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贝氏体与贝氏体相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贝氏体与贝氏体相变](https://www.shukui.net/cover/61/31276411.jpg)
- 刘宗昌,任慧平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44877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贝氏体转变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贝氏体与贝氏体相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复杂性1
1.1 过冷奥氏体转变1
1.1.1 非线性相互作用3
1.1.2 相变的复杂性6
1.1.3 组织、性能的多样性7
1.2 过冷奥氏体转变的自组织及转变类型8
1.2.1 相变自组织的条件8
1.2.2 过冷奥氏体转变的自组织功能9
1.2.3 过冷奥氏体转变的类型11
1.3 过冷奥氏体转变贯序13
1.3.1 高温区到中温区的过渡13
1.3.2 两相共析形核向单相形核的演化14
1.3.3 组织形貌和亚结构的演化15
参考文献18
2 贝氏体组织形貌和亚结构19
2.1 概述19
2.1.1 贝氏体组织的分类19
2.1.2 贝氏体组织的基本特征20
2.2 铁基贝氏体的组织形貌21
2.2.1 超低碳贝氏体的组织形貌21
2.2.2 上贝氏体组织形貌24
2.2.3 下贝氏体组织形貌28
2.2.4 贝氏体组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32
2.2.5 魏氏组织35
2.3 贝氏体铁素体的亚结构37
2.3.1 贝氏体组织中的精细亚结构37
2.3.2 贝氏体铁素体中的位错和孪晶42
2.3.3 贝氏体中的中脊44
2.4 贝氏体碳化物的形貌46
2.4.1 上贝氏体中的碳化物形貌47
2.4.2 下贝氏体中的碳化物形貌49
2.5 贝氏体中的位向关系51
2.5.1 贝氏体铁素体的位向关系52
2.5.2 贝氏体中碳化物的位向关系53
2.5.3 贝氏体铁素体惯习面55
2.6 有色合金中的贝氏体55
2.6.1 Cu-Zn系合金中的贝氏体56
2.6.2 Ag-Cd合金中的贝氏体58
2.6.3 U-Cr合金中的贝氏体58
2.6.4 Ag-Zn合金中的贝氏体59
参考文献60
3 块状相变61
3.1 金属的块状相变61
3.1.1 块状相变的定义61
3.1.2 纯金属及合金中的块状相变62
3.1.3 替换式固溶体中的块状相变65
3.2 块状相变的形核长大67
3.2.1 块状相变的形核67
3.2.2 块状相变的长大68
3.2.3 块状相变机制68
3.3 块状相变与贝氏体相变的关系70
3.3.1 块状相变与贝氏体相变的亲缘关系70
3.3.2 成分不变的非协同型转变71
参考文献71
4 贝氏体相变热力学73
4.1 贝氏体相变热力学条件74
4.1.1 相图与自由焓变化74
4.1.2 贫碳区和贝氏体铁素体中的碳含量74
4.2 贝氏体相变热力学计算76
4.2.1 相变驱动力的计算模型76
4.2.2 相变驱动力的计算结果及分析78
4.2.3 按切变机制计算相变驱动力81
4.2.4 γ→αB+γ1→BF+γ1计算模型和分析82
4.3 相变热力学与相变机制的关系85
4.3.1 原子位移方式与相变机制86
4.3.2 原子非协同热激活跃迁无扩散型转变86
参考文献87
5 贝氏体相变动力学89
5.1 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图特征89
5.1.1 珠光体到贝氏体相变的演化90
5.1.2 贝氏体相变速度比共析分解快的动力学图92
5.1.3 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具有变温性和等温性的双重特征94
5.1.4 贝氏体相变速度较共析分解慢的TTT图95
5.1.5 上、下贝氏体具有独立的相变动力学曲线97
5.1.6 具有宽广“海湾区”的TTT图99
5.2 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图类型100
