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肆 宋金元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肆 宋金元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1151942.jpg)
-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7532522229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1113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1137页
- 主题词:文学批评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肆 宋金元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北宋诗文批评1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宋初的诗文批评22
第一节 柳开24
一 「文章为道之筌」与「文恶辞之华于理」24
二 理论不取「辞涩言苦」与所作不免「体近艰涩」28
第二节 田锡29
一 「抒深情于讽刺莫若诗」29
二 崇尚自然,尊重个性30
第三节 王禹佴34
一 「本与乐天为後进,敢期子美是前身」35
二 气夫文传道而明心」与「句之易道」、「义之易晓」39
第四节 晚唐诗派43
一 潘阆44
二 林逋45
第五节 杨亿与西昆体46
一 「忠清鳗亮之士」与「史笔是非空自许」47
二 爱慕李商隐诗与「挹其芳润」49
三 杨亿的「不爱老杜诗」、「不喜韩柳文」与晏殊的论「言富贵」、「惟说气象」55
第六节 姚铉、穆修57
一 姚铉与《唐文粹》57
二 穆修59
第三章 欧阳修等的诗文革新理论62
第一节 范仲淹63
第二节 欧阳修68
一 提倡古文与反对古文领域中怪僻之风68
二 「道胜文至」与「事信言文」74
三 「诗穷而後工」说与对诗歌多种风格的评论82
第三节 梅尧臣与苏舜钦85
一 梅尧臣85
二 苏舜钦88
第四节 李觏、曾巩92
一 李觏92
二 曾巩95
第四章 王安石、司马光的实用文学观102
第一节 王安石103
第二节 王令111
第三节 司马光120
第五章 苏洵、苏轼等的诗文创作艺术论125
第一节 苏洵126
一 「有为而作」与「每每狂言」127
二 「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129
三 从对历代文章的评论中表现与传统古文理论不同的取向131
第二节 苏轼143
一 苏轼的生平、思想与诗文创作态度143
二 「学道无自虚空入者」与「欲今诗语妙,无厌静且空」148
三 「诗须要有为而作」与「士以气为主」154
四 「词至於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162
五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68
六 主张多种艺术风格的自由发展与结合172
第三节 苏辙、秦观、张耒178
一 苏辙179
二 秦观182
三 张耒189
第六章 黄庭坚、陈师道的诗论与江西派192
第一节 黄庭坚192
一 「行要争光日月,诗须皆可弦歌」194
二 「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202
三 「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208
第二节 陈师道211
第二编 南宋诗文批评217
第一章 绪论217
第一节 南宋江西诗论与宋诗道路的发展225
第二章 南宋初期的江西诗论——吕本中和陈与义225
第二节 吕本中228
一 诗与道为二途231
二 涵养文气,壮阔规模233
第二节 陈与义245
一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246
二 「境空纳浩荡」,「万象各动摇」250
三 以李苏济杜黄,自成一家诗252
第三章 陆游和杨万里的诗文批评260
第一节 南宋中兴诗坛的理论思考260
第二节 陆游263
一 必有其实,乃有其文263
二 以气为主,养文根柢265
三 悲愤积中,不平则鸣268
四 诗家三昧、诗外功夫270
五 又章要「诋诃」,「议论有至公」279
第三节 杨万里285
一 诗者复道矫世之具286
二 感物触兴,冥搜万象291
三 「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304
四 论诗更说禅,三折或知医309
第四章 南宋後期江湖派诗论——戴复古和刘克庄316
第一节 戴复古317
第二节 刘克庄334
一 指点宋诗求发展336
三 「活法」和「悟入」337
二 诗非小技呈「本色」343
三 「忧时元是诗人职」347
四 「模写万殊由寸笔」351
五 「参透黄陈向上关」356
六 「公论无过月旦评」360
第一节 生平、思想与其创作倾向369
第五章 严羽《沧浪诗话》369
第二节 《诗话》的写作背景及其理论构架373
第三节 盛唐诸人唯在兴趣379
第四节 格力雄壮、音节浏亮、气象浑厚394
第五节 熟参、妙悟与辨识体制404
第六节 理论贡献、历史影响及其局限412
第六章 季宋评点批评家刘辰翁420
第一节 生平、思想及其文学创作420
第二节 诗文理论423
一 不平则鸣,宣导堙郁423
二 兴寄深厚,尤贵情真427
三 汲古生新,自成名家432
四 气骨适称,率意自道434
