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礼仪全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礼仪全书
  • 王景海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长春出版社
  • ISBN:7805735611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739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7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礼仪全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职官礼仪3

一、职官礼仪3

常朝3

退朝3

朝聘3

朝觐3

朝贺3

朝仪3

封典3

时聘3

听政4

听朔4

即位4

改元4

朝位4

朝日4

策立皇太子4

罢官4

赐死5

二千石5

二十四衙门5

八座5

八旗制度5

九品5

九卿5

三司使5

三省6

三孤6

三师6

三公6

三闾大夫6

三衙6

才人6

士师6

工部6

大夫6

大司马7

大司徒7

大司农7

大学士7

大计7

大将军7

上计7

小史7

小臣7

门下省7

马8

元帅8

太仆8

太守8

太常8

太师8

太史8

太上皇8

中书省8

中堂8

内侍省8

内务府9

少府9

贝勒9

贝子9

户部9

牛录额真9

六部9

六官9

六条、六察9

尹9

布政使10

左史、右史10

册封10

礼部10

司马10

司寇10

加官10

达鲁花赤10

夺情10

刑部10

吏部10

同中书门下三品10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1

军机处11

廷尉11

巡抚11

州牧11

丞相11

县丞11

县令、县长11

县尉11

兵部11

告身12

枢密院12

国子监12

典签12

知府12

知州12

知县12

宗伯12

宗正12

尚书省12

京兆尹13

相国13

刺史13

皇太子、太子13

皇太孙、太孙13

皇后13

皇帝13

政事堂14

职事官、散官14

将军14

总督14

差遣14

宰相14

都督14

都察院14

校书郎14

秘书省15

谒者15

御史大夫15

著作郎15

理藩院15

博士15

翰林院15

二、文牍(公文)礼仪15

文体15

散文15

描写文16

小品文16

杂文16

日记16

白话文16

文言文16

古文16

韵文16

骈文16

文笔17

笔记17

序跋17

记叙文17

纪实文学17

典17

谟17

训17

诰17

誓17

命17

教17

诏17

奏17

议17

疏18

状18

露布18

移18

?18

牒18

敕18

辞18

册18

符18

表19

笺19

启19

札19

关19

刺19

呈状19

牌19

谕19

折19

批19

训令19

告示19

封事19

旨20

黄榜20

诔20

碑文20

传20

说20

志20

论20

辨20

札记20

问对20

祭文21

行状21

墓志铭21

揭贴21

吊文21

哀辞21

箴21

铁券21

诰命22

座右铭22

八股文22

史论22

诗22

赋22

政论22

罪己诏22

军令状22

评论23

观察家评价23

小评论23

宣言23

讲话稿23

演讲稿23

文艺评价23

评点23

学位论文23

新闻23

专访23

记者来信23

通讯24

报告文学24

调查报告24

回忆录24

革命回忆录24

四史24

传纪体24

编年体24

纪事本末24

公文25

命令25

指令25

决定25

决议25

指示26

通告26

布告26

公告26

通知26

通报26

请示26

报告26

批复26

函27

会议纪要27

会议记录27

聘书27

请柬27

启事27

声明27

合同28

计划28

总结28

规章制度28

简报28

广告28

证书29

公证书29

书信29

感谢信29

表扬信29

慰问信29

推荐信29

介绍信29

证明信29

咨询信29

申请书29

决心书30

倡议书30

公开信30

情书30

明信片30

贺词、贺电、贺信30

欢迎词、欢送词、答谢词30

讣告、悼词、唁电、唁函30

对联30

司法文书31

立案报告31

破案报告31

传票31

批准逮捕决定书31

逮捕书32

起诉书32

公诉词32

辩护词32

判决书32

民事调解书32

遗嘱32

外交声明32

条约32

国书32

照会33

备忘录33

最后通牒33

宣战书33

护照33

外交签证33

第二篇 刑罚礼仪37

十恶37

八议37

三宥37

三赦37

大赦37

大辟37

五听37

五刑38

车裂38

反坐38

令38

白粲38

司寇38

式39

考囚39

曲赦39

廷尉39

充军39

杖刑39

连坐39

弃市39

诏狱39

录囚39

刵40

官当40

剌配40

耐40

城旦40

保辜40

秋官40

秋审40

枭首40

绞刑40

律40

鬼薪40

宫刑41

炮烙41

除名41

剕刑41

殊死41

格41

徒刑41

流刑41

凌迟42

春42

停刑42

笞刑42

族诛42

朝审42

赎刑42

象刑43

登闻鼓43

缘坐43

禁锢43

髡43

腰斩43

膑刑43

墨刑43

戮尸44

劓刑44

鞭刑44

第三篇 交易运输礼仪47

一、贸易礼仪47

古人的商德47

商人祖师47

商业名称的由来47

酒旗47

商联48

老字号48

店铺取名48

古代商标49

市声49

民间广告49

幌子49

居间商50

商帮50

行商坐商50

行商50

商人会馆51

厂商51

牙行51

团行51

行52

贝币52

刀布币52

半两钱与方孔圆钱52

银币52

五铢钱52

五物六名二十八品53

年号钱53

开元通宝53

交子53

中统钞53

宝钞54

通宝54

门闾毋闭,关市毋索54

通商互惠54

官营商品调运54

商业管理专卖法55

互市55

原始的无言交易55

用特定物品衡量价值55

不等量的等价交换55

自然交易56

市井、市肆56

前朝后市56

汉代市井56

丝路贸易56

草市57

昼夜闹市57

榷场58

唐代两京盛市58

贡税58

同度量、平权衡58

质人58

商税59

算缗钱59

宫市59

税令59

市易59

五货专卖59

盐引60

开中商屯60

勘合贸易60

商专卖60

圩场61

茶马互市61

二、交通礼仪62

王之五路62

王畿交通62

驰道62

原始交通习俗62

交通运输设施的古俗62

交通运输职业者63

交通运输工具的古俗63

先秦时代车的分类63

商代的车63

汉车63

牛车64

独轮车64

轿子64

车舆制64

太平车65

车舆装饰的分等定制65

勒勒车65

鄂伦春马65

溜索65

狗拉雪橇66

航标船66

漕运66

海路贸易66

牌符制度66

边报66

古代邮驿67

驲传67

烽火传报敌情67

秦邮67

驿68

民信局68

栈店业68

第四篇 军事礼仪73

一、军衔73

军衔73

明朝的军衔制73

清朝的军衔制73

中华民国的军衔制74

北洋军阀时期的军衔制74

国民党政府的军衔制74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74

1955年军衔制74

职务等级军衔74

士兵军衔制75

元帅75

大将75

上将75

中将76

少将76

大校76

上校76

中校76

少校76

大尉76

上尉76

中尉76

少尉76

准尉76

二、军队与军备76

古代的军事编制76

古代的地方性武装76

夏代军队76

夏代的武器装备77

商代的军队77

西周的军备77

西周的军队77

国人当兵77

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77

作丘甲78

战国的军队78

战国时期的军车78

秦朝军队装备78

