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口腔微生物学与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用口腔微生物学与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1204121.jpg)
- 周学东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1285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口腔科学:微生物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口腔微生物学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细胞学1
第一节 微生物及其大小与形态1
一、微生物的分类1
二、微生物的大小2
三、微生物的形态2
第二节 微生物的结构5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5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11
三、病毒的基本结构15
四、其他微生物的基本结构17
第三节 微生物形态与结构的检查21
一、显微镜放大法21
二、染色21
第二章 口腔微生物生理学23
第一节 微生物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23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23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23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与繁殖24
一、细菌的营养要求与吸收24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25
三、微生物的人工培养28
第三节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32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32
二、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检测33
三、合成性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34
第三章 口腔微生物与免疫36
第一节 口腔固有免疫36
一、口腔黏膜组织36
二、口腔相邻的免疫组织37
三、唾液39
四、自然杀伤细胞41
五、其他固有免疫细胞42
第二节 口腔适应性免疫43
一、抗原43
二、适应性免疫系统44
三、口腔免疫反应47
第三节 口腔常见疾病与免疫48
一、龋病与免疫48
二、牙髓病与免疫51
三、根尖周病与免疫52
四、牙周病与免疫53
五、口腔黏膜病与免疫54
六、口腔移植免疫57
第四章 口腔微生物遗传学61
第一节 微生物的变异61
一、形态与结构的变异61
二、毒力变异62
三、耐药性变异62
四、菌落变异62
第二节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63
一、染色体63
二、质粒64
三、转位因子65
第三节 噬菌体66
一、噬菌体的分子生物学性状66
二、噬菌体与宿主菌细胞的相互关系67
三、噬菌体的应用69
第四节 微生物变异的机制69
一、基因突变69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71
第五节 微生物变异的实际应用77
一、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77
二、在测定致癌物质中的应用77
三、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78
四、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78
第五章 口腔微生物的建立及分布79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的建立79
一、来源79
二、演替80
第二节 口腔微生物的分布81
一、牙齿微生物群82
二、牙周微生物群83
三、黏膜微生物群83
四、唾液微生物群83
第六章 口腔微生物种群85
第一节 细菌85
一、葡萄球菌属85
二、口腔球菌属87
三、链球菌属88
四、消化球菌属和消化链球菌属95
五、奈瑟菌属97
六、韦荣菌属98
七、放线菌属99
八、真杆菌属102
九、丙酸杆菌属107
十、双歧杆菌属110
十一、乳杆菌属113
十二、罗斯菌属118
十三、诺卡菌属119
十四、布雷德菌属120
十五、隐藏杆菌属120
十六、艰难菌属121
十七、嗜血菌属121
十八、放线杆菌属125
十九、艾肯菌属126
二十、口腔金氏菌126
二十一、弯曲菌属127
二十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129
二十三、拟杆菌属131
二十四、坦纳菌属134
二十五、普雷沃菌属134
二十六、卟啉单胞菌属139
二十七、梭杆菌属141
二十八、纤毛菌属145
二十九、沃林菌属146
三十、月形单胞菌属146
三十一、螺旋体149
第二节 其他口腔微生物154
一、真菌154
二、支原体154
三、口腔原虫155
四、病毒156
第七章 口腔微生物的黏附157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的黏附类型158
一、固体表面的黏附158
二、体液界面的黏附158
三、微生物之间的黏附158
第二节 口腔微生物的非特异性黏附159
一、物理性黏附159
二、钙桥作用160
三、氢键作用161
四、疏水作用161
五、植物凝集素作用161
第三节 口腔微生物特异性黏附162
一、黏结素——受体黏附162
二、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基转移酶复合体作用164
三、唾液蛋白质165
