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教伦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佛教伦理
  • 圆持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0603456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194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1266页
  • 主题词:佛教-伦理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佛教伦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佛教伦理 第一卷第一篇 佛法僧菩萨之德义概述 1

第一章 佛法僧综述 2

提要 2

第一节 何谓佛法僧 2

第二节 三皈之德 2

第三节 三皈善之本 2

第四节 三皈愍众生 2

略解 2

第二章 佛 4

提要 4

第一节 何谓佛 6

第二节 灭恶为佛 6

第三节 和合善名佛 6

第四节 了法性为佛 6

第五节 佛自觉觉他 7

第六节 佛由智慧生 7

第七节 佛从如实来 7

第八节 佛正觉之路 7

第九节 佛智德合明 8

第十节 何为佛性 8

第十一节 持戒见佛性 8

第十二节 何谓佛心 9

第十三节 佛三十二相 9

第十四节 相好三无量 11

第十五节 佛为何人师 11

第十六节 佛为善根本 12

第十七节 佛为众生乐 12

第十八节 佛唯求利他 12

第十九节 佛对待众生 12

第二十节 佛有情平等 12

第二十一节 佛教人自度 13

第二十二节 佛爱有慧者 13

第二十三节 佛慈念有情 13

第二十四节 佛慈念善者 13

第二十五节 佛契合自然 13

略解 13

第三章 法 17

提要 17

第一节 因缘为法本 18

第二节 诸法皆佛法 18

第三节 正法恒有 19

第四节 是法平等 19

第五节 佛法如筏 19

第六节 佛教之内涵 19

第七节 佛法别善恶 19

第八节 佛法纳众善 19

第九节 佛法门有二 20

第十节 修佛之十法 20

第十一节 须以法为师 20

第十二节 闻法第一财 20

第十三节 佛法何以敬 21

第十四节 佛法须讲说 22

第十五节 正法与非法 22

略解 22

第四章 僧 25

提要 25

第一节 为何礼敬僧 26

第二节 出家修善道 27

第三节 出家者二德 27

第四节 出家之胜德 27

第五节 出家之三行 28

第六节 出家者所戒 28

第七节 出家之二则 28

第八节 出家世仆从 28

第九节 出家慈天下 29

第十节 僧发展准则 29

第十一节 出家之三种 29

第十二节 僧俗异于善 30

略解 30

第五章 菩萨 32

提要 32

第一节 何谓菩萨 32

第二节 四种真实菩萨 32

第三节 菩萨菩提心 33

第四节 菩萨之上志 33

第五节 菩萨初发心 33

第六节 菩萨之庄严 33

第七节 菩萨菩提法 33

第八节 菩萨四法行 33

第九节 菩萨之上行 34

第十节 菩萨之修行 34

第十一节 菩萨之道行 34

第十二节 菩萨之信势 34

第十三节 成菩萨之义 35

第十四节 菩萨之八法 35

第十五节 菩萨三胜力 35

第十六节 菩萨四好法 36

第十七节 菩萨五法行 36

第十八节 菩萨之四失 36

第十九节 菩萨三不为 36

略解 36

第二篇 五戒与十善概述 41

第一章 五戒综述 42

提要 42

第一节 五戒之区别 42

第二节 五戒之受持 42

第三节 犯五戒致怖 42

第四节 犯五戒致怨 43

第五节 五戒即五施 43

略解 43

第二章 饮酒别述 44

提要 44

第一节 为何禁饮酒 44

第二节 饮酒致放逸 45

第三节 酒是众恶门 45

第四节 酒为不善根 45

第五节 酒不别善恶 46

第六节 与人酒不善 46

第七节 酒损财犯法 46

第八节 酒坏一切事 46

第九节 酒为毒中毒 47

第十节 醉不孝乱德 47

第十一节 饮酒毁宗族 48

第十二节 饮酒三时失 48

第十三节 饮酒致愚痴 48

第十四节 饮酒令人轻 49

第十五节 饮酒之十失 49

第十六节 酒二十四过 49

第十七节 酒三十六过 51

略解 52

第三章 十善恶 54

之一 十善恶综述 54

提要 54

第一节 善恶各有十 54

第二节 十善恶为善恶本 55

第三节 十善恶为正非法 55

第四节 十善恶为正邪道 55

第五节 十善恶如谷草 55

第六节 十善恶为怨亲 55

第七节 修十善灭十恶 55

略解 55

之二 十善恶业道 56

提要 56

第一节 何谓十恶业道 56

第二节 何名业道 57

第三节 十业道之内在关系 57

第四节 不善业道之极恶性 58

第五节 学佛不离十善业道 58

略解 58

第四章 十善综述 59

提要 59

第一节 以十善为戒 59

第二节 受十善戒法 60

第三节 受十善时限 60

第四节 十善为十德 60

第五节 十善是圣道 60

第六节 十善解脱本 60

第七节 十善布施本 61

第八节 十善与自爱 61

第九节 十善之果报 61

略解 63

第五章 十恶综述 65

提要 65

第一节 十恶因心造 65

第二节 十恶灭人种 65

第三节 十恶障圣道 65

第四节 十恶众罪本 65

第五节 十恶之损害 65

第六节 十恶之果报 65

第七节 誓不犯十恶 66

略解 66

第六章 十善恶别述 68

之一 杀生 68

提要 68

第一节 何谓杀生 68

第二节 杀恶以护众 68

第三节 教杀罪更重 68

第四节 杀为何有罪 69

第五节 杀罪之轻重 69

第六节 杀罪依心定 69

第七节 自杀有罪 69

第八节 自杀无罪 69

第九节 为何不自杀 70

第十节 何谓不杀生 70

第十一节 不杀更救生 70

第十二节 不杀且放生 70

第十三节 不伤害生命 71

第十四节 为何不害人 71

第十五节 畏死勿杀生 71

第十六节 宁死不杀生 71

第十七节 不杀之利益 72

略解 72

之二 偷盗 75

提要 75

第一节 何谓盗非盗 75

第二节 擅用物为盗 76

第三节 枉取税为盗 76

第四节 正商为不盗 76

第五节 盗为诸人贼 76

