桃放花作绝句示蔡魏公、金轶东170
返抵古浪夜宿清凉寺171
由偏凉汀返七台,见壁间联语,书“暝目瞑心坐,花开花落时”十字,知于尘劳中颇觅清凉界者,为更进一解,亦不知谁何171
其一171
其二171
中冬喜雪周孝廉日藻呈三截句依韵答之171
其一171
其二171
其三171
文蔚堂诗集卷八173
七言绝句173
赠沈鸥亭二首173
其一173
其二173
道院纳凉次韵173
柬王踵息二首174
其一174
其二174
生字诗示乞食僧174
姜去闻世兄甫入馆,为书“读书明理”四字于壁并述其由174
清明祭扫毕怅然有感175
雨窗用蒙又上韵175
小梦初醒,大福适至,分阴可惜,细雨诚佳,因更用元韵问之175
四月廿三日南庵见牡丹175
吕祖洞176
迎学日示敏侄176
热甚邀蒙又上闲话176
昌敏辈住西园,过天仙庵题壁因广其意176
病中友人馈牛乳二首177
其一177
其二177
再赠蒙又上177
礼阿弥陀毕有述177
咏史六首178
其一178
其二178
其三178
其四178
其五178
其六178
紫丁香四绝句并序179
其一179
其二179
其三179
其四179
用韵酬蒙又上二首180
其一180
其二180
绝句180
题壁180
写家信毕怅然有感181
热河杂咏十六首181
其一181
其二181
其三181
其四181
其五182
其六182
其七182
其八182
其九182
其十182
其十一183
其十二183
其十三183
其十四183
其十五183
其十六183
客有过青山梁闻子规者,诗以志之184
由偏凉汀泛舟至?巃山184
绝句十七首184
其一184
其二184
其三184
其四185
其五185
其六185
其七185
其八185
其九185
其十186
其十一186
其十二186
其十三186
其十四186
其十五186
其十六186
其十七187
雨抵杨林驿187
十五夜赠胡一山太史187
黄平道中柬胡一山太史187
挂石峰188
华严洞188
其一188
其二188
桃源渡188
舲山189
咏盆内白莲189
凤仙189
木芙蓉189
桂190
鸡冠190
枯桐190
残菊190
四十六初度口占191
望虞山吊钱牧斋宗伯191
句容道中四绝句191
其一191
其二191
其三192
其四192
弘济寺二绝句192
其一192
其二192
早发燕子矶晚抵仪真小泊舟中杂兴三首193
其一193
其二193
其三193
过扬州欲访梅上人不果却寄三绝句193
其一193
其二193
其三194
晚抵淮安194
积雨陡凉,夹衣重著,时维夏五将勾当海上,晚次昆山县舟中赋此194
其一194
其二194
将出都赴滇,却寄吴中王子重、吴漪堂、夏晓堂、徐学人诸老友194
晚抵平溪卫,维扬金仲持梅枝向予询之,为馆主人所赠,睹物牵情,忽不禁有江南之感,系以诗195
登安阜阁望金马、碧鸡二山195
六月二日抵安笼195
滇署伏日195
次韵甘立轩中丞秋海棠四绝句196
其一196
其二196
其三196
其四196
柬杭副宪靖公并序196
柬任阁学香谷并序197
仙鹤花197
白鹤花197
荷亭四咏198
其一198
其二198
其三198
其四198
过圆通寺题壁198
嵩明道上199
滇署重阳绝句199
蔡魏公昆季同王昆贤、谭武庵游龙泉道院,登绝顶探梅,还聊纪一绝句用赠魏公199
对瓶牡丹有述199
登甲秀楼二绝句200
其一200
其二200
望东山寺200
几牍偶暇熟睡,日移午四载劳人殊得,未曾有也200
偶成201
二色莲又名鸳鸯,合树骈花红白各半,殆异种不恒有也。盆池中得二本,群尤以为瑞,作二截句志之。庚戌七月五日201
其一201
其二201
七夕前一日,东园优昙树又开红花两枝,宣城梅叟有诗,翻用坡老山茶句。因申意奉报201
咏天女花202
近华浦202
西郊观禾抵红庙东回,由城南返署四首202
其一202
其二202
其三203
其四203
经略北军吊战殁诸将佐203
二月十九日十二台道上口占203
送杨闳度南归204
自咏204
题我所壁204
红梨花204
木槿204
