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远东国际关系史 1840-1949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苏)茹科夫,Е.М.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 ISBN:11003·38
- 出版时间:1959
- 标注页数:748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7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远东国际关系史 1840-194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的远东国际关系(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4
中国的封建落后性和1839-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4
资本主义国家强加于中国身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9
太平天国起义和1856-1858年的“鸦片战争”。1858年的天津条约11
法国进攻越南。1859-1860年的英法对华战争18
1860年的不平等的北京条约21
资本主义列强对太平天国起义的反革命武装干涉及其后果22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所产生的后果26
外国殖民者向中国提出新的要求。中国人民的抵抗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对维护中国主权的意义29
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美国在东亚的扩张32
1868年的所谓中美“蒲安臣条约”36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夜的俄国与中国37
黑龙江沿岸地区之併入俄国。中俄瓊珲条约和北京条约39
俄国移民开发黑龙江沿岸。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和其他进步作家与俄国的远东政策43
七十年代初外国资本渗入日本的结果。七十年代初的日俄关系47
五十至六十年代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对俄政策50
1866-1871年美国和法国在朝鲜的扩张政策的破产61
三十至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侵略远东所带来的主要后果63
第二章 资本主义国家在远东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斗争的尖锐化(1871-1894)64
由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引起的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斗争的尖锐化64
英国在中国的扩张和1876年的烟台条约65
七十年代美国在中国的扩张70
美国鼓励日本侵略中朝两国的原因75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侵略行动和美国对日本侵略者的鼓励75
日本在1876年迫使朝鲜接受的不平等条约81
七十年代美国在太平洋岛屿上的扩张政策83
1879-1881年中俄两国在中亚的冲突和英国的态度85
1882-1884年美国和英国迫使朝鲜接受的不平等条约89
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安南和缅甸的被奴役92
英国侵占上缅甸(1885-1886)96
中日关系的恶化。1885年的天津条约97
八十年代中叶英俄关系的尖锐化与远东的形势99
1882-1894年的美国、朝鲜和中国102
八十至九十年代美国在夏威夷群岛上的扩张104
美国和加拿大的走私者、皮毛商人之出现于俄国的太平洋沿岸地带。美国管辖白令海的企图的落空106
1871-1893年德国对远东的政策107
1894-1895年中日战争前夜太平洋上的俄国110
日本在朝鲜的扩张和1894-1895年战争前夜的中国113
美英两国在挑起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当中所起的作用116
第三章 从中日战争到日俄战争的结束(1894-1895)119
中日战争119
和平谈判和马关条约126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133
美国对西班牙的战争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战争148
“门户开放”主义是美国扩张政策的工具155
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157
中国人民的反帝起义160
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的矛盾的尖锐化170
英日反俄同盟172
美英两国在日本准备进攻俄国当中所起的作用180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朴资茅斯和约185
第四章 从日俄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05-1914)193
1905年的俄国革命和亚洲各国的民主运动的高涨193
欧洲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194
日美关系的恶化195
法俄两国与日本的接近(1907年)198
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政策202
“金元外交”205
日本併吞朝鲜214
第三次英日同盟条约219
外蒙古的自治225
1911-1913年的中国革命和列强228
第五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远东国际关系(1914-1918)240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240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性242
日本的参战244
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251
袁世凯帝制政变的尝试与列强的政策259
英日矛盾及美日矛盾的加深263
为把中国拉入世界大战而斗争268
蓝辛-石井协定273
第六章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远东276
十月革命对远东各国的影响276
苏维埃国家的对外政策与远东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人民280
协约国和美国在苏维埃远东的武装干涉计划283
武装干涉与帝国主义阵营的矛盾287
武装干涉者对俄国国内反革命的支持295
武装干涉者与高尔察克。高尔察克军队的溃灭305
远东共和国的成立310
1921年的蒙古人民革命313
武装干涉者在远东的溃灭314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两种制度在远东的斗争和帝国主义在远东矛盾的发展(1919-1922)321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远东所引起的变化321
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的反苏勾结326
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328
新银行团333
苏俄与中国339
太平洋上的海军军备竞赛340
华盛顿会议344
第八章 苏联威力的增长与华盛顿帝国主义体系(1922-1931)362
苏维埃政权在远东边区的确立367
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与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1922-1924)368
苏联与中国371
苏联与蒙古人民共和国375
苏联与日本377
1924-1927年期间的日本对外政策379
1924-1927年的中国第一次革命战争与帝国主义列强381
帝国主义者在1924-1927年中国革命期间的手腕383
英美舰队炮轰南京与美帝国主义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树立统治势力389