高度集权的秦军79

郡县征兵制79

汉代的兵役制度79

西汉的军备79

西汉京师兵79

西汉军赋80

新莽兵制80

东汉的军备80

东汉罢兵募士80

三国的军备80

世兵制81

两晋的军备81

南朝军备82

北朝的军备82

府兵制82

隋代军备82

唐代军备82

唐代禁军83

方镇83

宋代军备83

北宋军队84

更戍法84

内外相制84

元代军备84

元代军队84

明代军备85

卫所制85

八旗兵85

绿营兵86

清代禁卫军86

古代兵器86

古代兵役87

中国人民解放军88

中央军事委员会88

人民武装委员会88

武装力量88

国防部89

总参谋部89

总政治部89

总后勤部89

军种89

陆军89

海军89

空军90

战略导弹部队90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91

国防大学91

军事科学院91

军区91

集团军91

省军区91

军分区91

卫戍区91

人民武装部91

警备区91

要塞区91

海防92

边防92

国防92

预备役部队92

中国民兵92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92

兵役制度92

义务兵役制93

志愿兵役制93

野战军93

军官94

士兵94

文职人员94

三、军礼94

中国古代的军旗94

军旗95

军号95

军徽95

帽徽95

领章95

臂章95

胸章95

军歌96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称和标志96

独立自由奖章96

独立自由勋章96

解放奖章96

解放勋章97

一级红星勋章97

二级红星勋章97

独立勋章97

胜利勋章97

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荣誉章97

校阅98

阅兵98

军礼98

春秋时期的作战指挥规则98

战国的军功授爵制98

秦的军功授爵制99

西汉军队的校阅99

曹魏的作战纪律99

宋代的武官任免制度99

国民党的军服与礼节100

北洋政府军队的制服与礼节100

八七系列军服100

校阅101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101

队列训练101

队列条令101

军容风纪101

军人宣誓101

我军协同作战的原则101

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102

十大军事原则102

拥军爱民月102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纪律102

入城守则102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02

保密守则102

军法103

第五篇 教育科举礼仪107

一、科举礼仪107

科举礼仪107

“选贤与能”的原始习俗107

“世卿世禄”的奴隶社会礼仪107

“招贤养士”的战国之风107

“察举”、“征辟”的封建礼制108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108

隋代的科举礼仪108

唐代的科举礼仪108

宋代科举礼仪的改革109

明代科举礼仪的鼎盛109

清代科举礼仪的衰废110

科甲与科目110

常科、制科和武举110

贴经112

策问112

经义112

八股文112

试贴诗112

童生试112

岁考112

科考113

县试113

府试113

院试113

乡试113

会试113

殿试113

释褐试113

秋闱与春闱113

礼部试113

朝考113

帖括113

闱墨113

誉录114

弥封114

回避114

枪替和挟带114

科场与贡院114

北闱与南闱114

及第与出案114

放榜及副榜、两榜114

五魁114

三鼎甲114

进士、举人与秀才116

主考与总裁116

同考官与房师116

帘官116

监临116

贡生及五贡116

纳贡与例贡116

监生116

贡监与举监117

荫监与恩监117

例监117

历事监生117

诸生117

廪生117

增生117

附生117

同年与同案117

门生117

题名录与同年(齿)录117

传胪117

行卷117

鹿鸣宴117

琼林宴118

关宴118

重赴鹿鸣和琼林118

二、教育礼仪118

(一)我国教育礼仪的形成、完备与发展118

古代奴隶制社会教育礼仪118

封建社会的教育礼仪119

资产阶级的教育礼仪120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礼仪121

社会主义的教育礼仪122

(二)我国古代教育的具体礼仪122

庠、序的习俗与学校的产生122

以吏为师的习俗与礼制123

官学、国学、乡学的习俗与礼制123

五学与頖宫的习俗与礼制123

私学的习俗与礼制123

熟的习俗与学熟礼制124

学堂与书馆的习俗与礼制124

宗学的习俗礼制的沿革与四姓小侯学的建立124

太学礼仪的沿革124

从养士百家到稷下学宫的创立124

四门学的设立和对旧教育习俗的冲击125

义学的习俗与武训兴学125

鸿都门学125

书学马画学125

医学、律学与算学125

武学与阴阳学126

崇文馆126

广文馆126

四学馆126

弘文馆126

蒙馆126

俄罗斯学馆126

社学126

回回国子学127

蒙古国子学127

旗学与八旗官学、景山官学127

觉罗学127

博士、教授、助教127

学正与学录127

教谕、教习与训导127

学政128

受业弟子与生徒128

博士弟子128

著录弟子与私淑弟子128

四科128

弟子职128

束脩128

师法与家法129

三舍法129

有教无类129

循循善诱与举一反三129

师道尊严129

师徒同体与当仁不让师129

正经与旁经130

书院130

白鹿洞书院130

岳麓书院130

应天府书院130

嵩阳书院130

石鼓书院130

茅山书院130

象山书院130

东林书院130

钟山书院131

学海堂131

诂经精舍131

南菁书院131

龙门书院131

格致书院131

山长131

(三)我国近代教育的具体礼仪131

钦定学堂章程131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31

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132

中学堂132

大学预科、大学堂和通儒院132

京师大学堂与北京大学的确立132

实业学堂、补习实业学堂、实业师范学堂132

讲习场所与万木草堂132

培养维新派风尚与时务学堂133

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女校133

存古学堂133

两级师范学堂与培养教师的礼制133

壬子癸丑学制133

壬戌学制133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34

学生自治会134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34

培养著名军事人才的礼制与黄埔军官学校134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34

劳动补习学校135

湖南自修大学135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35

工农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135

延安大学135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教育礼制136

(四)我国现代教育的具体礼仪136

〔国家关于教育方面所规定的各项具体礼制〕136

新中国教育礼制的确立1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教育的规定136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37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37

