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学史 古代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人学史 古代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31/31113073.jpg)
- 尚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007572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人学史 古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孙维炎1
第一编 先秦--多元人学模式的创构时代1
前言5
第一章 先秦儒家人学的创立与演变5
第一节 孔子对儒家伦理人学的缔造5
一 以“仁”为本的学术主旨5
二 “复礼”、“执中”的道德实践思想9
三 支离的人性论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启迪13
第二节 孟子对儒家人学的创造性发展17
一 对人性的道德界定及其理论意义18
二 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21
三 仁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25
第三节 《易传》对儒家天人之学的建构29
一 兼含“三才”而归于人学的易道31
二 “崇德广业”的人生境界33
三 刚以进取、慎以守身的生活态度37
第四节 荀子对儒家人学的改塑40
一 人性与道德背反的“性伪之分”41
二 “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42
三 “隆礼”、“重法”的双重规范46
第五节 《大学》、《中庸》的人学思想50
一 《大学》的内圣外王思想51
二 《中庸》的“中和”、“至诚”思想54
第二章 道家老庄学派的人学思想63
第一节 《老子》守柔处弱的贵族人学63
一 与道“玄同”的虚静心态65
二 “无为”的生活方式与施政原则71
三 《老子》人学特征概观77
第二节 庄子破除“物化”的逍遥人学80
一 对“人为物化”现象的提示81
二 “齐物”、“坐忘”的“无已”境界85
三 安时处顺的“无为”境界91
四 “无待”于物的逍遥境界94
第三章 墨翟、韩非的人学思想98
第一节 墨翟的平民人学98
一 “兼爱”、“互利”的道德平等精神98
二 道德理想的宗教证明104
三 对儒家命定论的宗教批判107
四 墨子与孔子人学同异109
第二节 韩非“以利为心”的人学思想113
一 “自为”的人性与人伦关系114
二 对道德历史性和道德悖论的揭示116
三 扬法治、抑德治的人性论证明118
第二编 汉至唐--儒家人学的昌盛与危机时代127
第四章 汉代的道家人学与儒家人学129
第一节 《淮南子》对道家人学的发展129
一 以道家统御诸家的学术风貌129
二 清静本性的失落与复归132
三 保真与养生的主从关系137
四 “通而无为”与“塞而无为”之辩140
第二节 董仲舒对汉代儒家人学的开拓143
一 “人理副天道”的天人观146
二 道德禀赋与道德人格的判别148
三 三纲五常说和“正谊明道”论152
第三节 扬雄的人学思想157
第四节 王充的人学思想164
一 对天人感应的系统批判166
二 气禀人性论及其困惑172
三 对儒家命定论的重构176
第五章 魏晋儒、道人学的融和与冲突180
第一节 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思想181
第二节 阮籍、嵇康对道家人学的发展187
一 阮籍“超世遗俗”的人格理想187
二 嵇康的“越名教任自然”思想189
第三节 裴頠尊儒抑道的“崇有”思想194
第四节 郭象融合儒道的“逍遥义”199
一 “逍遥义”的独化论基础200
二 “足性”即“逍遥”的人生论202
三 “逍遥义”中的道德内涵206
第六章 隋唐儒、释、道三教人学的关系208
第一节 佛教、道教对儒家人学的冲击208
第二节 隋唐儒家学者折衷三教的倾向216
第三节 重建儒家人学的先声219
一 韩愈的道统论和性情三品说219
二 李翱对儒家性命学说的重建222
第三编 宋至清中期--儒家人学的重构与批判时代225
第七章 周敦颐、张载对道学人论的开创230
第一节 周敦颐对道学人论的开源作用230
第二节 张载对道学人论的创建234
一 人性二重性的观点236
二 “心统性情”的人格结构理论241
三 “民胞物质与”的道德境界243
第八章 程朱理学人论的创立与完成247
一 “天人一本”的人生境界248
第一节 程颢的人学思想248
二 天赋心性论及其困惑251
三 去私主敬的修养方式253
第二节 程颐的人学思想253
一 天理人欲之辩256
二 心性辩析及心性层次理论260
三 行本于知的知行观264
四 持敬守中的修养论268
第三节 朱熹对理学人论的系统化建构272
一 “理一分殊”的天人之学272
二 对张、程心性论的融和与发展277
三 存理灭欲、仁统四端的伦理思想282
四 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相须”并举思想285
第九章 心学人论的形成和极端化发展288
第一节 陆九渊对心学人论的创立288
一 心、理同一的道德归宿290
二 “先立乎其大”的道理知识论292
三 道德自足的精神幸福观295
第二节 王守仁对心学人论的系统建构299
一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300
二 “致知格物”的心学诠释306
三 “合一并进”的知行观311
第三节 李贽对心学人论的发挥与超越315
一 破除道学、融通三教的学术主张316
二 “仁义”与“势力”双重禀性思想320
三 主体意识的独立自抉323
第十章 事功之学对道学人论的冲击330
第一节 陈亮的人学思想330
第二节 叶适的人学思想335
一 统贯天人的“中庸”之道337
二 对道学心性论的批判341
三 “以利和义”的义利观345
一 罗钦顺对程朱人学的修正347
第一节 罗钦顺、王廷相的人学思想347
第十一章 后期道学中气论学者的人学思想347
二 王廷相的气禀人性论及其困惑350
第二节 王夫之对道学人论的重构354
一 “日生日成”的人性迁移论356
二 天人合一的心性关系论359
三 天理人欲相统一思想362
四 行先知后的知行观364
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对道学人论的批判370
第一节 颜元对道学人论的批判370
一 性形俱善、义利统一思想370
二 重习行、倡实学的济世主张375
第二节 戴震对儒家人学的重构379
一 对程朱理本论及理气之辩的否证380
二 道德禀赋与生存欲望相统一思想383
三 在理欲观上的破与立389
后记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