紫薇205
发孙家坨晚抵桃花口登舟口占二截句205
其一205
其二205
赐扇恭纪206
闰六月九日上赐内园蔬十种,恭纪七言绝句各一章206
葱206
韭206
芥菜206
白藊豆206
紫藊豆207
银茄207
水茄207
南瓜207
瓠子207
春不老207
勘河抵砀山,晚宿云水书屋,见壁间“霖雨苍生”字,愧甚恐甚,泚笔抒怀,示从者兼呈高二东轩208
吴家兆学士赐戴孔雀翎戏赠绝句一首208
恭和御制三月初四日癸亥耕耤礼成元韵八章208
其一208
其二208
其三209
其四209
其五209
其六209
其七209
其八209
予告丁鹤亭入请圣安相值于内右门与之语成截句二章210
其一210
其二210
元旦试笔并示诸儿210
其一210
其二210
广通寺题壁211
黑龙潭瞻礼毕敬述二截句211
其一211
其二211
绝句三首211
其一211
其二212
其三212
中秋夜对瓶桂口占二首212
其一212
其二212
九月十九日绝句213
白菊213
紫菊213
红菊213
杂色菊214
六月菊非菊也既名菊咏菊及之214
有劝余集诗问世者赋此谢之214
题蜡梅花214
附《西林遗稿》诗一首215
侍卫有寻鹰不得者诗以记之并示鹰215
附阿桂《西林遗稿序》217
附杨潮观《西林遗稿序》219
附杨潮观《西林遗稿续序》221
附顾光旭《西林遗稿跋》223
附鄂尔泰铭一首、颂一首225
平苗纪功铁柱铭225
圣驾东巡盛京恭谒祖陵大礼庆成颂225
附鄂尔奇诗八首、颂一首229
圣武远扬平定青海诗八首229
河清颂并序230
鄂刚烈诗235
皖江对月235
长江235
六月一日早饭慈云寺235
临江吉安道上235
寓目235
南赣道中236
其一236
其二236
法王寺236
卢岩寺236
早发陶仲驿宿梅心驿对雨有作237
其一237
其二237
其三237
泊皂河集237
题道旁亭子237
登小孤山238
通远驿238
重上浔阳楼238
其一238
其二238
秋夜吟238
其一238
其二239
绝句239
腊月一日作239
蜡梅239
题渔翁239
其一239
其二240
其三240
试院夜坐240
对雪240
月夜行泾县道中240
其一240
其二241
二月廿一日济南试院作241
辛未除夜济南作242
泛舟242
同幕中诸君子登楼却赠242
登慈济禅林242
过陶仲驿242
见芙蓉243
寒夜舟中作243
题扇上画琵琶亭243
深夜243
其一243
其二243
题画辛夷244
壬申元日244
泛江感旧简逸休244
初五日又成一首244
聚龙庵和壁上韵244
其一244
其二245
济南春日245
其一245
其二245
仲冬九日赣州道上作245
三月八日从南昌时将巡行江右245
三月九日舟中作246
月夜泛江246
题跋247
附鄂容安诗一百零九首251
和莲亭度缋溪新岭作即用原韵251
早发黄县雪中作251
觉生寺大钟歌252
登沙河香山寺有怀252
归鸦253
首山朝阳寺253
松山道上遣兴253
重宿广宁驿地藏寺253
小桃源253
重过医巫闾山254
同林晓峰黑山小猎254
八月十一日自沈阳赴京仍宿万寿寺有作254
残梦254
独夜255
登孤竹山255
冬日过绿皋草堂255
重阳前二日雨255
十四五岁时曾夜过洞庭湖,今十馀年矣,偶然有思,恍如梦境,随便书四十字255
晓霜256
过潍县256
同逸休青豁莲亭待月256
五溪桥作256
过彭泽256
夏夜257
晚过吴城257
岁既暮矣,幕中诸君吟咏颇豪,为成短句仍索和章257
江楚道中257
泛舟黄河257
维扬舟中作,时巡江北灾邑258
桐城道上258
春日下河舟中作258
仲冬廿四日作258
孟县道上雨中作258
试院闻钟259
将赴江左,早发长清,行二百里宿宁阳,简同行阿广庭农部259
七月二日燕子矶阻风作259
甲戌九月永平道中259
重过峡江舟中对雨260
南昌看中作260
西江漫赋260
镇江楼260
庚午暮春白云寺有述260
重过薄壁镇261
登金山261
闲情261
龙潭寺261
六月六日早发南昌261
樵舍舟次262
