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甘肃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丁连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1846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82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403页
- 主题词:草原建设-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战略-甘肃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甘肃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1
序二1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1
一、草业的内涵1
二、草原与草业的战略地位4
(一)草原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4
(二)草原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关系7
三、甘肃草业的特色与优势12
(一)草地资源多样性与区位优势12
(二)草业科技、教育与人才优势13
(三)草业传统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优势15
四、甘肃草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6
(一)草地使用权尚未全面落实,“公地悲剧”仍在上演16
(二)草地生态系统脆弱,退化进一步加剧,环境压力继续增大17
(三)草畜供求的“四个不平衡”更加突出19
(四)地方经济发展与草地资源保护的矛盾进一步加剧19
(五)草原区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滞后19
五、甘肃草业发展的战略方针20
六、甘肃草业发展的战略目标20
(一)总体目标20
(二)阶段目标21
(三)优先发展的重点21
七、甘肃草业发展的战略布局23
(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种草养畜草地农业区23
(二)甘南高寒草原水源涵养与草地畜牧业区24
(三)河西山地-绿洲-荒漠防风固沙草业系统耦合区24
(四)陇南山地特色草业开发区26
(五)兰州草业科教与信息服务中心区26
八、甘肃草业发展的战略重点27
(一)草原资源保护战略27
(二)草原生态建设战略27
(三)草业经济发展战略28
(四)草业科技教育发展战略28
(五)草业产业化发展战略29
(六)防灾减灾战略29
(七)保障体系发展战略29
(八)草原培育与重大工程建设战略30
九、甘肃草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30
(一)全面落实草原产权制度,为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基础30
(二)划定草原生态经济功能区,实施分类经营与科学管理30
(三)加快人工草地建设,解决普遍存在的草畜营养不平衡问题31
(四)大力推进以苜蓿和草种为主的草业产业化32
(五)建立完善的饲草料轮供与肉羊、肉牛生产体系33
(六)继续强化甘肃草业科教与信息系统建设,为草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保障33
(七)加快草原生态保护与草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34
(八)建设好正在实施中的一批草业项目,将其发展成草业产业化的龙头34
参考文献35
第二章 草原资源37
一、天然草原资源的分布与面积37
二、天然草原资源类型及生产力38
(一)暖性稀树灌草丛类38
(二)暖性灌草丛类39
(三)暖性草丛类39
(四)温性草甸草原类40
(五)温性草原类40
(六)温性荒漠草原类40
(七)温性草原化荒漠类41
(八)温性荒漠类41
(九)高寒荒漠类42
(十)高寒草原类42
(十一)高寒草甸类42
(十二)高寒灌丛草甸类43
(十三)低平地草甸类43
(十四)沼泽类44
三、天然草原生物、水和游憩资源44
(一)植物资源44
(二)动物资源46
(三)水资源47
(四)游憩资源48
四、天然草原的基本特点48
(一)草地过渡性明显,类型多样48
(二)植物区系复杂,牧草种类丰富49
(三)地域差异显著,生态脆弱50
五、天然草原区划及其生产特点51
(一)陇中黄土高原草原区51
(二)陇南山地草丛区52
(三)甘南高原高寒草甸区53
(四)河西走廊、北山荒漠区54
(五)祁连山、阿尔金山高寒草甸-草原-荒漠区54
六、天然草原生产力评价55
(一)产草量55
(二)草原牧草营养价值评价57
(三)草原等级58
(四)草原载畜能力59
七、人工草地60
(一)我国种草源渊与甘肃种草史略60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种草事业的发展62
(三)甘肃人工种草的特点与方式63
(四)甘肃人工种草的新进展67
(五)人工草地牧草种植分区68
八、草原资源保护成就与问题71
(一)主要成就71
(二)主要问题78
九、草原资源保护与发展战略82
(一)指导思想82
(二)发展目标83
(三)区域布局83
(四)战略对策86
参考文献96
第三章 草原生态与环境97
一、草原生态与环境的意义97
(一)草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97
(二)草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105
二、甘肃草原生态环境状况106
(一)草原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06
(二)甘肃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110
三、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117
(一)草原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117
(二)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不断推进119
(三)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119
(四)飞播牧草,恢复草原植被效果显著120
(五)严格禁牧休牧,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121
(六)实行生态移民工程,保护与恢复草原生态系统121
(七)城镇草坪绿化成绩显著121
四、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22
(一)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表现多样122
(二)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25
(三)全面长远的草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尚未制订126
(四)草原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的投资严重不足126
