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临证修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临证修养
  • 吴深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0308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69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491页
  • 主题词:中医学临床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临证修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医院校式教育与临证修养1

一、学习中医的态度1

(一)“知学”与“乐学”1

(二)处理好热爱与质疑之关系3

(三)“铁杆中医”与处理好中西医之关系6

(四)终身学习8

二、学习中医与骆驼进食——死记硬背与灵活运用9

(一)背诵与水到渠成10

(二)诵背与储备13

三、学中医要植根于临证14

(一)熟读王叔和 不如临证多15

(二)疑难源于书本,冰释于临证17

(三)主动临证与多读书18

四、掌握中医学的思维特征20

(一)中医思维及其构架22

(二)中医思维的特点——得意于象23

(三)临证中思维方式的运用28

(四)思维方式的优化和发展30

五、“文以载道”——国学与中医31

六、“由博返约”36

(一)“博”与“约”之关系37

(二)由博转约39

(三)“医贵多技”42

七、“尽信书不如无书”43

(一)读书之信与不信43

(二)要活读书,不要读死书45

医道,基于临证修养之积淀48

一、“无德不成医”48

二、“医不三世”与沉而勿躁51

(一)学中医与“安贫乐道”52

(二)“60岁再谈名医”与年轻有为53

三、“勿以善小而不为之”55

(一)小经验寓大智慧56

(二)组方中的少数之奇58

(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59

四、“心贵乎虚”——弃门户之见60

(一)门户之见与偏见60

(二)撷长修短63

(三)把自己看低一点是睿智的65

五、对信息敏感性之培养66

(一)抓住病人表现之关键信息67

(二)注意信息的整体性68

(三)过滤信息之能力71

六、“得意忘象”——整体与局部之辨74

(一)人体之整体系统性75

(二)整体之辨——整体为因,局部为果76

(三)局部之辨——局部为因,整体为果76

(四)“大整体观念”77

七、临证预见能力之修养79

(一)正确的预见源于对临证信息的概括和病变规律之把握80

(二)中西配合,辨证结合诊病82

八、临证要认真总结失误84

(一)辨治之误85

(二)临证圆机活法不足87

(三)证辨无误,用药未至88

(四)惯性思维之误89

九、善于临证中创新90

十、要善于向病人学习93

(一)人情味与病人之考问94

(二)学习病人之经验94

(三)临证修养,病人使你进步95

十一、秘方与秘诀97

十二、勇于探索和行医自护100

(一)勇于探索100

(二)行医当自护103

读经典医籍,临证修养之基石108

一、谈经典医籍之研习108

(一)学以平常之心109

(二)学取原旨110

(三)前后互参,相关引证111

(四)关联学习113

(五)结合临证去“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114

二、学《黄帝内经》之“宏观”与“微观”115

三、学用《伤寒论》之难与易118

(一)既难亦易119

(二)《伤寒论》经方之精,在于辨证化裁120

(三)如何理解《伤寒论》之“伤寒”的概念和“六经”之内涵120

(四)以方类证,学用之法121

四、对比法和升降出入观——读解《伤寒论》之辨证要素与论治思维之核心122

(一)对比分析为《伤寒论》辨证之要素123

(二)升降出入平和,《伤寒论》论治思维之核心126

五、病证结合观,辨证内涵之延伸——联贯“伤寒”学《金匮要略》130

(一)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互补性130

(二)病证互补,全面认识病机之必然132

(三)病生证变,确立治疗法则方药之基础133

六、“温”者,病也——谈温病学之习用134

(一)了解《伤寒论》与温病学之异同及关系135

(二)广义认识温病之内涵138

(三)温病学思维之临证运用139

附:辨治SARS之点滴体会142

七、“脾胃兼化”与“不可定体”——读解《脾胃论》之学术精髓145

(一)“脾胃兼化”之生理观146

(二)“脾胃兼化”之病理观147

(三)“其病治之各从其宜,不可定体”148

附:小议李果之用药特点150

八、新识朱丹溪之“阴常不足”观——由质疑而深究,以解惑明理151

(一)矫枉过正,朱氏论点产生之渊源152

(二)朱氏“阳有余阴不足”之立论依据与缺憾153

(三)自我修正156

附:朱丹溪与其他“三大家”158

九、《景岳全书》,温补流弊之源?——循争议点研读而识其学原貌159

(一)依据之一:重视阳气以纠肆用寒凉之弊端159

(二)依据之二:平衡之阳气观160

(三)依据之三:不独崇阳,亦重视火害160

(四)依据之四:用药重养精血161

附:景岳之其他观点163

跟师,临证修养之阶梯167

一、跟师与临证修养167

(一)跟师的意义和途径168

(二)跟师之形式,因人而异169

(三)机会与吃苦,跟师之必备170

(四)跟师笔记——学习总结之素材172

二、师承与“演其所知”173

(一)师承之要173

(二)师承之旨176

三、跟师体会178

(一)临证启新知——我的恩师,张琪先生178

(二)“北方亦多湿”——跟师路志正先生湿病探微185

(三)五脏皆虚独取中州——佐诊吉良晨先生临证感悟197

(四)壮督疏带法的临床应用——佐诊吕仁和先生临证一得207