水广下小憩聚龙庵262
和改之春暮偶然作原韵262
兴化舟中答嵇少农262
万安舟中262
丰城道中263
雪后即事263
薄暮登楼263
立秋重过南陵简幕中诸君子263
癸酉元日南昌作264
有寄264
登蓬莱阁二首264
舟次和韵264
临清道上次张定夫偶成原韵265
春暮265
春暮柬暮中诸君子265
过徐州265
将赴洛阳呈同行诸君子266
即景266
宿章邱氏别业266
莲亭叠和夜行山中诗有白发青山之思奉酬266
登州道上267
自南安回南昌有寄267
晚饭柳泉和壁上韵267
元日暑斋和青溪见过韵267
江都舟行和莲亭原韵268
月山寺268
桃源九日268
东林寺268
三月二日作269
渡大凌河269
同林晓峰郎中观潮269
早发广宁驿寺269
山海关道中作270
宿抚宁县观音寺即事270
山海关270
登澄海楼270
过松山渡小凌河271
沈阳万寿寺咏佛手柑271
登首山绝顶271
抚宁道中271
天妃宫待潮272
马上见海鹤飞鸣272
早发宁远沿河取路投松山272
两月间三宿二道井野寺用壁上韵272
僧房杂兴273
入山海关273
草桥感旧兼怀友人273
高桥驿273
宿宁远州野寺不寐274
宁远道中274
宿练潭驿274
绝句274
癸酉三月苏州作274
枫香驿275
过黄梅275
咏菊百绝句279
序279
题词281
弁言283
曲粉285
柘枝黄285
檀香毬285
粉蝴蝶285
紫薇郎285
红丝玉286
银凤羽286
赤瑛盘286
灯下黄286
蜜荷286
松子菊287
青心玉287
绿衣黄裳287
紫龙须287
姑射肌287
靓妆西子288
绣芙蓉288
大金轮288
紫袍金带288
青莲288
含烟铺锦289
银鹤氅289
粉妆289
紫罗襦289
水精毬289
紫金盘290
杨妃晚妆290
檀香盘290
曲紫290
解环绦290
雪莲台291
珊瑚枝291
紫茸291
一粒毬291
玉毫光291
银撚线292
天孙锦292
玉连环292
锦心绣口292
白鲛绡292
海红莲293
粉鹤翎293
金撚线293
粉针293
金膏水碧293
琥珀莲294
紫霞觞294
白凤294
六郎面294
七宝盘294
蠃师管295
金凤羽295
国色天香295
金针295
玉玲珑295
粉翠296
落红万点296
软枝桃红296
金丝莲296
金剪绒296
福橘红297
杏花顺297
黄玉琮297
紫装297
金海棠297
银牡丹298
金芙蓉298
佛手黄298
白玉缠光298
朝阳素298
粉撚线299
雨阑红299
金丝楼299
鹭鸶管299
截肪玉299
玉芙蓉300
粉心莲300
御爱黄300
紫针300
旨虉300
海献金毬301
松针301
碧桃红301
粉菉竹301
海云红301
紫荷衣302
虎皮莲302
二乔302
波斯帽302
紫缨302
赤脂瓣303
栗留黄303
珊瑚雪303
银绣毬303
绿荷衣303
朱砂盘304
紫翠莲304
蜡盘304
锦边莲304
追金琢玉304
附鄂忻诗二十九首305
励志诗305
枕石305
初冬杂咏305
读《汉书》三首306
贾谊306
汲黯306
司马相如306
秋日晓行望西山作306
斋中对月306
杂诗四首307
秋日清虚斋独坐307
园居秋雨307
春日系影轩作308
竹虚斋诗308
咏兰308
重过陶然亭作308
和阗四景诗并序308
平湖新柳308
绿树闻莺309
东林秋霁309
南山积雪309
登秘魔崖309
元夕观灯歌310
秋怀310
重阳日北园登高即呈主人310
万柳堂,相传本元廉右丞别墅,今归石氏,名拈花寺,山僧居焉,而旧址无存。乙酉八月过此,见遗石零落,与荒草为伍,爱其质古,遂以米与僧易之,异致绿筠书屋,作移石诗记其事310
予得绿萼梅一株,颇苍老,种之斋头,终日相对,兴致殊不浅也。周思远有诗见赠,因次韵答之311
和阗吟311
附鄂敏诗一首313
湖上修禊招同厉太鸿孝廉、杭堇浦太史、王曾祥秀才、施竹田、丁敬身二布衣赋诗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