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郭文韬,曹隆恭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ISBN:780026128X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644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670页
- 主题词:农业-科学技术-技术史(地点: 中国 年代: 近代) 科学技术-农业-技术史(地点: 中国 年代: 近代) 技术史-科学技术-农业(地点: 中国 年代: 近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近代农业科技概论1
第一节 近代农业科技的社会背景1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然经济的解体1
二、太平天国革命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2
前言3
三、甲午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加深以及“西学东渐”的开始3
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和压榨下,中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衰退5
五、抗战期间我国的三类地区及其农业科技6
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农业科技7
一、传统农业科技的继承和发展8
(一)耕作栽培技术的继承和发展8
(二)传统选种方法的继承和发展9
(三)传统积肥施肥技术的继承和发展9
(四)传统治碱改土技术的继承和发展10
(五)传统治虫防病技术的继承和发展10
(六)传统农田水利技术的继承和发展11
(七)传统农业机具的继承和发展11
(九)传统畜牧科技的继承和发展12
(八)传统园艺科技的继承和发展12
(十)传统兽医科技的继承和发展13
(十一)传统蚕桑科技的继承和发展13
二、近代农业科技的引进14
(一)近代选种育种新法的引进14
(二)近代土壤肥料科技的引进15
(三)近代病虫防治方法的引进15
(四)近代农业机具的引进16
(五)近代农田水利技术的引进16
(六)近代畜牧科技的引进17
(七)近代改良蚕种方法的引进17
第三节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的农业科技18
一、精耕细作传统同近代科技的结合18
(一)多熟种植的新发展19
(二)合理轮耕的新发展19
(三)实验科学的新发展19
(一)水稻良种的选育20
二、用近代科学方法选种育种20
(二)小麦良种的选育21
(三)棉花良种的选育22
三、土壤肥料科技的新发展23
(一)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的结合23
(二)肥料积制技术的新发展24
(三)化学肥料的试验研究25
(四)土壤研究的新进展25
四、科学治虫的奠基26
(一)主要的害虫研究机构26
(二)重要害虫的调查与考察27
(三)主要害虫生活史及防治方法的研究27
(四)几次较大规模的科学治虫活动28
五、植物病害的研究与防治28
(一)主要病害的研究工作28
(二)主要病害的防治工作29
六、农田水利的变迁与新技术的应用29
七、近代农业机具的推广使用30
八、园艺科技的进步31
(一)蔬菜科技的进步31
(二)果树科技的发展31
九、畜牧科技的发展32
(一)畜种改良的进展33
(二)饲养管理的研究34
(三)繁殖育种的研究34
十、兽医科技的发展34
(一)兽医生物药品的研制34
(二)兽医新技术的推广35
十一、改良蚕种的推广36
十二、渔业科技的进步36
(一)机轮渔业的发展37
(二)藻类养殖的引进37
(三)水产品保鲜和加工的进展38
第四节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的农业科技38
(一)推行耕作改制的简况39
一、国统区的农业科技39
(二)西南各省的良种选育和推广40
(三)土壤肥料科技的发展41
(四)病虫防治工作的进展43
(五)兴修农田水利的概况45
(六)农具的改良和推广45
(七)战时的园艺科研和推广46
(八)畜牧科技的进展47
(一)提倡精耕细作,提高单位产量48
(九)机轮渔业的进一步发展48
二、解放区的农业科技48
(二)重视选种育种,推广优良品种49
(三)注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49
(四)大力积肥造肥,增施粪肥50
(五)积极防治病虫,减少损失50
(六)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51
(八)蔬菜栽培技术的进步52
(七)农具的改良和推广52
(九)畜牧科技的发展53
(十)兽医科技的进步54
三、敌占区的农业科技55
(一)耕作技术的研究55
(二)品种改良和推广56
(三)土壤肥料的研究57
(四)害虫防治的研究和推广58
(五)病害防治的研究和推广58
(六)农业机具的引进59
(七)园艺科技的研究和推广59
(八)畜牧科研和推广60
第五节 近代农业科技史给我们的启示61
一、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农业科技的历史继承性61
二、近代农业科技在传统农业科技的母腹中产生的必然性62
