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昌都地区志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昌都地区志 下
  • 西藏昌都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方志出版社
  • ISBN:780192538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442页
  • 文件大小:252MB
  • 文件页数:763页
  • 主题词:昌都地区-地方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昌都地区志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凡例1

概述1

地理17

第一篇 建置沿革17

第一章 位置和境域17

第一节 地理位置17

第二节 境域17

第二章 建置与区划18

第一节 沿革18

第二节 区划20

第三章 县情概览23

第一节 昌都县23

第二节 丁青县25

第三节 类乌齐县26

第四节 察雅县27

第五节 贡觉县28

第六节 江达县30

第七节 边坝县31

第八节 洛隆县32

第九节 八宿县33

第十节 左贡县34

第十一节 芒康县36

第二篇 自然环境39

第一章 地质39

第一节 区域地质39

第二节 地质演化39

第二章 地貌40

第一节 地貌概况40

第二节 地貌类型40

第三节 地貌分区41

第三章 水文水系42

第一节 河流42

第二节 湖泊45

第四章 气候46

第一节 气候特征46

第二节 气候要素47

第三节 气候分区51

第五章 土壤与植被52

第一节 土壤52

第二节 植被60

第六章 自然资源63

第一节 土地资源63

第二节 植物资源75

第三节 动物资源77

第四节 矿产资源78

第七章 自然灾害83

第一节 地震83

第二节 山地灾害85

第三节 气候灾害86

经济91

第一篇 经济综述91

第一章 经济发展91

第一节 发展概况91

第二节 发展历程91

第二章 经济结构94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94

第二节 产业结构94

第三章 经济管理95

第一节 计划95

第二节 物价98

第三节 工商100

第四节 物资105

第五节 统计106

第六节 审计109

第二篇 农业111

第一章 机构111

第一节 农业机构111

第二节 农机机构112

第二章 农业所有制变革112

第一节 私有制112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114

第三节 农区经济体制改革115

第三章 农业资源与区划116

第一节 农业资源116

第二节 农业区划119

第四章 农作物121

第一节 粮食作物121

第二节 经济作物123

第三节 其他作物123

第五章 农业技术125

第一节 耕作与栽培125

第二节 种子126

第三节 肥料127

第四节 植物保护128

第五节 农田建设130

第六章 农业机械134

第一节 农田机具种类134

第二节 农业机械效益135

第三节 农机供应与维修136

第四节 农机队伍与培训136

第三篇 畜牧业139

第一章 机构139

第一节 行政机构139

第二节 事业机构139

第二章 畜牧业所有制变革141

第一节 私有制141

第二节 个体、集体所有制142

第三节 牧区经济体制改革142

第三章 畜牧业资源143

第一节 草场资源143

第二节 饲草饲料144

第三节 畜禽品种145

第四节 畜牧区划151

第四章 畜牧生产152

第一节 畜类152

第二节 禽类155

第三节 其他155

第四节 畜产品156

第五章 畜牧业技术157

第一节 饲养管理157

第二节 畜种繁育改良158

第三节 疫病防治159

第六章 基本建设165

第一节 草场建设165

第二节 饲料生产和加工166

第三节 牧业机械167

第四节 经营管理167

第四篇 林业171

第一章 机构171

第一节 行政机构171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172

第二章 森林资源172

第一节 森林172

第二节 野生动物179

第三章 采伐利用184

第一节 森工企业184

第二节 采伐运输186

第三节 木材运储187

第四节 木材加工与综合利用188

第五节 木材销售188

第四章 营林生产190

第一节 采种、引种、育苗190

第二节 植树造林192

第三节 育林更新194

第五章 经济林木196

第一节 苹果196

第二节 梨198

第三节 桃200

第四节 核桃201

第五节 其他201

第六章 森林保护202

第一节 护林防火202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206

第三节 野生动植物保护207

第七章 管理211

第一节 伐区管理211

第二节 木材检验213

第三节 制止乱砍滥伐213

第四节 森林权属216

第五节 经费管理217

第五篇 交通运输219

第一章 机构219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219

第二节 运输管理机构220

第二章 道路、桥梁222

第一节 古道222

第二节 公路223

第三节 桥梁228

第三章 运输230

第一节 人畜运输230

第二节 汽车运输231

第三节 拖拉机运输236

第四节 航空运输237

第四章 管理237

第一节 公路养护237

第二节 路政管理239

第三节 运政管理240

第六篇 水利电力243

第一章 机构243

第一节 水利机构243

第二节 水文机构243

第三节 电力机构244

第二章 水利资源244

第一节 水量244

第二节 水能245

第三章 水利建设245

第一节 引水工程245

第二节 蓄水工程250

第三节 提灌工程251

第四节 人畜饮水工程252

第四章 电力建设253

第一节 柴油发电253

第二节 水电建设253

第三节 电厂、电站255

第五章 供电257

第一节 变电站257

第二节 电网258

第三节 电价259

第六章 防汛抗旱259

第一节 组织领导259

第二节 抗旱救灾260

第三节 抗洪抢险261

第七章 水利电力管理262

第一节 水利管理262

第二节 水电管理263

第三节 电厂管理263

第七篇 工业269

第一章 机构269

第一节 行政机构269

第二节 “101”工程指挥部269

第三节 工业企业270

第二章 工业所有制270

第一节 国有270

第二节 私营271

第三章 工业门类272

第一节 采矿272

第二节 化工279

第三节 机械279

第四节 建材280

第五节 食品加工283

第六节 印刷285

第七节 皮革加工286

第四章 工业效益286