第六节 盗为夺外命 77

第七节 尊重人不盗 77

第八节 不盗枝叶果 77

第九节 不盗泥草荫 77

第十节 不趁危偷盗 77

第十一节 不盗他知识 77

第十二节 安贫不偷盗 78

第十三节 宁死不偷盗 78

略解 78

之三 邪淫 80

提要 80

第一节 邪及不邪淫 81

第二节 夫妻之邪淫 81

第三节 邪淫何有罪 82

第四节 七淫不得道 82

第五节 大怨在侵妻 82

第六节 邪淫无惭愧 82

第七节 邪淫如黑暗 82

第八节 如何不邪淫 83

第九节 不邪淫相爱 83

略解 83

之四 妄语 85

提要 147

第一节 何谓妄语 85

第二节 妄语之界定 85

第三节 实妄之利弊 86

第四节 实妄善恶本 86

第五节 妄语如何生 86

第六节 妄语罪何生 86

第七节 妄语为恶本 87

第八节 妄语趣恶道 87

第九节 妄语如利斧 88

第十节 妄语若毒蛇 88

第十一节 妄语者如死 88

第十二节 妄语者小人 88

第十三节 妄语坏功德 88

第十四节 妄语与悔过 89

第十五节 宁死不妄语 89

第十六节 智慧不妄语 89

第十七节 实语善根本 89

第十八节 实语为大善 89

第十九节 实语之利益 89

第二十节 实语令人信 90

略解 90

之五 两舌 93

提要 93

第一节 两舌最可畏 93

第二节 两舌不可信 93

第三节 如何对两舌 93

第四节 如何不两舌 93

第五节 两舌与和合 94

第六节 两舌之选择 94

第七节 两舌之标准 94

略解 94

之六 恶口 95

提要 95

第一节 恶口与善语 96

第二节 恶口与逊言 96

第三节 善恶语之报 96

第四节 恶口生诸恶 96

第五节 恶口如利斧 96

第六节 谤贤圣罪重 97

第七节 恶口难得乐 97

第八节 恶口之两面 98

第九节 何谓不恶口 98

第十节 宁死不恶口 98

第十一节 不恶口解脱 98

第十二节 不恶口两利 98

略解 99

之七 绮语 100

提要 100

第一节 何谓绮语 101

第二节 绮语之六义 101

第三节 绮语之种类 101

第四节 绮语者难信 102

第五节 绮语者贫贱 102

第六节 如何不绮语 102

略解 103

之八 贪欲 104

提要 104

第一节 贪欲因何生 105

第二节 贪从思想生 105

第三节 何谓贪 105

第四节 何谓贪心105

第五节 贪欲之极限 105

第六节 贪欲之类别 106

第七节 为何断贪欲 106

第八节 贪欲起恶行 107

第九节 贪重败善本 107

第十节 人以贪自丧 107

第十一节 爱欲之祸患 107

第十二节 贪欲难满足 107

第十三节 多贪易散失 108

第十四节 贪为斗争本 108

第十五节 世因欲不安 109

第十六节 何谓无贪欲 109

第十七节 不贪为善本 109

第十八节 贪亦为善本 109

第十九节 修善欲为本 109

第二十节 无欲则无善 109

第二十一节 利众贪无罪 109

第二十二节 可欲之五事 110

第二十三节 如何受五欲 110

第二十四节 少欲有涅槃 110

第二十五节 知足得解脱 111

第二十六节 知足灭多欲 111

第二十七节 少欲多安乐 111

第二十八节 莫作非分贪 111

略解 111

之九 嗔 116

提要 116

第一节 何谓嗔恚 116

第二节 嗔恚之九因 117

第三节 嗔恚之五法 117

第四节 嗔恚十四类 117

第五节 嗔恚十三相 118

第六节 嗔恚之极限 118

第七节 嗔恚之过失 118

第八节 嗔恚之损害 118

第九节 嗔恚致衰损 119

第十节 嗔恚灭诸善 119

第十一节 嗔恚破善德 119

第十二节 嗔不知善恶 119

第十三节 嗔盛无善人 119

第十四节 嗔恚如黑暗 119

第十五节 嗔者难修定 120

第十六节 嗔恚者易悔 120

第十七节 嗔力不可恃 120

第十八节 嗔自他不乐 121

第十九节 如何断嗔恚 121

第二十节 以忍灭嗔恚 121

第二十一节 不嗔之境界 122

第二十二节 莫嗔善御己 122

第二十三节 三业无嗔恚 123

第二十四节 不嗔不怀恶 123

第二十五节 不嗔于一切 123

第二十六节 不嗔之利益 123

第二十七节 灭嗔得安乐 124

第二十八节 嗔者不发言 124

第二十九节 佛说嗔恚经 124

第三十节 贪嗔之比较 125

第三十一节 嗔慈心之别 125

第三十二节 嗔痴之关系 125

略解126

之十 愚痴 130

提要 130

第一节 何谓愚痴 130

第二节 愚痴如何生 131

第三节 愚者之状态 131

第四节 愚痴之极至 131

第五节 十种愚见 132

第六节 愚痴之过失 132

第七节 愚痴生诸恶 132

第八节 愚行善无果 133

第九节 愚智之特征 133

第十节 愚智生善恶 135

第十一节 智愚之区别 135

第十二节 智愚导善恶 135

第十三节 如何断愚痴 136

略解 136

之十一 贪嗔痴综述 139

提要 139

第一节 贪嗔痴之差别 139

第二节 贪嗔痴之轻重 139

第三节 贪嗔痴拘碍善 140

第四节 贪嗔痴如火 140

第五 节贪嗔痴斗争本 140

第六节 贪嗔痴名恶行 140

第七节 无贪嗔痴为善本 141

略解 141

第三篇 六度概述 143

第一章 六度综述 144

提要 144

第一节 六度为有情 144

第二节 六度为自他 145

第三节 六度菩萨种 145

略解 150

第二章 六度别述 151

之一 布施 151

提要 151

第一节 三种布施 151

第二节 财法施比较 151

第三节 如何法布施 152

第四节 为施而求财 152

第五节 为施习众艺 152

第六节 施者与施主 152

第七节 为何行布施 153

第八节 二种布施对象 153

第九节 四种布施对象 153

第十节 五种布施对象 154

第十一节 不专求施己 154

第十二节 如何行布施 154

第十三节 布施之十要 155

第十四节 布施在公益 155

第十五节 应时之布施 156

第十六节 布施四十法 157

第十七节 不损此施彼 158

第十八节 布施之心理 159

第十九节 尊重人行施 160

第二十节 诚待求施者 160

第二十一节 求报施无义 160

第二十二节 掠夺施有罪 160

第二十三节 不清净之施 160

第二十四节 三十三种不净施 160

第二十五节 布施之得失 162