第四节 口腔不同生态区微生物黏附165
一、牙齿表面微生物黏附165
二、牙周微生物的黏附166
三、口腔黏膜表面微生物的黏附166
四、口腔修复体表面的微生物黏附166
第五节 口腔微生物黏附影响因子167
一、唾液的作用167
二、蔗糖的作用168
三、酸性富脯蛋白的作用168
四、胶原的作用169
五、隐位受体的作用170
六、细菌黏附的研究模式171
第八章 口腔生态学173
第一节 基本概念173
一、口腔生态学的定义173
二、口腔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73
第二节 口腔生态区175
一、牙齿生态区175
二、牙周生态区176
三、口腔黏膜生态区176
四、唾液生态区176
五、口腔其他生态区176
第三节 口腔微生物生态学177
一、营养与生长率177
二、细菌间的相互关系178
第四节 口腔生态动力学179
一、能量流180
二、物质流180
三、信息流180
第五节 口腔生态平衡与失调181
一、口腔生态平衡的定义181
二、口腔生态平衡的评价标准181
三、影响口腔生态平衡的因素183
四、口腔生态失调185
第九章 牙菌斑生物膜187
第一节 牙菌斑生物膜的定义与分类187
一、按所在部位分类188
二、按致病作用分类189
第二节 牙菌斑生物膜的基本结构189
一、基底层189
二、中间层190
三、表层190
第三节 牙菌斑生物膜的组成190
一、牙菌斑微生物的组成特点190
二、牙菌斑生物膜的化学组成192
三、影响牙菌斑生物膜组成的因素193
第四节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和发育195
一、获得性膜195
二、细菌黏附与定植198
三、牙菌斑生物膜的成熟200
第五节 牙菌斑生物膜的物质代谢201
一、糖的分解代谢201
二、糖的合成代谢201
三、氨基酸代谢203
四、碱性物质代谢203
五、无机物代谢203
第六节 牙菌斑生物膜的致病性204
一、牙菌斑生物膜是口腔感染性疾病的始动因子204
二、牙菌斑与龋病205
三、牙菌斑生物膜与牙周病207
第十章 龋病微生物学209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与龋病209
一、龋病是细菌性疾病209
二、关于特异致龋菌210
第二节 龋病相关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212
一、产酸性与耐酸性212
二、合成细胞内多糖与细胞外多糖212
三、黏附力213
第三节 口腔链球菌214
一、分类和命名214
二、口腔非变异链球菌类链球菌与龋病217
第四节 变异链球菌群218
一、变异链球菌的基本特征219
二、变异链球菌的细胞壁组成219
三、变异链球菌的糖代谢特点221
四、变异链球菌群的分类224
五、变异链球菌群与龋病225
第五节 乳杆菌属229
一、乳杆菌属的基本特征229
二、乳杆菌与龋病230
第六节 口腔放线菌230
一、口腔放线菌菌种的基本特征231
二、口腔放线菌与龋病234
第七节 口腔韦荣菌234
一、韦荣菌的基本特征235
二、韦荣菌与龋病235
第八节 口腔奈瑟菌236
一、奈瑟菌的基本特征237
二、奈瑟菌与龋病237
第九节 人类龋损中的相关微生物237
一、牙釉质龋的相关微生物237
二、牙本质龋的相关微生物238
三、牙根面龋的相关微生物239
第十一章 牙髓根尖周病的微生物240
第一节 细菌与牙髓、根尖周疾病240
一、细菌感染牙髓根尖周组织的途径241
二、引起牙髓根尖周病的主要细菌241
三、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致病菌学说244
第二节 牙髓根管生态系245
一、健康牙髓状态与根管感染的关系245
二、微生物与牙髓坏死根管的生态关系245
三、细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245
四、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246
第三节 细菌引起牙髓根尖周病的机制247
一、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247
二、细菌致病的协同作用248
三、细菌及毒力因子的直接侵袭作用249
四、细菌诱发宿主的免疫性炎症反应249
第四节 牙髓根尖周病临床症状与细菌的关系252
一、牙髓疾病的症状与细菌间的关系252
二、根尖周疾病的症状与细菌间的关系253
第十二章 牙周病微生物256
第一节 牙周微生态256
一、牙周组织256
二、龈沟和龈沟微生物257
三、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257
四、牙周袋微生物257
五、牙周微生态系的影响因素257
第二节 牙周病原菌学说258
一、非特异性菌斑学说258
二、特异性菌斑学说258
第三节 牙周可疑病原菌259
一、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判定标准259
二、常见牙周可疑致病菌260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的微生物265
第一节 与口腔黏膜病相关的病毒265
一、单纯疱疹病毒265
二、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268
三、EB病毒269
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69
五、人乳头瘤病毒271
六、柯萨奇病毒272
第二节 与口腔黏膜病相关的假丝酵母菌273
一、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性状273
二、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273
三、与假丝酵母菌感染有关的口腔黏膜损害276
四、白假丝酵母菌与口腔上皮癌变的关系276
五、口腔假丝酵母菌的检查方法277
第三节 与口腔黏膜病相关的细菌277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277
二、链球菌278
三、肺炎链球菌278
四、淋病奈瑟菌278
