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媒体及其采集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信息媒体及其采集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1298293.jpg)
- 刘兹恒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4154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74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信息-传播媒介-高等学校-教材;信息-采集-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信息媒体及其采集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信息、信息媒体和信息资源1
1.1 信息概述1
1.1.1 什么是信息1
1.1.2 信息的特征2
1.1.3 信息的类型4
1.1.4 信息的作用5
1.2 信息媒体6
1.2.1 信息媒体的含义6
1.2.2 信息媒体的构成要素8
1.2.3 信息媒体的种类10
1.2.4 信息媒体的社会功能11
1.3 信息资源12
1.3.1 信息资源的概念12
1.3.2 信息资源的特性14
1.3.3 信息资源建设15
参考文献18
第二章 纸质信息媒体20
2.1 图书20
2.1.1 图书的定义20
2.1.2 图书的特征及作用21
2.1.3 图书的类型22
2.1.4 国际标准书号(ISBN)23
2.2 期刊24
2.2.1 期刊的定义24
2.2.2 期刊的种类25
2.2.3 期刊的作用26
2.2.4 报纸28
2.2.5 核心期刊28
2.3 特种文献资料30
2.3.1 专利文献30
2.3.2 标准文献32
2.3.3 研究报告33
2.3.4 会议文献34
2.3.5 政府出版物35
2.3.6 学位论文36
2.3.7 产品资料37
参考文献38
第三章 非纸质信息媒体39
3.1 缩微型信息媒体39
3.1.1 缩微型信息媒体的发展39
3.1.2 缩微型信息媒体的种类40
3.1.3 缩微型信息媒体的优缺点41
3.1.4 CAR,COM,CIM42
3.2 视听型信息媒体43
3.2.1 视听型信息媒体的类型44
3.2.2 视听型信息媒体的特点51
3.3 电子型信息媒体52
3.3.1 电子型信息媒体的产生与发展53
3.3.2 电子型信息媒体的种类54
3.3.3 电子型信息媒体的特点与功能59
参考文献61
第四章 网络信息资源62
4.1 网络信息资源的产生与发展62
4.1.1 网络信息资源产生的背景62
4.1.2 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状况64
4.2 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66
4.2.1 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划分66
4.2.2 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68
4.3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77
参考文献79
第五章 信息媒体的生产发行机制80
5.1 信息媒体的生产80
5.1.1 信息媒体的生产过程80
5.1.2 信息媒体生产的管理81
5.2 我国信息媒体的生产机制82
5.2.1 我国出版事业的体制82
5.2.2 我国出版社的类型83
5.2.3 我国重要出版机构简介84
5.3 我国信息媒体的发行机制88
5.3.1 我国信息媒体的发行体制88
5.3.2 我国信息媒体的发行机构和发行渠道88
5.3.3 网上书店92
5.4 国外信息媒体的生产机制95
5.4.1 国外出版机构的类型和特征95
5.4.2 国外著名出版机构简介96
5.5 国外信息媒体的发行机制101
5.5.1 国外信息媒体的发行渠道和发行方式101
5.5.2 国外著名信息媒体发行商简介104
5.6 新兴的开放存取出版模式105
5.6.1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概念和产生背景105
5.6.2 开放存取出版活动的发展现状106
5.6.3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主要问题108
参考文献111
第六章 信息媒体的书目控制112
6.1 书目工具概述112
6.1.1 书目工具的类型及作用112
6.1.2 书目工具的选择114
6.2 采集国内信息媒体的书目工具115
6.2.1 征订目录115
6.2.2 通报目录和回溯性目录116
6.2.3 参考性书目117
6.3 采集国(境)外信息媒体的书目工具119
6.3.1 国内编制的书目工具119
6.3.2 国外编制的书目工具120
6.4 整合书目工具的信息媒体采选系统126
6.4.1 馆藏管理者系统126
6.4.2 海外图书采选系统127
参考文献129
第七章 信息媒体采集的原则130
7.1 实用性原则130
7.1.1 实用性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130
7.1.2 实用性原则的具体要求130
7.1.3 以实用性原则为依据,提高信息媒体采集的质量133
7.2 系统性原则134
7.2.1 系统性原则的依据135
7.2.2 系统性原则的要求136
7.2.3 正确处理信息媒体采集中重点与一般的关系137
7.3 发展与剔除原则138
7.3.1 发展与剔除的原因138
7.3.2 信息媒体剔除的理论依据139
7.3.3 信息媒体剔除的范围和方法141
7.4 特色化与协调性原则144
7.4.1 特色化与协调性原则的依据144
7.4.2 特色化的意义和内容145
7.4.3 协调性的意义和内容146
7.4.4 分工协调的形式与方法147
7.4.5 特色化与协调性原则的目标及相互关系149
7.5 “存取”与“拥有”互补原则149
7.5.1 正确理解“存取”与“拥有”的关系149
7.5.2 坚持“存取”与“拥有”互补的原则151
7.5.3 努力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实现“存取”与“拥有”互补152
参考文献153
第八章 信息媒体采集计划154
8.1 计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154
8.1.1 信息服务机构的类型和任务154
8.1.2 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及其需求155
8.1.3 信息服务机构现有的信息资源基础156
8.1.4 信息媒体的来源情况157
8.1.5 调查研究的方法与组织159
8.2 信息媒体采集计划的编制160
8.2.1 信息媒体采集计划的种类161
8.2.2 信息媒体采集计划的编制161
8.3 信息资源结构规范163