第二十六节 布施之功过 162

第二十七节 财价值在施 163

第二十八节 布施得善果 163

第二十九节 布施之善利 163

第三十节 施为觉悟行 163

第三十一节 布施者成佛 164

第三十二节 布施为智本 164

第三十三节 不布施无乐 164

第三十四节 施为利自他 165

第三十五节 法施为道德 165

略解 165

之二 持戒 172

提要 172

第一节 何名为戒 173

第二节 戒有三种 173

第三节 离恶为持戒 174

第四节 修善为持戒 174

第五节 十善为戒本 174

第六节 持十一种戒 175

第七节 戒断恶律仪 175

第八节 持戒之方法 175

第九节 持戒之准则 176

第十节 如来因戒成 176

第十一节 戒为解脱本 177

第十二节 戒为佛教本 177

第十三节 戒为禅定因 177

第十四节 持戒得安乐 177

第十五节 持戒得妙乐 177

第十六节 持戒者可亲 178

第十七节 持戒善根本 178

第十八节 持戒无怖畏 178

第十九节 持戒利众生 178

第二十节 持戒利自他 178

第二十一节 持戒之五义 178

第二十二节 持戒之九义 178

第二十三节 无戒众所嫌 179

略解 179

之三 忍辱 182

提要 182

第一节 何谓忍 183

第二节 忍不轻弱者 183

第三节 忍辱之方法 183

第四节 修忍五因缘 184

第五节 三业如何忍 184

第六节 忍辱之二法 184

第七节 忍辱四准则 184

第八节 忍辱十准则 184

第九节 忍辱因平等 185

第十节 忍辱因智慧 186

第十一节 忍为利自他 186

第十二节 忍为护自他 186

第十三节 事业忍为上 186

第十四节 忍辱为福源 186

第十五节 忍者有大力 186

第十六节 忍辱者得胜 187

第十七节 忍辱之功德 187

第十八节 忍辱之七义 187

第十九节 忍辱制嗔恚 188

第二十节 忍辱之境界 188

第二十一节 忍弱意向强 188

第二十二节 佛忍之范例 189

第二十三节 忍者戒自高 189

第二十四节 骂忍自招恶 189

第二十五节 不忍生邪行 189

第二十六节 不忍之过失 189

略解 190

之四 精进 194

提要 194

第一节 何谓精进 195

第二节 精进在离恶 195

第三节 如何精进 195

第四节 精进戒轻人 195

第五节 精进之邪正 195

第六节 精进三准则 195

第七节 精进五准则 196

第八节 精进二十六准则 196

第九节 精进不嗔怒 196

第十节 精进修六度 196

第十一节 精进在善道 197

第十二节 精进之九法 197

第十三节 精进之四法 197

第十四节 精进五要义 198

第十五节 精进之目的 198

第十六节 精进为自他 198

第十七节 精进修道德 198

第十八节 精进求智慧 199

第十九节 精进不惜身 199

第二十节 精进摄善法 199

第二十一节 精进得诸善 199

第二十二节 精进益作善 199

第二十三节 四种正精进 199

第二十四节 精进增六度 202

第二十五节 精进得成就 202

第二十六节 精进兴众业 202

第二十七节 精进无难事 202

第二十八节 精进得富乐 203

第二十九节 精进舍众苦 203

第三十节 离精进无善 203

第三十一节 无精进枉活 203

第三十二节 精进伏恶心 203

第三十三节 精进懈怠与兴衰 203

第三十四节 精进懈怠与老少 204

第三十五节 精进懈怠之利弊 204

略解 206

之五 禅定 212

提要 212

第一节 何谓禅定 212

第二节 智舍恶为禅 213

第三节 何谓非禅定 213

第四节 何谓如来禅 213

第五节 为何修禅定 213

第六节 禅定得智善 213

第七节 禅定得诸善 214

第八节 禅能助世事 214

第九节 禅定利自他 214

第十节 无禅难得智 214

第十一节 无禅生诸恶 214

第十二节 无禅难成事 214

第十三节 无禅难积学 214

第十四节 禅定之方法 215

第十五节 四禅与道德 215

第十六节 定乱与解脱 215

第十七节 禅不忘世俗 216

略解 216

之六 智慧 219

提要 219

第一节 何谓智慧 219

第二节 智慧正知见 220

第三节 明善恶为智 220

第四节 别爱憎为智 220

第五节 学一切为智 220

第六节 守善为智者 220

第七节 弃恶为智者 220

第八节 了是非为智 220

第九节 弃恶修善为智本 220

第十节 智以人为本 221

第十一节 智由博学得 221

第十二节 智慧有三种 222

第十三节 智慧实践法 222

第十四节 修善爱智慧 222

第十五节 智善求无厌 222

第十六节 舍身求智慧 222

第十七节 相敬以求智 223

第十八节 为知求智慧 223

第十九节 为自他求智 223

第二十节 智慧为利世 223

第二十一节 智慧十二义 223

第二十二节 智二十四义 228

第二十三节 慧是善根本 228

第二十四节 智慧照善恶 228

第二十五节 智慧能远恶 228

第二十六节 智慧截诸恶 228

第二十七节 智慧有二德 228

第二十八节 智慧为德本 228

第二十九节 由智成道德 229

第三十节 为德应修智 229

第三十一节 有智得解脱 229

第三十二节 智慧是大宝 229

第三十三节 以慧自完善 229

第三十四节 慧业在利众 229

第三十五节 慧善救众生 230

第三十六节 智慧得财富 230

第三十七节 少慧起诸非 230

第三十八节 智灭善随消 230

第三十九节 智愚因善恶 230

第四十节 智愚即善恶 230

第四十一节 智愚之比较 231

第四十二节 智慧与信仰 231

略解 231

第四篇 四摄八正道概述 239

第一章 四摄综述 240

提要 240

第一节 何谓四摄 240

第二节 四摄十二义 240

第三节 四摄化众生 241

第四节 四摄为大孝 242

第五节 四摄即四恩 242

第六节 四摄之境界 242

第七节 四摄之法行 242

第八节 佛说四摄经 243

略解 244

第二章 四摄别述 245

之一 布施(略) 245

之二 爱语 245

提要 245

第一节 爱语之准则 246

第二节 口恒说爱语 246

第三节 爱语之方法 246

第四节 困境之爱语 246

第五节 爱语者人敬 247

略解 247

之三 利行 248