三、传统农业科技同近代农业科技相结合贯穿近代史的全过程62
(一)黄河中下游的种植制度64
一、种植制度的情况64
第二章 近代的耕作栽培6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耕作制度64
(二)长江中下游的种植制度66
(三)珠江流域的种植制度68
二、土壤耕作制度的情况68
(一)北方旱地的土壤耕作制度68
(二)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制度71
第二节 晚清时期传统耕作制度的继承和发展74
一、传统种植制度的继承和发展74
(一)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传统种植制度的继承和发展74
(二)长江流域传统种植制度的继承和发展76
(三)珠江流域传统种植制度的继承和发展78
二、传统土壤耕作制度的继承和发展80
(一)北方旱地耕作制度的继承和发展80
(二)南方水田耕作制度的继承和发展81
一、民国前期的多熟种植82
(一)黄河流域的多熟种植和东北地区的合理轮作82
第三节 民国初期至抗战前夕传统耕作制度与近代农业科技的结合82
(二)长江流域的多熟种植85
(三)珠流流域的多熟种植87
二、民国前期的土壤耕作制度88
(一)东北地区轮耕制度的新发展89
(二)南方水田土壤耕作制度的新进展90
三、精耕细作传统与近代农业科技相结合92
(一)双季稻方面的科学试验92
(四)耕作深度试验93
(三)小麦蚕豆间作试验93
(二)棉麦两熟的科学实验93
(五)畦作试验94
(六)麦田排水试验94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前夕的耕作改制94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耕作改制95
(一)推广冬耕利用冬闲田96
(二)推广双季稻和保育再生稻96
(三)推行间作套种,改进栽培方法102
(四)免耕法和砂田法的继承和发展105
二、抗日根据地的耕作栽培109
(一)提倡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10
(二)推广植棉技术,增加棉花生产111
(三)推广种洋芋,增加粮食产量112
三、日伪时期对东北地区耕作技术的研究113
(一)关于合理轮作的增产效果115
(二)关于耕翻深度和耕翻时间的试验结果115
(三)关于垄作和平作问题的试验结果116
(国)关于改革东北地区耕作制度的意见116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选种育种118
第三章 近代的选种育种118
一、传统选种方法的继承和发展119
二、近代选种育种新法的引进124
(一)陆地棉的引种和驯化125
(二)水稻引种和育种试验126
(三)小麦与其他作物的育种试验129
(一)研究机构与试验规模130
一、水稻良种的选育130
第二节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的选种育种130
(四)烤烟的传入与试种130
(二)水稻育种方法的改进与育种技术的提高137
二、小麦良种的选育142
(一)农业院校选育及其推广的小麦良种142
(二)农事试验机关选育及其推广的小麦良种145
(三)开展小麦杂交育种148
三、棉花的选种育种及其推广149
(一)棉花的纯系育种与区域试验149
(二)斯字棉的推广151
(三)德字棉的推广152
四、其他作物的改良153
(一)多种作物的试验研究153
(二)烟草的改良与推广154
(三)甘蔗品种改良156
一、国统区的选种育种159
(一)西南各省水稻良种选育的迅速发展159
第三节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的良种选育159
(二)西南各省小麦良种选育的迅速发展163
(三)陆地棉的进一步推广166
(四)进一步开展多种作物的改良和推广169
二、解放区的作物良种选育与推广173
(一)陕甘宁边区的良种选育及其推广173
(二)晋察冀边区的品种改良176
(一)水稻品种的改良推广177
三、敌占区的品种改良和推广177
(二)开展小麦育种研究178
(三)棉花的品种改良179
(四)麻类品种的试验研究179
第四章 近代的土壤肥料180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土壤肥料工作180
一、传统积肥施肥技术的继承和发展180
(一)肥料积制技术的提高181
(二)施肥技术的继承和发展182
三、治碱改土经验的继承和发展186
二、化学肥料的由来及其在我国的试用186
(二)刮盐起碱187
(一)深耕深翻187
(三)铺垫客土189
(四)深沟种植190
(五)修筑台地190
(六)压砂盖草191
第二节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土壤肥料工作的新进展192
一、肥料科技的新发展192
四、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土壤的开端192
(一)积肥造肥技术的提高193
(二)化肥施用数量增加,施用范围扩大195
(三)开展化肥的试验研究197
(四)提出“三为主”的施肥方针199
(五)肥料三要素与施肥的研究200
二、土壤科技的发展202
(一)广泛开展土壤的调查研究202
(二)土壤分类工作的进展204
(三)盐碱地的垦殖和利用206
(四)参加国际土壤学会第三次大会207
第三节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土壤肥料工作的发展207