《两种教育制度》礼制的确立138

〔幼儿教育方面的习俗与礼制〕138

幼儿教育的习俗与礼帽138

幼儿教育的性质、方针与任务139

幼教人员的资格与职责139

幼儿园的管理139

幼儿学前班教育方面的礼制140

〔小学教育方面的习俗与礼制〕140

我国小学教育体制的确立140

《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40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办学形式140

少先队的习俗与礼制141

少年宫(少年之家)的习俗与礼制141

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习俗与礼制142

小学生守则142

〔中等教育方面的习俗与礼制〕142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方向、途径和要求142

普通中学的领导体制142

工读学校的礼制143

共青团的习俗与礼制143

《中学生守则》143

《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144

《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守则》144

〔高等教育方面的习俗与礼制〕144

高等教育的习俗及一般礼制144

高等函授教育方面的习俗与礼制144

成人高等教育的任务与设置145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45

高等学校招生礼制146

高等学校自学考试礼制146

关于高等学校学位礼制146

关于研究生教育礼制147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残疾人应试者奖励礼制147

《高等学校学生守则》148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礼制与学分制、学年制148

教育实践礼制与教育实习148

奖励和惩罚148

〔有关教师方面的习俗与礼制〕148

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定礼制148

中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149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149

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礼制149

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150

助教与讲师的习俗与礼制150

副教授与教授的习俗与礼制151

尊师重教的习俗与礼制--教师节151

〔有关教育其他方面的礼俗〕151

开学典礼和迎新习俗151

毕业典礼与结业式礼制152

校庆与校友会的习俗152

第六篇 外事交往礼仪155

一、几种常见仪式155

签字仪式155

谒墓155

开幕式155

授勋仪式156

二、宴请156

宴请156

宴会156

国宴156

正式宴会156

便宴156

家宴156

抵达157

赠花157

入座157

进餐157

交谈157

祝酒157

宽衣157

饮茶(或咖啡)157

吃水果157

用水盂157

纪念品157

告辞157

致谢157

冷餐会和酒会取菜157

使用餐具157

遇到意外情况158

进餐注意事项158

请柬格式158

名片的使用158

招待会158

冷餐会(自助餐)158

酒会159

茶会159

工作进餐159

三、晚会、舞会159

文艺晚会与体育表演159

选定节目159

发出邀请159

座位安排159

专场演出的入席与退席159

献花160

摄影160

说明书160

演出秩序160

舞会160

舞会的组织工作160

舞会礼仪160

四、庆贺、凭吊、慰问160

庆贺、凭吊、慰问160

节庆活动160

国庆日160

建军节161

建交日、友好条约签订日161

元旦161

三八国际妇女节161

五一国际劳动节161

民间节日、宗教节日161

独立庆典161

就职仪式162

寿辰祝贺162

凭吊国家元首逝世162

一般人士逝世162

花圈制作163

伤病慰问163

灾情慰问163

五、日常交往礼仪163

(一)见面时的礼节163

招呼163

介绍163

握手礼164

鞠躬礼164

合十礼164

拥抱礼164

接吻礼164

吻手礼164

举手礼164

点头礼164

(二)日常交往中的礼节164

守时164

敬老165

举止165

吸烟165

访友165

待客165

谈话165

跳舞165

探病166

吊慰166

送礼166

六、外国主要节令及其他礼俗166

樱花节166

泼水节166

水灯节167

十胜节167

世界佛陀日167

血盟节167

圣诞节167

复活节168

大斋节168

情人节168

啤酒节168

仲夏节168

感恩节168

枫糖节168

愚人节169

母亲节169

狂欢节169

尼罗娶妇节169

开斋节169

宰牲节169

南太平洋艺术节170

月圆节(亚、非)170

农民节170

辣椒节170

南瓜节170

大蒜节170

仙人掌节170

文化节(奥地利)170

鬼节(加拿大)171

各种独特的见面礼171

欧美人社交礼仪172

欧美人的各种手势172

花卉的象征性语言173

与外国商人交往礼仪175

做客的礼仪175

美国人的交往礼仪175

日本的茶道仪式176

日本人的礼节176

泰国人的见面礼177

印度人的礼节177

尼伯尔人的礼节177

菲律宾的国花茉莉178

爱鲜花的俄罗斯人178

家庭的禁忌178

日期的禁忌179

饮食的禁忌179

图案的禁忌179

服饰的禁忌180

植物的禁忌180

文化的禁忌180

行为的禁忌180

数字的禁忌181

邮寄的禁忌181

颜色的禁忌181

第七篇 姓名字号礼仪185

一、姓氏185

姓氏185

姓185

中国的姓185

中国的百家姓185

古代的姓与氏185

代表时代的名字186

取名之道186

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186

生肖、地支作姓187

满族的姓氏187

满族的“八大姓”187

回族的十三姓187

京族人的姓氏特点187

二、古人的名、字、号187

古人名字与性别187

中国封建帝王的年号187

古人的谥号188

古人的庙号188

古人的尊号188

古人的号188

古人的名与字188

家号189

家讳189

三、古代年龄代称189

耄期189

?年龄代称189

古代成年后年龄代称189

古代年发别称190

婴儿的奶名190

待字190

闺女190

四、常规称呼及其它称谓习俗190

旁系血亲190