提要 248

第一节 何谓利行 248

第二节 利行为职志 248

略解 249

之四 同事 249

提要 249

第一节 何谓同事 249

第二节 同事之准则 249

第三节 同事重身教 250

略解 250

第三章 八正道 251

提要 251

第一节 何谓八正道 251

第二节 八正道与三学 252

第三节 八正道与三自 252

略解 252

第五篇 四无量哀愍概述 255

第一章 四无量综述 256

提要 256

第一节 何谓四无量 256

第二节 四无量之体性 256

第三节 四无量之区别 256

第四节 四无量之功能 257

第五节 四无量之修法 257

第六节 四无量之目的 258

第七节 四无量为佛性 259

第八节 四无量为善本 259

略解 259

第二章 慈悲综述 261

提要 261

第一节 慈悲之含义 261

第二节 慈悲之区别 261

第三节 慈悲针对性 261

第四节 慈悲之成实 261

第五节 慈悲是佛心 262

第六节 慈悲佛教本 262

第七节 慈悲者为智 262

第八节 慈悲断不善 262

第九节 慈悲福报大 262

第十节 无缘大慈悲 262

略解 263

第三章 慈悲别述 264

概述 264

之一 慈 264

提要 264

第一节 何谓慈心 265

第二节 慈即是如来 265

第三节 慈心不造罪 266

第四节 行慈者得安 266

第五节 行慈者无仇 266

第六节 行慈福无量 266

第七节 慈之三准则 266

第八节 修慈在十善 266

第九节 普慈于一切 267

第十节 慈众若骨髓 267

第十一节 慈众如父母 267

第十二节 行无害修慈 267

第十三节 何谓慈善 268

第十四节 慈过未众生 268

略解 268

之二 悲 270

提要 270

第一节 何谓为悲 270

第二节 悲之根本 270

第三节 大悲有四种 271

第四节 大悲佛法根 271

第五节 大悲为佛体 271

第六节 悲为菩萨本 271

第七节 悲为圣种性 271

第八节 悲为解脱本 272

第九节 悲在济他苦 272

第十节 悲为善根本 272

第十一节 悲为智根本 272

第十二节 悲生一切乐 272

第十三节 悲心之四义 272

第十四节 悲心如父母 273

第十五节 无悲作诸恶 273

略解 273

第四章 哀愍 275

提要 275

第一节 哀愍之自性 276

第二节 为何须哀愍 276

第三节 何谓无哀愍 276

第四节 哀愍之对象 277

第五节 哀愍之三义 277

第六节 哀愍之步骤 277

第七节 哀愍之准则 278

第八节 哀愍为智本 279

略解 279

第六篇 善恶义集概述 281

第一章 善恶综述 282

之一 善恶之根源 282

提要 282

第一节 如何成善恶 282

第二节 善恶因自身 282

第三节 善恶因六识 282

第四节 善恶因现在 283

第五节 善恶在选择 283

第六节 世善恶为主 283

第七节 趣善恶之法 283

第八节 善恶四差别 284

第九节 善恶辩证法 284

第十节 持善恶四事 284

第十一节 善恶不共存 285

第十二节 善恶各相应 285

第十三节 恶与真实法 285

第十四节 善恶之本 286

第十五节 善恶自体论 287

第十六节 善恶性与欲 292

第十七节 善恶性所成 293

第十八节 善恶人与善恶 293

第十九节 何谓善恶根 293

第二十节 何名善恶根 294

第二十一节 识别善恶根 294

第二十二节 善根与心及心所法 294

第二十三节 不善根之义 295

第二十四节 何谓三善根 294

第二十五节 善恶根之断续 296

第二十六节 谤因果断善根 296

第二十七节 四法断善根 296

略解 296

之二 善恶选择 302

提要 302

第一节 识恶修善 302

第二节 以善灭恶 302

第三节 修善灭恶 302

第四节 护善舍恶 303

第五节 离恶生善 303

第六节 去恶进善 303

第七节 去恶从善 303

第八节 隐善露恶 303

略解 304

之三 佛教信仰在善恶 304

提要 304

第一节 弃恶行善为佛教 305

第二节 识别善恶为得道 306

第三节 修善远恶为得道 306

第四节 行善止恶为解脱 306

略解 306

之四 善恶类别 308

提要 308

第一节 三善恶界 309

第二节 三善恶行 309

第三节 三善恶与十善恶 309

第四节 七种善恶 309

第五节 二十九种善恶 309

略解 311

之五 善恶之结果 312

提要 312

第一节 善恶与自护 312

第二节 善恶与明暗 312

第三节 善恶与忧惧 312

第四节 善恶与苦乐 312

第五节 善恶与贵贱 313

第六节 善恶与舆论 313

第七节 善恶与名誉 313

第八节 善恶与健康 313

第九节 善恶与清净 313

第十节 善恶与人身 314

略解 314

之六 善恶报应 315

提要 315

第一节 善恶业不亡 316

第二节 善恶必有报 316

第三节 善恶如何报 317

第四节 善恶非即报 317

第五节 善恶报之体性 317

第六节 故不故业与报 318

第七节 善恶报难代 318

第八节 业报不共他 318

第九节 自作还自受 319

第十节 恶报之五义 320

第十一节 隐恶难免报 320

第十二节 因报莫为恶 321

略解 321

之七 善恶与结交 323

提要 323

第一节 近恶人生恶 323

第二节 近恶人诬笑 324

第三节 去恶不为伴 324

第四节 息除众生恶 324

第五节 善由亲近善 324

第六节 近善者之利 325

第七节 习善如采香 325

略解 326

第二章 善恶别述 327

概述 327

之一 善 327

提要 327

第一节 不害物名善 327

第二节 行道为善 327

第三节 净心为善 327

第四节 何谓大德善 327

第五节 善性之形成 327

第六节 善以何为本 328

第七节 生善之三法 328

第八节 生善之四力 328

第九节 行善而成德 328

第十节 爱善如父母 328

第十一节 以善为己物 328

第十二节 为善之急务 328

第十三节 于善不知足 329

第十四节 作善恒为他 329

第十五节 修善化人 329

第十六节 为善之十愿 329

第十七节 愿众恒修善 329

第十八节 修善怜愍人 329

略解 329

