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体育思想史 近代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体育思想史 近代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248285.jpg)
- 崔乐泉,杨向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9267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29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347页
- 主题词:体育-思想史-中国-近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体育思想史 近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3
第一编 晚清时期的体育思想(1840~1911年)3
第一章 强兵、御侮体育思想3
第一节 别树一帜 改弦更张:曾国藩的体育思想3
一、曾国藩的养生体育思想4
二、曾国藩的练武体育思想12
第二节 师其所能 夺其所恃:李鸿章的体育思想18
一、李鸿章的养生体育思想19
二、李鸿章的军事体育思想25
三、李鸿章的体育教育思想31
第三节 既重海防 也重塞防:左宗棠的体育思想33
一、左宗棠养生体育思想34
二、左宗棠军事体育思想39
第四节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张之洞的体育思想48
一、张之洞的体育教育思想49
二、张之洞的军事体育思想54
第五节 太平天国领袖的强兵、御侮体育思想62
一、亦军亦教 亦兵亦农:洪秀全的体育思想62
二、新天新地 新人新世界:洪仁玕的体育思想67
第二章 强种强国体育思想72
第一节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体育思想72
一、德教智教体教:康有为的体育思想72
二、鼓民力 开民智 新民德:严复的体育思想77
三、倡导三育并重:梁启超的体育思想81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体育思想85
一、强种保国 强民自卫:孙中山的体育思想85
二、不习兵操 无以强身有为:黄兴的体育思想90
三、身体运动多健壮:秋瑾的体育思想93
第三节 强种强国体育思想对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96
一、妇女体育的兴起96
二、学校体育的确立101
第二编 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思想(1912~1949年)109
第三章 军国民体育思想109
第一节 筋骨也 用以自卫:蔡元培的体育思想109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110
二、三育并重的体育思想112
三、运动会具有独到的教育作用116
第二节 不武者不足以为国民:范源濂的体育思想119
第三节 强国之道 体育为先:徐一冰的体育思想121
一、把体育与救国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121
二、提出对体育的改良122
三、对军国民体育思潮的反思124
第四节 军国民体育思想对近代体育发展的影响125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125
二、军国民体育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和改造127
第四章 民主与科学体育思想131
第一节 共产党人的早期体育思想132
一、德智皆寄于体: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132
二、兽性主义:陈独秀的体育思想133
三、保学生健康:恽代英的体育思想136
四、造就完全之人格:杨贤江的体育思想137
第二节 中国早期体育领袖人物的体育思想146
一、强我种族 体育为先:张伯苓的体育思想146
二、体育兴 则国必兴:王正廷的体育思想154
第五章 实用主义体育思想158
第一节 培养健全之国民:张謇的体育思想158
一、“三育并重”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之国民”159
二、普及学校体育是培养人才的前提161
三、倡导国民体育锻炼162
四、张謇体育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162
第二节 胜可喜 败亦然:胡适的体育思想163
一、“胜固可喜,败亦欣然”的体育伦理观163
二、参与体育没有年龄界限之分165
三、团队精神是体育活动不可缺少的166
四、胡适体育思想的影响167
第三节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陶行知的体育思想168
一、体育之目的是民族的健康169
二、民族的体育健康之方法172
三、发展学校体育是体育整体发展的前提175
四、陶行知实用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176
第四节 体育教育化:郝更生的体育思想177
一、郝更生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178
二、教育化是体育发展的基础179
三、体育的发展与政治密切相关181
四、郝更生体育思想的影响183
第五节 乐事运动:梅贻琦的体育思想184
一、倡导体育,重视体育,躬身力行184
二、乐事运动,人人讲求186
三、体育的目的不在胜负荣辱,而在品格精神188
四、梅贻琦体育思想的爱国情怀189
第六节 课程中国化:蒋梦麟的体育思想191
一、蒋梦麟体育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91