一、国统区土壤肥料科技的发展208
(一)肥料科技的进一步发展208
(二)土壤科技的进一步发展212
二、解放区土壤肥料工作的发展218
(一)改良土壤,培肥地力218
(二)积肥造肥,增施粪肥219
三、敌占区的土壤肥料工作状况220
(一)日伪时期东北土壤肥力的研究220
(二)有机肥的研究和化肥的施用223
第五章 近代的病虫防治226
第一节 近代的害虫防治226
一、晚清时期传统防治的继承和发展226
(一)对治蝗规律的认识和系统防除的新发展227
(二)桑树害虫防治技术的新进展229
(三)一般害虫的综合防治230
二、民国初期至抗战前夕科学治虫的奠基233
(一)病虫害研究机构的设置233
(二)重要虫害的调查与考察236
(三)主要害虫生活史及防治的研究237
(四)生物防治的研究240
(五)药剂和药械的研究242
(六)科学治虫的推广243
三、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科学治虫的进展247
(一)国统区的害虫的研究与防治247
(二)解放区的害虫防治254
(三)日伪时期东北地区的害虫防治256
第二节 近代的病害防治259
一、晚清时期病害防治的发轫259
(一)“五谷病”的提出259
(二)稻麦病害的防治259
(三)硫酸铜石灰液的应用260
(一)植物病理学知识的传播261
二、民国前期植物病害的研究与防治261
(二)植病研究机构的设立262
(三)主要病害的研究工作262
(四)病害防治的初步实施267
三、民国后期的病害防治268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病害研究与防治268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病害防治276
(三)日伪时期东北地区的病害防治277
(四)华北敌占区的病害防治284
第六章 近代的农田水利288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农田水利288
一、南方海塘的修筑及山间泉水的利用288
(一)浙西海塘的修建289
(二)江南海塘的拦水、挑水坝工290
(三)修筑海塘促进围垦292
(四)修筑宝山、太仓、常熟的海塘294
(五)山间泉水利用的发展295
(一)黄河流域各灌区的农田水利建设296
二、北方的农田水利建设296
(二)天津屯田水利的发展298
(三)北方井灌的发展与山间泉水的利用304
三、开始采用水利新技术305
第二节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的农田水利306
一、续修黄河流域灌区的渠道307
(一)续修河套灌区的渠道307
(二)关中泾惠渠的兴建308
(四)宁夏灌区缩小309
(三)沁河流域的水利遭到破坏309
(五)北方井灌与山泉利用的发展310
(六)河防工程开始采用水利新技术311
二、长江水利建设中新技术的应用312
(一)长江的水文观测和近代测量312
(二)修建堤防工程与闸坝工程313
(三)腐败的水政与严重的灾害315
三、苏区的水利建设与抗洪斗争319
(一)中央苏区的水利建设319
(二)洪湖苏区的抗洪斗争与水利建设322
四、兴办电力灌田324
(一)创办电力灌溉325
(二)电力灌溉的发展326
第三节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的农田水利328
一、国统区的农田水利328
(一)长江流域新建及竣工的水利工程328
(二)黄河流域改建和兴建的水利工程329
(三)珠江流域农田水利建设的蓬勃发展331
二、解放区大力兴修农田水利335
(一)兴建著名的排庄水利工程335
(二)利用流水灌溉--筑拦河坝336
(三)利用井水灌溉336
(四)修水漫地337
(五)修埝地(修梯田)337
三、日本帝国主义掠夺资源的治河计划338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传统农具340
一、整地农具340
第七章 近代的农业机具340
二、栽种农具343
三、中耕农具343
四、灌溉农具344
五、收获农具349
六、谷物加工农具349
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农具改良350
一、近代农业机具的引进353
二、农业机具的仿制与改良357
第三节 民国初期至抗战前夕的农业机具358
一、民族机器制造业的发展360
二、近代农业机具的推广使用361
(一)拖拉机的引进与耕作机械的使用361
(二)灌溉机械的推广使用362
(三)农产加工机械的推广使用365
三、农具改良367
四、农机制造业的发展368
五、苏区的犁牛合作社370
六、日伪时期农业机械的引进371
第四节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的农业机具372
一、农具研究、生产机构的变迁372
二、战时农具的改良推广374
(一)常用农具的生产推广374
(二)纺纱机械的改良推广376
(三)植保器械的改良推广377
三、战后农具研究示范工作378
(一)战争对耕畜农具的破坏378
(二)农业机具的研究示范380
(三)农业机械制造业的衰落381
(四)抗日根据地的农具研究和生产384
第五节 历史的经验和有益的启迪385
一、传统农具的历史地位385
二、正确认识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探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道路386
第八章 近代的园艺科技391
第一节 传统园艺科技的延续和发展391
(一)蔬菜科技392
