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
  • 周晓虹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08931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学派(地点: 西方国家 年代: 现代) 心理学学派-社会心理学(地点: 西方国家 年代: 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1

序言 孔令智1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2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4

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11

第一章 精神分析理论19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时代19

时代的酝酿20

精神分析的产生21

弗洛伊德的学术生涯22

超我与社会26

第二节 精神分析与社会26

家庭的动力关系与集体心理学28

文化及其本质29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转向31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32

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34

霍妮与“社会文化学派”37

第四节 社会的精神分析39

社会潜意识40

社会自恋41

社会性格43

场论的基本特征45

第五节 精神分析的历史意识及评价46

精神分析学家的历史地位47

精神分析的方法论意义50

精神分析与当代社会心理学52

第二章 社会学习理论55

第一节 社会学习理论的历史前驱56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立场57

霍尔和斯金纳的学习论观点58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几个有关概念61

第二节 早期社会学习理论--对模仿过程的研究62

学习过程中的四种因素63

模仿机制66

筒短的评价68

第三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69

交互决定论70

观察学习论72

自我调节论74

自我效能论77

第四节 若干社会行为研究79

侵犯行为与模仿79

满足延宕81

利他行为83

第五节 对社会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84

第三章 群体动力学理论90

第一节 群体动力学的产生90

关于群体动力学的定义90

群体动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91

群体动力学的基本特征92

第二节 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93

勒温与场论94

场论与群体动力学97

第三节 群体动力学的理论与研究98

勒温之前的实验研究98

勒温-利皮特-怀特关于群体气氛的研究100

群体动力学的基本课题102

第四节 群体动力学的发展与现状108

行动研究108

敏感性训练110

理论的发展111

第五节 群体动力学的历史意义及评价113

有关勒温的评价113

群体动力学的方法论意义115

对群体动力学的展望116

第四章 社会认知理论119

第一节 社会认知理论的兴起119

第二节 认知一致性理论123

平衡理论124

认知均衡理论127

认知和谐理论129

认知失调理论130

第三节 归因理论133

归因理论的涵义133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模式135

凯莱的方差分析归因模式137

韦纳的成就归因模式141

第四节 社会认知理论评价与展望142

社会认知理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142

社会认知理论的现状148

社会认知理论展望149

第五章 社会交换理论151

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151

功利主义经济学152

文化人类学154

行为主义心理学156

第二节 霍曼斯的行为交换理论158

人类群体的功能主义描述158

人类行为的交换论解释160

交换、权力和社会变迁164

第三节 布劳的交换结构理论166

社会交换:微观过程的分析167

权力分化:宏观结构的阐释171

社会变迁的辩证力量174

第四节 埃默森的交换网络理论176

交换关系的结构形式177

社会交换的网络分析179

第五节 社会交换理论评价181

第六章 符号互动理论186

第一节 符号互动论产生的文化背景与知识根源186

第二节 符号互动论的先驱191

威廉·詹姆士191

查尔斯·库利193

威廉·托马斯195

第三节 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96

符号196

自我198

精神与扮演他人角色201

行动和互动202

第四节 当代符号互动论的发展204

芝加哥学派和衣阿华学派205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208

日常生活方法论210

第五节 符号互动理论评价213

第七章 社会角色理论218

第一节 角色概念的缘起与涵义218

角色概念的缘起218

角色的涵义220

角色的本质222

第二节 角色的扮演与形成224

角色的扮演225

角色社会化227

角色的分类230

第三节 角色理论的体系233

结构角色论与过程角色论233

角色期望与角色共视235

角色丛与角色冲突238

角色评价与角色适应241

第四节 社会角色理论评价243

第八章 参照群体理论248

第一节 参照群体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249

第二节 参照群体的比较功能255

比较对象的选择256

比较的结果260

第三节 参照群体的规范功能266

规范作用的结果266

对规范性参照群体的选择和接受270

第四节 参照群体理论的前景与评价273

第九章 文化与人格理论277

弗洛伊德278

第一节 文化与人格理论的前驱278

马林诺夫斯基280

波亚士282

第二节 人格的文化决定论285

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286

玛格丽特·米德的《来自南海》288

第三节 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293

林顿的“基本人格类型”294

卡丁纳的“基本人格结构”296

杜波依丝的“众数人格”298

国民性研究300

第四节 文化与人格领域的晚近研究300

人格和文化变迁302

文化与代沟303

第五节 文化与人格理论的历史意义及其评价305

第十章 社会生物学理论312

第一节 社会生物学产生的历史背景312

第二节 习性学家的理论贡献316

习性学之父--洛伦茨316

廷伯根--习性学的一代宗师321

社会生物学之父--威尔逊325

第三节 社会生物学运动325

汉密尔顿的亲属选择理论329

特里弗斯的互惠利他主义333

史密斯的进化稳定策略理论336

道金斯的“觅母”说339

第四节 社会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历史意义及其评价341

社会生物学研究的现状341

社会生物学研究的历史意义及其评价344

结语 研究取向的比较347

汉英人名索引356

后记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