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开始391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及实现这一计划的尝试(1927-1929)392
中国军阀在中东铁路上的反苏挑衅与帝国主义国家395
日内瓦和伦敦海军军备会议与太平洋上的战略形势398
苏联的工业成就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403
第九章 远东战争策源地。苏联为和平而斗争(1931-1937)406
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占领中国东北406
满洲的被占领与国际联盟414
美国的“不承认主义”425
日军进攻上海426
李顿调查团431
苏日关系435
日本扩大在中国的侵略438
国际形势和日本准备“大规模战争”440
中国的局势与抗日运动的发展442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玩弄的政治手腕443
中国共产党告全国人民书(1935年8月1日)444
李滋罗斯使命(1935年)445
日本帝国主义在苏蒙边境上的挑衅政策。苏联的态度447
日本准备对中国发动新攻势。西安事变(1936年12月)449
“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年11月25日)450
第十章 帝国主义在远东发动侵略453
中日战争前夕美英对远东的政策。1935年8月31日的美国“中立”法案453
日本进攻中国。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开始457
日军后方的解放区战场的形成461
资本主义国家对中日战争的态度。美国的态度462
布鲁塞尔会议。苏联的态度464
蒋介石政府与法西斯德国467
张伯伦政府的远东政策。帝国主义在中国勾结的尝试469
苏联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援471
哈桑湖事件473
日本侵入华中和华南以后日美矛盾的尖锐化475
蒋介石对日消极作战的卖国策略479
1939年英美的“远东慕尼黑”政策。有田一克莱琪协定481
哈勒欣河附近的反苏冒险的破产(1939年)484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日关系487
法西斯德国侵入西欧诸国与日本准备向南洋地区扩张488
法国和荷兰的投降与日本的进攻491
日本与法属印度支那494
法西斯侵略者的“三国协定”。美日和英日在太平洋上矛盾的尖锐化496
日本与泰国499
印度支那人民抵抗力量的增强500
印度支那变为日本在南洋地区进行侵略的前进基地501
日本与印度尼西亚502
1940年日军对中国解放区战场的进攻502
中国人民抗日军队的“百团”反攻503
皖南事变505
1941年初的美日关系507
美日谈判(1941年3月-4月)508
1941年美国的“远东慕尼黑”计划510
苏日关系。1941年4月13日的苏日中立条约513
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开始。日本进攻苏联的计划(“关东军计划”)515
美日谈判(1941年8月-10月)518
东条内阁的计划522
来栖使命524
第十一章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远东国际关系(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530
日本的战略计划532
日本舰队袭击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534
太平洋战争状态的宣布535
一、太平洋战争的第一阶段536
日军侵入马来亚。新加坡被占领536
爪哇海战役。日军侵入印度尼西亚537
菲律宾战役538
日本的挑衅行动和日本对苏日中立条约的破坏539
珊瑚海战役和中途岛战役541
太平洋战争第一阶段的中国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542
1941年底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543
日军后方的中国人民抗日根据地的巩固545
英、美、中三国的重庆军事会议(1941年12月19日)548
英国的军事失利549
美国的“战略”与中国550
史迪威军事代表团在中国551
美国军队调往印度552
美国和英国玩弄的手腕。美英两国关于放弃在华治外法权的声明554
二、斯大林格勒的伟大胜利及其对太平洋战争进程的影响557
日本的东亚“新秩序”。日本设立东亚省557
日本与泰国558
日本与缅甸559
日本与菲律宾559
日本与汪精卫“政府”560
日本与马来亚561
各傀儡政府的东京代表大会562
1943年英美会议上的远东问题562
四国莫斯科宣言(1943年10月)566
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569
三、苏军在伟大卫国战争战场上所取得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太平洋上交战国双方状况的变化572
1944年中国的军事和政治状况572
1944年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作战行动576
亨利·华莱士、赫尔利和纳尔逊的在华使命(1944年)577
东亚和东南亚人民抵抗力量的增长。中国民主力量所取得的成就580
朝鲜人民反对日本殖民主义者的武装斗争582
美国与菲律宾。菲律宾人民抵抗力量的增长584
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成立。英国与缅甸587
印度支那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588
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人民的抗日斗争590
日本帝国主义的打算591
美英两国与日本的未来法规591
帝国主义日本敌视苏联的行动593
日本军国主义者准备细菌战594
三强关于远东问题的克里米亚协定596
苏联政府废除苏日中立条约597
德国法西斯的溃败及其对太平洋战争进程的影响597
波茨坦公告599
四、帝国主义日本的溃败和投降600
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8日)600
苏军在远东的军事行动。东亚各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602
远东军事行动的结束604
1945年8月14日的中苏条约606
蒋介石的全权代表与驻华日军司令官的代表的谈判(1945年8月23日)608
日本降书的签署(1945年9月2日)609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中国革命胜利时的远东国际关系(1945-1949)611
反对越南人民的殖民战争617
反对印度尼西亚人民的殖民战争618
日本投降后的中国局势。国共谈判620
莫斯科外长会议(1945年12月)623
1946年1月协定。马歇尔使命625
朝鲜问题628
盟国管制战败国日本的机构的成立631
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634
美国在中国的干涉范围的扩大637
奴役性的1946年中美条约640
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起义642
中国共产党为统一战线而斗争644
魏德迈的报告644
中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第二阶段。1947年中国共产党策略口号的政变646
越南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647
印度尼西亚人民为独立而斗争649
菲律宾的独立653
缅甸的独立655
马来亚的反帝斗争656
泰国的局势658
朝鲜的局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659
对日和约问题662
对日本主要战犯的审判。杜鲁门政府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方针663
苏联为保卫日本人民的民主权利而斗争665
中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结束。中国革命的胜利66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670
结束语673
远东大事年表(1839-1949)681
参考书目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