二、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互相交融192
三、发展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并存193
四、蒋梦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195
第七节 实用主义体育思想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影响196
第六章 自然体育思想199
第一节 身心统一 德技相长:吴蕴瑞的体育思想199
一、吴蕴瑞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200
二、身心一统,身心一元的体育思想201
三、德育为先,德技相长的体育思想202
四、体育应以传达文化与创造文化为目的203
五、体育是促进教育社会化最为典型的代表204
第二节 体育为一种生活方式:袁敦礼的体育思想205
一、对体育意义和功能的重新认识是袁敦礼体育思想形成的基础205
二、身心一元论的体育思想207
三、体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和方式208
四、袁敦礼体育思想的影响211
第三节 机会均等:方万邦的体育思想211
一、方万邦体育思想的历史基础212
二、“六化主义”体育思想213
三、重视青年体育217
四、健康教育是复兴民族健康的救世主218
五、方万邦体育思想的历史影响219
第四节 以学生身心健康与需要为中心:董守义的体育思想221
一、董守义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221
二、以竞技运动带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224
三、竞技运动是工具,身心健康是目的226
四、强调运动员在比赛中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228
五、运动竞赛必须提升裁判的职能230
六、董守义体育思想的影响231
第五节 普及体育以女子为先:张汇兰的体育思想232
一、张汇兰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232
二、身心合一是发展女子体育的基础233
三、欲普及教育当以普及体育为先途235
四、张汇兰体育思想的影响237
第六节 自然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238
一、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影响238
二、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带来的消极影响241
第七章 国粹主义体育思想242
第一节 国粹主义体育思想影响下的“土洋体育”之争242
一、对国粹主义体育思想的批判243
二、从“形式体育”与“实质体育”之辩到“土体育”和“洋体育”之争244
第二节 马良与蒋维乔的体育思想249
一、倡导新武术:马良的国粹体育思想249
二、主张静坐法:蒋维乔的国粹体育思想252
第三节 身强种强国强:张之江的体育思想253
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254
二、术德并重,文武双修255
三、武术走向国际是发展武术的必由之路257
四、张之江体育思想的历史影响259
第四节 不费时不费钱不费力:褚民谊的体育思想259
一、普及全民健康为民富之本260
二、全民健康为国强之本262
三、体育宜分为普通体育和专门体育264
四、竞赛比武,不利健康266
五、褚民谊体育思想的影响268
第五节 批判传统:鲁迅的体育思想269
一、呼唤、弘扬个体生命的意志和力量,是鲁迅体育思想形成的基础270
二、儿童要成为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的现代人271
三、改造国民性的基础就是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273
四、主张用近代科学态度继承传统体育运动274
五、鲁迅体育思想影响及其启示276
第六节 国粹文化思潮对近代体育发展的影响277
一、武术走进学校课堂277
二、加快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与改造280
三、中国传统体育走进奥运会281
第八章 民族体育思想284
第一节 民族体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284
一、内忧外患的中国是民族体育思想产生的先决条件285
二、国际青年训练潮流的兴起是民族体育思想产生的鼓动因素286
三、国内青年训练的兴起推动了民族体育思想的产生288
四、国民政府的倡导为民族体育思想提供了产生的土壤290
第二节 军事化的体育方式:程登科的民族体育观294
一、民族体育的目的是复兴民族之魂295
二、全民体育化是民众体育之真义299
三、强种必先体育军事化301
四、强国必先军事体育化303
第三节 民族体育思想对我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影响306
第九章 刘长春和李惠堂的体育思想310
第一节 毋忘国耻:刘长春的体育思想310
一、爱乡爱国的体育思想310
二、民族利益至上的体育思想314
三、刘长春体育思想的影响和启示316
第二节 道德之本技术之未:李惠堂的体育思想317
一、生活与成长的环境造就了李惠堂爱国的体育思想318
二、道德之本 技术之末319
三、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是体育竞技的美德321
四、胜固足喜,败亦欣然322
五、忠勇机智、团结有恒是体育道德的重要内容323
六、李惠堂体育思想的启示及历史意义324
参考文献326
后记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