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医学通史 近代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医学通史 近代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1161069.jpg)
- 邓铁涛,程之范主编(国家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435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32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6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医学通史 近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绪论1
一、近代中国社会1
(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
(二)西方文化的传播对封建思想体系的冲击2
(三)近代文学的特点4
二、近代医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势5
(一)西方医学的广泛传播5
(二)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6
(三)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6
(四)近代中医药学的发展特点7
上篇 中医篇13
第一章 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13
第一节 内科13
一、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13
二、经方学说的发展及其学术思想19
三、寒温融合学派的兴起23
四、杂病治疗的进步26
第二节 外科35
一、外科名家与医著35
二、外治法与外科手术法的丰富37
第三节 骨伤科38
一、传统中医骨伤科的进步38
二、中西医学在骨伤科的融合39
三、伤科名医与名著39
第四节 妇产科41
一、晚清医家有关妇科病的论述42
二、民国妇科医家与著作43
三、著名产科医家与著作45
第五节 儿科46
一、儿科理论的发展46
二、婴幼儿调护与疾病治疗48
三、痧痘惊疳49
四、儿科特色医著52
一、著名针灸学家54
第六节 针灸科54
二、针灸著作55
三、学术研究57
四、针灸学在欧美的传播58
第七节 眼科58
一、中医眼科的持续深入发展58
二、眼科中西医汇通的萌生与发展59
第八节 喉科60
一、近代喉科传染病的流行及喉科专著的涌现61
二、喉科诊治法的进步61
三、近代喉科其它方面的发展63
第九节 推拿和气功养生63
一、推拿流派63
二、推拿著作64
三、气功养生65
四、其他65
一、坚持辩证施护原则66
第十节 护理66
二、注意情志、环境与疾病的关系67
三、护理方法增多67
四、注重食物调养68
五、急救护理68
第二章 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69
第一节 中药学的发展69
一、古本草著作的整理研究69
二、药性、药效研究的进展71
三、中药鉴别与炮炙74
四、药用植物、图鉴及其他78
五、中外交流的扩大80
第二节 方剂学的成就81
一、方剂学理论的研究81
二、方书的整理和编纂84
三、验方的汇编87
第三章 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研究90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90
一、藏象学说90
二、病因学说93
三、诊断学说94
四、运气学说99
第二节 医史文献研究99
一、中医经典著作的文献研究99
二、丛书、工具书的编写103
三、医案医话107
四、医学史研究110
一、16~18世纪有关中西汇通的记述113
第一节 中西医汇通思想渊源113
第四章 中西医汇通之探索113
二、19~20世纪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出现114
第二节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115
一、王学权与王孟英115
二、陆以?116
三、陈定泰116
四、罗定昌116
五、陶定兰116
六、合信117
一、唐宗海的“折衷归于一是”118
第三节 汇通派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118
二、朱沛文的“华洋医学各有是非”119
三、张锡纯的“衷中参西”121
四、恽铁樵的“新中医”123
第四节 中西医汇通的经验教训126
一、中西医汇通的历史作用126
二、中西医汇通的经验教训127
一、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论争129
第五章 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129
第一节 中西医论争129
二、关于阴阳、五行、运气存废的论争140
第二节 维护中医药的抗争运动146
一、北洋政府时期争取中医教育合法化146
二、南京政府时期的中医抗争活动150
三、中央国医馆的成立及其历史作用154
四、抗争时期中医药行业的状况171
五、中医药抗争运动的历史意义175
第三节 探索中医革新之路176
一、中医革新思想萌芽176
二、中医学术革新潮流180
三、中医科学化运动182
四、中医学术革新运动的历史意义194
第六章 近代中医教育195
第一节 清朝末期的中医教育195
一、清末中医教育之背景195
二、官办医学教育196
三、以师带徒教育继续198
四、中医学校雏型202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医教育206
一、争取中医教育立案207
二、各地中医学校的创办209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的中医教育213