五、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127
(一)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指导思想127
(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总体目标127
六、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战略布局128
(一)甘南高寒草原生态功能区128
(二)河西走廊荒漠草原生态功能区129
(三)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草原生态功能区130
(四)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干旱草原生态功能区131
(五)陇南山地草丛草原生态功能区133
七、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战略对策134
(一)加大依法治草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草原生态保护意识134
(二)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134
(三)进一步组织实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135
(四)健全草原生产、生活和投入保障体系,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135
(五)加强和完善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136
(六)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136
(七)开展全民环境教育,提高生态伦理道德水平137
参考文献137
第四章 草业经济138
一、草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138
(一)草业经济的内涵和特征138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141
(三)甘肃草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146
二、草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地位和作用146
(一)草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农业基础产业地位的稳定146
(二)甘肃草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省乃至全国的国土治理与环境保护148
(三)草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牧区农牧民消除贫困问题149
(四)甘肃草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149
(五)草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150
(六)草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甘肃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150
三、甘肃草业经济发展经验152
(一)“立草为业”思想的树立和明确是促进甘肃草业经济发展的前提152
(二)积极推进草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草业经济发展的关键153
(三)政策鼓励、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是促进草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155
(四)科学规划、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紧密结合是发展草业经济的基础155
四、甘肃草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56
(一)草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环境条件差,生产能力低156
(二)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草业资源流失严重157
(三)草业经营管理相对滞后158
(四)草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较低、信息不通畅158
(五)草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关联产业弱160
(六)少数民族县域经济不发达161
五、草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162
(一)指导思想162
(二)总体思路163
(三)战略目标164
(四)优势区域战略布局165
(五)战略重点166
(六)甘肃草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166
参考文献173
第五章 草业产业化175
一、草业产业化的概念、必要性及意义175
(一)草业产业化的概念175
(二)草业产业化的意义175
(三)甘肃省草业产业化的必要性178
二、甘肃草产业发展现状、优势、机遇和困难180
(一)甘肃草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180
(二)甘肃省发展草业的优势181
(三)甘肃省实现草业产业化的历史机遇182
(四)甘肃省草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困难183
三、草业产业化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185
(一)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185
(二)总体思路185
(三)草业产业化的战略目标186
四、甘肃实现草业产业化的主要领域186
(一)以苜蓿草为主的草产品产业化186
(二)牧草和草坪草种业产业化189
(三)以高档牛肉、优质羊肉为主要产品的草畜业产业化192
(四)甘肃草原道地中药材业产业化199
(五)实现草坪业产业化203
(六)实现天然草原草地畜牧业产业化208
(七)天然草原旅游业产业化211
五、草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运行机制219
(一)草业产业化经营模式219
(二)草业产业化运行机制221
六、实现草业产业化的条件222
(一)思想、政治、组织条件222
(二)立足当地资源,确定主导产业224
(三)以农牧民为主体,培育市场体系225
(四)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226
参考文献227
第六章 草业教育229
一、世界的草业教育229
(一)俄罗斯的草地经营学教育229
(二)英国草地科学教育230
(三)美国的草原管理学教育230
二、中国的草业科学教育231
(一)中国草业教育发展简史231