第一节 产值、产量286

第二节 投入、效益291

第五章 经营管理291

第一节 生产管理291

第二节 质量管理292

第三节 安全管理292

第六章 工业技术和名优产品292

第一节 技术改造292

第二节 名、优、新、特产品294

第八篇 邮电295

第一章 机构295

第一节 察木多邮局和电报分局295

第二节 西藏地方政府驻昌都电台295

第三节 昌都邮电局295

第四节 昌都地区邮政局、电信局296

第二章 邮政297

第一节 邮路297

第二节 业务299

第三章 电信304

第一节 传输网络与设备304

第二节 业务309

第四章 管理312

第一节 计划管理312

第二节 财务管理313

第三节 业务管理314

第四节 技术管理315

第五节 劳动人事管理315

第九篇 商贸317

第一章 机构317

第一节 行政机构317

第二节 地直企业318

第三节 县属企业319

第二章 传统商贸321

第一节 商贩321

第二节 商贸组织323

第三章 国营商业325

第一节 发展概况325

第二节 民族贸易政策326

第三节 商品经营327

第四节 管理338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343

第一节 饮食业343

第二节 服务业344

第五章 外贸345

第一节 地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345

第二节 经营345

第十篇 粮油347

第一章 机构347

第一节 行政机构347

第二节 企业机构348

第二章 粮油收购348

第一节 粮食征购348

第二节 油脂收购352

第三章 粮油供应353

第一节 城镇供应353

第二节 农牧区供应358

第四章 粮油价格管理361

第一节 粮油购销价格361

第二节 粮油调拨价格364

第五章 调运、仓储与粮油加工370

第一节 粮油调运370

第二节 粮油仓储374

第三节 粮油加工377

第四节 粮油科技管理380

第十一篇 财政383

第一章 机构、体制383

第一节 机构383

第二节 体制384

第二章 收入385

第一节 农牧业税收385

第二节 工商各税收入386

第三节 企业收入390

第四节 补助及其他收入392

第三章 支出395

第一节 基本建设支出395

第二节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398

第三节 工交、商贸支出401

第四节 行政支出402

第五节 三项资金支出405

第四章 管理406

第一节 预、决算管理406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406

第三节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407

第四节 企业财务管理407

第五节 基本建设投资管理407

第六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408

第七节 财政监督管理408

第十二篇 税务411

第一章 机构、队伍411

第一节 机构411

第二节 队伍412

第二章 税收414

第一节 税制414

第二节 税种418

第三章 税务管理428

第一节 征收管理428

第二节 发票管理430

第三节 税务行政复议431

第四节 税务监督检查432

第五节 税法宣传433

第十三篇 金融435

第一章 机构435

第一节 银行435

第二节 信用合作社436

第三节 保险437

第二章 货币流通437

第一节 地方币437

第二节 中央货币438

第三章 存储440

第一节 银行存款440

第二节 储蓄种类441

第四章 信贷及基本建设拨款442

第一节 民间借贷442

第二节 工商业贷款443

第三节 农牧业贷款445

第四节 乡镇企业贷款447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447

第六节 基本建设拨款449

第五章 管理450

第一节 信贷资金管理450

第二节 现金管理451

第三节 结算452

第四节 金银收兑452

第六章 代理业务453

第一节 代理国库业务453

第二节 国债发行453

第三节 其他代理业务454

第七章 保险业务454

第一节 机动车辆及责任保险454

第二节 企业财产保险455

第三节 家庭财产和雇主责任保险455

第八章 农牧区金融455

第一节 体制455

第二节 存款与贷款456

第十四篇 手工业与乡镇企业457

第一章 管理机构及企业457

第一节 管理机构457

第二节 企业457

第二章 民族手工业460

第一节 从业人员及产值460

第二节 金属加工460

第三节 纺织加工461

第四节 木制生活用品462

第五节 皮革加工463

第六节 绘画雕刻463

第七节 制陶464

第八节 酿酒464

第九节 盐加工464

第十节 竹编制品465

第三章 企业门类465

第一节 种养业465

第二节 加工制造业465

第三节 采矿业466

第四节 建材、木材、机修业467

第五节 建筑业467

第四章 管理467

第一节 经营管理467

第二节 财务管理468

第三节 安全管理468

第四节 收益分配469

第十五篇 城建与环保471

第一章 机构471

第一节 行政机构471

第二节 事业机构472

第二章 昌都城关镇建设473

第一节 发展概况473

第二节 昌都城关镇规划473

第三节 城市布局与用地474

第四节 市容475

第五节 市政设施477

第六节 文化体育设施479

第七节 商业农贸设施481

第三章 建置镇与乡村住宅建设482

第一节 建置镇482

第二节 县府驻地镇建设482

第三节 乡村住宅建设486

第四章 城乡建设管理487

第一节 地政管理487

第二节 房产管理487

第三节 建设管理488

第五章 环境保护489

第一节 环境质量489

第二节 环保措施490

政治495

第一篇 中共昌都地委495

第一章 机构495

第一节 领导机构495

第二节 工作机构500

第二章 党员代表大会501

第一节 地区党代会501

第二节 县党员代表大会502

第三章 党务505

第一节 组织505

第二节 宣传508

第三节 纪律检查510

第四节 统战511

第五节 政法协调513

第六节 党校教育514

第七节 党史征编515

第二篇 人大昌都地区工委517

第一章 机构与职能517

第一节 机构517

第二节 职能518

第二章 人民代表会议519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519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521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521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522