5.2.1 共析分解和贝氏体相变C曲线相互重叠(类型一)101
5.2.2 珠光体C曲线与贝氏体C曲线逐渐分离形成“海湾区”(类型二)102
5.2.3 合金结构钢的贝氏体C曲线普遍在珠光体C曲线的左方(类型三)104
5.2.4 渗碳后贝氏体TTT曲线右移(类型四)105
5.2.5 贝氏体C曲线严重右移直至消失(类型五)108
5.3 影响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109
5.3.1 奥氏体化温度的影响109
5.3.2 合金元素对γ→α转变的影响110
5.3.3 偏聚现象对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111
参考文献113
6 各类相变的联系和区别115
6.1 过冷奥氏体的共析分解115
6.1.1 珠光体的组织形貌和定义115
6.1.2 珠光体的晶体学关系120
6.1.3 共析分解机理121
6.2 贝氏体相变与共析分解的区别131
6.2.1 珠光体和贝氏体的相组成物131
6.2.2 两种相变的晶核132
6.2.3 两种相变产物的形貌133
6.2.4 珠光体和贝氏体的亚结构133
6.2.5 两种相变产物的位向关系135
6.2.6 其他136
6.3 马氏体相变136
6.3.1 马氏体相变的特征136
6.3.2 马氏体相变的判据140
6.3.3 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的定义140
6.3.4 马氏体相变与贝氏体相变的区别141
参考文献141
7 贝氏体相变的特征及定义143
7.1 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143
7.1.1 过冷奥氏体转变的中间过渡环节——贝氏体相变143
7.1.2 上贝氏体转变和珠光体分解的联系与区别144
7.1.3 下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相变的联系与区别146
7.1.4 贝氏体的组成相和形貌的过渡性147
7.1.5 变温转变和等温转变的动力学特征149
7.1.6 亚结构的过渡性151
7.2 贝氏体相变的其他特征152
7.2. 1表面浮凸现象152
7.2.2 贝氏体相变的不彻底性152
7.2.3 贝氏体相变具有Bs、Bf点153
7.2.4 贝氏体碳化物(Bc)的特点153
7.2.5 贝氏体铁素体亚结构特征153
7.2.6 贝氏体相变的晶体学特征155
7.2.7 相变机制、原子位移方式的特征156
7.3 贝氏体和贝氏体相变的定义156
7.3.1 以往的贝氏体定义157
7.3.2 贝氏体和贝氏体相变的新定义158
参考文献159
8 中温区原子位移方式与相变的关系161
8.1 扩散的定义和基本规律161
8.1.1 扩散的本质和定义161
8.1.2 扩散定律162
8.1.3 扩散系数163
8.1.4 扩散机理165
8.2 原子位移的热力学分析169
8.2.1 扩散的驱动力169
8.2.2 各种化学势梯度下原子的位移170
8.3 原子非协同热激活跃迁位移170
8.4 原子的位移方式与相变机制173
8.4.1 温度对原子位移方式的影响174
8.4.2 奥氏体形成阶段原子的扩散175
8.4.3 过冷奥氏体共析分解反应阶段的扩散175
8.4.4 贝氏体相变阶段原子的位移176
8.4.5 马氏体相变阶段177
8.4.6 碳原子的长程扩散178
8.4.7 体扩散和晶界扩散178
8.4.8 合金元素对碳原子扩散的影响180
8.4.9 合金元素的扩散181
8.4.10 铁原子的自扩散181
8.4.11 原子的位移与相变机制的关系182
参考文献183
9 贝氏体相变机制185
9.1 概述185
9.1.1 贝氏体相变的切变学说185
9.1.2 贝氏体相变的台阶-扩散学说186
9.1.3 扩散-切变复合观点186
9.1.4 切变扩散整合机制——非协同热激活跃迁机制186
9.2 超低碳钢的贝氏体相变187
9.2.1 超低碳贝氏体的制备187
9.2.2 块状相变的组织形貌188
9.2.3 超低碳贝氏体的组织形貌和亚结构189
9.2.4 超低碳贝氏体组织形成机理191
9.2.5 转变温度对超低碳贝氏体形貌的影响194
9.3 过冷奥氏体中的贫碳区195
9.3.1 奥氏体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195
9.3.2 贫碳区197