一、中医院校教材编写213
二、中医院校学科建设219
三、中医院校附属医院224
四、中医办学的高潮及危机226
第四节 中医院校简介233
一、上海中医专门学校233
二、上海中国医学院234
三、上海新中国医学院235
四、浙江中医专门学校235
五、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236
七、北平医药学校和华北国医学院237
六、苏州国医学校237
八、四川国医学院238
九、江西中医专门学校239
十、山西医学传习所239
十一、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240
十二、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241
十三、铁樵函授中医学校241
第七章 近代中医药书刊的出版与医药学术团体的建立245
一、近代中医药出版业的发展245
二、各地有关书局刊刻的中医古籍246
三、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医书籍248
四、专业性的中医书籍出版机构248
五、其他书局出版的中医书籍249
一、中医药期刊的创办与发展250
二、近代最早的中医药期刊250
第二节 中医药期刊的创办250
三、以融汇中西医药为宗旨的期刊251
四、以阐发中医学理论为宗旨的期刊251
五、以宣传维护中医药学为宗旨的期刊252
六、以宣传中医药科学化为宗旨的期刊253
七、以发扬针灸学术为宗旨的期刊254
第三节 中医药学术团体的建立257
一、中医学会与研究会258
二、中西医学研究会(社)260
三、其它学术团体262
第八章 近代中医人物271
第一节 西医学发展简史295
第一章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295
一、原始医药295
中篇 西医篇295
二、古代医学296
三、中世纪欧洲医学298
四、阿拉伯医学298
五、近代医学299
六、现代医学305
第二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310
一、早期西医的传入310
二、牛痘术传入中国及其推广311
三、传教士在广东开设诊所和医院313
四、鸦片战争后教会医院的兴起314
第三节 教会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318
一、教会医药事业的扩大318
二、教会医药事业趋于繁荣322
三、教会医学事业地位的改变325
第一节 清末新型医政管理的开端328
一、中央卫生行政机构328
第二章 近代医疗保健制度的建立328
二、地方卫生行政机构330
三、医药行业管理331
第二节 近代医疗保健制度的创建和发展337
一、卫生行政系统的初创337
二、中央卫生行政组织系统的确立338
三、地方卫生行政机构的建立340
四、医药管理制度及卫生法规342
五、我国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的合作343
六、海港检疫权的收回344
第一节 中医药书籍的出版345
第三节 医学研究机构345
一、清末时期(1911年以前)的西医研究机构345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西医研究机构345
第四节 医学名词统一活动350
一、早期的医学名词统一工作350
二、医学名词审查会的诞生和发展353
第三章 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358
第一节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358
一、教会医院的解剖教学358
二、解剖教科书的编译359
三、中国解剖学科的建立360
四、近代中国解剖学研究的主要成就361
第二节 生理学363
一、西方生理学的传入363
二、中国近代生理学的建立364
第三节 红四方面军与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365
三、中国生理学的发展365
二、生物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368
第三节 生物化学368
一、早期的生物化学教学和研究活动368
三、抗日战争时期生物化学的研究370
第四节 病理学371
一、近代病理学科的奠基371
二、近代病理学研究概况372
第五节 微生物学373
一、教会医院传入微生物学374
二、医学院校设立微生物学课程374
三、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基地的建立374
四、中国微生物学家的贡献376
第六节 人体寄生虫学377
一、原虫方面的研究377
二、蠕虫方面的研究378
三、医学节肢动物方面的研究381
第四章 临床医学的发展384
第一节 内科学384
一、结核病384
二、其它传染病387
三、中毒性疾病391
四、维生素缺乏病和新陈代谢疾病392
五、结缔组织疾病(胶原性疾病)393
六、呼吸、循环系统疾病394
七、消化系统疾病395
九、造血系统疾病398
八、泌尿系统疾病398
十、内分泌系统疾病400
十一、神经、精神系统疾病400
第二节 外科学401
一、西方外科学传入我国401
二、西方外科学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402
三、我国近代外科临床实践概况404
第三节 骨科学410
一、我国骨科学的建立与发展410
二、我国近代主要的骨科疾患和治疗法则412
第四节 妇产科学413
一、我国西医妇产科的萌芽与兴起413
二、西医妇产科的建立与发展414
三、节制生育421
第五节 儿科学421
一、近代儿科学的建立421
二、近代儿科学的主要成就422
第六节 眼科学425
一、西医眼科学的传入425
二、我国近代眼科学的建立426
第七节 口腔医学427
一、鸦片战争后的口腔科学发展概况427
二、辛亥革命后的口腔科学发展概况428
一、近代耳鼻咽喉科的建立431
第八节 耳鼻咽喉科学431
三、革命根据地口腔科简况431
二、耳鼻咽喉科教学与临床432
三、临床专业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创立433