第一节 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22

第二节 行使政治自治权522

第三节 享有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523

第四节 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524

第三篇 地县行政机构525

第一章 地区行政机构525

第一节 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525

第二节 昌都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526

第三节 昌都专员公署526

第四节 昌都地区革命委员会526

第五节 昌都地区行政公署527

第二章 县级行政机构532

第一节 昌都县人民政府532

第二节 贡觉县人民政府532

第三节 左贡县人民政府533

第四节 洛隆县人民政府533

第五节 丁青县人民政府533

第六节 江达县人民政府533

第七节 察雅县人民政府533

第八节 芒康县人民政府534

第九节 八宿县人民政府534

第十节 边坝县人民政府534

第十一节 类乌齐县人民政府534

第十二节 行署派出机构534

第四篇 昌都地区政协537

第一章 机构537

第一节 政协地区机构537

第二节 政协各县机构541

第二章 政治协商会议541

第一节 政协昌都专区第一届委员会541

第二节 政协昌都专区第二届委员会542

第三节 政协昌都地区第三届委员会542

第四节 政协昌都地区第四届委员会542

第五节 政协昌都地区第五届委员会543

第六节 政协昌都地区第六届委员会543

第七节 政协昌都地区第七届委员会544

第三章 履行职能544

第一节 献计献策544

第二节 视察调研545

第三节 提案建议545

第四节 文史资料编辑546

第五篇 群众团体549

第一章 共青团昌都地委549

第一节 机构549

第二节 团员代表大会550

第三节 团务活动550

第四节 少先队工作550

第二章 昌都地区妇联551

第一节 机构551

第二节 妇女代表大会551

第三节 妇女儿童工作552

第四节 “双学双比”活动553

第三章 昌都地区工会办事处553

第一节 机构553

第二节 代表大会554

第三节 工会工作554

第四节 工会财务555

第四章 其他团体555

第一节 农协、贫协555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556

第三节 地区科学技术协会556

第六篇 劳动人事559

第一章 机构与编制559

第一节 机构559

第二节 编制559

第二章 劳动管理561

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561

第二节 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564

第三节 劳动保险565

第三章 人事569

第一节 干部来源及调配569

第二节 干部管理571

第四章 工资福利577

第一节 工资待遇577

第二节 福利待遇584

第七篇 政法587

第一章 公安587

第一节 机构587

第二节 平叛与镇反588

第三节 四类分子改造及摘帽588

第四节 政治和刑事侦察589

第五节 治安管理591

第六节 户籍管理595

第七节 消防管理596

第八节 交通管理598

第九节 监所管理599

第二章 检察600

第一节 机构600

第二节 刑事检察600

第三节 经济检察601

第四节 法纪检察601

第五节 监所检察602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602

第三章 审判603

第一节 机构603

第二节 刑事审判603

第三节 民事审判604

第四节 经济审判606

第五节 行政审判606

第六节 复查纠正冤假错案606

第七节 申诉审判607

第八节 实施地方性法律法规607

第九节 执行与赔偿608

第四章 司法609

第一节 机构609

第二节 法制宣传609

第三节 律师业务610

第四节 公证业务611

第五节 民事调解611

第六节 劳动教养612

第八篇 军事613

第一章 机构与驻军613

第一节 机构613

第二节 驻军619

第二章 地方武装620

第一节 藏军驻昌都部队620

第二节 民兵621

第三节 人民武装自卫队623

第四节 人民武装委员会624

第三章 兵役624

第一节 征兵机构624

第二节 兵役制度624

第三节 退役625

第四章 治军626

第一节 藏军626

第二节 绿营军627

第三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628

第五章 战事纪要633

第一节 清代战事633

第二节 民国战事63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战事640

第六章 昌都战役642

第一节 战役部署642

第二节 战役经过643

第三节 宣传教育644

第四节 后勤保障645

第五节 藏军第九“代本”起义646

第九篇 政事纪要649

第一章 元、明、清、民国时期649

第一节 元、明时期649

第二节 清朝、民国时期650

第二章 昌都解放初期651

第一节 以战促和的昌都战役651

第二节 推动和平谈判652

第三节 宣传、执行十七条协议653

第三章 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时期654

第一节 平息武装叛乱654

第二节 民主改革655

第四章 稳定发展时期656

第一节 稳定发展农牧民个体所有制656

第二节 支援对印自卫反击战656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657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65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657

