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史学史
  • 谢保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262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05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420页
  • 主题词:文学史-中国-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历史·史学·史学史1

(一)历史,人类社会演进的客观过程2

(二)史学,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2

(三)史学史,史学的学科史3

(四)本书编写原则6

二、如何认识中国史学8

(一)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8

(二)传统史学的基本特征10

(三)史学传统的利弊得失15

从“史”的产生到第一次系统总结25

第一编 史学的起源25

第一章 神话传说与历史意识25

第一节 神话传说中的“史影”25

第二节 神话传说政治化、历史化27

第二章 “史”向“史官”、“史书”的演变30

第一节 殷商之“史”不“记事”30

第二节 西周之“史”非专职“记言”“记事”官31

第三节 东周列国之“史”始指“史官”与“史书”34

第三章 口述传说与成文记事37

第一节 成文记事的开端37

第二节 口述传说的流传38

第四章 历史编纂兴起与第一部完备编年史《左传》41

第一节 历史编纂兴起41

第二节 按年编纂的最初成就——《春秋》42

第三节 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左传》44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其他历史编纂46

第二编 中国史学的划时代之作——《史记》49

第一章 司马迁的时代与《史记》的成书49

第一节 天翻地覆的时代与“物盛而衰”的经历49

第二节 传之不朽的“绝唱”53

第二章 《史记》的编纂特点56

第一节 “环北辰,共一毂”的架构56

第二节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的原则58

第三节 “以无数个人传记集合成一史”的成就61

第三章 《史记》的思想构成64

第一节 稽成败之理64

第二节 究天人之际65

第三节 通古今之变67

第四节 崇货殖之富68

第三编 逐渐成长的汉唐之际史学71

第一章 断代为史的开端71

第一节 两汉之际的思想变异与《汉书》的成就71

第二节 断代本朝史与编年前朝史开篇74

第三节 《三国志》与《三国志注》76

第四节 诸家东汉史与《后汉书》78

第二章 史官建置与皇家修史85

第一节 设官修史制度形成85

第二节 南朝宋、齐书与北朝魏书89

第三章 史学范围空前拓展95

第一节 史独立为学,史书独立门类95

第二节 纪传、编年,角力争先97

第三节 反映社会风貌的各类著述99

第四节 少数民族史学崛起103

第四编 承前启后的唐前期史学107

第一章 “正史”独尊与唐初“八史”107

第一节 设馆修“五代史”107

第二节 《隋书》的特点与成就108

第三节 南朝梁、陈书与北朝齐、周书110

第四节 新修两晋南北朝史113

第二章 皇家修史制度化120

第一节 史馆修史制度的完善120

第二节 系统修撰本朝史的开端125

第三章 史学形成期的总结——《史通》130

第一节 《史通》的撰著与结构130

第二节 《史通》的思想体系132

第三节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136

分支发展,各成系列143

第五编 《通典》展示的史学新趋势143

第一章 《通典》的纂修与旨趣143

第一节 唐前期的典志纂修143

第二节 《通典》开出认识社会结构的新体系144

第三节 《通典》的性质与内容146

第二章 会要、会典的兴起与变异152

第一节 会要的创修152

第二节 会要的续修154

第三节 会典的出现与变异156

第三章 “融会错综,原始要终”的《文献通考》159

第一节 《文献通考》的编著与结构159

第二节 《文献通考》的旨趣:“推寻变通张弛之故”163

第三节 明代续修《文献通考》166

第六编 修史制度的演变与国史的纂修169

第一章 宋代修史制度与国史纂修169

第一节 修史机构169

第二节 国史纂修172

第二章 辽、金、元修史制度与国史纂修176

第一节 辽代实录纂修制度化176

第二节 金代实录纂修制度化178

第三节 元代实录纂修制度化179

第三章 明代修史制度与国史纂修184

第一节 修史制度184

第二节 实录、“国史”的纂修185

第七编 日趋程式化的纪传体“正史”190

第一章 唐、五代史的纂修与改写190

第一节 两部《唐书》纂修190

第二节 两部《五代史》比较197

第二章 “各与正统”的辽、金、宋史203

第一节 宋元之际的“正统”论辩203

第二节 辽、金史纂修204

第三节 宋史纂修与特点207

第三章 “国可灭,史不可灭”的元史212

第一节 “国灭史不灭”的提出212

第二节 《元史》纂修与得失213

第八编 编年史及改编各成系列217

第一章 《资治通鉴》与“通鉴”系列217

第一节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217

第二节 《资治通鉴》的特点219

第三节 《资治通鉴》的注释与订补224

第四节 “通鉴”系列的出现226

第二章 《资治通鉴纲目》与纲目系列232

第一节 《资治通鉴纲目》的特点232

第二节 纲目系列的形成234

第三章 《通鉴纪事本末》与纪事本末系列237

第一节 纪事本末的源起与独立237

第二节 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238

第三节 纪事本末系列的演变241

第九编 三大系列之外的史书撰述245

第一章 私家撰述的成就245

第一节 宋代的私家撰述245

第二节 辽、金、元的私家撰述249

第三节 明代的私家撰述252

第二章 “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志》257

第一节 郑樵的为学与著书257

第二节 “总天下之大学术”的《通志略》260

第三章 方域史出现系列与范围拓展264

第一节 展示“大一统”的总志264

第二节 逐渐面向社会的方志267

第三节 视野不断拓展的记域外书271

第十编 史学领域进一步扩展277

第一章 校勘、金石、辨伪之学兴起277

第一节 校勘之学兴起及成就277

第二节 宋代的金石之学279

第三节 胡应麟与古籍辨伪282

第四节 考订辨证类笔记283

第二章 “文之将史”的趋势286

第一节 诏令、奏议单独立目286

第二节 别集的演变288

第三章 史学的通俗化趋势293

第一节 记述琐闻轶事笔记涌现293

第二节 话说故事向历史小说演变295

古典史学终结“史界革命”开始301

第十一编 从“以史经世”到“稽古右文”的清前期史学301

第一章 “以史经世”的三大流派301

第一节 “清学开山”顾炎武301

第二节 浙东史学巨擘黄宗羲304

第三节 学术博大、史论精深的王夫之308

第二章 修史制度与皇家修史314

第一节 修史制度与实录纂修314

第二节 “鉴古斥邪”的“稽古右文”316

第三节 地理方志续修318

第三章 三大系列史书的续修与改编323

第一节 “正史”的续修与改编323

第二节 “三通”与会要的续修328

第三节 “通鉴”系列的续修334

第四章 顺、康、雍时期的私史撰述341

第一节 私纂明史341

第二节 舆地著述与杂史补考345

第五章 “稽古右文”下的“乾嘉史学”352

第一节 “识小之徒,专门撰述”352

第二节 “兼综条贯,各自成家”356

第六章 古典史学的终结——《文史通义》363

第一节 “必逆于时趋”的章 学诚363

第二节 《文史通义》的宗旨与体系365

第三节 章 学诚的学术贡献369

第十二编 “增其新而不变旧”的清后期史学373

第一章 由盛转衰引起的思想震荡373

第一节 社会危机,列强紧逼373

第二节 思想领域的新变化374

第二章 史学格局的变革379

第一节 由国史转向外史379

第二节 由内地转向边疆384

第三节 由古代转向当代387

第三章 “新史学”兴起392

第一节 “新史学”与“史界革命”392

第二节 “新史学”的理论体系394

第三节 “新史学”的初步发展与反思4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