五、结核分枝杆菌279
第四节 与口腔黏膜病相关的螺旋体280
一、梅毒螺旋体280
二、樊尚疏螺旋体280
第十四章 颌面部感染的微生物学282
第一节 颌面部感染的分类及特点282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分类282
二、颌面部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283
第二节 颌面部感染的优势病原菌及其致病性286
一、厌氧菌286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287
三、链球菌287
四、铜绿假单胞菌288
五、结核分枝杆菌288
六、真菌288
七、病毒288
第十五章 口腔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289
第一节 涂片检查技术289
一、暗视野显微镜技术289
二、刚果红负性染色技术290
三、真菌涂片技术291
四、原虫涂片技术291
第二节 口腔微生物常染色技术291
一、柯氏改良革兰染色技术291
二、芽胞染色技术292
三、荚膜染色技术292
四、鞭毛染色技术293
第三节 口腔微生物的分离培养293
一、标本采集294
二、标本运送296
三、标本分散与稀释297
四、标本接种与培养297
第四节 口腔细菌的鉴定300
一、革兰阳性需氧与兼性厌氧球菌的鉴定301
二、革兰阳性厌氧球菌的鉴定305
三、革兰阴性球菌的鉴定307
四、革兰阳性无芽胞杆菌的鉴定309
五、革兰阳性芽胞杆菌的鉴定318
六、革兰阴性杆菌的鉴定319
第五节 口腔疾病相关微生物群的分离与鉴定332
一、龋病相关菌的分离和鉴定332
二、牙周可疑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335
三、口腔螺旋体的分离和鉴定338
第六节 常用培养基与添加剂的配制341
一、牛心脑浸液培养基341
二、牛心脑浸汁-辅助琼脂342
三、胰蛋白酶水解物-大豆琼脂342
四、Gifu厌氧培养基343
五、普通血琼脂培养基343
六、轻唾琼脂培养基344
七、轻唾-杆菌肽琼脂344
八、轻唾-磺胺二甲嘧啶琼脂345
九、TYCSB琼脂345
十、Rogosa乳杆菌选择培养基345
十一、放线菌分离和富集培养基346
十二、韦荣菌选择琼脂347
十三、拟杆菌选择琼脂348
十四、拟杆菌胆汁七叶苷琼脂348
十五、梭杆菌选择琼脂349
十六、颊纤毛菌分离鉴定培养基349
十七、WFF琼脂培养基350
十八、伴放线菌嗜血菌选择琼脂350
十九、克林霉素-硝酸盐琼脂351
二十、TPY培养基351
二十一、改良双歧杆菌选择琼脂352
二十二、真杆菌选择琼脂352
二十三、PSS琼脂352
二十四、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353
二十五、Hayflick培养基353
二十六、PYG液体培养基354
二十七、Cary-Blair转送培养基354
二十八、培养基常用溶液、添加剂及抗生素药物溶液的配制354
第十六章 口腔微生物鉴定技术356
第一节 反应板微量快速生化试验356
一、反应板微量快速生化反应的原理357
二、反应板微量快速生化鉴定系统357
三、反应板微量快速生化试验方法及结果观察361
四、注意事项361
第二节 代谢酸产物分析层析技术362
一、离子层析法测定代谢酸产物362
二、气相层析法365
三、高效液相层析法366
四、层析技术的应用366
第三节 全细胞可溶性蛋白凝胶电泳367
一、全细胞可溶性蛋白凝胶电泳基本原理367
二、电泳程序与结果分析368
第四节 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组分分析369
一、全细胞水解物的组分分析370
二、纯细胞壁制备的组分分析370
第五节 核酸技术371
一、DNA的G+C摩尔分数测定371
二、DNA-DNA分子杂交技术373
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376
四、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377
五、16SrRNA序列分析379
第六节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382
一、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的原理382
二、材料与方法382
三、结果观察383
第七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384
一、扫描电镜384
二、透射电镜384
三、原子力显微镜384
四、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385
第八节 微生物分析鉴定仪386
一、螺旋接种仪386
二、自动微生物分析仪387
三、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387
第十七章 口腔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388
第一节 液体稀释法388
一、液体稀释法的原理388
二、材料、方法与结果分析389
第二节 琼脂稀释法391
一、琼脂稀释法的原理391
二、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391
第三节 纸片扩散法394
一、纸片扩散法的原理394
二、材料与方法394
第十八章 口腔微生物的保存396
第一节 菌种保存的原则与注意事项396
一、菌种保存的原则396
二、菌种保存的注意事项396
三、菌种的编号和登记397
第二节 菌种保存方法397
一、传代培养保存法397
二、石蜡油覆盖保存法397
三、冷冻保存法397
四、冷冻干燥保存法398
五、其他保存法399
第三节 口腔常见微生物的保存399
一、革兰阳性球菌的保存399
二、革兰阴性球菌的保存400
三、革兰阳性杆菌的保存400
四、革兰阴性杆菌的保存401
五、密螺旋体的保存402
附录1 口腔微生物名称(第二版)403
附录2 汉英名词对照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