一、晚清传统园艺科技的延续和发展392
(二)果树科技394
二、清末近代园艺科技的引进396
(一)社会各界对近代农业科技的认识396
(二)近代园艺科技论著的翻译出版398
(三)派出留学生和延聘外国园艺专家400
一、北洋时期的园艺科技403
(一)园艺教育的兴起403
第二节 传统园艺科技与近代园艺科技的结合403
(二)园艺试验机构的兴建404
(三)园艺科技的进步406
(四)近代园艺科技与传统园艺的结合412
二、国民政府时期的园艺科技416
(一)园艺教育与科研的发展416
(二)科研机构的增建与园艺学会的成立418
(三)园艺科技的新进展419
(四)园艺推广事业的展开425
(一)园艺教育与科研活动427
第三节 战时园艺科技的曲折发展427
一、国统区的园艺科技427
(二)战时的园艺推广430
二、抗日根据地的园艺科技432
(一)园艺教育与科研活动432
(二)蔬菜栽培技术的推广434
(三)引进繁育蔬菜新品种436
三、日伪占领区的园艺科技437
(一)日伪时期东北地区的园艺科技437
(二)日伪时期华北地区的园艺科技440
第九章 近代的畜牧科技443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传统畜牧科技的继承和发展443
一、家畜相术的继承和发展443
(一)水牛相术的继承和发展443
(二)相猪术的继承和发展444
二、畜禽良种的继承和发展445
(一)马的良种445
(三)相鸡术的继承和发展445
(二)牛的良种446
(三)羊的良种447
(四)猪的良种448
(五)鸡的良种449
(六)鸭的良种450
(一)家畜繁育的“均齐制度”451
(二)羊的高繁殖451
三、家畜繁育技术的继承和发展451
(三)猪的多胎高产452
(四)家禽孵化技术的发展452
(五)家禽的远缘杂交452
四、家畜饲养管理技术的继承和发展453
(一)因畜制宜的饲养管理技术453
(二)因时制宜的饲养管理技术454
(三)因时制宜的放牧法455
(一)马的“出青”和“回青”456
(二)栈牛和栈羊456
五、畜禽育肥技术的继承和发展456
(三)猪的肥育术457
(四)鸡的肥育术457
(五)鸭的肥育术457
六、引进近代畜牧科技的开端458
(一)创办农学堂,培养畜牧人才458
(二)翻译和介绍外国畜牧科技459
(三)引进牧草和畜禽良种460
(四)初步开展畜牧科学实验461
(五)创办近代畜牧企业461
第二节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的畜牧科技462
一、近代畜牧科技的进一步引进和传播462
(一)翻译出版国外畜牧科技著作462
(二)向国外选派畜牧留学生462
(三)引进畜牧科技实物成果464
二、畜牧科研事业的发展464
(二)畜牧改良的进展465
(一)畜牧科研机构的建立465
(三)饲养管理的研究473
(四)繁殖育种的研究477
三、新型畜牧教育的发展479
四、新型畜牧企业的创建480
第三节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的畜牧科技481
一、国统区的畜牧科技481
(一)畜牧机构481
(二)畜种改良482
(三)科学研究485
(四)科技推广490
二、解放区的畜牧科技490
(一)重视保护牲畜,加强卫生防疫491
(二)注重畜牧教育,普及畜牧知识492
(三)推进牧草生产,开展家畜改良492
(四)开展畜牧科研,搞好饲养管理493
三、敌占区的畜牧科技494
(一)畜牧机构494
(二)畜种改良495
(三)畜牧科研499
第十章 近代的兽医科技503
第一节 晚清时期中兽医的继承和发展503
一、中兽医防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504
(一)对家畜传染病的新认识504
(二)防治家畜传染病的新方法505
二、治疗家畜普通病的新技术506
(一)家畜直肠给药法的创始506
(二)肛门暂时缝合术的应用506
(三)家畜寄生虫病的防治507
(四)肉品卫生的讲究507
三、西兽医的引进508
(一)西兽医教育的创办508
一、兽医研究机构的设立509
(一)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组(系)509
第二节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的兽医科技509
(二)西兽医技术的引入509
(二)各省的家畜保育所510
二、兽医生物药品的研制511
(一)青岛商品检验局血清制造所511
(二)上海商品检验局牛瘟血清制造所512
(三)广东省农林局血清制造所512
三、兽医新技术的推广512
(一)家畜传染病的普查512
(二)动物检疫的开展513
(三)注射生物药品,防治家畜传染病514
四、兽医教育的兴办517
(一)军事兽医教育517
(二)普通兽医教育519
(一)兽医机构的变迁及其新建520
一、国统区的兽医科技520
第二节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的兽医科技520
(二)兽医生物药品的制造与推广524
(三)兽医防疫新技术的实施及其问题525
(四)兽医科研的简况527
(五)兽医教育的概况527
二、解放区的兽医科技532
(一)建立家畜防疫机构和制定防疫法规532
(二)研制生物药品,开展兽疫防治533
(三)提出明确的防疫指导思想,倡导中西兽医结合534
(四)重视兽医教育,培养兽医人才535
三、敌占区的兽医科技536
(一)兽医机构和防疫法规536
(二)兴办兽医养成所,培养兽医人才537
(三)开展疫情调查和防疫注射537
一、从蚕桑的衰落到提倡蚕桑539