之二 诸善 332

提要 332

第一节 二种善法 332

第二节 三种善法 333

第三节 四种善法 333

第四节 四种善境界 333

第五节 十种善法 334

第六节 十种善大地法 334

第七节 十一种善 334

第八节 十一善问答 335

第九节 百十九种善法 335

略解 336

之三 恶 338

提要 338

第一节 何谓恶行 338

第二节 何谓不善法 338

第三节 何谓大恶 338

第四节 恶因欲生 339

第五节 五根与恶 339

第六节 无三学作恶 339

第七节 不善之本 339

第八节 畏于小恶 339

第九节 尽寿不为恶 339

第十节 宁死不为恶 340

第十一节 一法断诸恶 340

第十二节 自调者灭恶 340

第十三节 灭恶为大人 340

第十四节 弃恶为大智 340

略解 340

之四 诸恶 342

提要 342

第一节 一种恶 343

第二节 三种恶 343

第三节 五类恶 343

第四节 一至十种恶 343

第五节 十种恶 344

第六节 十五种恶 344

第七节 二十一种恶 344

第八节 三十二种恶 345

第九节 百六十六种恶 347

第十节 障善诸法 354

第十一节 障善三法 354

第十二节 六恶溺恶道 355

略解 355

第三章 善恶无记 357

提要 357

第一节 何谓善恶无记 358

第二节 善恶无记为作 358

第三节 善恶无记义 359

第四节 善恶无记之成因 366

第五节 离善无记为贼 366

略解 366

第四章 身口意与善恶 367

提要 367

第一节 何谓三业善恶 367

第二节 三不善业为恶行 369

第三节 三业善之关系 369

第四节 三业不为恶 369

第五节 弃三业恶 369

第六节 三业弃恶修善 369

第七节 何谓三业净不净 370

第八节 三业净不净之准则 370

第九节 净三业之意义 370

第十节 净三业之方法 371

第十一节 净三业在离十恶 372

第十二节 净三业之准则 372

第十三节 三业善恶苦乐本 372

第十四节 三业无恶为奇 373

第十五节 三业善人道本 373

第十六节 三业果报之法则 373

略解 373

佛教伦理 第二卷第七篇 佛教伦理之基础概述 379

第一章 世界观之基础 380

提要 380

第一节 佛教信因缘 380

第二节 佛教信因果 380

第三节 诸法因缘生 380

第四节 有无之法则 381

第五节 众缘异法生 381

第六节 内外互为缘 381

略解 381

第二章 人生观之基础 383

提要 383

第一节 自性一切因 383

第二节 业思因缘生 384

第三节 思为行之本 384

略解 384

第八篇 烦恼概述 385

第一章 烦恼六义 386

提要 386

第一节 烦恼为扰乱 386

第二节 烦恼名魔恶 386

第三节 烦恼名有争 386

第四节 烦恼与善恶 386

第五节 烦恼与解脱 386

略解 386

第二章 烦恼类别 387

提要 387

第一节 世烦恼二法 387

第二节 三种烦恼 388

第三节 八种随烦恼 388

第四节 九种烦恼本 388

第五节 恶世十烦恼 389

第六节 世集十烦恼 389

第七节 六根本烦恼 389

第八节 十根本烦恼 390

第九节 二十随烦恼 390

第十节 六十五随烦恼 392

第十一节 十种大小烦恼大地法 394

第十二节 别说疑烦恼 395

略解 396

第九篇 惭愧概述 401

第一章 惭愧之定义与种类 402

提要 402

第一节 何谓惭愧 402

第二节 惭愧之体业 402

第三节 二种惭愧 402

第四节 四种惭愧 403

第五节 十种惭愧 403

略解 403

第二章 惭愧之意义 405

提要 405

第一节 惭愧护世间 405

第二节 惭愧尊世间 406

第三节 惭愧救众生 406

第四节 惭愧者敬人 406

第五节 惭愧者易进 406

第六节 惭愧生命贵 407

第七节 惭愧能远恶 407

第八节 惭愧增善法 407

略解 407

第三章 无惭愧之界定与种类 410

提要 410

第一节 何谓无惭愧 410

第二节 无惭愧之体业 411

第三节 五种无惭愧 411

第四节 十六种无惭愧 412

略解 412

第四章 无惭愧之过失 414

提要 414

第一节 无惭愧不善 414

第二节 无惭愧必为恶 415

第三节 无惭愧坏世间 415

第四节 无惭愧人不善 415

第五节 无惭愧者短寿 415

第六节 无惭愧不名人 415

第七节 无惭愧人兽同 416

略解 416

第五章 惭愧之有无 417

提要 417

第一节 有无惭愧之功过 417

第二节 有无惭愧与善恶 418

第三节 有无惭愧与信仰 418

略解 418

第十篇 放逸概述 421

第一章 不放逸之界定与体业 422

提要 422

第一节 何谓行不放逸 422

第二节 何名心不放逸 422

第三节 不放逸之体业 422

略解 422

第二章 如何不放逸 423

提要 423

第一节 于罪不放逸 424

第二节 护心不放逸 424

第三节 护自他心不放逸 424

第四节 制五根不放逸 424

第五节 摄六根不放逸 425

第六节 正念知不放逸 425

第七节 修善弃恶不放逸 426

第八节 坚修善不放逸 426

第九节 不舍善不放逸 426

第十节 兴善不放逸 426

第十一节 精勤断放逸 426

第十二节 闻法断放逸 426

第十三节 求德舍放逸 427

第十四节 富而不放逸 427

第十五节 不骄傲放逸 427

略解 427

第三章 不放逸之意义 431

提要 431

第一节 不放逸善根本 431

第二节 佛说不放逸经 432

第三节 不放逸能除恶 433

第四节 不放逸闭恶门 433

第五节 不放逸利现后 434

第六节 不放逸利自他 434

第七节 不放逸生明智 434

略解 434

第四章 放逸之定义与体业 436

提要 436

第一节 不作善名放逸 436

第二节 不断恶名放逸 436

第三节 贪欲乐名放逸 436

第四节 放逸之体业 436

略解 437

第五章 放逸的根源和过失 438

提要 438

第一节 贪心放逸根 438

第二节 得利易放逸 438

第三节 放逸衰恼本 439

第四节 放逸是过本 439

第五节 放逸十一过 439

第六节 放逸十三过 439

第七节 放逸断善根 440

第八节 放逸难生善 440