旁系姻亲190

旁系亲属190

说明式亲属制191

姻亲191

结发191

结发夫妻191

始祖191

结拜兄弟姐妹191

配偶191

烈女191

哲舅191

破镜重圆191

乘龙佳婿192

鸳鸯192

家长192

家系192

家神192

家室192

家祭192

家尊192

继室192

继嗣192

继承人192

继父母与继子女193

教父教母193

排行193

掷果潘安193

接脚夫193

虚拟亲属193

偏室193

庶193

豚犬193

惧内193

断弦193

添丁194

婆家194

续弦194

期亲194

尊公194

尊兄194

尊君194

尊侯194

尊堂194

尊大人194

尊夫人194

填房194

?194

新人194

新妇194

新娘194

新郎194

赘婿194

嫔194

嫡194

德佩194

鳏夫194

糟糠194

郎195

花烛夫妻195

私195

伉俪195

侧室195

内子195

内助195

小名195

代际称谓195

东床195

兄弟均等195

正室195

节妇195

考妣195

母方195

外家195

外遇195

世名195

平表兄弟姐妹195

同胞195

同辈亲195

适人195

中表亲195

父方196

内兄弟196

“死”的别称196

尊称196

贱名196

挂印夫人196

昵称196

秋扇见捐196

养父母与养子女196

逆推式父子连名制196

兹厄兰196

亲系197

孪生197

独身197

怨女旷夫197

顺推式父子连名制197

山西人命名197

古代君主的称谓197

六亲197

父子重名制198

父子连名制198

日常称呼礼仪198

家书中书写信封称谓礼仪198

家书称谓礼仪198

母子父子混和连名制199

母子母女连名制199

内亲199

乳名199

宗亲199

椿199

堂兄弟姐妹199

亲属制度199

亲属关系199

亲属称谓200

亲从子称与子从亲称200

亲类200

亲戚200

亲属200

亲等200

五、少数民族命名称谓习俗201

傣族的命名习俗201

傈僳族的称谓习俗201

佤族的命名习俗201

彝族的命名称谓习俗201

珞巴族父子连名制201

莫昆201

家伍201

家会202

少数民族亲族称谓202

萨力202

裕固族命名制202

数代共字连名制202

螟蛉202

藏族命名法202

藏族师徒连名制202

官姜202

官娘203

玛玛203

玛里卡卡203

玛拉瓦湾203

依娜203

米通203

米拉203

米考203

米茂203

寸数203

少陶203

维吾尔族的亲属称谓习俗203

裕固人的命名和剃头习俗203

哈萨克族人的名字和亲属称谓习俗203

蒙古族命名204

哈尼族婴儿命名204

哈萨克族婴儿命名204

带有宗教色彩的基诺族婴儿命名204

傣族婴儿命名204

夜郎人的打鸡取名204

满族的取小名204

冒陶204

饶考205

基诺人命名与亲属称谓习俗205

仡佬族命名习俗205

佤族亲属称谓习俗205

拉祜人称谓习俗205

拉祜人命名习俗205

普米族的命名习俗205

怒族的命名习俗206

傈僳人的命名习俗206

锡伯族的命名习俗206

塔塔尔人的命名习俗206

第八篇 家庭礼仪209

一、家庭成员礼仪209

中国家庭起源的传说209

家庭209

封建家庭中兄弟之礼的行为规则209

封建家庭中兄弟之间的财产均分原则209

封建家礼中的女性210

封建家庭中男女有别的戒律210

封建家礼对女性仪态行为的要求210

封建家庭中恭敬孝顺的亲子之礼210

封建家庭中居家生活中的亲子之礼211

封建时代皇室家庭等级211

封建时代的妻妾等级211

封建时代的兄弟之礼212

封建家庭中女子孝亲持家礼仪212

封建女子的“惟务清贞”212

封建时代倨、恭的夫妻之礼213

封建时代的定亲之礼213

封建家庭婚娶礼仪213

封建择妇标准礼俗213

封建女子事夫礼仪213

封建女子的守节之礼214

封建女子的殉身礼节214

封建的婆媳之礼214

封建的主仆之礼214

封建的休妻礼俗215

封建教子之礼215

封建亲子之道中的侍疾之礼215

叔侄交往礼仪216

妯娌交往礼仪216

姑嫂交往礼仪216

婆媳交往礼仪216

兄弟姐妹交往礼仪217

家庭中夫妻交往礼仪(1)217

家庭中夫妻交往礼仪(2)217

与父母交往礼仪218

与未来岳父母交往礼仪218

与子女交往礼仪218

二、亲友赠物219

亲友生日赠物礼仪219

祝贺礼仪219

山东节日亲威往来礼俗219

山东亲戚间交往礼俗219

山东民俗中的走亲记友礼仪220

三、亲戚间宴请礼仪220

做客礼仪220

亲友间宴请礼仪220

家庭迎客礼仪220

家庭待客礼仪221

家庭宴请祝酒礼仪221

家庭宴请劝酒礼仪221

家庭送客礼仪221

赴宴礼仪221

山东民俗宴席坐次、格局、上菜礼仪221

山东民俗中敬酒敬菜的礼节222

四、家书礼仪222

古代孙祖辈的书信格式222

家书基本格式习俗222

五、少数民族家庭礼仪223

保安族的家庭223

裕固族的家庭223

朝鲜族的家庭223

赫哲族的家庭223

维吾尔族家庭224

哈萨克族家庭224

达斡尔族的家庭224

蒙古族的家庭225

回族的家庭225

鄂温克族的家庭225

东乡族的家庭225

土族的家庭225

柯尔克孜族家庭226

锡伯族家庭226

塔吉克族家庭226

乌孜别克族家庭226

撒拉族的家庭226

京族的家庭227

土家族的家庭227

黎族的家庭227

畲族的家庭227

水族的家庭227

侗族的家庭227

布依族的家庭227

苗族的家庭227

基诺族的家庭228

毛南族的家庭228

仫佬族家庭228

瑶族的家庭228

壮族的家庭228

仡佬族的家庭228

高山族的家庭229

阿昌族家庭229

布朗族的家庭229

景颇族的家庭229

纳西族的家庭229

拉祜族的家庭229

怒族的家庭229

普米族的家庭230

德昂族的家庭230

独龙族的家庭230

哈尼族的家庭230

俄罗斯族的家庭230

藏族的家庭230

门巴族的家庭230

珞巴族的家庭231

羌族的家庭231

白族的家庭231

彝族的家庭231

塔塔尔人的家庭231

佤族的家庭231

傈僳族的家庭231

傣族的家庭231

少数民族家庭待客礼俗231

第九篇 宗族礼仪235

一、家庭礼仪235

祖宗235

亲族235

亲族称谓235

家族中的继亲关系235

家族中的养亲关系235

家族中的乳亲关系235

家族中的义亲关系236

家庙236

家祭236

家庆236

家难236

家属236

家长236

家务236

家产236

家产的继承237

家法237

家教237

家风237

家谱237

家世238

古代敬祖之礼238

“九族”制238

祖腊238

祖奠238

二、传统称谓238

传统称谓238

祖翁239

姥姥239

姨子239

姨父239

姨夫239

姨母239

姨妹239

姨娘239

娇客239