(五)和解分消兼融,内外上下制宜——参师薛伯寿先生临证撷菁213

医案,临证修养必读222

一、医案,中医临证教科书222

(一)何为医案、医话223

(二)医案的历史225

(三)医案的作用——历代名医重医案227

二、怎样学习医案——撷取历代医案之精华229

(一)客观对待和善于分析230

(二)古医案和近、现代医案的选择231

(三)临证选读与泛读结合的学习方法233

(四)习写医案,提高临证修养之良途237

三、实践并创立多种新理论的医案——《临证指南医案》238

(一)提出中风病乃“肝经主病”之内风论239

(二)创胃阴学说240

(三)创奇经八脉之辨证用药241

(四)开络病学之先河242

(五)创温病学之燥病论243

(六)用药特点244

四、授人以理法的医案——《杏轩医案》246

(一)论述严谨,言必据实247

(二)学术特点248

(三)诊疗特色251

(四)医者明理论252

五、详于论治用药之医案——《药盦医案》254

(一)恽树珏先生简介254

(二)宗古为常,知常达变256

(三)临证学术核心257

(四)恽树珏先生的用药特点259

(五)实事求是,录失败之案,以为后鉴260

附:医案结语261

临证修养,开阔思路263

一、中医病证之核心机制——升降失司263

(一)升降出入的生理特点264

(二)升降出入的病理特点268

(三)中药升降浮沉说,方剂配伍之理论基础270

(四)升降出入,中医论治之核心大法273

(五)升降之内涵的延伸278

二、论疑难怪病280

(一)缘何“怪病多痰”281

(二)怪病从痰,旧法新病不相能282

(三)怪病难病,中医药辨治之优势领域283

(四)疑难怪病的辨治要素286

三、毒邪论——刍议内毒290

(一)内毒之成因291

(二)内毒之病性293

(三)内毒之辨治295

四、“燥湿同形同病”发微297

(一)燥湿相兼观的提出及其学术渊源297

(二)“燥与湿兼”之发微301

(三)浊邪发微303

五、“反激”与增效305

(一)源于逆相思维305

(二)治用反激,相激增效307

(三)反激实践之启示309

六、“存诚慎药性”——熟谙药性及有毒中药之运用310

(一)谙熟药性310

(二)有毒中药之运用311

(三)药毒当慎314

七、“大方”是非315

(一)大方之弊316

(二)大方之长317

(三)大方之学术基础318

八、从生物导弹谈引经药320

(一)归经与引经的关系321

(二)引经理论的学术价值323

(三)引经药存在的问题324

九、脉证取舍与四诊合参325

(一)凭脉断病之弊326

(二)四诊合参,中医诊病之规范327

(三)四诊合参之现代内涵329

(四)重视望诊,尤察舌象331

十、效与更方与否之辩证关系332

(一)效不更方与“量变至质变”333

(二)效不更方与效而更方334

(三)不效亦不更方,辨治之高层次335

十一、剂量、剂型与疗效336

(一)剂量与疗效之关系336

(二)剂型与疗效之关系340

广读书,临证修养之能源345

一、工欲善其事,当常利其器——读书与临证之关系345

(一)读书也需要设计346

(二)读书要多“玩味”347

二、“书到用时方恨少”350

三、中药修养宜读之书——《本草备要》352

(一)关于作者354

(二)是书之特点355

(三)倡药物之炮制356

(四)见解独到与瑕疵难免357

四、临证与方剂之储备——读《医方集解》358

(一)由博返约,创方类新书360

(二)以法统方,以方为纲361

(三)论理法方药,汇通诸家362

附:金匮肾气丸的演变364

五、增效减毒,中药制剂理论之核心——读一些制剂方面的书366

(一)炮制的作用机制367

(二)炮制以增效369

(三)炮制以减毒371

六、质疑与正误——读《冷庐医话》373

(一)质疑前人之论,正之以理375

(二)记载名医误治案以示后人376

(三)质正前人以利后人之学用379

临证修养杂谈380

一、中医之危机感和临证修养380

二、谈中医诊疗之手段及病名的问题385

(一)衷中参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387

(二)病名之辨391

三、辨证中的两个关系392

(一)辨证与辨质的关系393

(二)方剂辨证与辨证论治的关系398

四、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中医学识病之特点402

(一)道法自然403

(二)重视正气——人身之本405

五、中庸仁和,以人为本——中医治病之特点408

(一)中庸仁和,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408

(二)以人为本412

(三)治疗手段重针药413

(四)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和综合放大效应413

六、“王道无近功”414

(一)“王道”与医415

(二)“王道无近功”416

七、再谈中草药之“毒性”417

(一)“中草药肾病”,中医药之一大“冤案”417

(二)再释中草药之“毒”性419

(三)如何应对中草药的毒性问题420

八、中医经验之是非421

(一)中医理论与经验422

(二)经验于中医之是与非424

九、也谈中医之科学性与现代化427

(一)对中医科学性质疑之根源428

(二)中医学的传统性和科学属性430

(三)中医现代化的困惑及反思433

(四)现代化之条件和对策434

十、继承之拙见437

临证探索——难病治验442

一、咳喘重症444

二、少阴虚寒,热入血室证445

三、风虚眩447

四、痹痛重症449

五、阴部灼痛症452

六、虚劳致痿454

七、偏头剧痛456

八、舌痹457

九、湿毒流皮459

十、面颊痛460

十一、消渴病并躁烦不宁证461

十二、遗精顽症464

跋4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