(二)中国草业教育本科专业名称的演变和学科地位的提高232
(三)中国草业科学教育现状与特点232
三、甘肃省的草业教育234
(一)草业教育发展简史234
(二)甘肃省的主要草业教育机构236
(三)甘肃草业教育取得的成就与特点239
四、甘肃省当前草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244
(一)草业基础教育薄弱,草业知识的普及远远不能满足草业持续发展的要求244
(二)草业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草业高等教育不匹配244
(三)产、学、研脱节,草业教育贡献率低245
(四)教育投入不够,发展动力不足245
五、甘肃省草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246
(一)战略思路和目标246
(二)战略措施246
参考文献250
第七章 草业科技252
一、草业科学技术的内涵与外延252
二、甘肃省草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252
(一)特点与优势252
(二)草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254
(三)甘肃主要草业研究机构简介254
三、甘肃省草业科技的成就与创新258
(一)草地资源调查258
(二)基础理论研究与创新259
(三)应用技术研究261
(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开发265
四、甘肃草业科技发展的困难与机遇267
(一)草业科技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267
(二)草业科技发展的机遇268
五、草业科技持续发展战略270
(一)基本战略思路和发展目标270
(二)草业科技发展的重点270
(三)近期甘肃草业领域拟开展的专项研究课题271
(四)实现草业科技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272
参考文献287
第八章 草原防灾减灾288
一、概述288
(一)对甘肃草原资源与环境形势的基本判断288
(二)甘肃草原灾害形势的严重性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288
(三)草原灾害的主要特征291
(四)实现草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292
二、甘肃草原灾害的主要类型292
(一)灾害的概念292
(二)灾害分类292
(三)甘肃草原灾害的主要类型293
三、主要草原灾害293
(一)草原雪灾293
(二)草原干旱灾害298
(三)草原鼠灾307
(四)草原虫灾316
(五)草原火灾324
(六)草原暴雨及洪水灾害327
(七)草原大风与沙尘暴灾害332
(八)草原荒漠化336
四、草原防灾减灾的发展战略342
(一)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342
(二)防灾减灾目标与任务343
(三)防灾减灾区域布局344
(四)防灾减灾对策345
(五)防灾减灾的配套政策措施349
参考文献351
第九章 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352
一、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352
(一)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是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352
(二)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对遏制草原退化、沙化,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52
(三)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是缓解草畜矛盾、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353
(四)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是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客观需要和重要途径353
(五)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是有效恢复草原植被,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353
(六)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353
二、近年来甘肃省实施的主要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介绍354
(一)牧区开发示范354
(二)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355
(三)牧草种子基地建设355
(四)草原防火体系建设356
(五)退牧还草356
(六)草原监理站建设357
三、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的主要做法与成效357
(一)以植被修复为目标,草原生态治理初见成效357
(二)以重点工程为载体,草原建设投资稳步增加358
(三)以围栏建设为主体,草原基础设施不断夯实358
(四)以健全机构为主线,草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358
(五)以草原承包为突破口,草畜平衡制度稳步推开358
(六)以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为目标,牧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完善359
四、主要建设模式和典型经验360
(一)以牧户为单位,“六化”家庭牧场经营模式效益显著360
(二)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农牧互补战略成功实施360
(三)以苜蓿草产品加工为主体,草产业化战略强势运行361
(四)以转变牧区生产生活方式为目标,大力实施草畜平衡战略362
(五)以草原建设项目为基础,成功探索出适合不同生态区域的植被恢复模式362
五、草原保护建设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63
(一)前期工作不够扎实,可行性研究不深入363
(二)一些地方财务管理不规范,违规使用建设资金363
(三)部分项目管理粗放,部分工程质量较差364
(四)工程配套资金比例过高,筹措难度大364
(五)科技支撑不够,项目建设技术落后364
六、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364
(一)指导思想364
(二)总体思路365
(三)坚持原则365
(四)近期目标365
(五)远景目标365
(六)需要实施的重点工程366
(七)工程布局371
(八)工程实施预期成效377
(九)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保障措施378
参考文献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