第九节 放逸造诸恶 440

第十节 放逸三毒最 440

第十一节 放逸生多欲 440

第十二节 放逸生骄慢 440

第十三节 放逸生懈怠 440

第十四节 放逸生诸难 441

第十五节 放逸是灾祸 441

第十六节 放逸为险道 441

第十七节 放逸破快乐 441

第十八节 放逸诸苦本 441

第十九节 放逸终是苦 441

第二十节 放逸唯己苦 441

第二十一节 放逸为自轻 441

第二十二节 放逸为无智 442

第二十三节 放逸不利德 442

第二十四节 放逸福德尽 442

第二十五节 放逸坏世事 442

略解 442

第六章 放逸与不放逸 447

提要 447

第一节 放逸不放逸与善恶 447

第二节 放逸不放逸与解脱 448

第三节 放逸不放逸与生死 448

第四节 放逸不放逸与苦乐 449

第五节 放逸不放逸与愚智 449

第六节 放逸不放逸与怨友 449

略解 449

第十一篇 懈怠概述 451

第一章 懈怠之定义与体业 452

提要 452

第一节 舍精进名懈怠 452

第二节 无作为名懈怠 452

第三节 邪精进名懈怠 452

第四节 懈怠之体业 452

第五节 懈怠之特性 452

第六节 懈怠八种事 453

略解 453

第二章 懈怠之过失与改变之方法 455

提要 455

第一节 懈怠过患本 455

第二节 懈怠之三失 455

第三节 懈怠之四失 456

第四节 懈怠人不善 456

第五节 懈怠不生善 456

第六节 懈怠没懒恶 456

第七节 懒惰生诸恶 456

第八节 懈怠生世苦 456

第九节 懈怠众生苦 457

第十节 懈怠灭诸业 457

第十一节 懈怠害诸法 457

第十二节 懈怠者如盲 457

第十三节 懈怠为大贼 457

第十四节 懈怠者如狗 457

第十五节 精进灭懈怠 457

第十六节 闻法除懈怠 458

略解 458

第三章 懈怠与精进 462

提要 462

第一节 懈怠精进与善恶 462

第二节 懈怠勤策与苦乐 462

第三节 懈怠精进与成败 462

第四节 懈怠精进之利弊 463

略解 464

第十二篇 骄慢概述 467

第一章 骄慢之定义与体业 468

提要 468

第一节 何谓骄慢 468

第二节 何谓慢 468

第三节 骄慢之体业 469

第四节 三类骄慢 469

第五节 七种骄慢 469

第六节 七种慢 469

略解 471

第二章 骄慢之成因与相状 475

提要 475

第一节 不知五阴生骄慢 475

第二节 三种骄慢因 475

第三节 为人慢五事 475

第四节 骄慢之相状 475

略解 476

第三章 骄慢之过失 477

提要 477

第一节 骄慢之四过 477

第二节 骄慢之五失 478

第三节 轻慢为自伤 478

第四节 骄慢为自害 478

第五节 骄慢为苦本 478

第六节 骄慢为嗔本 478

第七节 骄慢为重担 478

第八节 骄慢破善法 479

第九节 慢为不善本 479

第十节 慢损自他善 479

第十一节 骄慢非贤法 479

第十二节 骄慢则卑贱 479

略解 479

第四章 如何不骄慢 482

提要 482

第一节 不轻慢于他 482

第二节 不骄慢七法 483

第三节 无我伏骄慢 483

第四节 下心除骄慢 483

第五节 善思惟离慢 483

第六节 以智去骄慢 483

第七节 有智不骄慢 484

第八节 谨慎不慢人 484

第九节 谦下不骄慢 484

第十节 尊他不骄慢 484

第十一节 相敬不骄慢 484

第十二节 惠施不骄慢 484

第十三节 虽知不骄慢 484

第十四节 不骄慢自大 484

第十五节 不骄慢自高 484

第十六节 佛不慢众生 484

第十七节 为僧勿骄慢 485

略解 485

第五章 不骄慢之意义 488

提要 488

第一节 不骄慢贤法 489

第二节 不骄慢安乐 489

第三节 慢断烦恼除 489

第四节 离慢之五利 489

略解 489

第十三篇 自大与贡高概述 491

第一章 自大 492

提要 492

第一节 自大喜生嗔 492

第二节 自大不上求 492

第三节 不自大为智 492

第四节 柔和不自大 492

第五节 施安化自大 492

第六节 接下不自大 492

第七节 不自高陵人 493

第八节 卑下不自高 493

第九节 处中不自高 493

第十节 不自大十事 493

略解 494

第二章 贡高 496

提要 496

第一节 贡高向不善 497

第二节 贡高非大人 497

第三节 自卑不贡高 497

第四节 不贡高不自下 497

第五节 不贡高不鄙贱 497

第六节 不贡高护众生 497

略解 497

第十四篇 轻人与谦下概述 499

第一章 轻人 500

提要 500

第一节 六法为人轻 500

第二节 轻他有八事 500

第三节 不自高轻他 500

第四节 不自赞轻他 500

第五节 离慢不轻他 501

第六节 技多不轻人 501

第七节 于众生不轻 501

第八节 轻人则自伤 501

略解 501

第二章 谦下 502

提要 502

第一节 谦下于人 502

第二节 谦敬于人 503

第三节 谦下不欺人 503

第四节 谦下自有德 503

第五节 谦下为德本 503

第六节 谦下不骄慢 503

第七节 谦下除怨恶 503

略解 503

第十五篇 嫉妒与谄曲概述 505

第一章 嫉妒 506

提要 506

第一节 何谓嫉妒 506

第二节 五种嫉妒 506

略解 507

第二章 谄曲 507

提要 507

第一节 何谓谄曲 508

第二节 何谓无谄曲 508

第三节 谄曲之行事 508

第四节 谄曲心不实 509

第五节 谄曲之过患 509

第六节 不谄曲应质直 509

第七节 不谄曲待人 510

略解 510

第十六篇 无常与宠辱不惊概述 513

第一章 无常 514

提要 514

第一节 四种无常 514

第二节 八种无常 514

第三节 无常应珍时 515

第四节 无常宜为德 515

略解 515

第二章 宠辱不惊 516

提要 516

第一节 不为得失动 517

第二节 不为毁誉动 517

第三节 贫富无忧喜 517

第四节 四法护智心 518

略解 518

第十七篇 斗争与和合概述 519

第一章 斗争 520

提要 520

第一节 六斗争根本 520

第二节 二十二种斗 521

第三节 斗争八无忌 521

第四节 斗和之损益 522

第五节 佛赞不斗争 522

