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
  • 李洁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 ISBN:754151967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87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30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博士文丛》总序 林超民1

绪论1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佤族社会发展29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佤族社会历史29

一、佤族主要聚居地的地理位置29

二、地理位置对佤族社会发展的制约30

三、佤族社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改变31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山地农业32

一、地理环境与山地农业32

二、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刀耕火种33

三、佤族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造35

第三节 动植物资源与佤族生活方式36

一、动植物资源与佤族的生活方式36

二、佤族对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9

第四节 矿藏、旅游资源与佤族社会40

一、矿藏资源40

二、旅游资源41

第五节 地理环境作用与佤族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启示43

一、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43

二、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4

三、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程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呈反比45

四、生产力水平越高,地理环境的作用就越复杂45

五、人类应该积极地改造和优化地理环境46

第二章 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47

第一节 部落和村寨48

一、部落和村寨的关系48

二、20世纪上半叶佤族部落的特征50

三、村寨:以地缘为联系的生存群体51

第二节 社会组织形式52

一、带有家族特征的社会关系52

二、村寨管理者的产生和职权53

三、“头人会议”和“寨民大会”55

第三节 政治制度的变迁56

一、临沧地区土司制度的形成57

二、勐董土司的统治58

三、“班洪部落”及其政治组织61

四、“土流兼治”和保甲制度下的村寨头人66

五、“班洪归流”的经过67

第四节 解放以后的佤族社会管理71

一、县级人民政府的边疆民族特色71

二、佤族上层的角色转换72

三、从村寨头人到基层干部的一个实例75

四、村寨事务中传统规范的作用77

第三章 生产方式:从后进到文明的阶梯79

第一节 刀耕火种:时空交错点上的历史必然80

一、阿佤山的刀耕火种80

二、旱谷地位的变化82

三、种植方式的变迁84

第二节 狩猎采集:大自然的丰厚馈赠85

一、狩猎85

二、采集86

三、自然保护86

第三节 水田种植:民族交往与社会发展的结果87

一、结缘水田87

二、发展水田89

第四节 劳动工具: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的标志物91

一、旱地生产工具91

二、水田生产工具92

三、新型农机具93

第五节 经济作物:从受忽略到举足轻重94

一、步履蹒跚的经济作物种植95

二、振兴佤山经济的重要翼翅95

第六节 畜禽饲养:从鬼神的牺牲到脱贫致富的源泉98

一、无足轻重的副业98

二、自然崇拜的行为模式99

三、畜牧业在当代佤山农业中的地位99

第七节 手工业:从农业的附庸到特色产业100

一、传统手工业的地位和作用101

二、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102

三、从传统手工业走向轻重工业并举102

第八节 商品交换:古今佤山经济发展的杠杆105

一、历史悠久的“自给自足”106

二、作为特殊商品的鸦片107

三、商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108

第四章 生活方式:文化变迁最外在的形式111

第一节 服饰:文化功能与实用价值日渐分离112

一、佤族服饰的历史112

二、尚古、崇外、兼容:服饰变迁的轨迹113

三、现状与启示116

第二节 食:果腹之物与口腹之乐121

一、佤族饮食的历史121

二、碗中之物:百姓最有感受的变迁123

三、现状与启示125

第三节 住:从自然到有为126

一、佤族住屋的历史126

二、安居形式128

三、现状与启示134

第四节 行:缩短通往文明的时空距离136

一、阿佤山交通的历史136

二、公路建设:佤族社会发展的基础138

三、现状与启示140

第五节 娱:往日的娱神与今日的娱人141

一、佤族的节庆概况142

二、节庆活动:人与自然的协调方式143

三、现状与启示147

第六节 婚嫁:古规新俗的交融与嬗变149

一、佤族婚俗回顾149

二、婚俗变迁151

三、现状与启示161

第七节 丧葬:简约与隆重的文化蕴含163

一、佤族丧葬习俗163

二、轻葬重祭:生与死的交接165

三、现状与启示168

第五章 宗教信仰:人的精神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支点172

第一节 信仰与崇拜的文化地位172

一、自然物与自然力的崇拜172

二、无所不在的众多鬼神175

三、敬畏与禁忌176

第二节 巫祭与神职领袖的社会作用179

一、魔巴179

二、窝朗180

第三节 社会变迁中的祭祀活动181

一、木鼓崇拜181

二、猎头习俗183

三、祭鬼祀神186

四、占卜吉凶190

第四节 外来宗教的传播和影响192

一、佛教192

二、基督教199

第五节 佤族宗教信仰的特点208

一、宗教信仰的原始部落性208

二、宗教信仰的“政教合一”性209

三、宗教信仰的国际性209

第六章 社会变迁中的佤族妇女211

第一节 从竹楼里的“女人”到社会的“人”211

一、妇女角色的变化212

二、职业领域的扩展212

三、经济地位的提高213

四、受教育权力的获得214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中妇女的作用和贡献215

一、对服饰文化的继承和丰富216

二、对生活方式的优化和变革218

三、对生育文化的传承和总结220

第三节 妇女发展的社会文化前提222

一、政治地位是重要保障223

二、综合的社会支持是前提223

三、男性的觉悟、理解和支持是关键226

第七章 民族关系:社会变迁中各民族间的交往228

第一节 “司岗里”传说中的民族关系228

第二节 史籍中的古代民族关系229

一、“濮人”与佤族先民230

二、“哀牢”与佤族先民231

三、古代佤族的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232

第三节 民族关系的范例234

一、流传于阿佤山的孔明业绩234

二、吴尚贤与茂隆银厂236

三、班洪抗英斗争中的民族团结244

第四节 解放后的民族关系247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边纵”247

二、汉族干部的调入249

三、知识青年到佤山252

第五节 境外的缅甸佤族255

一、中缅跨境佤族的关系256

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对中缅跨境佤族的影响257

三、中缅跨境佤族的最新动向262

结语264

附录一 1999年临沧地区佤族人口分布示意图275

附录二 作者1998、1999、2000年考察路线示意图276

参考文献277

后记2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