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解读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解读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1223890.jpg)
- 张传燧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067389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73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187页
- 主题词:教育思想-研究-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解读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洋务革新派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1
一 生平及洋务教育实践活动2
(一)生平简介2
(二)洋务教育实践活动3
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指导思想4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演变4
(二)“中体西用”办学指导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5
(三)“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7
(四)“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及其价值10
三 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思想及其实践11
(一)改革传统教育的思想11
(二)建立近代学制系统的思想12
(三)建立近代师范教育体系的思想13
(四)建立现代教育行政机构的思想14
四 借鉴国外教育经验的思想15
(一)以外洋为法式15
(二)“西洋不如东洋”15
第二章 维新改良派康有为等的“变科举、兴学校”教育思想17
一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18
(一)康有为的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18
(二)梁启超的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20
(三)严复的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21
二 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思想22
(一)康有为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思想22
(二)梁启超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思想24
(三)严复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思想26
三 “变科举、兴学校”思想27
(一)康有为关于“变科举、兴学校”思想27
(二)梁启超关于“变科举、兴学校”思想28
(三)严复关于“变科举、兴学校”思想29
四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思想30
(一)注重西学的教学内容观30
(二)讲求实证的教学方法观32
五 儿童教育、女子教育和师范教育思想32
(一)儿童教育思想33
(二)女子教育思想33
(三)师范教育思想34
第三章 民主革命派蔡元培的“尚自然、展个性”教育思想36
一 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36
(一)生平简介36
(二)教育实践及其贡献37
二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思想39
(一)“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39
(二)“五育”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39
(三)“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43
三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高等教育思想及实践44
(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44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48
(三)改革管理制度50
四 “尚自然、展个性”的个性教育思想50
(一)“尚自然、展个性”是对传统旧教育的批判50
(二)“尚自然、展个性”是“健全人格”教育的要求51
(三)“尚自然、展个性”教育的具体方法52
第四章 职业教育派黄炎培的“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53
一 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53
(一)生平简介53
(二)教育实践活动55
二 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作用思想57
(一)职业教育的性质及其特点57
(二)职业教育的作用及其地位58
三 “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61
(一)职业教育的社会化61
(二)职业教育的科学化63
四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64
(一)手脑并用65
(二)做学合一65
(三)“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原则实践66
五 “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实践67
(一)“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思想67
(二)“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68
六 “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简评68
(一)“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进步性69
(二)“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科学性70
(三)“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70
第五章 生活教育派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72
一 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生活教育基础论72
(一)生平简介72
(二)教育实践活动75
二 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本体论78
(一)生活教育的实质78
(二)“生活即教育”的含义79
(三)“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的区别80
三 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范围论81
(一)“社会即学校”的本质及其要求81
(二)“社会即学校”与“学校即社会”的区别82
四 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途径论83
(一)以“做”为中心83
(二)“教学做合一”与“从做中学”的区别84
五 为创造而教育——生活教育实质论85
(一)创造教育的目的85
(二)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86
六 培养一流教师——生活教育师资论87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87
(二)教师的职能88
(三)教师的类型88
(四)一流教师的素质89
第六章 乡村教育派(上):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91
一 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92
(一)生平简介92
(二)教育实践活动94
二 平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98
(一)中西兼综教育打下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98
(二)法国华工识字教育的初步实践尝试98
(三)定县试验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99
(四)海外推广使其臻于完善99
三 平民教育的性质、目的与特点100
(一)性质100
(二)目的:除文盲,作新民101
(三)特点102
四 平民教育的内容:四大教育105
(一)文艺教育105
(二)生计教育106
(三)卫生教育107
(四)公民教育108
(五)四大教育的连锁关系108
五 平民教育的途径:三大方式109
(一)学校式109
(二)社会式110
(三)家庭式110
第七章 乡村教育派(下):梁漱溟的“乡农教育”思想111
一 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111
(一)生平简介111
(二)教育实践活动112
二 伦理本位,职业分途114
(一)伦理本位114
(二)职业分途115
(三)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116
三 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应从发展乡村教育入手117
(一)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是创造新文化117
(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最佳途径是乡村建设119
四 改变农村的社会现状,建设新文明的中国120
(一)乡村教育的目的是建设新文明120
(二)建设新组织,推进乡村教育120
五 以文化改造和精神教育为核心开展乡村教育121
(一)乡村教育的核心是精神陶炼121
(二)乡村教育的具体内容122
六 采用乡农学校的形式,引导农村实现“乡治”与“村治”123
(一)乡村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乡农学校123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设计124
第八章 儿童教育派陈鹤琴的幼稚园“活教育”思想126
一 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126
(一)生平简介126
(二)教育实践活动127
二 “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过程及其深远影响131
(一)“活教育”的儿童心理学基础131
(二)“活教育”思想的形成134
(三)“活教育”的内涵135
(四)“活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136
三 “活教育”的“做人”目的论137
(一)教人“做人”的教育目的137
(二)培养目标的规格138
四 “活教育”的“整合”课程论140
(一)源自生活的课程观141
(二)“五指活动”的课程结构142
(三)以大自然和大社会为内容的教材观143
(四)系统化的课程编制思想144
五 “活教育”的“多元”教学模式146
(一)整个教学法146
(二)暗示教学法147
(三)分团教学法147
(四)生活教学法147
(五)活动教学法148
六 “活教育”的立体“四步”教育过程论148
(一)幼稚园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相统一的立体过程149
(二)“四步”教学过程思想152
七 “活教育”教学法的原则体系153
(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153
(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154
(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154
(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154
(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154
(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155
(七)比较教学法155
(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155
(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55
(十)用替代的方法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155
(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56
(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56
(十三)教学游戏化156
(十四)教学故事化157
(十五)教师教教师157
(十六)儿童教儿童157
(十七)精密观察157
八 “活教育”的操作方法体系158
(一)以“做”为中心158
(二)游戏教学法159
(三)教学手段与玩教具160
(四)“十五条”具体教学要求161
九 “活教育”的互动师生关系论164
(一)儿童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164
(二)“做”为基础的师生互动模式165
十 “活教育”思想的特色165
(一)本土化特色165
(二)现代化特色167
(三)科学化特色169
(四)国际化特色170
(五)操作化特色171
后记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