第六章 改革开放时期658

第一节 拨乱反正658

第二节 落实政策658

第三节 改革开放659

第四节 稳定社会局势661

第十篇 受援工作663

第一章 受援工作综述663

第一节 受援工作沿革663

第二节 受援政策与措施665

第二章 人、财、物援助666

第一节 人才援助666

第二节 项目援助678

第三节 资金援助681

第四节 物资援助688

第三章 援助效益694

第一节 社会效益694

第二节 经济效益695

文化699

第一篇 教育699

第一章 教育机构699

第一节 行政机构699

第二节 科室与编制699

第二章 教育管理700

第一节 管理体制700

第二节 视导(督导)制701

第三节 学校管理701

第四节 经费管理703

第三章 学前及其他教育709

第一节 私塾教育709

第二节 官话学堂710

第三节 幼儿教育711

第四章 基础教育712

第一节 小学教育712

第二节 中学教育717

第五章 中等专业教育722

第一节 师范专业教育722

第二节 卫生专业教育725

第三节 农牧、农机专业教育726

第六章 成人教育726

第一节 扫盲教育726

第二节 职业技术教育728

第三节 成人中考、高考和自学考试730

第四节 教学、师资及经费731

第五节 社会力量办学732

第六节 组织管理733

第七章 教育教学733

第一节 学制与课程733

第二节 双语教学734

第三节 教学研究和电化教学735

第四节 思想品德教育739

第五节 体育卫生740

第六节 课外活动742

第七节 学会及刊物742

第八章 教师队伍743

第一节 来源与结构743

第二节 培训748

第三节 待遇749

第二篇 科技与气象753

第一章 机构与队伍753

第一节 科技管理机构753

第二节 科技教育机构753

第三节 科研和推广机构754

第四节 气象机构754

第五节 科技队伍755

第二章 推广实用科技755

第一节 农牧林水科技755

第二节 工交通讯科技760

第三节 医药卫生科技763

第四节 科普活动765

第三章 应用气象767

第一节 预测预报767

第二节 农牧业气候769

第三节 气候区划777

第四节 人工影响天气779

第五节 民间气象观测780

第四章 科技管理783

第一节 人员管理783

第二节 科研经费管理784

第三节 科技成果与情报管理788

第三篇 文化艺术791

第一章 文化机构与管理791

第一节 行政机构791

第二节 文艺团体791

第三节 群众文化工作机构793

第四节 文化市场管理机构793

第二章 民间文艺794

第一节 民间音乐、舞蹈794

第二节 戏曲798

第三节 工艺美术800

第四节 民间文学801

第三章 文艺创作805

第一节 专业音乐、舞蹈805

第二节 美术808

第四章 文艺活动810

第一节 文艺表演810

第二节 艺术展览814

第五章 民间文艺整理815

第一节 抢救《格萨尔》史诗815

第二节 收集整理《五套集成》815

第六章 方言与文字816

第一节 语音816

第二节 词汇语法817

第三节 借词818

第四节 方言819

第五节 藏文翻译820

第七章 文化交流820

第一节 国内交流820

第二节 国际交流822

第八章 档案823

第一节 机构823

第二节 档案管理824

第三节 档案利用825

第九章 地方志825

第一节 机构825

第二节 方志编纂826

第四篇 医药卫生829

第一章 机构与队伍829

第一节 机构829

第二节 队伍834

第二章 医药卫生管理838

第一节 医疗制度838

第二节 卫生管理840

第三章 藏医藏药841

第一节 传统藏医841

第二节 藏药842

第三节 人员培训846

第四节 藏药生产847

第四章 防疫保健851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851

第二节 卫生防疫854

第三节 妇幼保健863

第五章 药品经营与管理868

第一节 经营868

第二节 管理871

第五篇 广播影视与报刊875

第一章 电影875

第一节 电影放映队875

第二节 电影译制876

第三节 电影发行、放映877

第二章 广播878

第一节 有线广播878

第二节 无线广播879

第三章 电视与音响制作881

