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
  • 孙敏强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06221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13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336页
  • 主题词:古典文学-文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3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士的文化心理结构3

第一节 “内圣外王”与“并庄屈以为心”3

一 “内圣外王”与士人心性人格3

二 庄子与屈原7

三 “并庄屈以为心”12

第二节 儒道互补与士人心性结构模式17

一 儒道互补及其历史必然性18

二 儒家经学话语霸权的确立21

三 建构与解构25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的文化背景30

第一节 南北融合与魏晋南朝文学的发展趋向30

一 文学观念的进化30

二 复古与新变38

三 通变思想与南北融合44

第二节 由“经”“史”复归于“诗”的汉唐诗学形象论51

一 汉儒的“比兴”说52

二 南朝论家对“比兴”说的发展56

三 唐人“兴象”说及其意义63

第三章 诗美理想和结构理念68

第一节 庄子关于古典审美理想的经典表述68

一 “韵”的流转和运行69

二 “韵”的光辉与光明74

三 诗的宇宙与诗意的人生77

第二节 “力”的文学与“风骨”理论80

一 “三曹”“七子”与文学转捩81

二 “力”的文学与文学之力86

三 “风骨”理论与文学趋向93

第四章 诗歌音韵与结构模式98

第一节 先秦哲学与四声二元声韵论98

一 “两仪”、“四象”、“八卦”与四声二元论及“八病”之说99

二 “和合”思想与“和韵”之说104

三 过犹不及的“八病”之说107

第二节 先秦乐论、吟诵传统与四声二元声韵论111

一 基本术语和原理的相通111

二 在诗文吟诵中把握声气音节120

三 几点思考和结论124

下编133

第五章 小说的诗化与叙事结构133

第一节 庄子的以文为戏和诗入小说133

一 以文为史与以文为戏133

二 抒情性想象与叙事性想象137

三 诗入小说与小说的诗化142

第二节 “新话”系列的诗入传奇与结构得失145

一 “新话”代表作的情感特征146

二 诗入传奇152

三 诗入传奇的得与失155

第六章 时间、空间与诗性结构158

第一节 陶谢审美心理及其山水田园诗结构158

一 山水画面与空间格局158

二 诗人心性与诗境结构163

三 审美兴趣与结构特征168

第二节 诗人的登临情结与时空结构174

一 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组合174

二 仰观俯察与抚今追昔的结构模式177

三 山水诗画与园林艺术的互通181

第七章 《桃花扇》与《红楼梦》中心意象结构法(上)187

第一节 《桃花扇》中心意象结构法187

一 中心意象结构法及其文化背景187

二 桃花扇意象的审美意蕴189

三 桃花扇意象的结构功能192

第二节 《红楼梦》中心意象结构法193

一 石头意象的审美意蕴193

二 石头意象的叙事功能196

三 石头意象的结构功能200

第八章 《桃花扇》与《红楼梦》中心意象结构法(下)202

第一节 中心意象结构法溯源202

一 抒情传统202

二 叙事方式204

三 “诗眼”诸说205

第二节 中心意象结构法叙事方式与功能的特殊性207

一 中心意象的特殊性208

二 中心意象叙事与结构功能的特殊性209

三 中心意象结构法的美学意义210

第九章 对我国叙事文学“大团圆”格局的思考214

第一节 “大团圆”——一个艺术怪圈214

一 《赵氏孤儿》与“大团圆”215

二 “大团圆”现象与社会心理220

三 “大团圆”模式的文化背景221

第二节 走出“大团圆225

一 关于《原野》与《赵氏孤儿》的比较225

二 关于《原野》与《麦克白斯》的比较227

三 走出“大团圆”228

附录一 庄子二题230

附录二 《红楼梦》石头意象与黛玉形象论252

参考书目299

后记3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