9.3.3 钢中贝氏体相变198
9.4 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199
9.4.1 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地点200
9.4.2 贝氏体铁素体晶核尺度的推测202
9.4.3 贫碳区的形成204
9.4.4 贝氏体铁素体(BF)晶核的形成机理205
9.5 贝氏体铁素体晶核的长大207
9.5.1 贝氏体长大的各种机制207
9.5.2 贝氏体铁素体(BF)长大的试验观察210
9.5.3 上贝氏体铁素体长大速度和长大机制213
9.5.4 贝氏体形核长大过程216
9.6 贝氏体碳化物形成机理218
9.6.1 贝氏体碳化物类型219
9.6.2 贝氏体碳化物的来源220
9.6.3 贝氏体碳化物的形核224
9.6.4 贝氏体碳化物的长大225
9.6.5 贝氏体碳化物形核长大时原子的位移227
9.7 碳含量对贝氏体组织形貌的影响228
9.7.1 不同碳含量钢的中温转变组织形貌228
9.7.2 贝氏体形貌随碳含量增加而演化234
9.7.3 碳含量对贝氏体形貌的影响机制234
9.8 非协同热激活跃迁机制要点237
9.8.1 涨落237
9.8.2 贫碳区及碳原子扩散控制237
9.8.3 贝氏体铁素体形成的相变阻力和驱动力238
9.8.4 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长大238
9.8.5 贝氏体碳化物的形核长大239
9.8.6 贝氏体组织形成过程239
参考文献240
10 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的表面浮凸243
10.1 珠光体表面浮凸243
10.1.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244
10.1.2 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244
10.1.3 金相显微镜观察246
10.1.4 珠光体组织浮凸的尺寸247
10.2 魏氏组织表面浮凸248
10.3 贝氏体表面浮凸249
10.3.1 贝氏体表面浮凸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249
10.3.2 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250
10.4 马氏体表面浮凸253
10.4.1 片状马氏体表面浮凸253
10.4.2 板条状马氏体的表面浮凸255
10.5 表面浮凸形成机理256
10.5.1 产生浮凸的根本原因256
10.5.2 表面浮凸与相变机制259
参考文献260
11 工业用钢的贝氏体组织及形成261
11.1 60Si2CrV钢的贝氏体组织及形成261
11.1.1 60Si2CrV钢的贝氏体组织结构261
11.1.2 60Si2CrV钢的贝氏体形成过程264
11.2 34CrNi3MoV钢贝氏体组织及形成266
11.2.1 34CrNi3MoV钢266
11.2.2 34CrNi3MoV钢的贝氏体组织及形成268
11.3 12CrMoV钢的贝氏体组织及形成270
11.3.1 12CrMoV钢的等温淬火组织270
11.3.2 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成272
11.4 20CrMo钢的贝氏体组织及形成273
11.4.1 20CrMo钢物理参数273
11.4.2 20CrMo钢的等温淬火组织275
11.5 35CrMo钢贝氏体组织及形成277
11.5.1 35CrMo钢的物理参数277
11.5.2 35CrMo钢的贝氏体相变278
11.6 S7钢的贝氏体组织及形成283
11.6.1 S7钢的TTT图283
11.6.2 S7钢的贝氏体组织形貌285
11.6.3 S7钢贝氏体组织形成286
11.7 GCr18Mo、GCr15轴承钢贝氏体组织及形成287
11.7.1 GCr18Mo及GCr15钢的化学成分及物理参数287
11.7.2 GCr18Mo钢的贝氏体组织与硬度288
11.7.3 GCr15钢的贝氏体组织292
参考文献295
名词术语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