第一节 无线电视881

第二节 有线电视884

第三节 音像制作885

第四章 图书报刊发行885

第一节 新华书店885

第二节 报纸887

第三节 刊物888

第六篇 文物名胜889

第一章 自然遗迹889

第一节 达玛拉山恐龙化石出土点889

第二节 侏罗纪古脊椎动物遗迹889

第二章 遗址890

第一节 卡若遗址890

第二节 小恩达遗址891

第三节 江钦遗址891

第四节 森格宗遗址892

第三章 墓葬892

第一节 古墓葬892

第二节 昌都烈士陵园895

第四章 石刻题记与造像896

第一节 碑刻、题记896

第二节 石刻造像899

第五章 文物906

第一节 历史文物906

第二节 文物保护单位908

第六章 旅游910

第一节 机构910

第二节 人文景观910

第三节 自然景观912

第四节 开发利用915

第七篇 体育917

第一章 机构及设施917

第一节 机构917

第二节 设施与经费918

第二章 传统体育921

第一节 速度运动921

第二节 力士运动922

第三节 体育游戏923

第四节 棋牌926

第五节 射击929

第六节 气功929

第三章 群众体育930

第一节 学校体育930

第二节 职工体育933

第三节 农牧民体育935

第四章 体育竞赛936

第一节 县级运动会936

第二节 地区级运动会937

第三节 自治区级运动会939

第五章 人才培训943

第一节 体育管理人员培训943

第二节 运动员培训943

第三节 教练员、裁判员培训944

第四节 学校培训944

社会949

第一篇 人口949

第一章 人口分布与结构949

第一节 分布949

第二节 结构952

第二章 人口变化957

第一节 自然变动957

第二节 社会变动958

第三章 人口统计与普查958

第一节 历史人口统计958

第二节 第三次人口普查960

第三节 第四次人口普查965

第四节 第五次人口普查972

第五节 人口抽查978

第四章 人口政策及管理979

第一节 机构979

第二节 生育政策979

第二篇 民族985

第一章 藏族985

第一节 族源、族称985

第二节 衣食住行985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992

第四节 丧葬与禁忌994

第五节 节日997

第二章 纳西族999

第一节 迁徙及分布999

第二节 衣食住行999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999

第四节 丧葬1000

第五节 节日1000

第三章 回族1001

第一节 迁徙及分布1001

第二节 服饰与饮食1001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1002

第四节 丧葬与禁忌1002

第五节 节日1002

第四章 汉族及其它民族1003

第一节 汉族1003

第二节 其他少数民族1004

第三篇 宗教1005

第一章 苯教1005

第一节 源流1005

第二节 寺庙1005

第三节 节日活动1008

第二章 藏传佛教1008

第一节 教派1008

第二节 寺庙分布1010

第三节 各教派主要寺庙1026

第四节 活佛转世1032

第五节 寺庙组织与管理1035

第六节 经济管理1039

第七节 寺院文化1040

第三章 伊斯兰教与天主教1046

第一节 伊斯兰教1046

第二节 天主教1046

第四章 民间宗教信仰1048

第一节 崇拜神灵1048

第二节 民间巫师1049

第三节 宗教信仰活动1049

第五章 宗教管理1050

第一节 管理措施1050

第二节 宗教政策1051

第三节 昌都地区佛教协会1053

第四篇 民政1055

第一章 机构1055

第一节 地区民政局1055

第二节 残疾人联合会1055

第二章 优待抚恤1055

第一节 拥军优属1055

第二节 褒扬1056

第三节 抚恤1057

第三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1059

第一节 城镇安置1059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1060

第四章 救灾、救济、扶贫1060

第一节 救灾1060

