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社会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社会学导论
  • 奚从清编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06784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00页
  • 主题词:社会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社会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特点、功能及其研究的意义1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分歧1

二、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4

第二节 社会学的特点和研究领域10

一、社会学的特点10

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1

第三节 社会学的功能14

一、社会学的个人功能14

二、社会学的社会功能15

第四节 社会学研究的意义16

一、在中国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意义16

二、怎样开展社会学研究18

第二章 社会学历史发展概述21

第一节 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21

一、社会经济条件21

二、思想理论条件22

三、自然科学条件23

四、社会调查条件24

第二节 社会学的创立、形成和发展24

一、社会学的创立24

二、社会学的形成27

三、现代社会学的发展29

第三节 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31

一、传入时期31

二、传播时期33

三、成长时期33

四、建设时期35

五、停滞中断时期37

六、恢复重建时期39

第三章 社会互动46

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46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和类型46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52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两极56

一、社会互动中的个人56

二、社会互动中的社会59

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64

四、个人是怎样构成社会的66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条件69

一、社会互动的外部条件69

二、社会互动的内部条件70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73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73

一、社会化的含义73

二、社会化的特点75

三、社会化的意义76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77

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77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79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81

一、婴儿期82

二、幼儿期82

三、学龄初期83

四、少年期84

五、青年期84

六、成年期85

七、老年期86

第四节 社会化的内容87

一、生活技能的社会化87

二、职业技能的社会化87

三、行为规范的社会化87

四、生活目标的社会化88

第五节 社会化的类型89

一、基本社会化89

二、继续社会化89

三、再社会化90

四、反向社会化91

第五章 社会角色92

第一节 角色概述92

一、角色概念92

二、角色特征96

三、角色本质98

四、角色规范98

第二节 角色认知101

一、角色期望101

二、角色观念103

第三节 角色行为105

一、角色学习105

二、角色扮演107

三、角色技能109

四、角色冲突与协调110

第六章 社会文化115

第一节 社会文化概述115

一、文化概念115

二、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18

三、文化的来源与特征120

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和功能122

一、文化的结构122

二、文化的功能126

第三节 文化研究的现实课题128

一、创新文化128

二、和谐文化132

三、移民文化138

第七章 社会关系143

第一节 社会关系概述143

一、社会关系的含义143

二、社会关系的分类146

三、研究社会关系的意义148

第二节 人际关系149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及其构成149

二、人际关系的分类150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152

一、社会关系的历史考察152

二、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特点及其内容153

第八章 社会群体156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156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156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157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158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161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161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162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163

第三节 平民英雄群体164

一、平民英雄群体生成的时代意义164

二、平民英雄群体的含义及其特征166

三、平民英雄群体的社会功能168

四、平民英雄群体的生成机制170

第九章 婚姻与家庭173

第一节 家庭概述173

一、家庭的性质173

二、家庭的起源和发展175

第二节 家庭的结构和功能177

一、家庭的结构和类型177

二、家庭的功能179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181

一、中国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变革181

二、中国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迁183

第四节 中国婚姻与家庭的现实课题186

一、人口结构中的性别比例失调问题186

二、未婚同居问题186

三、家庭暴力问题187

四、离婚问题188

第十章 社会组织192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192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构成要素192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193

三、社会组织的目标196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和功能198

一、社会组织的结构198

二、社会组织的功能201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203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203

二、组织管理的理论203

三、组织管理的方式209

第十一章 社会结构214

第一节 社会的阶级结构214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214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层结构217

第二节 社会的分层结构221

一、社会分层的来源221

二、社会分层的含义229

三、社会分层的意义232

第三节 社会的流动结构233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233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234

三、社会流动的意义236

第十二章 社区238

第一节 社区概述238

一、社区的含义238

二、社区的要素与分类240

三、社区的结构与功能243

第二节 农村社区246

一、农村社区的含义和分类246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248

三、中国农村社区的变化250

第三节 城市社区251

一、城市社区的起源与发展251

二、城市社区的类型与特点253

三、城市化255

四、中国的城市化256

第四节 集镇社区260

一、集镇社区的含义260

二、集镇社区的类型和特点261

三、集镇社区的功能262

第五节 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264

一、社区发展264

二、社区建设271

三、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关系275

第十三章 社会制度278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278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278

二、社会制度的起源279

三、社会制度的类型280

四、社会制度的特点282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283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283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285

第十四章 社会问题288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288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288

二、社会问题的特征289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293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294

一、社会整合理论294

二、文化失调理论295

三、社会解体理论296

四、价值冲突理论297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科学治理298

一、社会问题科学治理的含义298

二、社会问题科学治理的原则300

三、社会问题科学治理的途径方法305

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307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307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307

二、社会控制的特征309

三、社会控制的作用310

四、社会控制的类型311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形式313

一、社会的政治控制313

二、社会的思想控制314

三、社会的经济控制319

四、社会的心理控制319

第三节 越轨与犯罪的社会控制321

一、越轨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型321

二、犯罪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323

三、越轨与犯罪的社会控制325

第十六章 社会变迁329

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329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329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330

三、社会变迁的内容331

四、社会变迁的原因338

第二节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342

一、什么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342

二、当代中国的改革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343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345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345

二、现代化的内容347

三、现代化的理论350

第四节 中国的社会现代化352

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352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355

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356

第十七章 社会发展359

第一节 社会指标359

一、社会指标的含义359

二、社会指标体系361

三、建立中国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364

第二节 社会代价371

一、社会代价的含义371

二、社会代价的特征373

三、社会代价的成因375

四、减少社会代价的途径和方法378

第三节 社会发展381

一、社会发展的宏观思考381

二、社会发展的社会学思考3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