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怎样认土、用土和改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怎样认土、用土和改土](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192224.jpg)
- 庞邦域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 ISBN:16176·107
- 出版时间:1984
- 标注页数:126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1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怎样认土、用土和改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土壤基础知识1
第一节 土壤和土壤肥力1
一、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1
二、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2
第二节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5
一、土壤形成的概念5
二、自然土壤的形成与发展6
(一) 物质的地质大循环6
(二) 养分元素的生物小循环7
(三) 影响自然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8
(四) 自然土壤的发展和土壤剖面的发育11
三、农业土壤的生成与发展13
(一) 人类生产活动在农业土壤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13
(二) 影响农业土壤生成发展的主要因素14
第三节 土壤的基本组成16
一、土壤固体颗粒17
二、有机物质22
三、土壤水分26
四、土壤溶液28
五、土壤空气30
第四节 土壤的形态和性质30
一、土壤的外表形态30
(一) 土壤的剖面和土层排列31
(二) 土壤颜色34
(三) 土壤结构35
(四) 土壤孔隙和松紧度39
(五) 土壤新生体和侵入体40
二、土壤的内在性质41
(一) 保水和失水性41
(二) 保肥和漏肥性47
(三) 吸热和传热性48
(四) 耕性和生产性51
(五) 酸碱性52
第二章 西南地区的土壤及其合理利用56
第一节 西南地区的自然概况56
一、四川盆地区57
二、云贵高原区58
三、川滇峡谷高原区59
四、青藏高原主体区60
第二节 西南地区的主要土壤及其合理利用64
一、紫色土64
(一) 紫色土的形成特点64
(二) 紫色土的一般性状和利用改良途径65
(三) 因地制宜地利用改良紫色土66
二、红壤70
(一) 红壤的形成特点71
(二) 红壤的性状及利用改良72
三、黄壤75
(一) 黄壤的成土特点77
(二) 黄壤的利用改良77
四、山地森林土壤77
(一) 山地黄棕壤77
(二) 山地棕壤78
(三) 山地灰化土78
五、高山土壤79
(一) 山地草甸土79
(二) 亚高山草甸土79
(三) 高山草甸土(又称高原草甸土、草毡土)80
(四) 亚高山草原土(巴嘎土)80
(五) 高山草原土(沙嘎土)81
(六) 高山漠土(高山荒漠土)82
(七) 高山寒漠土83
第三章 土壤的培肥及改良85
第一节 高产稳产农田的特征85
一、高产稳产农田的环境条件85
二、高产稳产旱作土的特征85
三、高产稳产水稻土的特征88
第二节 土壤的熟化培肥93
一、深耕熟化快速培肥93
(一) 深耕晒岱94
(二) 分层深翻94
(三) 套犁深耕95
(四) 横槽深翻95
(五) 大窝栽培熟化95
二、增施有机肥熟化土壤95
三、灌溉排水熟化培肥土壤97
四、合理轮作培肥地力99
(一) 轮作可以合理地利用和培养地力99
(二) 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田间杂草危害99
(三) 合理轮作的原则99
第三节 土壤的改良100
一、薄土的改良100
(一) 传土作箱改薄土101
(二) 坡地改梯地101
二、瘦土的改良102
三、湿土的改良103
(一) 分布、成因和低产原因103
(二) 改良措施104
四、毒土的改良105
(一) 分布105
(二) 主要改良措施106
(一) 因地而异施用石灰107
(二) 施用磷肥107
五、酸性土的改良107
第四章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09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及其特点109
一、土地的概念109
二、土地的特点109
(一) 土地在农业生产中,既是劳动资料,又是劳动对象110
(二) 土地只要合理利用,生产力可以不断提高110
第二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111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111
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112
(一) 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土地生产率112
(二) 可以充分发挥一切土地资源的作用,提高土地利用率112
(四) 有利于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113
(三)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113
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114
(一) 因地制宜114
(二) 节约用地115
(三) 维护农业生态平衡116
(四) 经济效益高117
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保护118
一、土地资源的保护118
(一) 工程措施119
(二) 生物措施121
(三) 耕作措施122
二、土地污染及防护123
(一) 化学农药对土地的污染123
(二) 化肥对土地的污染124
(三) 工业“三废”对土地的污染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