姑239

姑子239

姑母239

姑父239

姐239

姑妈239

妯娌239

仪宾240

妳240

附马240

荆妇240

泰翁240

泰山240

哥哥240

祖父240

祖母240

乘龙240

爹爹240

离孙240

高祖240

爱人240

家父240

家公240

家兄241

家母241

家严241

家叔241

家嫂241

诸母241

娘241

娘子241

娘娘241

继亲241

假母241

庶母241

婆241

婆娘241

婶母241

续母241

萱堂241

傍妻241

尊祖父241

曾孙241

曾大父241

曾祖父241

曾祖母241

曾祖王父241

曾祖王母242

寒荆242

婿242

嫂夫人242

嫂242

鄙弟242

舅子242

舅242

舅爷爷242

舅姑242

舅母242

舅父242

慈母242

媳妇242

舅祖242

寡妇242

嫡子242

嫡父242

嫡母242

嫡庶242

嫡孙242

嬷嬷243

孀雌243

孀妇243

宗子243

宗妇243

宗兄弟243

妈妈243

孙243

连襟243

孝子243

孝弟243

男243

来孙243

严亲243

伯父243

伯舅243

别子243

伯伯243

伯母243

良人243

快婿243

阿父243

君子243

阿公243

阿奶243

阿母243

阿妈243

阿姐243

阿姨243

阿爹243

姊姊243

姒娣243

姊夫243

阿婆243

妻243

妻子244

妻亲244

叔父244

叔舅244

叔叔244

叔母244

驳脚妹244

贤姊244

贤子244

贤弟244

贤妻244

贤叔244

贤侄244

昆244

昆孙244

季父244

季母244

侄244

岳父244

侄娣244

侄女244

岳母244

舍弟244

爸爸244

妾244

拙荆244

仍孙244

从父244

从母244

从子244

从伯244

从舅244

从兄弟244

从叔244

内人244

父母244

父兄244

父244

从祖祖母244

从父昆弟244

从祖祖父244

从祖父244

从姑245

女弟245

义夫母245

女兄245

义父245

义子245

千金245

女婿245

小儿245

小妇245

小侄245

小姐245

小叔245

小弟245

小姑子245

小姨子245

小舅子245

夫人245

元配245

元舅245

云孙245

支子245

犬子245

太太245

太夫人245

友婿245

少母245

不肖子245

少姑245

令郎245

令妹245

令爱245

令阁245

令嗣245

令弟245

令妻245

令侄245

兄弟246

兄章246

公婆246

世父246

世妇246

归孙246

兄公246

公子246

公主246

如夫人246

妇人246

亚246

后母246

先父246

先公246

同户246

同户子246

老子246

老兄246

外祖父246

外祖母246

外曾王父246

外曾王母246

奶奶246

母兄246

母弟246

外婆246

外甥246

外兄弟246

外父246

外妇246

外室246

外姑246

生母246

生父246

本生父246

妃247

后247

爷爷247

母247

外舅247

外亲247

外公247

外子247

夫247

儿母247

大舅247

大伯子247

大姑子247

大姨子247

大舅子247

丈人247

山妻247

父名247

公247

显妣247

显考247

保姆247

皇考248

皇妣248

亲父248

亲母248

亲家248

浑家248

室248

闺秀248

第十篇 祭祀礼仪251

一、祭礼中礼仪251

祭251

祀251

享251

袷251

间祀251

事251

告251

帝251

褅251

五祀251

灶神251

祠251

礿251

尝252

烝252

六祈252

攻252

七祀252

九祭252

命祭252

衍祭252

炮祭252

周祭252

振祭252

擩祭252

绝祭252

缭祭252

共祭252

大飨252

祼252

褛252

授祭252

腊252

蜡八253

燔柴253

实柴253

醊253

?253

祭?253

州社253

?253

接祭253

军社253

释奠253

释莱253

祔253

侑253

虞253

卒哭254

祥254

大祥254

小祥254

厌祭254

吉祭254

禫254

奠254

祭殇254

斋戒254

明荐254

祊254

衅254

绎254

朌254

坛254

场254

壝254

兆254

畤254

明堂255

祭器255

豆笾255

登255

瓒255

?255

簋255

匕255

?255

俎255

糈255

肵俎255

璋255

?255

爟火255

明火255

明水255

牢255

牺255

牷255

牲255

胙256

胖256

肫256

福256

隋256

粢盛256

致福256

肆256

供256

荐256

瘗256

貍沈256

殷事256

二、祭祀中迷信256

礼256

六祝256

吉礼256

旅256

封禅256

?257

紫257

燎257

祭日257

王宫257

夜明257

郊257

郊祀257

夕257

幽宗257

地祇257

六宗257

秩257

祭山神257

祓257

望257

时祀258

方祀258

社258

稷258

祭农神258

雩258

祭雨神258

祭河坤258

椆258

酺258

軷258

祖258

酢258

塞258

报258

祈258

祷258

招259

祓259

禳259

?259

萗259

?259

御259

傩259

?259

醮259

禖259

四灵259

伯259

鬼魂崇拜259

鬼259

神259

祝嘏259

祝号259

郊祀歌260

傩舞260

巡列仪260

唱颂仪260

安葬260

殡仪260

举哀260

祭献260

膜拜260

舞仪260

请神260

合莫260

猎头血祭260

度戒260

台葬261

祭熊261

祭敖色261

敖色树261

第十一篇 服饰礼仪265

一、服饰265

服饰265

头巾265

中华民族服饰265

深衣265

冕制265

岐头履265

秦汉禅衣266

秦汉袍服266

秦汉衫266

襦短衣266

贵族男子的?子266

秦汉时代的袴266

秦汉时期的裙266

秦汉时期女子种种服式267

魏晋南北时期男子种种服式267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服式26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冠268