第六节 慈愍无斗争 522

第七节 相爱无斗争 522

第八节 相敬无斗争 522

第九节 博爱无违争 522

第十节 六种不争竞 522

略解 523

第二章 和合 525

提要 525

第一节 僧行六和敬 525

第二节 和合为职责 526

第三节 和合作义利 527

第四节 和合远忿争 527

第五节 尽物求和合 527

第六节 上下和合 527

第七节 亲族和合 527

第八节 有情和合 527

第九节 一切和合 527

第十节 进退和合 527

第十一节 和合安静 527

第十二节 相貌与和合 528

第十三节 智慧与和合 528

略解 528

第十八篇 苦乐概述 531

第一章 苦乐之成因 532

提要 532

第一节 苦乐各依因 532

第二节 苦乐由善恶 532

第三节 苦乐之变换 532

第四节 与众同苦乐 533

第五节 自苦令他乐 533

第六节 以他为苦乐 533

第七节 愿众得离苦 533

第八节 破他苦舍乐 533

第九节 自乐厌他苦 534

第十节 三种苦乐观 534

第十一节 贤愚之苦乐 534

第十二节 苦乐不忧喜 534

略解 535

第二章 苦 537

提要 537

第一节 苦因烦恼生 537

第二节 苦以欲为本 537

第三节 娆人终为苦 537

第四节 苦因作恶业 537

第五节 离苦应护他 538

第六节 自苦不苦众 538

第七节 为众受苦心不动 538

第八节 为他受苦心不悔 538

第九节 不顾辛苦为他事 538

第十节 为众修善忍诸苦 539

第十一节 代他受苦舍自利 539

略解 539

第三章 乐 540

提要 540

第一节 乐由善生 541

第二节 愿是乐本 541

第三节 为乐莫娆他 541

第四节 在家人四乐 541

第五节 在家出家四乐 542

第六节 正念慈愍四乐 542

第七节 四种成就乐 543

第八节 七种乐 543

第九节 以利他为乐 543

第十节 益众生为乐 543

第十一节 利他不独乐 543

第十二节 近贤离愚乐 544

第十三节 行善两世乐 544

第十四节 二乐与两利 544

第十五节 乐友与两利 544

第十六节 利乐诸众生 544

第十七节 造世乐利众 545

第十八节 为众生安乐 545

第十九节 受乐不作恶 545

第二十节 为恶不得乐 545

略解 545

第十九篇 罪福概述 549

第一章 罪福综述 550

提要 550

第一节 何谓罪福相 550

第二节 何谓罪福行 550

第三节 行罪福与心 551

第四节 罪福如何生 551

第五节 罪福由心生 551

第六节 离心无罪福 551

第七节 罪福由人作 551

第八节 罪福因四事 552

第九节 善恶即罪福 552

第十节 善恶罪福随 552

第十一节 善恶得罪福 552

第十二节 善恶受罪福 552

第十三节 善恶感罪福 553

第十四节 莫轻罪福小 553

第十五节 罪福如冤友 553

第十六节 明罪福为智 553

第十七节 罪福之分析 553

略解 555

第二章 罪 557

提要 557

第一节 罪轻重之别 558

第二节 罪源身口意 558

第三节 罪由于十恶 558

第四节 心意导罪恶 558

第五节 离福罪恶增 558

第六节 有罪无罪法 558

第七节 灭罪之方便 559

第八节 修善灭重罪 559

略解 559

第三章 福 561

提要 561

第一节 身口意生福 561

第二节 福因人而生 561

第三节 慈心为福本 561

第四节 专心修福 562

第五节 为福莫厌 562

第六节 爱福莫畏 562

第七节 为福勿回 562

第八节 两种求福事 563

第九节 三种福业事 563

第十节 四种得福事 563

第十一节 四种增福事 564

第十二节 五种长福事 564

第十三节 七种造福事 565

第十四节 十种修福行 565

第十五节 为福之胜报 565

第十六节 无福则无乐 566

略解 566

第二十篇 恩怨概述 571

第一章 恩之定义与种类 572

提要 572

第一节 云何有恩者 572

第二节 二种恩 573

第三节 四种恩 573

第四节 五种恩 575

略解 576

第二章 报恩 577

提要 577

第一节 知恩报恩 577

第二节 小恩大报 577

第三节 报恩无大小 577

第四节 为何知报恩 578

第五节 善人知报恩 578

第六节 报恩之五事 578

第七节 报恩须尽力 579

第八节 闻法知报恩 579

第九节 僧报施主恩 579

第十节 如何报佛恩 579

第十一节 报恩与信佛 579

第十二节 报恩之功德 580

第十三节 施恩为劝善 580

第十四节 施恩不自恃 580

第十五节 施恩莫求报 580

略解 580

第三章 不知恩之过失 583

提要 583

第一节 救无恩为失 583

第二节 不报恩为贼 584

第三节 不识恩恶中恶 584

第四节 不知恩不如狗 584

第五节 不念恩无悲心 584

略解 584

第四章 报父母恩 585

提要 585

第一节 父母恩难报 585

第二节 何名报父母恩 585

第三节 闻法能报父母恩 586

第四节 报父母恩如敬神 586

第五节 报父母恩是圣道 587

第六节 报父母恩得生天 587

第七节 报父母恩心无悔 587

略解 587

第五章 怨因与识怨 589

提要 589

第一节 犯五戒为怨 589

第二节 十恶为怨家 589

第三节 七种怨家法 589

第四节 邪见人是怨 592

第五节 同愚居如怨 592

第六节 娆彼成怨憎 592

第七节 怨诈现亲相 592

第八节 怨亲因缘变 593

略解 593

第六章 无怨 594

提要 595

第一节 何谓无怨 595

第二节 无怨四事法 595

第三节 无怨之十法 595

第四节 无胜负无怨 596

第五节 宁与智为怨 596

略解 597

第七章 灭怨 598

提要 598

第一节 怨憎有智胜 598

第二节 不报嗔伏怨 598

第三节 不愠怨除怨 599

第四节 无怨能胜怨 599

第五节 自正以灭怨 599

略解 599

第八章 待怨之法 600

提要 600

第一节 不与怨语 601

第二节 视怨如亲 601

第三节 先救怨者 601

第四节 以慈化怨 601

第五节 以慈报怨 601

略解 601

第二十一篇 智愚概述 603

第一章 识别智愚 604

提要 604

第一节 智善思所行 604