8.3.1 信息资源结构分析163
8.3.2 信息资源结构规范168
8.4 信息媒体采集计划的经费与组织保障169
8.4.1 信息媒体采集的经费保障169
8.4.2 信息媒体采集的组织保障170
参考文献171
第九章 信息媒体的选择172
9.1 信息媒体选择的意义与作用172
9.1.1 信息媒体选择的必然性173
9.1.2 信息媒体选择决定信息服务的质量173
9.1.3 信息媒体选择与信息资源建设的关系174
9.2 信息媒体选择理论174
9.2.1 信息媒体选择理论的萌芽174
9.2.2 信息媒体选择理论的形成175
9.2.3 信息媒体选择理论的发展177
9.3 信息媒体的选择依据178
9.3.1 传统信息媒体的选择依据179
9.3.2 数字型信息媒体的选择依据181
9.3.3 传统信息媒体和数字信息媒体的关系184
9.4 信息媒体选择中的复本问题185
9.4.1 复本的含义186
9.4.2 影响复本量的因素186
9.4.3 确定复本量的方法187
9.4.4 信息媒体品种与复本的关系190
9.5 信息媒体选择人员的素质要求190
9.5.1 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190
9.5.2 知识水平方面的要求191
9.5.3 操作技能方面的要求191
参考文献192
第十章 信息媒体采集的方法193
10.1 信息媒体采集的购入方式193
10.1.1 订购193
10.1.2 现场采购195
10.1.3 邮购和代购195
10.1.4 复制196
10.1.5 租借197
10.2 信息媒体采集的非购入方式198
10.2.1 呈缴198
10.2.2 调拨199
10.2.3 征集200
10.2.4 交换200
10.2.5 捐赠203
10.3 信息媒体采集的新模式204
10.3.1 网上采购204
10.3.2 捆绑采集205
10.3.3 集团采购206
10.4 信息媒体采集的工作流程208
10.4.1 选择阶段208
10.4.2 采集阶段209
10.4.3 验收登记阶段210
10.5 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211
10.5.1 付费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212
10.5.2 免费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214
参考文献217
第十一章 信息媒体采集自动化218
11.1 信息媒体采集自动化的发展历史218
11.1.1 采用单元记录设备系统时期218
11.1.2 脱机采访系统时期219
11.1.3 联机采访系统时期219
11.1.4 网络联机系统时期220
11.2 自动采访系统及其功能分析221
11.2.1 信息媒体采访过程分析221
11.2.2 自动采访系统功能分析222
11.2.3 网络联机采访系统功能分析225
11.3 自动采访系统的数据与文档组织226
11.3.1 自动采访系统的数据准备226
11.3.2 自动采访系统的文档组织227
11.3.3 自动采访系统工作流程228
11.4 我国自行开发的几个自动采访系统230
11.4.1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230
11.4.2 现代电子化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MELINETS)231
11.4.3 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232
11.4.4 智慧2000数字图书馆系统233
11.4.5 文献管理集成系统233
11.5 自动采访系统的发展趋势234
参考文献236
第十二章 信息资源的评价237
12.1 信息资源评价的意义237
12.1.1 信息资源评价的含义237
12.1.2 信息资源评价的意义238
12.1.3 高质量信息资源的标志239
12.2 信息资源评价的传统标准240
12.2.1 信息媒体数量240
12.2.2 信息资源中的知识信息含量241
12.2.3 信息资源结构242
12.2.4 信息资源利用情况243
12.3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评价244
12.3.1 对信息服务机构信息资源保障能力的评价244
12.3.2 对信息服务机构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价245
12.3.3 对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能力与成本的评价246
12.4 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247
12.4.1 对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的评价248
12.4.2 对网络信息资源形式的评价248
12.4.3 对网络信息资源使用成本的评价249
12.5 信息资源评价指标创建与评价方法249
12.5.1 信息资源评价指标创建249
12.5.2 信息资源的评价方法250
参考文献252
第十三章 信息资源共享254
13.1 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与意义254
13.1.1 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254
13.1.2 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256
13.2 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257
13.2.1 信息资源共建257
13.2.2 信息资源共知259
13.2.3 信息资源共享261
13.3 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262
13.3.1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262
13.3.2 结成联盟是目前最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263
13.4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264
13.4.1 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264
13.4.2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267
13.4.3 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270
13.5 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272
参考文献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