靴269

隋唐五代袍衫269

唐代胡服269

裤褶269

木履270

隋唐女子时装270

隋唐的裙270

翼善冠270

胡帽270

翘头履270

乌皮履270

朝方鞋271

缠足鞋271

帐帛271

褙子271

宋代袍衫271

宋代褙子271

宋代女衫271

宋代女裙272

襦衫272

窄袖衣272

东坡巾272

席帽、毡帽272

宋代幞头272

笠272

宋履273

靴273

元代男子服饰273

质孙服273

袍袄273

元代女装273

衫襦273

半袖衣273

顾姑冠273

明代长袄274

金辽女装274

盘领衣274

暖帽、貂帽274

明代长裙274

明官员常服274

罩甲274

?275

大袖衫275

比甲275

霞帔275

明代褙子275

明冠275

忠静冠275

六合统一帽275

明代头巾275

网巾276

大鱼棉鞋276

清袍276

清代龙袍276

缺襟袍277

马褂277

坎肩277

皮兀剌278

旗鞋278

朝带278

打呼278

清代衮服279

清代蟒袍279

清代官员的补服279

清代朝服279

满族的荷包280

戴荷包280

清朝男子戴冠礼俗280

官服制度281

朝珠282

顶戴、花翎282

满族的箭袖283

满族衣皮之风283

披肩、领衣284

清代男裤284

清代背心284

清妇女袄、衫284

清裙284

清女裤285

花盆底鞋、船底鞋285

弓鞋285

福字履285

清代以来流行的男帽285

冠286

巾286

帻286

貂皮暖帽286

面衣、?、帷帽286

进贤冠、却敌冠286

幞头287

皮弁、爵弁287

近现代北方男子上衣287

北方男子下衣288

近代北方女子上衣288

运动装289

羽绒服装289

风衣289

裙子290

现代女裙290

套衫290

背心291

女夏衫291

虎头袢子291

葫芦饰291

毛衫291

架裟292

红卫兵服饰292

女帽292

风帽292

猫头鞋292

白帕子292

靰鞡292

口围292

旗袍293

中山服293

二、服饰礼仪293

服饰习俗的中心293

服饰的性别习俗294

服饰的职业特征294

按季节穿衣的习俗295

服饰与称谓295

依据地位构成的服饰习俗295

依据用途构成的服饰习俗295

服饰的民族习俗296

服饰工艺的惯俗296

古代丧服的“五服制”296

服饰的信仰习俗296

依据质料构成的服饰习俗296

服饰中的色彩习俗296

服饰的年龄习俗297

冕服礼仪297

秦汉时期男子服装297

秦汉时期女子服饰297

东汉百官的五时服色298

袴褶服制298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298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服饰298