一、概况434
第九节 皮肤病和性病学434
二、性病435
三、麻风病437
四、真菌(霉菌)病438
五、维生素缺乏类及其他杂病439
第十节 法医学440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法医学440
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法医学441
第十一节 护理学443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护理事业443
二、中华护士会早期的工作444
三、出版护理期刊和书籍445
四、加入国际护理组织446
五、抗日战争时期护理事业的发展446
第五章 近代药学448
第一节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448
一、西药房的设立448
二、华商药房的发展449
一、19世纪初至抗日战争前的制药工业452
第二节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452
一、药学研究453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制药工业453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制药工业453
第三节 药学研究与药学教育453
二、药学教育455
三、中国药学会的成立和发展456
第六章 公共卫生与防疫458
第一节 近代疫病史458
一、概况458
二、严重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460
第二节 我国近代的检疫工作469
一、始创检疫的历史背景469
二、制定检疫章程与实施疫船处理470
四、海港检疫管理处成立471
三、移民检疫471
五、战争时期的卫生检疫472
第三节 公共卫生的奠基472
一、公共卫生事业的开端473
二、早期的公共卫生工作473
三、城市卫生与乡村卫生474
四、妇幼卫生477
五、食品卫生478
第一节 清末时期的医学教育482
第七章 医学教育482
一、早期西医人才的培养483
二、教会医学校的设立483
三、中国人自办的医学校485
四、晚清时期的留学生486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医学教育487
一、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487
二、公私立医学校及教会医学校的创办488
三、咯克菲勒基金会“中华医学基金会”与中国医学教育489
四、较重要的医学院校的沿革介绍490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的医学教育(1927~1948)493
一、医学教育体制与管理制度493
二、医学院校的发展494
三、较重要医学院校沿革介绍495
四、东北沦陷区的高等医学教育497
第四节 中等医学教育498
一、护理教育498
二、助产教育499
第八章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和医药学术团体501
第一节 近代西医学书籍的出版501
第二节 主要西医药期刊的创办和发行507
第三节 医药学术团体及其活动523
一、中国博医会523
二、中国护士学会524
三、中国医学会525
四、中华医学会525
五、中国红十字会526
六、中华民国医药学会527
七、中国生理学会528
八、中华卫生教育会528
九、中国解剖学会528
十三、全国医师联合会529
十四、中国卫生教育社529
十二、中国麻风协会529
十一、中国防痨协会529
十、上海医学联合会529
第九章 医学人物531
下篇 解放区卫生篇547
第一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及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547
第一节 红一方面军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548
第二节 红二方面军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562
第四节 长征中的卫生工作568
第五节 发展陕甘宁根据地,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时期的卫生工作572
第六节 红十军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575
第七节 海陆丰起义、广州起义部队与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575
第九节 琼崖红军的卫生工作576
第八节 陕北红军的卫生工作576
第十节 南方游击队的卫生工作577
第十一节 东北抗日联军的卫生工作577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根据地的卫生工作579
第一节 卫生工作的任务、体制和重要规定580
第二节 卫勤组织的发展581
第三节 卫生勤务特点与战伤救护583
第四节 医院的发展与医疗质量的提高585
第五节 卫生防病与保健工作587
第六节 医学教育与卫生技术队伍的发展590
第七节 药材供应与管理593
第八节 国际医疗援助和中国红十字会的支援595
第九节 抗日根据地党政系统卫生工作597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及民主根据地的卫生工作601
第一节 卫生领导机构的发展602
第二节 卫勤特点与战伤救治603
第三节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卫生勤务605
第四节 医院工作与医疗质量607
第五节 卫生防疫工作609
第六节 药材供应与管理612
第七节 医学教育与卫生干部队伍建设614
第八节 医药书刊出生工作616
第九节 民主根据地政府系统卫生工作617
附:大事记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