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110454.jpg)
- 吴吉祥等编写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3110·108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42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1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1
序言1
二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独立的学科4
三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6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8
一 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8
二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3
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15
四 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胜利和发展18
第三节 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23
一 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23
二 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26
第一节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31
一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31
上编 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的斗争31
第二章 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31
二 资本主义已进入垂暮之年33
三 现代资本主义不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35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37
一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37
二 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发展40
三 无产阶级始终是最革命的阶级42
第三节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实现历史使命的重要手段45
一 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直接动力45
二 无产阶级要巧妙地运用三种基本斗争形式来实现自己的历史任务47
第三章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50
第一节 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50
一 无产阶级只有组成革命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50
二 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政策54
一 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57
第二节 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57
二 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59
三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61
第三节 党的团结和统一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胜利的基本条件66
一 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66
二 增强党性,反对分裂,反对宗派主义68
三 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69
第四章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73
第一节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73
一 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73
二 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76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在于夺取政权78
一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夺取政权78
二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道路80
一 民族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82
第三节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82
二 民族民主革命是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必由之路84
三 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85
第四节 战争、和平与无产阶级革命87
一 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87
二 战争引起革命和革命制止战争89
三 利用和平准备革命,通过革命争取永久和平91
第五章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93
第一节 战略策略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科学93
一 战略策略的科学含义和制定战略策略的依据93
二 战略策略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96
三 战略策略的一般指导原则97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对敌斗争的战略策略思想101
一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101
二 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103
三 以革命两手反对反革命两手105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同盟军和统一战线107
一 无产阶级争取同盟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07
二 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109
下编 无产阶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斗争115
第六章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15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115
一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必然有个过渡时期115
二 过渡时期的经济成分118
三 过渡时期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120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及其在我国的完成122
一 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22
二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124
第三节 不发达国家过渡时期的特殊性126
一 不发达国家过渡时期的艰巨性和复杂性126
二 运用优越的政治条件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128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特征及其优越性13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特征131
一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特征131
二 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特征13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模式135
一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135
二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137
三 社会主义的模式13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42
一 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142
二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46
第八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14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147
一 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147
二 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149
三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阶级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5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其它社会矛盾153
一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153
二 社会主义社会大量存在着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社会矛盾156
三 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158
第三节 阶级的消灭160
一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160
二 完全消灭阶级的条件163
第九章 人民民主专政165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及其基本任务165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概念165
二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167
三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及其历史转变170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173
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173
二 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核心175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形式177
四 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179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182
一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82
二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长时期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184
三 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186
第十章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188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实质和意义188
一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188
二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内容191
三 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组织原则193
四 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196
五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意义19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作用202
一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202
二 社会主义法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203
三 社会主义法制的遵守和执行206
一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208
第三节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208
二 改革和完善国家管理体制,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210
三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212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215
第一节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215
一 物质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215
二 现阶段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220
三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意义222
第二节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根本条件225
一 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和政策225
二 要有一个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227
三 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228
四 要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29
五 要有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230
一 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232
第三节 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32
二 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234
三 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学会科学管理经济237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243
第一节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和战略意义243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243
二 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245
三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意义248
第二节 建设发达的教育、先进的科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250
一 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教育250
二 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252
三 坚持党的领导,繁荣社会主义文化255
四 发展体育卫生事业,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258
第三节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武装人,树立共产主义的思想和道德风尚261
一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心环节261
二 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建设263
三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264
四 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268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民问题273
第一节 社会主义集体农民的形成和基本特点273
一 社会主义集体农民的形成273
二 社会主义集体农民的基本特点275
第二节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时期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解决好农民问题278
一 社会主义时期农民问题的重要性278
二 社会主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原则281
三 解决农民问题的道路284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知识分子问题289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知识分子队伍的变化和发展289
一 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发生了重大变化289
二 新一代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292
三 从整体上说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92
一 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294
第二节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作用294
二 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297
第三节 造就一支又红又专的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299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的专门人才299
二 重视人才学的研究,造就一支又红又专的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301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和宗教问题30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的团结304
一 无产阶级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任务304
二 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大团结的意义307
三 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的道路309
第二节 处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311
一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311
二 坚持国家的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313
三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316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318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问题318
二 社会主义国家对待宗教的基本政策321
三 加强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把信教群众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323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婚姻、家庭和妇女的解放326
第一节 家庭形式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变化326
一 婚姻、家庭发展变化中的几种形式和母权制氏族中的妇女326
二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婚姻与家庭是压迫妇女的枷锁和囚笼3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334
一 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家庭的职能334
二 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338
三 正确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建立民主、和睦、美满、幸福的社会主义家庭339
第三节 妇女的彻底解放343
一 妇女的彻底解放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343
二 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和条件345
一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人口规律349
第一节 人口有计划地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349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问题349
二 人口有计划地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再生产的客观规律352
三 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口有计划增长的条件354
第二节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357
一 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影响357
二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是关系到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性问题358
第三节 有计划地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目标和政策362
一 有计划地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方针和目标362
二 采取有力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63
三 实行计划生育,开展移风易俗的教育365
第十八章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369
第一节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369
一 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369
二 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一致性372
一 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及其意义375
第二节 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75
二 当前世界人民最重要的任务376
三 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是反霸斗争的主力军378
四 结成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380
第三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382
一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382
二 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386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无产阶级政党389
第一节 坚持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389
一 无产阶级政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389
二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393
第二节 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394
一 执政党的地位对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94
二 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党在思想政治上的一致和统一396
三 改善和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加强党的组织建设399
四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搞好党的作风建设401
第三节 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406
一 爱国统一战线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法宝406
二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努力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411
第二十章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的414
第一节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414
一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414
二 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17
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条件418
一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418
二 思想、政治和文化的巨大进步419
三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国际条件421
第三节 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而奋斗422
一 树立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422
二 立足当前,放眼未来,脚踏实地做好工作425
后记427