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康生与“内人党”冤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图们,祝东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1325X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康生与“内人党”冤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李德生1
前言 图们1
第一章 山雨欲来,1966年炎热的夏季。前门饭店1
会议,空气骤然紧张。草原动乱揭开帷幕,1
乌兰夫的厄运1
目录1
1 大动乱的开端2
2 康生的发明权4
3 华北局会议8
第二章 呼三司冲击军区。大混乱,中央《4·13
4 乌兰夫受到围攻13
5 “政变”的讯息16
6 厄运,如离弦之箭19
决定》。滕海清初到内蒙。北京专机飞临24
呼市,传单如雪片从天而降24
1 毛泽东号召夺权24
2 危机!军区被围26
3 枪声,惊动周恩来32
4 军人抗命39
第三章 滕海清的“敌情”。江青的一把火。时代46
大潮,泥沙俱下。康生说:“内人党至今46
还有地下活动。”46
1 夺权运动落下帷幕46
2 乌兰巴干51
3 夜访钓鱼台57
整风过后,毛泽东说:“康生这个人63
‘左’得很。”63
第四章 康生其人。为排斥异己而不惜借刀杀人。63
1 老家在山东66
2 康生讳莫如深68
3 莫斯科岁月75
4 陈云说:“康生是鬼不是人。”79
5 王实味死于谁手?86
6 康生铩羽而归89
7 东山再起92
8 习仲勋首当其冲95
宣告统一104
1 蒙古族人士云集北京104
不战自退。四三承德会议,内蒙古东西部104
第五章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诺门罕大战,兴安军104
2 风云突变,白云梯出逃宁夏108
3 卧薪尝胆的岁月112
4 蒙古国拒绝“合并”119
5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成为历史名词124
第六章 一桩无头案。逼供信,郭以青又立一功。132
滕海清覆手为雨132
1 滕海清的“王牌”132
2 第三次全委会137
3 9月,希望转瞬即逝145
4 高锦明退下主席台151
1 内蒙的干部158
第七章 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一场“歼灭战”。平绥路上的传奇英雄。最后一个“内人党党魁”158
2 灾情历历在目160
3 毕力格巴图尔168
4 “新内人党黑司令官”171
第八章 军区政治部大清洗。鲍荫扎布,军中第一176
个“新内人党”。严刑之下,何鸣春九死176
一生176
1 大清洗,轮番进行176
2 逼供信181
3 死亡事件不断发生188
4 党的女儿191
1 乌兰察布——红山口196
第九章 盟旗制度的渊源。当代暴行录。无辜的羔羊196
2 大刑罚,惨绝人寰200
第十章 滕海清踌躇满志。中央文革碰头会,周恩来孤掌难鸣。军区招待所,伪证大展206
1 恐怖的气息遍布呼和浩特206
2 解放饭店会议,滕海清一意孤行212
3 周恩来保持低调口吻216
4 年轻的战士剖出了自己鲜红的微微搏动着220
的心220
第十一章 北京的风向悄悄转变。康生又占先手。226
毛泽东只批了两个字:“照办”226
1 滕海清调整步子226
2 康生吹风231
3 来自草原深处的家信233
4 转折点235
5 中央24号文件241
第十二章 “5·22”之夜,内蒙军民泪水滂沱。244
上访的人潮涌向新城宾馆。区划变更,244
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244
1 会场沸腾了244
2 平反工作举步维艰246
3 内蒙陷入混乱249
4 牧民骑马进城254
5 哲盟上访团258
6 一颗钉子262
7 北中国,战争的阴影266
第十三章 “12·19”,军令如山。康生疾言厉色。大萧条,灰色的70年代270
1 军管,紧急行动270
2 康生一语成谶273
3 唐山学习班276
4 遗留问题堆积如山280
第十四章 巨奸之死。中央“4·20”批示,平反进入高潮。法难责众,中国领导人的宽容287
1 新的转机287
2 草原掀起层层波澜290
3 康生的政治结论294
4 棘手的问题298
第十五章 结束语:深刻的历史教训305
1 为什么说“内人党”案是冤案305
2 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308
有关“内人党”冤案大事记319
跋 廷懋336
后记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