隋唐五代的服饰298

隋唐五代服色299

弁服装饰的等级差别299

女著男装299

宋代服饰299

宋代士大夫阶层服饰300

质孙服的礼仪等级300

金代百官公服300

金士庶男服301

元代士庶男装301

明代公服301

明官员常服品级301

明代女装301

补服及补子制301

清代女装302

清代品官冠饰302

翎冠303

古者衣裘303

锦衣、布衣303

丧服四制303

服装穿用的场合303

首冠、足履303

上衣下裳303

尚白303

随季换裙304

三、装饰品304

中国古代发饰中的笄304

额箍304

宋代妇女高冠304

盖头304

龙风冠305

簪、钗、鲜花305

满族的服装佩饰305

妇女粉妆305

山东妇女小饰件305

一耳带三钳305

大扁方306

尖尖箍306

五色彩带306

羊腔子头306

三不离身306

三尾螺簪306

波阶306

达斯达尔306

婚标头巾306

银泡围腰307

黎家女饰307

银腰带307

遮包花307

哈布特格307

朵307

歹结307

宽手镯308

布斯308

头面308

耳塞308

巴珠308

结?308

凤凰单展翅308

青海土族妇女的头饰308

帮典308

鈚颇308

俄罗308

如玛勒308

靠赤努309

腰箍309

腰环309

筒帕309

谜搓309

蛮姑309

竹藤圈309

四、妆饰礼仪309

中国古代发饰分类309

发髻310

垂髻310

秦汉女子发式310

魏晋南北朝发饰310

假髻、假头、借头310

反绾髻、分?髻310

隋唐五代时的发饰310

隋唐眉饰311

宋代妇女头饰311

髡发311

元代流行发式311

明代女发311

清代妇女发饰312

清代中老年发饰312

前刘海312

清代满族妇女的发型312

清代女子面饰312

新娘改髻312

妇女剃光头313

独角箍313

维吾尔族姑娘的发辫313

半薙半留313

达斡尔女子的发式、男子的胡须313

乌乔恩313

小八字胡313

杲313

黄粉涂颜314

凿牙314

穿耳314

点痣314

修眉、去体毛314

新娘梳妆314

胭脂染齿314

欧丘丘和欧昌314

瑶族妇女的细眉315

遮包花315

绡迈315

开脸315

凤凰单展翅315

凤凰头315

五、少数民族服饰315

藏族服饰315

藏袍316

褐衫316

博嘎尔服饰316

果洛服饰317

霞冒加赛317

背皮子317

藏靴317

哈尼族妇女服饰317

准白318

土家族服饰318

朝鲜族服饰319

冠319

满族服饰319

坤秋319

袷袢319

柯尔克孜族服饰319

水族服饰320

马尾帽320

水族人的鞋、袜320

羌族服饰320

赫哲族的鱼皮320

温塔321

鄂伦春人的服饰321

狍头皮帽321

熊皮兜321

侗族服饰321

达斡尔族的服饰322

奇卡密322

波勒322

按节气换衣322

基诺族服饰322

披风式尖帽322

纳西族服饰322

牛皮钉子鞋323

塔吉克族服饰323

塔吉克婚服323

傣族服饰323

拉祜族服饰324

门巴族服饰324

巴拉嘎324

白族服饰324

白族姑娘的凤凰帽324

景颇族服饰324

苗家妇女服饰325

瑶族服饰325

高山族服饰326

裕固族服饰326

保安族服饰326

东乡族服饰327

号帽327

折子帽327

东乡族妇女的帽子327

哈萨克族服饰327

塔克亚327

四片瓦327

独龙族服饰327

傈僳族服饰328

粤勒328

布依族服饰328

黎族服饰328

乌孜别克族服饰328

粤台克328

僜人女饰329

畲族的服饰329

畲族斗笠329

福安女装329

土族服饰329

布郎族服饰330

花草鞋330

仫佬族服饰330

珞巴族服饰330

阿巴达能人服饰330

仡佬族服饰331

普米族服饰331

彝族服饰331

彝族的鸡冠帽331

奥勒332

皮兜肚332

勾尖绣花鞋332

塔塔尔装332

崩龙族服饰332

锡伯族服饰332

佤族妇女服饰332

京族服饰332

蒙古族服饰332

蒙古族摔跤服333

云南蒙古族服饰333

蒙古袍333

乌吉333

鹰帽333

?333

维吾尔族服饰333

维吾尔族的花帽333

青?334

盖头334

麦斯海袜334

毛难族花竹帽334

第十二篇 饮食礼仪337

一、日常生活食俗337

饮食习俗337

地方、民族风味337

饮食方式337

饮食调制337

受民族文化传统影响的饮食风俗337

饮食习俗中的蔬菜瓜果338

肉食类的烹制习俗338

以五谷、肉类为主食的饮食习俗338

以肉类为主食的饮食习俗338

以五谷为主食的饮食风俗338

饮食风俗的形成339

中国人餐制习俗339

筷子的功能与禁忌339

筵席席位礼仪339

山东民俗食制340

特殊的饮食习俗340

山东民俗中的食物往来礼仪340

山东民俗中信仰饮食礼仪340

山东民俗中礼仪往来食品340

山东民俗中的节日食品340

日常生活食制341

素食豆腐习俗342

大众食俗菜酸菜342

食猪肉习俗342

食牛肉习俗342

二、节日时令仪式食制343

节日饮食礼仪343

记载中国年节食俗的古籍343

年节食俗特点343

年节食俗的流传344

年节食俗中的年年糕345

年节食俗中的饺子345

正月十五的元宵345

节令食品春饼345

节令食品寒食345

节令食品粽子346

节日美点蜜饯346

节日食品春卷346

时令食品五彩蛋346

时令佳品重阳糕与菊花酒346

时令美味馄饨346

时令食品腊八粥346

时令甜食灶糖347

时令食品乌米饭347

时令饮品菖蒲酒347

时令食品伏日汤饼347

时令食品月饼347

时令食品乞巧果子347

重阳食蟹习俗347

天津腊月之腊品习俗348

三、特产名吃习俗348

独具特色的火锅348

独具风味的“抓饭”348

烤羊肉串趣俗349

狗肉食俗349

食鸭习俗349

食鸡习俗350

食鱼习俗350

食蛋习俗350

食蛇趣俗351

山东的名吃--鲁菜351

山东名吃--饼351

山东名吃--肉食、菜肴351

山东的名吃--面食352

四、少数民族食俗352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习俗352

乌孜别克族的饮食习俗353

塔吉克人的饮食习俗353

锡伯族的饮食习俗353

撒拉族的饮食习俗353

维吾尔族的饮食习俗354

裕固族的饮食习俗354

保安族的饮食习俗354

鄂温克人的饮食习俗354

达斡尔人的饮食习俗355

蒙古族人的饮食习俗355

哈萨克族人的饮食习俗355

哈萨克族人的“手抓羊肉”355

东乡人饮食习俗356

回族的饮食习俗356

鄂伦春族饮食习俗356

土族人饮食习俗356

朝鲜族饮食礼仪356

朝鲜族饮食习俗357

赫哲人的饮食习俗357

京族的饮食习俗357

高山族的饮食习俗357

畲族的饮食习俗357

黎族的饮食习俗357

土家族的饮食习俗357

仡佬族的饮食习俗358

壮族的饮食习俗358

瑶族的饮食习俗358

仫佬族的饮食习俗358

毛南族的饮食习俗359

基诺族的饮食习俗359

苗族的饮食习俗359

布依族的饮食习俗359

侗族人的饮食习俗359

水族的饮食习俗360

佤族人的饮食习俗360

拉祜族人的饮食习俗360

纳西人的饮食习俗360