第三节 对作品的审美批评441
第三编 宋代的诗话、词论、小说批评和理学家的文学观451
第一章 绪论451
第一节 诗话之缘起、性质和宋诗话概说458
第二章 宋诗话的发展及其理论批评458
第二节 北宋中叶诗话创始期465
第三节 南北宋之际诗话的过渡转化期474
一 本时期诗话的特点474
二 《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与《唐诗纪事》480
三 《石林诗话》485
四 《岁寒堂诗话》489
第四节 南宋中晚期诗话的发展成熟期496
一 本时朋诗话的发展及其特色496
二 《白石道人诗说》503
第五节 宋诗话的价值、地位和贡献512
第三章 宋代词学思想与理论批评523
第一节 李煜词的遭遇、潘阆、陈世修523
第二节 晏殊(附晏几道)、张先、欧阳修、柳永、王安石、苏轼(附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532
一 晏殊(附晏几道)533
二 张先、宋祁537
三 欧阳修538
四 柳永542
五 王安石548
六 苏轼(附杨绘《时贤本事曲子巢》)552
第三节 黄庭坚、陈师道、晁补之,张未、李之仪、黄裳、李清照(附周邦彦)575
一 黄庭坚576
二 陈师道581
三 晁补之584
四 张耒587
五 李之仪589
六 黄裳593
七 李清照(附周邦彦)594
第四节 王灼《碧鷄漫志》(附曾慥《乐府雅词》、杨浞《古今词话》·鲖阳居士《复雅歌词》)、胡寅《题向子诬酒边词》。汤衡等的张孝祥词文序、陆游610
一 王灼《碧鷄漫志》(附曾憷《乐府雅词》、杨提《古今词话》、鲖鲷阳居士《复雅歌词》)612
二 胡寅《题酒边词》及汤街等的张孝祥词文序627
三 陆游632
等五节 辛弃疾(附范开、陈亮)、刘克庄、刘辰翁641
一 辛弃疾(附范开、陈亮)641
二 刘克庄648
三 刘辰翁654
第六节 姜夔(附怅铭)、张侃、黄升、陈振孙,周密、张炎(附杨续)、沈义父657
一 姜夔(附张鎡)659
二 张侃《拙轩词话》664
三 黄升《花庵词选》667
四 陈振孙和《直斋书录解题·歌词类》670
五 周密《浩然斋词话》674
六 张炎《词源》(附杨缵《作词五要》)676
七 沈义父《乐府指迷》684
第四章 小说理论批评691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理论发展的回顾692
第二节 唐代小说理论发展概述700
第三节 宋代小说理论批评发展概述711
第四节 刘辰翁和小说评点的开创724
一 评点溯源725
二 以小说笔法评点诗文史传729
三 《世说新语》评点734
第五章 理学家的文学观747
第一节 北宋理学家748
一 石介748
二 周敦颐752
三 邵雍754
四 程颢、程颐759
第二节 朱熹762
一 「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764
二 观世、观人与观道769
三 自然与法度774
四 识典涵泳779
一 吕祖谦788
第三节 南宋其他诸家788
二 楼钥、真德秀、魏了翁792
三 陆九渊、包恢800
四 薛季宣、叶适808
第四编 金元文学批评817
第一章 绪论817
第二章 金代诗文批评839
第一节 金代文学风尚的变迁与赵秉文、李纯甫839
一 金代文学风尚的变迁839
二 赵秉文844
三 李纯甫851
第二节 王若虚、刘祁、王郁、赵衍855
一 王若虚855
二 刘祁868
三 王郁、赵衍874
第三节 元好问877
一 「暂教涅渭各清浑」879
二 诚与正、与真887
三 「学至於无学」892
四 元好问诗论的意义与局限897
第三章 元代前期诗文批评902
第一节 北方诸家的诗文批评903
一 李治904
二 刘秉忠906
三 郝经908
四 胡祗遹916
五 王恽919
六 姚燧、卢挚、潘昂霄922
第二节 方回924
一 关於作家作品的批评925
二 关於创作方法935
三 方回诗学的意义与局限944
第三节 陈梁、戴表元、袁桷等的诗文批评947
一 王义山、胡炳文、陈梁947
二 杨公远、释英、黄庚952
三 戴表元955
四 程钜夫960
五 袁桷964
第四节 赵文、刘埙,吴澄、刘将孙968
一 赵文969
二 刘埙975
三 吴澄981
四 刘将孙990
第四章 元代中後期诗文批评1001
第一节 虞集、吴莱、祝尧、杨维桢等关於师古的议论1003
一 虞集、欧阳玄1003
二 吴莱1006
三 祝尧1009
四 苏天爵、陈旅1014
五 杨维桢1016
六 傅若金、戴良1021
第二节 刘诜、王沂、杨维桢、王礼等关於师心、尚今的议论1023
一 刘诜1024
二 黄潜、吴师道1026
三 王沂、陈绎曾1029
四 张翥、甘复1033
五 杨维桢1035
六 王礼、罗大巳1037
第三节 元人的唐诗研究及关於诗法的探讨1041
一 元代诗坛宗唐抑宋的风尚1041
二 辛文房的《唐才子传》1048
三 杨、范、揭、傅开於诗法的探讨1053
四 杨士宏的《唐音》1063
第一节 词论1067
等五章 金元时期关於词、曲、小说的批评1067
一 王若虚、元好问、刘祁1068
二 陆辅之、仇远1071
三 赵文、戴表元、吴澄1074
四 虞集、朱唏颜、王礼1077
一 胡祗遹1081
二 燕南芝庵的《唱论》1085
三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087
四 钟嗣成的《绿鬼簿》1096
第二节 戏曲批评1097
五 王恽、虞集、杨维桢等其他诸家1099
六 夏庭芝、陶宗仪1105
第三节 小说批评1108
一 关於纪异志怪类小说的批评1109
二 关於讲史小说的批评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