第二节 智者之三相 604

第三节 智者四不行 604

第四节 智者利群生 604

第五节 智者怖恶业 605

第六节 愚者之行状 605

第七节 愚夫之二相 605

第八节 愚者之三相 606

第九节 愚者之四行 606

第十节 愚者四类相 606

第十一节 愚求乐难得 607

第十二节 智愚何以成 607

第十三节 智愚因善恶 607

第十四节 智愚即善恶 607

第十五节 智愚之特征 607

第十六节 智愚三行相 608

第十七节 智愚求胜法 609

第十八节 智愚观争斗 609

第十九节 智愚不相合 609

第二十节 智愚之利弊 610

略解 611

第二章 如何对待智愚 615

提要 615

第一节 习智不集愚 615

第二节 近智远愚者 616

第三节 亲智远愚者 616

第四节 怨智不友愚 616

第五节 智愚之择处 616

第六节 莫赞愚毁智 617

第七节 逐智勿逐愚 617

第八节 远离于愚人 618

略解 618

第二十二篇 贫富与贵贱概述 621

第一章 如何认识贫富 622

提要 622

第一节 财德二种贫 622

第二节 十种贫 622

第三节 善恶两种富 622

第四节 无智富而贫 622

第五节 富不义为贫 623

第六节 富不施如贫 623

第七节 贫穷易行恶 623

第八节 贫富因智施 623

第九节 贫富无恒 624

略解 624

第二章 如何对待贫富 626

提要 626

第一节 布施灭贫穷 626

第二节 自忍贫施人 626

第三节 富贵勿骄逸 627

第四节 富不轻贫贱 627

第五节 贫富之选择 627

第六节 待贫富之法 627

略解 628

第三章 贵贱 628

提要 628

第一节 被轻贱三事 629

第二节 卑贱之四因 629

第三节 轻贱之首目 629

第四节 轻贱十种苦 630

第五节 平等无贵贱 631

第六节 四姓无贵贱 631

第七节 贵贱因善恶 631

第八节 贵贱在骄慢 631

第九节 世有四贵贱 631

第十节 不自贵贱他 631

第十一节 我贱众生贵 632

第十二节 贵贱之选择 632

略解 632

第二十三篇 忏悔与改过概述 637

第一章 忏悔 638

提要 638

第一节 何谓悔 638

第二节 悔过罪消除 638

第三节 忏悔不集恶 638

第四节 受悔者罪灭 639

第五节 忏悔断后悔 639

第六节 悔过明人行 639

第七节 忏悔福德大 639

第八节 忏悔善业本 639

第九节 悔不悔之果 639

第十节 忏悔与智愚 640

第十一节 忏悔诸恶业 640

第十二节 为自他忏悔 640

第十三节 信佛前忏悔 640

略解 641

第二章 改过 644

提要 644

第一节 常省己过 644

第二节 不隐己过 644

第三节 朝闻夕改 644

第四节 改往修来 645

略解 645

第二十四篇 神教之批判概述 647

第一章 神造之虚幻 648

提要 648

第一节 万物非神造 648

第二节 神造物之过 648

第三节 世因众生成 648

第四节 神因缘之别 648

第五节 神造与善恶 649

略解 649

第二章 对神之策略 651

提要 651

第一节 礼贤勿祠神 651

第二节 造福胜祠神 651

第三节 行慈莫事神 651

第四节 不祠神吉祥 651

第五节 于神不敬毁 652

略解 652

第三章 信神无益与生天正道 653

提要 653

第一节 祷神难获福 653

第二节 归神难免苦 653

第三节 十善生天路 653

第四节 生天由善德 655

略解 656

第四章 反对相术 656

提要 656

第一节 星相无益人 657

第二节 命非时宿定 657

第三节 学相书无知 657

第四节 信卜邪所牵 657

略解 657

第二十五篇 种姓之批判概述 659

第一章 种姓之成因及其平等性 660

提要 660

第一节 种姓妄见生 660

第二节 诸姓平等 660

第三节 四姓同善恶 660

第四节 种姓无差别 661

第五节 同类无种姓 663

第六节 种姓依因缘 664

第七节 因果无种姓 664

第八节 佛教无种姓 664

略解 664

第二章 种姓与行为 666

提要 666

第一节 天下一种 666

第二节 轻种姓重行 666

第三节 族姓善恶行 666

第四节 种姓在善恶 667

第五节 德为大种姓 669

第六节 离智无种姓 669

略解 670

第二十六篇 语言道德概述 673

第一章 论辩 674

提要 674

第一节 论辩之目的 674

第二节 论辩之五种条件 674

第三节 论辩二十七功德 675

第四节 论负之三种表现 676

第五节 论辩之三种抉择 678

第六节 论辩之成功因素 679

第七节 辩才十法众生喜 679

略解 680

第二章 正语之准则 681

提要 681

第一节 何谓善说 682

第二节 何谓先语 682

第三节 含笑先言 682

第四节 先言颂正真 682

第五节 先言辞清和 682

第六节 善语安慰他 682

第七节 出言众悉可 682

第八节 谦和与人语 683

第九节 言说在义利 683

第十节 言贵使人和 683

第十一节 言口意相称 683

略解 684

第三章 正语之所戒 685

提要 685

第一节 言非义不出 685

第二节 言不伤人意 685

第三节 言详无灼热 686

第四节 言柔无绮饰 686

第五节 先语不毁他 686

第六节 不自赞讥他 686

第七节 不说人所惭 686

第八节 不轻说人过 686

第九节 恶语不施人 686

第十节 实语应慎说 687

第十一节 五说中默然 687

略解 688

第四章 正语之对象与种类 690

提要 690

第一节 正语三对象 690

第二节 三不诳实语 690

第三节 利善喜三语 691

第四节 四种善语言 691

第五节 四种如实语 691

第六节 五种如是语 691

第七节 五种无悔语 692

第八节 五种如法语 692

第九节 十六种正语 693

第十节 三十二净语 693

第十一节 三十二口净 694

第十二节 八十种正语 696

第十三节 百一十种智语 699

略解 701

第五章 过失语之种类与相关问题 704

提要 704

第一节 四恶语言 704

第二节 四种语失 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