第二节 救济1061

第三节 扶贫1062

第五章 社会福利1064

第一节 福利院1064

第二节 农村五保1064

第三节 残疾人事业1065

第六章 婚姻1066

第一节 婚姻制度1066

第二节 婚姻登记1066

第七章 殡葬1067

第一节 丧葬形式1067

第二节 丧葬改革1068

第八章 勘界1068

第一节 省际勘界1068

第二节 地县勘界1070

第五篇 地方势力1071

第一章 三十九族部落1071

第一节 名称与分布1071

第二节 组织管理1076

第三节 经济制度1078

第二章 拉多土司1080

第一节 沿革1080

第二节 管辖范围1081

第三节 组织管理1081

第四节 经济制度1082

第三章 四大呼图克图1083

第一节 昌都帕巴拉呼图克图1083

第二节 察雅罗登西饶呼图克图1088

第三节 类乌齐帕曲呼图克图1092

第四节 八宿达察济隆呼图克图1095

第四章 “帕措”和“果巴”1098

第一节 “帕措”1098

第二节 “果巴”1103

第五章 帮会与行会1104

第一节 帮会1104

第二节 行会1107

人物1109

一、传1109

二、简介1149

(一)昌都籍副省级以上人物简介1149

(二)曾在昌都工作过的客籍副省级以上人物简介1151

三、录1156

革命烈士英名录1156

四、表1200

(一)受省、部级表彰的先进模范人物表1200

(二)高级职称人物表1239

大事记1245

附录1313

一、地名1313

(一)昌都地区主要山峰、江河、湖泊汉藏对照表1313

(二)昌都地区县乡名称汉藏对照表1316

(三)昌都地区古今主要地名汉藏对照表1321

二、重要文献1324

(一)也孙铁木儿皇帝颁给类乌齐寺和尚们的圣旨1324

(二)护教王1324

(三)康熙皇帝授予昌都帕巴拉的圣旨1324

(四)赵尔丰下发察木多改革章程三十二条1325

(五)黄帝建新宫于昌都考1327

(六)毛泽东主席关于占领昌都发给西南局的电报1330

(七)刘伯承给藏军第九“代本”官兵的慰问电1330

(八)致格达活佛祭文1331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组织条例1331

(十)昌都地区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议案1332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布告1334

(十二)胡锦涛在庆祝昌都解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335

(十三)西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速发展昌都经济的联席会议纪要》的通知1339

三、调查报告选1343

(一)《昌都卡若》节录1343

(二)昌都地区社会调查材料专册节录1349

附:控诉旧西藏昌都封建农奴制罪恶的发言摘要1357

四、文征1358

(一)碑文、对联、匾额1358

1.解放前部分对联及匾额1358

2.《邦达机场修复工程简介》碑文1359

(二)锦旗、题词1360

1.锦旗1360

2.题词1360

(三)诗歌选辑1361

1.清代诗歌1361

2.民国诗歌1362

3.民歌选1362

五、新编《昌都地区志》重要文存1363

(一)通知1363

1.关于成立《昌都地区志》总编室的通知1363

2.关于批转《西藏昌都地区志编纂工作规划》的通知1364

(二)昌都地区志编纂机构及组成人员1368

1.历届《昌都地区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1368

2.历届《昌都地区志》编辑部组成人员1369

3.历届《昌都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成人员1370

(三)《昌都地区志》承编单位及供稿、撰稿人员表1371

(四)为《昌都地区志》提供图片的人员或单位1371

索引1375

一、《昌都地区志》主题词索引1375

二、人物传和人物简介索引1400

三、《昌都地区志》表格索引1403

英文目录1412

编后记14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