第十一章 近代的蚕桑科技(附养蜂)539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蚕桑生产539
二、引种湖桑和刊刻蚕书541
三、提倡蚕桑的失败及其原因543
四、晚清时期栽桑技术的进步545
(一)繁殖桑秧的嫁接方法545
(二)栽桑强调深耕和土壤改良546
(三)加速培育桑园547
第二节 清末至民国的蚕桑科技548
一、蚕桑改良机构的设置548
二、引用近代科学,改进我国蚕种551
(一)制造纯系的改良蚕种551
(二)一代杂交种和人工孵化秋蚕种552
(三)广东改良蚕种的生产和推广552
三、推广改良蚕种和举办育蚕指导所553
四、民国前期蚕业的兴衰555
五、挽救蚕业危机所采取的措施556
六、抗战期间后方蚕桑业的发展559
一、柞蚕业的兴起560
二、东北的柞蚕业及其科技560
第三节 近代我国柞蚕的改进560
三、山东的柞蚕业及其科技561
第四节 近代我国养蜂业的发展562
一、新法养蜂的兴起562
(四)皖、鲁、冀、豫制造改良蚕种563
二、从国外引入蜂群的失败563
三、近代养蜂新法的传播564
第二十章 近代渔业科技566
第一节 鸦片战争至清末的渔业科技(1840--1911)566
一、传统水产捕捞技术继承发扬和捕捞新技术的引进567
(一)传统捕捞技术的继承和发扬567
(二)机轮渔船的引进和新式渔业的肇始574
二、传统水产养殖技术的继承和发扬575
(一)鱼类养殖技术的继承和发展575
(二)传统贝类养殖技术的继承和发展581
三、传统水产品保鲜和加工的继承和发展583
(一)天然冰保鲜的继承和发展583
(二)传统水产品加工技术的提高584
四、水产教育的创始587
(一)机轮单拖渔业的发展588
一、机轮渔业的发展588
第二节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的渔业科技(1912--1936)588
(二)机轮双拖渔业的发展590
二、藻类养殖的引进591
三、水产品保鲜和加工的发展593
(一)机制冰和冷藏库保鲜593
(二)罐头的制造593
(一)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595
(二)江苏省立水产学校595
四、水产教育的发展595
(三)浙江省立水产学校596
(四)集美水产航海学校596
五、水产科学试验的开展597
(一)山东省立水产试验场598
(二)广东省立水产试验场598
(三)江苏省立渔业试验场599
(四)浙江省立水产试验场599
一、机轮渔业的进一步发展601
(一)机轮拖网渔业及其技术革新601
第三节 抗战时期至建国前夕的渔业科技(1937--1949)601
(二)机轮围网捕鱼试验603
二、水产品保鲜和加工技术的提高603
(一)水产品保鲜603
(二)鱼肝油加工604
三、水产教育的进一步发展605
四、水产科学试验的继续进行606
五、水产期刊的创办608
一、清末的农业机构609
第十三章 近代的农业机构、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609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农业机构、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609
二、清末的农业教育612
三、清末的农业推广615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机构、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616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机构616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教育617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推广619
一、民国前期的农业机构620
第三节 民国前期的农业机构、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620
二、民国前期的农业教育623
三、民国前期的农业推广624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前夕的农业机构、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626
一、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前夕的农业机构626
二、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前夕的农业教育628
三、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前夕的农业推广629
第十四章 略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辩证法(代结论)633
第一节 新法和旧法的辩证法633
二、农业转化中的质量互变规律635
第二节 农业转化的辩证法635
一、农业转化中的对立统一规律635
三、农业转化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637
第三节 农业革命的辩证法638
一、人类产业发展的四大周期给予我们的启示638
二、人类农业发展的三个时代告诉我们些什么639
三、新的农业革命及其技术内容641
后记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