景颇人的饮食习俗360

布朗族的饮食习俗360

阿昌族的饮食习俗360

普米族的饮食习俗361

怒族的饮食习俗361

德昂族的饮食习俗361

独龙人的饮食习俗361

彝族的饮食习俗361

白族的饮食习俗361

哈尼族的饮食习俗361

傣族人的饮食习俗361

傈僳族的饮食习俗362

俄罗斯族的饮食习俗362

塔塔尔族的饮食习俗362

藏族的饮食习俗362

门巴人的饮食习俗362

珞巴族的饮食习俗362

羌族人的饮食习俗363

五、酒茶习俗363

古今酒的种类363

药酒医病习俗363

饮酒习俗364

酒礼习俗364

酒拳习俗364

酒令俗365

一些民族饮茶习俗365

中国的制茶习俗365

茶的种类366

第十三篇 居住礼仪369

一、古代住宅礼俗369

住宅369

中国古代贵族住宅369

徽州明代住宅369

半地穴式370

坞堡370

桩上建筑370

横穴居住宅370

北京人洞穴371

二、区域住宅礼俗371

河南窑洞住宅371

苏州住宅371

北京四合院372

四川山地住宅372

独院式住宅372

农家住宅373

藏族住宅373

云南一颗印住宅373

维吾尔族住宅373

蒙古包374

三、现代住宅中的房间与陈设374

住宅分类374

高层公寓374

里弄375

棚户375

居住大院376

住宅基地376

房屋各部高度的确定376

房间配置377

室内空间比例377

起居室377

卧室377

餐室377

厨房377

浴厕378

门窗378

门的式样与构造378

窗的式样及构造378

墙壁378

楼梯379

家俱陈设379

厅的灯光设计379

四、少数民族住宅及居住习俗379

维式庭院379

门巴住房380

克米尔380

平顶屋380

四斜面380

阿巴达能住宅380

阿瓦式住宅381

陋室381

直角房381

口袋房381

昂皮腰381

左倮叶381

土掌房382

人字房382

笼堂382

班考382

土堡房382

土楼382

干栏383

帐篷383

吊脚楼383

船形屋383

竹楼384

撮罗子384

大房子384

三房一照壁385

干栏式竹楼385

上栋下宇385

一梅385

穴屋385

巴雀386

石屋386

日麻386

人间386

木光黑386

木瓦房386

闪片房386

择屋基387

绕公厅387

绣花枕387

煨热炕387

塞门387

鼓楼387

立中柱387

鬼门388

主火塘、客火塘、鬼火堂388

咪恒来、鲁恒来388

吊床388

第十四篇 行路礼仪391

一、乘坐交通工具礼仪391

车391

车上部件391

黄盖391

伞391

轨391

轮391

绥392

豹尾392

鞎茀392

鞹鞃392

五路392

王车392

王后车392

卤簿393

黄钺车393

服车393

五种服车393

饰车393

辇393

轿(肩舆)393

轺393

鱼轩393

軿(革车)394

轻车394

輶394

小车394

大车394

战车(?)394

兵车394

副车394

贰车394

从车394

太平车(辎车)394

卧车(?)394

使车394

露车394

举394

乐车394

童容394

安车394

蒲车395

羊车395

耕根车(耕车)395

辒车(温车)395

藩车395

?车(藻车)395

奇车395

古代车的使用395

乘石395

升车395

轼395

云罕395

乘轿395

赫哲族与狗雪橇395

新疆的四轮马车396

内蒙古牧区的牛拉车396

舟396

方396

舸396

?396

古代的船名种种396

漕运397

漕輓397

柎397

造舟397

筏397

橹397

具有地方色彩的水上交通工具397

二、通讯与通行礼仪397

传397

骑驿397

驲397

驿站397

遽398

邮398

馆398

侯馆398

逆旅398

站赤398

节398

六节398

古代的符节398

火牌398

火票399

金字牌399

剂399

闢399

跸399

王闲399

羽书399

三、道路与行走礼仪399

路399

五途399

驰道399

衢399

古代几种路的名称400

衖400

栈道400

桥400

行人与交通礼仪400

乘骑自行车礼仪401

乘坐公共汽车礼仪401

乘坐出租车须知402

乘坐火车须知402

乘坐火车卧辅须知404

乘坐火车软卧须知404

乘坐旅游车礼仪404

乘坐飞机礼仪404

乘船旅行须知405

问路的要求405

问路方式406

问路四忌406

路遇礼貌406

问路礼貌406

行路要注意环境卫生406

行路要注意安全406

文明乘车406

男女间行路礼节407

男女同行时礼节407

迎送客人时的行走礼仪407

在社交场合的行走礼仪407

公共场所的行走礼仪407

第十五篇 游艺民俗礼仪411

一、游艺民俗411

百戏411

板凳龙411

抱龟蛋411

包笊篱姑姑411

背亭411

背篓球411

贝阔411

播公411

博磨喝乐411

踩山坪411

采桑织锦舞411

彩选411

猜枚411

猜拳412

猜谜语412

茶盘舞412

查干毛都412

长行412

唱筒歌412

唱煞么词412

唱麒麟412

唱哈412

车灯412

车亭412

初雪笺412

樗蒲412

冲狭413

吹木叶413

吹?413

捶丸413

搭茅屋413

大象拔河413

打篾鸡蛋413

打手毽对歌413

打责汪之歌413

大歌413

打铜鼓414

打陀螺414

打尺寸414

打咭咭古嘟414

打花龙414

打灯谜414

打土块仗414

打鬼414

打瓦414

代面414

荡秋千414

蹬梯子414

地花鼓414

地摊414

点冲天炮414

钓闷潭鱼415

吊龙尾415

丁达如415

顶瓦瓮竞走415

顶宝塔碗415

东巴跳415

斗鸡415

斗牛415

斗马415

斗蟋蟀415

斗鹌鹑415

斗鸭415

斗百草416

抖空竹416

对歌416

盾牌舞416

多毽416

躲妈虎子416

打脚盆鼓416

翻炕416

放爆竹416

放风筝416

放花灯417

放河灯417

放高升417

扶卢417

博弈417

嘎拉哈417

赶花场417

赶柳戏417

高空走绳417

高跷417

格五417

耕作戏417

姑今418

姑娘追418

姑问莽418

骨肉情418

关扑418

滚山珠418

划灯418

花挑418

驾牛车418

击抬鼓418

二、民间竞技418

拔河418

拔腰419

波列球419

布球419

叉草球419

扯羊419

驰马射柳419

叼羊419

打棍419

打毛毛球419

打弩419

达日斗来419

打飞棒419

打木球420

打霸王鞭420

竿球420

掼牛420

滑雪420

滑冰420

华拳421

角力421

脚踢架421

颈拉421

举石421

举石担421

举石锁421

击鞠421

剑术421

剑道421

扛鼎421

孔雀拳421

拉鼓421

拉木棒421

六合拳422

龙舟422

梅花桩422

马上摔跤422

秘踪拳422

绵拳422

南拳422

爬竿422

爬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